车辆座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1560发布日期:2019-07-31 10:1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文讨论的实施例涉及车辆座椅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国际公布no.2015/011866)公开一种用于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和一种用于车辆的驾驶辅助方法,其控制倾角调节部使得自动驾驶模式中的倾角大于手动驾驶模式中的倾角。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17-132383)公开一种车辆座椅装置,该车辆座椅装置被用在能在手动驾驶状态和自动驾驶状态之间切换的车辆中,其中,通过根据驾驶员的体型计算放松位置的姿势(例如,舒适的姿势),在驾驶员不调节座椅的移动量的情况下实现最优的放松位置。此外,专利文献3(jp-ano.2017-136898)公开一种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该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被用在能够在手动驾驶状态和自动驾驶状态之间切换的车辆中,并且其中,当从手动驾驶状态转变到自动驾驶状态时,座椅靠背被向后倾斜且座垫被倾斜。此外,专利文献4(jp-ano.2017-170942)公开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允许自动驾驶状态中的座椅的各个位置的相对位移量比在手动驾驶状态中时处在较宽的范围中。此外,专利文献5((jp-a)no.2016-168972)公开一种驾驶位置控制装置,其中,当从手动驾驶切换到自动驾驶时,座椅被移动到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是比适于手动驾驶期间的驾驶的第一位置更放松的姿势。此外,专利文献6(jp-ano.2010-125942)和专利文献7(jp-ano.2010-137666)公开了用于侧面碰撞的车辆乘员头部限制装置,其在侧面碰撞时通过头靠来保护车辆乘员的头部。

在专利文献1(国际公布no.2015/011866)的结构中,当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被设定在座椅靠背被大大地向后倾斜的舒适姿势(例如,放松姿势)中时,存在这样的可能:车辆乘员的头部将离开帘式气囊的头部保护区域。因此,认为在舒适姿势中的同时发生侧面碰撞时,车辆乘员的头部将不能被帘式气囊充分地限制,并且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和一种车辆,其能够在侧面碰撞时保护车辆乘员的头部。

涉及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是如下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被设置在配备有头部保护气囊的车辆中,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在侧面碰撞时保护车辆乘员的头部,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头部限制部,该头部限制部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侧以便能够从直立状态向后倾斜,并且该头部限制部限制车辆乘员的头部,其中,当座椅靠背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时,由于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覆盖车辆乘员的头部的侧方,所以车辆乘员的头部能够受到保护。

根据涉及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限制车辆乘员的头部的头部限制部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侧,该座椅靠背被设置成能够从直立状态向后倾斜(即,能够调整倾角)。当座椅靠背相对于竖直方向被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时,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覆盖车辆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因此,在车辆座椅大大向后倾斜的舒适姿势的情形中,通过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车辆乘员的头部能够受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在涉及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中包含有硬质衬垫,并且,当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

根据涉及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中包含有硬质衬垫。当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因此,当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车辆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被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并且在其中包含硬质衬垫的侧部覆盖。因而,车辆乘员的头部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在涉及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车辆可以在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并且,当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头部限制部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

根据涉及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在座椅靠背大大地向后倾斜的舒适姿势的情形中,头部限制部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并且,由此,车辆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被头部限制部的侧部覆盖。因此,车辆乘员的头部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此外,在自动驾驶模式中,车辆乘员的侧方视野不如在手动驾驶模式中那么重要,并且因此,头部限制部的突出出来的侧部难以阻挡车辆乘员的侧方视野。

在涉及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头部限制部的侧部不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

根据涉及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头部限制部的侧部不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因此,头部限制部的侧部不妨碍驾驶。

在涉及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在驾驶员座椅处,头部限制部的侧部不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在前排乘客座椅处,头部限制部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

根据涉及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在驾驶员座椅处,头部限制部的侧部不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因此,头部限制部的侧部不妨碍驾驶。此外,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在前排乘客座椅处,头部限制部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因此,在前排乘客座椅中就座的车辆乘员的头部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因此,由于就坐在前排乘客座椅中并且不参与驾驶的车辆乘员p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车辆乘员可以获得放松的位置。

在涉及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的突出量大于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的侧部朝向座椅前侧的突出量。

根据涉及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的朝向座椅前侧的突出量被使得大于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的侧部的朝向座椅前侧的突出量。因此,车辆乘员的头部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在涉及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个的车辆座椅中,头部限制部是被设置成与座椅靠背分开的本体的头靠。

根据涉及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头部限制部是被设置成与座椅靠背分开的本体的头靠。因此,当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时,头靠的侧部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而移动。

涉及第八方面的车辆具有: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个的车辆座椅;和头部保护气囊,所述头部保护气囊被设置在车顶内衬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端部的背面侧,并且,在侧面碰撞时,头部保护气囊朝向车辆竖直方向下侧膨胀并展开并且保护车辆乘员的头部。

根据涉及第八方面的车辆,当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时,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覆盖车辆乘员的头部的侧方。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车辆乘员的头部能够受到保护。

在涉及第九方面的车辆中,在第八方面的车辆中,车辆可以在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

根据涉及第九方面的车辆,车辆可以在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因此,至少在头部限制部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的操作可以在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中被改变。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和车辆,在侧面碰撞时,车辆乘员的头部能够受到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平面截面视图,示出用在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头靠。

图3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对比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处的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相对于座椅靠背角度的头靠的侧部的位置的图表。

图5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处的驾驶员座椅的控制装置的控制流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如下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在配备有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车辆中,座椅靠背已经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

图7是与图2对应的平面截面视图,并且示出用在涉及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头靠。

图8是示出涉及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对比在涉及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和前排乘客座椅的座椅靠背角度的头靠的侧部的位置的图表。

图10是示出在涉及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前排乘客座椅的控制装置的控制流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1是与图2对应的平面截面视图,并且示出用在涉及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头靠。

图12是与图2对应的平面截面视图,并且示出用在涉及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头靠。

图13是示出如下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在配备有涉及对比示例的车辆座椅的车辆中,座椅靠背已经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注意,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指示车辆前侧,箭头up指示车辆上侧,并且箭头out指示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即,右侧rh)。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座椅前侧、座椅横向方向和座椅上侧大体上与车辆前侧、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上侧一致,并且因此统一称为车辆前侧、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上侧。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6描述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此外,各个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与本公开不太相关的部分的图示被省略。

<车辆座椅的结构>

如在图1中所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下文简称为“座椅”)10具有:座垫12,车辆乘员p坐在座垫12上;和座椅靠背14,座椅靠背14在座垫12的后端部处支撑车辆乘员p的背部。头靠16被安装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头靠16用作头部限制部,该头部限制部限制车辆乘员的头部。头靠16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部侧处作为与座椅靠背14分开的本体。在第一实施例中,头靠16经由头靠支柱15安装到座椅靠背14,头靠支柱15可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4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座椅10例如是设置在驾驶员座椅侧处的驾驶员座椅,驾驶员座椅侧在车辆100的车室102内的车辆右前侧。注意的是,就坐在座椅10中的车辆乘员p被图示为人体模型。

座椅10具有使座椅靠背14从直立状态向后倾斜(即,使座椅靠背14朝向车辆后侧倾斜)的倾角调整功能。更具体地,座椅10具有座椅靠背角度改变部(即,倾角调整机构)20,其改变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座椅靠背角度改变部20例如具有:旋转轴(例如,倾角调整杆)20a,其连接到在座椅靠背14的下端部处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布置的杆(未示出);引导部20b,其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20a;和驱动部(未示出),其使旋转轴20a旋转。引导部20b被设置在座垫12的侧部处。使旋转轴20a旋转的驱动部例如由马达等构造。

座椅10具有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见图3),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检测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尽管未示出,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例如被设置在引导部20b处面向旋转轴20a的位置处。

注意的是,座椅安全带装置24被设置在座椅10处,座椅安全带装置24具有限制车辆乘员p的肩带24a。此外,座垫12被设置成可以沿着导轨26在车辆纵向方向上滑动,该导轨26被固定到车辆100的地板部104。

如在图2中所示,头靠16在座椅靠背14的上侧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布置,并且是横向较长形状的,在该横向较长形状中,其车辆横向方向长度与其车辆纵向方向长度相比是长的。头靠16在车辆横向方向(即,座椅横向方向)中间部处具有主体部16a,并且具有侧部16b、16c,主体部16a面向就坐在座椅10中的车辆乘员p的头部(车辆乘员的头部的示例)h,侧部16b、16c被布置在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两侧处。如在车辆后视图中(即,从车辆后侧)所见,侧部16b被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并且侧部16c被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

座椅10具有侧部移动装置30,侧部移动装置30使侧部16b、16c相对于头靠16的主体部16a朝向车辆前侧(即,座椅前侧)突出出来。侧部移动装置30具有使侧部16b移动的第一移动部30a和使侧部16c移动的第二移动部30b。在座椅10处,例如,在座椅靠背14不向后倾斜(即,不调整倾角)的直立状态中,侧部16b、16c被布置在通常位置d1处,通常位置d1在主体部16a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线上。在下文描述的预定条件下,第一移动部30a使侧部16b从通常位置d1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此外,在下文描述的预定条件下,第二移动部30b使侧部16c从通常位置d1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

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布置的框架32被设置在主体部16a的内部。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布置的框架34被设置在侧部16b的内部,并且沿着车辆横向方向设置的框架36被设置在侧部16c的内部。此外,衬垫38被设置在头靠16的内部以便围绕框架32、34、36的周边。蒙皮40被设置在衬垫38的表面处。衬垫38例如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的泡沫树脂形成。

第一移动部30a具有旋转轴42,旋转轴42被插入穿过框架3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端部与侧部16b内的框架34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端部彼此重叠的部分。旋转轴42被大体上沿着头靠16的车辆竖直方向布置。旋转轴42被连结(例如,固定)到框架34,并且与框架34一体地旋转。旋转轴42不被连结到框架32,并且旋转轴42可以相对于框架32旋转。此外,第一移动部30a具有连接到旋转轴42的轴向方向端部的驱动部44。驱动部44例如是使旋转轴42旋转的马达。

在第一移动部30a处,由于驱动部44使旋转轴42在向前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所以具有框架34的侧部16b被从通常位置d1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此外,在第一移动部30a处,由于驱动部44使旋转轴42在相反方向(例如,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所以侧部16b返回到通常位置d1。在侧部16b已经移动到突出位置d2的状态中,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被侧部16b覆盖,并且,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受到保护。

类似地,如在图2中所示,第二移动部30b具有旋转轴48,旋转轴48被插入穿过框架32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端部与侧部16c内的框架36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端部彼此重叠的部分。旋转轴48被大体上沿着头靠16的车辆竖直方向布置。旋转轴48被连结(例如,固定)到框架36,并且与框架36一体地旋转。旋转轴48不被连结到框架32,并且旋转轴48可以相对于框架32旋转。此外,第二移动部30b具有连接到旋转轴48的轴向方向端部的驱动部50。驱动部50例如是使旋转轴48旋转的马达。

在第二移动部30b处,由于驱动部50使旋转轴48在向前方向(即,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所以具有框架36的侧部16c被从通常位置d1旋转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此外,在第二移动部30b处,由于驱动部50使旋转轴48在相反方向(例如,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所以侧部16c返回到通常位置d1。在侧部16c已经移动到突出位置d2的状态中,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被侧部16c覆盖,并且,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受到保护。

<座椅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3是示出控制座椅10的位置的座椅控制装置60的结构的框图。尽管未示出,但是座椅控制装置60被设置在例如仪表板106(见图6)的内部,仪表板106被布置在车辆100的车室102的内部的车辆纵向方向前侧。如在图3中所示,座椅控制装置60具有座椅10和控制座椅10的位置的控制部62。

控制部62由计算机构成,在所述计算机中,cpu(中央处理单元)62a、rom(只读存储器)62b、ram(随机读取存储器)62c和i/o(即,输入/输出接口)62d通过总线62e连接。

用于控制座椅10的座椅靠背14和头靠16的位置的程序被存储在rom62b中。由于存储在rom62b中的程序在ram62c中被扩展并且被cpu62a执行,所以座椅靠背14和头靠16的位置的控制被实施。

作为控制对象的座椅10被连接到i/o62d。驾驶模式切换部64和自动驾驶控制部66被连接到i/o62d。

座椅10具有座椅靠背角度改变部20,并且座椅靠背角度改变部20的操作被控制部62控制。更具体地,由于座椅靠背角度改变部20的驱动部(未示出)被控制部62操作,所以旋转轴20a(见图1)被旋转。因此,座椅靠背14被向后倾斜(即,朝向车辆后侧倾斜),或者座椅靠背14返回到直立状态。

座椅10具有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见图1)被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检测。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检测到的座椅靠背14的角度α被输入到控制部62。

座椅10具有头靠16的侧部移动装置30,并且侧部移动装置30的操作被控制部62控制。更具体地,侧部移动装置30的驱动部44、50(见图2)被控制部62操作。因此,头靠16的侧部16b、16c被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或者侧部16b、16c返回到通常位置d1(见图2)。控制部62基于座椅靠背角度检测部22检测到的座椅靠背14的角度α来控制侧部移动装置30的操作。

驾驶模式切换部64可以将车辆的驾驶模式切换到手动驾驶模式(在第一实施例中,通常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的任一种。车辆乘员p可以通过利用驾驶模式切换部64选择自动驾驶模式或手动驾驶模式来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或手动驾驶模式。驾驶模式切换部64例如被设置在布置在车辆100的车室102内的仪表板106(见图6)处。在车辆乘员p选择自动驾驶模式的情形中,车辆100的行驶被自动驾驶控制部66控制。

在选择手动驾驶模式时和在选择自动驾驶模式时,控制部62以如下方式改变侧部移动装置30的操作的控制。

<座椅控制装置的控制>

在图4中示出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与头靠16的侧部16b、16c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如图4中所示,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被布置在通常位置d1处(见图2),而与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无关。

此外,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小于或等于预定角度(例如,45°)是通常状态。在通常状态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被布置在通常位置d1处。此外,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大于预定角度(例如,45°)是舒适状态。在舒适状态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被布置在突出位置d2处(见图2)。

如图6中所示,上边梁101被大体上沿着车辆纵向方向设置在车辆100的车辆上部处。在侧面碰撞时保护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帘式气囊110被设置在上边梁101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处,在车顶内衬(未示出)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端部的背面侧处。此外,在正面碰撞时保护车辆乘员p的前气囊112被设置在车辆100处的方向盘108处,该方向盘108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前侧。在图6中,帘式气囊110和前气囊112示出为处于它们的展开状态,以易于结构的理解。在侧面碰撞时,帘式气囊110以窗帘形式朝向车辆竖直方向下侧膨胀并展开,并在头部h与帘式气囊110重叠的区域(即,保护区域)处保护车辆乘员p的头部h。

在座椅10处,当座椅靠背14大大地向后调整倾角时,存在这样的可能:就坐在座椅10中的车辆乘员p的头部h将离开帘式气囊110的保护区域。在第一实施例中,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见图1)大于预定角度(例如,45°)时,头靠16的侧部16b、16c移动到突出位置d2。因此,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被侧部16b、16c(在第一实施例中,特别地,在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6b)覆盖,并且车辆乘员p的头部h在侧面碰撞时受到保护。这里,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预定角度是侧面碰撞时车辆乘员p的头部h不能被帘式气囊110限制的角度,或者,换言之,是头部h离开帘式气囊110的保护区域的角度。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示例,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预定角度是45°。

<座椅控制装置的控制流程的示例>

接下来描述由座椅控制装置60在其座椅控制部62处实施的具体处理的流程的示例。图5是示出改变头靠16的侧部16b、16c的位置的控制的流程的示例的流程图,该控制被座椅控制装置60在其座椅控制部62处实施。

如图5中所示,在步骤s80中,控制部62判定车辆的驾驶模式是否是手动驾驶模式。如果判定是肯定的,则例程前进到步骤s82。

在步骤s82中,控制部62将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通常位置d1。例如,如果头靠16的侧部16b、16c初始在通常位置d1处,则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如在通常位置d1处一样备用。此外,如果头靠16的侧部16b、16c在突出位置d2处,则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移动到通常位置d1。

当在步骤s80中上述判定是否定的时候,例程前进到步骤s84。此外,当步骤s82已经被执行时,例程前进到步骤s84。

在步骤s84中,控制部62判定车辆的驾驶模式是否是自动驾驶模式。如果该判定是肯定的,则例程前进到步骤s86。如果该判定是否定的,则例程返回到步骤s80。

在步骤s86中,控制部62判定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是否大于阈值。在第一实施例中,该阈值是45°。如果该判定是肯定的,则例程前进到步骤s88。

在步骤s88中,控制部62将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例如,如果头靠16的侧部16b、16c在通常位置d1处,则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

在步骤s86中,如果上述判定是否定的,则例程前进到步骤s90。在步骤s90中,控制部62将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通常位置d1。例如,如果头靠16的侧部16b、16c初始在通常位置d1处,则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如在通常位置d1处一样备用。当步骤s90已经被执行时,例程返回到步骤s86。

在步骤s92中,控制部62判定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是否小于或等于阈值。例程等待直到该判定是肯定的,然后前进到步骤s94。

在步骤s94中,控制部62将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通常位置d1。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从突出位置d2移动到通常位置d1。

在步骤s96中,控制部62判定驾驶是否被停止。如果该判定是肯定的,则控制装置62停止座椅控制装置60的这一系列处理。此外,如果该判定是否定的,则例程返回到步骤s80。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座椅10处,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头靠16的侧部16b、16c覆盖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头靠16的侧部16b、16c从通常位置d1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所以头靠16的侧部16b、16c覆盖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因此,在座椅靠背14已经大大地向后倾斜的舒适姿势的情形中,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头靠16的侧部16b、16c(在第一实施例中,特别地,在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6b)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此外,配备有座椅10的车辆100可以在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在第一实施例中,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在座椅靠背14已经大大地向后倾斜的舒适姿势的情形中(例如,在座椅靠背14已经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的情形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因此,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被头靠16的侧部16b、16c覆盖,并且因此,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此外,在自动驾驶模式中,车辆乘员p的侧方视野不如在手动驾驶模式中那么重要,并且因此,头靠16的突出出来的侧部16b、16c难以阻挡车辆乘员p的侧方视野。

此外,在座椅10处,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时,头靠16的侧部16b、16c不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因此,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不妨碍车辆乘员p的驾驶。

此外,在座椅10处,头靠16被设置成与座椅靠背14分开的本体,并且头靠16的侧部16b、16c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移动。因此,当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时,头靠16的侧部16b、16c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而移动。

车辆200被图示在图13中,该车辆200配备有用作对比示例的车辆座椅的座椅210。如图13中所示,在座椅210处,头靠212被安装到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即使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也移动的部分不被设置在头靠212处。此外,在车辆200处,帘式气囊110被设置在上边梁101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处,在车顶内衬(未示出)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端部的背面侧处。

在座椅210处,当座椅靠背14大大地向后倾斜时,存在这样的可能:就坐在座椅210中的车辆乘员p的头部h将离开帘式气囊110的保护区域。

对比之下,在第一实施例的座椅10中,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头靠16的侧部16b、16c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就坐在座椅10中的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两个侧方被头靠16的侧部16b、16c覆盖。因此,如图6中所示,即使在当座椅靠背14大大地向后倾斜时车辆乘员p的头部h离开帘式气囊110的保护区域的情形中,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侧部16b、16c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使用图7描述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注意的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7中所示,在车辆座椅(下文称为“座椅”)120处,用作头部限制部的头靠122被安装到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头靠122具有:主体部16a,主体部16a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中间部分处;侧部122b,侧部122b布置在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和侧部16c,侧部16c布置在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

硬质衬垫124被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22b的内部,在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硬质衬垫124由比布置在头靠122的其他部分处的衬垫38具有更高硬度的树脂形成(例如,硬质衬垫124由比构成衬垫38的泡沫树脂硬的泡沫树脂等形成)。硬质衬垫124被布置在侧部122b内,相比于框架34更靠近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换言之,在侧部122b在通常位置d1处的状态中,硬质衬垫124被布置成比框架34更靠近车辆纵向方向前侧。

在上述座椅120处,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在头靠122的车辆横向方向两侧的侧部122b、16c朝向被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移动。因此,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被侧部122b覆盖,侧部122b在头靠12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并且硬质衬垫124被包含在侧部122b中。因此,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第三实施例]

通过使用图8至图10描述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注意的是,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8中所示,第三实施例具有驾驶员座椅130和前排乘客座椅132,驾驶员座椅130用作车辆座椅并且被设置在车辆右前侧(在第三实施例中,驾驶员座椅侧),前排乘客座椅132用作车辆座椅并且被设置在车辆左前侧(在第三实施例中,前排乘客座椅侧)。座椅控制装置134通过控制部62分别控制驾驶员座椅130和前排乘客座椅132。驾驶员座椅130和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各个构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座椅10的那些结构(见图2)相同。

在图9中示出在驾驶员座椅130和前排乘客座椅132处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与头靠16的侧部16b、16c(见图2)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如图9中所示,在驾驶员座椅130处,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相对于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的头靠16的侧部16b、16c的位置与在第一实施例的座椅10的情形(见图4)中相同。

在前排乘客座椅132处,实施与驾驶员座椅130的控制不同的控制。在前排乘客座椅132处,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和在自动驾驶模式中控制是相同的。在前排乘客座椅132处,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小于或等于预定角度(例如,45°)是通常状态。在通常状态中,在手动驾驶模式的情形和自动驾驶模式的情形两者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被布置在通常位置d1(见图2)处。此外,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大于预定角度(例如,45°)是舒适状态。在舒适状态中,在手动驾驶模式的情形和自动驾驶模式的情形两者中,头靠16的侧部16b、16c被布置在突出位置d2(见图2)处。

图10是示出改变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头靠16的侧部16b、16c(见图2)的位置的控制的流程的示例的流程图,该控制被座椅控制装置134在其控制部62处实施。

如图10中所示,在步骤s140中,控制部62判定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是否大于阈值。在第三实施例中,该阈值是45°。如果该判定是肯定的,则例程前进到步骤s142。

在步骤s142中,控制部62将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例如,当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头靠16的侧部16b、16c在通常位置d1处时,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

在步骤s140中,如果前述判定是否定的,则例程前进到步骤s144。在步骤s144中,控制部62将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通常位置d1处。例如,如果头靠16的侧部16b、16c初始在通常位置d1处,则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如在通常位置d1处一样备用。当步骤s144被执行时,例程返回到步骤s140。

在步骤s146中,控制部62判定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α是否小于或等于阈值。例程等待直到该判定是肯定的,然后前进到步骤s148。

在步骤s148中,控制部62将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头靠16的侧部16b、16c放置在通常位置d1处。控制部62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从突出位置d2移动到通常位置d1。

在步骤s150中,控制部62判定驾驶是否被停止。如果该判定是肯定的,则控制部62停止通过座椅控制装置134的对前排乘客座椅132的控制的这一系列处理。如果该判定是否定的,则例程返回到步骤s140。

前述驾驶员座椅130和前排乘客座椅132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效果外,还具有以下效果。

在第三实施例中,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时,在驾驶员座椅130处,头靠16的侧部16b、16c不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在前排乘客座椅132处,头靠16的侧部16b、16c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即,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时,在前排乘客座椅132处,侧部16b、16c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因此,在前排乘客座椅132中就坐的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此外,由于就坐在前排乘客座椅132中并且不参与驾驶的车辆乘员p使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所以车辆乘员p可以采用放松的位置。此外,当在手动驾驶模式中座椅靠背14向后倾斜时,在驾驶员座椅130处,头靠16的侧部16b、16c不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并且因此,头靠16的侧部16b、16c不妨碍驾驶。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使用图11描述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注意的是,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那些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11中所示,在车辆座椅(下文称为“座椅”)160处,用作头部限制部的头靠162被安装到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头靠162具有主体部16a和侧部162b,主体部16a被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中间部分处,侧部162b被布置在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在第四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侧部162b可以从通常位置d1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注意的是,在第四实施例中,可以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侧部不被设置在头靠162的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在第四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侧部在通常位置d1处的头靠162的车辆横向方向长度短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通常位置d1处的头靠16(见图2)的车辆横向方向长度。

在座椅160处,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在头靠16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62b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并且覆盖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因此,在座椅靠背14大大地向后倾斜的情形中,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在头靠16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62b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注意的是,在第四实施例中,作为上述结构的替代,通过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在第四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延长主体部16a,可以使在通常位置d1处的头靠162的车辆横向方向长度更长。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使用图12描述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注意的是,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那些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12中所示,在车辆座椅(下文称为“座椅”)170处,用作头部限制部的头靠172被安装到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头靠172具有:主体部16a,主体部16a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中间部分处;侧部172b,侧部172b布置在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在第五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和侧部172c,侧部172c布置在主体部16a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在第五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图中观看时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侧部172b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比侧部172c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长度长。长度方向长度比框架34的长度方向长度短的框架176被设置在侧部172c的内部。

在座椅170处,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在头靠172的车辆横向方向两侧的侧部172b、172c从通常位置d1移动到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突出位置d2,并且覆盖车辆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此时,在头靠17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72b的朝向车辆前侧的突出量大于在头靠172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的侧部172c的朝向车辆前侧的突出量。因此,在座椅170处,车辆乘员p的头部h可以被在头靠17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172b有效地保护以免受侧面碰撞。

[补充描述]

注意的是,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使头靠16、122、162、172的侧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侧部移动装置30的结构可以被改变。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尽管头靠16、122、162、172的侧部是朝向车辆前侧旋转的结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存在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头靠的侧部通过大体上沿着车辆纵向方向朝向车辆前侧滑动被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例如,侧部移动装置可以是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用诸如致动器、液压缸等的驱动部,或者通过连杆机构等,该结构使头靠的侧部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方向上旋转。此外,例如,侧部移动装置可以是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用诸如致动器、液压缸等的驱动部,或者通过连杆机构或齿轮齿条副等,该结构使头靠的侧部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方向上滑动。此外,在操作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中不改变的前排乘客座椅处,可以使用连接头靠的侧部和座垫的推拉线,并且通过伴随着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通过推拉线来拉动侧部,侧部可以被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

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用于保护头部的气囊例如可以是侧气囊,侧气囊设置在侧门内并且朝向车辆上侧膨胀并展开。

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驾驶模式可以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本公开也可以被应用到在仅实施手动驾驶(即,通常行驶)而不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的车辆中使用的车辆座椅。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两者中,当前排乘客座椅132的座椅靠背1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使头靠16的侧部16b、16c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驾驶员座椅以外的所有车辆座椅处,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两者中,当座椅靠背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后倾斜超过预定角度(例如,45°)时,可以使至少头靠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

此外,第三至第五实施例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硬质衬垫被包含在驾驶员座椅的头靠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中,或者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硬质衬垫可以被包含在除了驾驶员座椅以外的车辆座椅(诸如,前排乘客座椅等)的头靠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侧部中。

此外,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头靠162、172的结构可以被应用到驾驶员座椅以外的车辆座椅,诸如前排乘客座椅等。

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头靠16、122、162、172被设置成与座椅靠背14分开的本体,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座椅靠背和限制车辆乘员的头部的头部限制部(即,头靠部)被一体设置的车辆座椅中,可以存在这样结构:头部限制部的侧部在朝向车辆前侧突出出来的方向上移动。

注意的是,尽管已经通过使用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公开,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其他各种实施例是可能的。

注意的是,在2018年1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008973的公开以其整体通过援引并入到本说明书中。

通过援引把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的公布、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并入到本说明书中,就如同这样的各个公布、专利申请或技术标准被具体地并且单独地指明为通过援引并入一样。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座椅(车辆座椅)

14座椅靠背

16头靠(头部限制部)

16b侧部

16c侧部

30侧部移动装置(使侧部突出出来的结构)

64驾驶模式切换部(在手动驾驶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

100车辆

110帘式气囊(头部保护气囊)

120座椅(车辆座椅)

122头靠(头部限制部)

122b侧部

124硬质衬垫

130驾驶员座椅(车辆座椅)

132前排乘客座椅(车辆座椅)

160座椅(车辆座椅)

162头靠(头部限制部)

162b侧部

170座椅(车辆座椅)

172头靠(头部限制部)

172b侧部

172c侧部

α角度(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

p车辆乘员

h头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