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87114阅读:来源:国知局
扩散器36。并且,上述充气装置22以及扩散器36被插入到整流布38的内部,该整流布38被形成为圆筒状且上下端部被设为第一整流部42以及第二整流部44。并且,作为一个示例,扩散器36相对于充气装置22而被铆接固定,从扩散器36的外周部向半径方向外侧面突出的未图示的双头螺栓贯穿整流布38,并且通过螺母而被结合固定于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面框架上。
[0046]此外,如图1所示,在充气装置22上电连接有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⑶46。在该侧面碰撞E⑶46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48。侧面碰撞E⑶46被设为,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48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2工作的结构。另外,在于侧面碰撞ECU46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测(预见)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侧面碰撞ECU46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
[0047]如图3所示,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20由一个主布片50与左右一对的二个副布片52而构成。当使主布片50与左右一对副布片52对齐时,使各自被设为轨道(track)形状的两个布片(基布)邻接而进行配置而成为被形成为一体的形状。
[0048]具体而言,主布片50通过被大致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一方的短边侧被切割为大致山形的后气囊部形成部54、和从该后气囊部形成部54的另一方的短边侧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伸出为扇状的一对前延部形成部56而构成。后气囊部形成部54为用于形成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进行约束的后气囊部32(图1参照)的部分。此外,前延部形成部56为用于形成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前延部34的部分(参照图1)。
[0049]上述主布片50被形成为关于中心线CL而左右对称(线对称)的形状。在使主布片50在中心线CL处对折时,前延部形成部56向相对于后气囊部形成部54而斜向交叉的方向延长(伸出)。此外,后气囊部形成部54的两侧缘平行地延伸,该两侧缘上分别形成有上下一对的半圆状的切除部58。以下,将后气囊部形成部54的两侧缘分别称为“主纵缘部62”,将一对前延部形成部56的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的缘部称为“主横缘部64”。
[0050]另一方面,副布片5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被设为四分之一圆形状,而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被设为被斜向切削了的形状。该副布片52为用于形成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前部以及腹部B的前部进行约束的前气囊部30的部分(参照图1)。以下,将副布片52的主布片配置侧的侧缘称为“副纵缘部66”,将沿着前延部形成部56的主横缘部64而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的缘部称为“副横缘部68”。
[0051](作用以及效果)
[0052]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53]通过以下的要领来制造出侧面安全气囊20。首先,如图3所示,在布片连结工序中,左右一对副布片52相对于主布片50而被连结。具体而言,在主布片50的后气囊部形成部54中,在从主纵缘部62起向主布片50的中心线CL侧偏移了预定长度δ的位置(缝制线X)处,缝制有副布片52的副纵缘部66。另外,在沿着副纵缘部66的缝制线(单点划线)处,附加有与主布片50的所述缝制线X相同的符号“X”。
[0054]接下来,在折缝部形成工序中,使主布片50的主纵缘部62彼此沿着缝制线Y(双点划线)而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各自被设为半圆形状的左右一对的切除部58彼此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具有上下一对气体供给口 26的折缝部24。
[0055]接下来,在接缝部形成工序中,主布片50的一对主横缘部64与左右一对副布片52的一对副横缘部68被四层重叠并沿着缝制线Z(三点划线)而被缝制在一起。最后,在外周缝制工序中,主布片50的外周部与副布片52的外周部在缝制部70处被缝制在一起。由此,作为布片组合,通过后气囊部形成部54与折缝部24而形成了后气囊部32,并且通过前延部形成部56而形成了前延部34,还通过折缝部24与左右一对副布片52而形成了前气囊部30。
[0056]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侧面碰撞E⑶46通过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48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该侧面碰撞ECU46而使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当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扩散器36以及整流布38而被朝向车辆上方(图2的箭头Gl方向)与车辆下方(图2的箭头G2方向)这两个方向整流。由此,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气囊部32以及前延部34最先被膨胀展开,从而使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后部、腹部B的后部以及腰部L的后部以及肩部S被约束。并且,由于后气囊部32与前气囊部30通过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折缝部24的气体供给口 26而被相互连通,因此被供给到后气囊部32中的气体的一部分会通过气体供给口 26而被朝向前气囊部30内部(向图2的箭头G3方向)供给。由此,前气囊部30晚于后气囊部32而膨胀展开,从而使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前部、腹部B的前部以及腰部L的前部被约束。
[0057]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延部34如上所述从后气囊部32的上端起朝向车辆前方侧延长并被配置于前气囊部30的车辆上方侧,因此在从斜前方进行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肩部S会迅速地被约束。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32与前气囊部30通过折缝部24而被划分,因此与两者通过接缝部而被划分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行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延部34与前气囊部30通过接缝部28而被划分,因此落座乘员P的上臂部A对应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动作而被向车辆上方侧上推。即,上臂部A会沿着形成于前气囊部30的上端内侧的较大的倾斜面或弯曲面而被向车辆上方侧上推。
[0058]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即使在从斜前方进行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迅速地进行约束,并且能够对上臂部A介于落座乘员P的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20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且能够良好地维持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
[0059]〈第二实施方式〉
[0060]接下来,使用图4以及图5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号码并省略其说明。
[0061]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整流布80被形成为T字状、且成为三叉结构这一点。具体而言,整流布80由主体部80A和分支部80B而构成,其中,该主体部80A被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上下端部被设为第一整流部82以及第二整流部84,该分支部80B从该主体部80A的轴向上的中途部位起向相对于轴向而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为圆筒状。分支部80B的顶端部被设为第三整流部86,并在前气囊部30内部开放。上述整流布80通过对被裁切为T字状的二个基布的外周部进行缝制,从而与侧面安全气囊20分体地被预先制作出。
[0062]此外,上述结构的整流布80在实施折缝部形成工序时,相对于主布片50而以如下方式被安装。即,在对主布片50的左右的主纵缘部88彼此进行缝制时,最先使分支部80B的顶端部插入气体供给口 26的配置位置。然后,在对主布片50的左右主纵缘部88进行缝制时,将与分支部80B相比靠下侧的下侧缝制线Yl和与分支部80B相比靠上侧的上侧缝制线Y2分开而进行缝制。此时,使下侧缝制线Yl的上端部向分支部80Β的顶端部侧延长,并且使上侧缝制线Υ2的下端部向分支部80Β的顶端部侧延长。
[0063](作用、效果)
[0064]根据上述结构,在后气囊部32内部配置有整流布80。因此,从充气装置22所产生的气体会从第一整流部82起而向车辆上方侧(图4的箭头Gl方向)流动,并且会从第二整流部84起而向车辆下方侧(图2的箭头G2方向)流动,还会从第三整流部86起而向车辆前方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