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力分配装置及控制方法_3

文档序号:8536650阅读:来源:国知局
分是齿轮轴, 其高度与无级调节槽5的齿条高度相同。电机III 22安装在安装孔I 32中,前制动力输出 拉索7的一端通过引导孔II 44与电机III 22的轴连接。通孔I 30和安装孔I 32的连线与 无级调节槽5垂直。
[0042] 电机组件II包括如图6所示的支撑件II 42,用于调节后制动力位置的电机IV 9和 附加后制动力的电机V 21,支撑件II 42的一端通过电机IV 9与制动力分配器3连接,电机 V 21安装在支撑件II 42的另一端。支撑件II 42具有块状本体II,块状本体II上设有一安 装孔II 33,块状本体II的一侧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耳III 53和凸耳IV 54,凸耳III 53上设 有通孔III 31,凸耳IV 54上设有与通孔III 31相对应的通孔IV 52,块状本体II的另一侧设有 与安装孔II 33相连通的引导孔III 45,电机IV 9依次穿过通孔III 31、无级调节槽5和通孔 IV 52,将支撑件II 42与制动力分配器3连接,电机IV 9的输出轴中间部分是齿轮轴,其高 度与无级调节槽5的齿条高度相同。电机V 21安装在安装孔II 33中,后制动力输出拉索 8的一端通过引导孔III 45与电机V 21的轴连接。通孔III 31和安装孔II 33的连线与无级 调节槽5垂直。
[0043] 如图7所示盒体1的一侧壁上设有引导孔IV 12,制动力输入拉索11的一端从引导 孔IV 12引入与电机I 20连接;与盒体1 一侧壁相对的另一侧壁上设有长引导孔43,前制 动力输出拉索7的一端与电机组件I连接,前制动力输出拉索7的另一端从长引导孔43引 出,后制动力输出拉索8的一端与电机组件II连接,后制动力输出拉索8的另一端从长引导 43孔引出。
[0044] 使用时,电机I 20的轴穿过制动力输入孔10,制动力输入拉索11与电机I 20的 轴相连。电机IV 9的齿轮轴穿过通孔III 31、无级调节槽5和通孔IV 52,电机IV 9的齿轮轴 与无级调节槽5 -侧的齿条啮合。电机II 6的齿轮轴穿过通孔I 30、无级调节槽5和通孔 II 51,电机II 6的齿轮轴与无级调节槽5 -侧的齿条啮合。电机V 21的轴穿过安装孔II 33, 后制动力输出拉索8与电机V 21的轴相连。电机III 22的轴穿过安装孔I 32,前制动力输 出拉索7与电机III 22的轴相连。调节电机II 6和电机IV 9在无级调节槽5中相对于滑道 2的纵向中心线的距离,即可达到调节前后制动力的效果。
[0045] 如图8所示一种制动力分配装置还包括控制器E⑶55,用于测量车辆载荷的压力 传感器56和用于测量制动力输入拉索11制动力F, &的力传感器57,压力传感器56和力传 感器57分别与控制器E⑶55的输入端连接,电机I 20、电机II 6、电机III 22、电机IV 9和电 机V 21分别与控制器E⑶55的输出端连接;
[0046] 一种利用上述制动力分配装置进行制动力分配的控制方法,控制流程如图10所 示:
[0047] 当车辆进入制动状态,压力传感器56和力传感器57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E⑶55, 控制器ECU55根据车辆的载荷计算出车辆的最大附着力F max,通过最大附着力Fmax与制动力 F总控制电机I 20、电机II 6、电机III 22、电机IV 9和电机V 21对制动力进行分配;
[0048] a.若F,& <Fmax时,调节电机II 6和电机IV 9在无级调节槽5中相对于滑道2纵向 中心线距离,使前制动力F1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前制动力值F lidea,使后制动力F2 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后制动力F2idea,防止车轮抱死,其中,F,& = h+F2。
[0049] b.若F,& = Fmax时,则调节电机116和电机IV9在无级调节槽5中相对于滑道 2纵向中心线距离,调节电机I 20,使电机I 20输出力大小为Λ F,方向与制动力输入拉 索11的制动力方向相反,使前制动力F1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前制动力值F lidM, 使后制动力F2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后制动力值F 2idea,防止车轮抱死,其中F,& = Δ F+F1+F2;
[0050] 或者,调节电机II 6和电机IV9在无级调节槽5中相对于滑道2纵向中心线距离, 调节电机V 21的输出力大小为Λ F2,方向与后制动力输出拉索8制动力方向相反,使后制 动力F2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后制动力值F 2idM;调节电机III 22的输出力大小为 Λ F1,方向与前制动力输出拉索7制动力方向相反,使前制动力F1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 下理想前制动力值F lidea,防止车轮抱死,其中F总=Λ F1+ Λ F2+Fi+F2。
[0051] C、若F,& > Fmax时,调节电机II 6和电机IV 9在无级调节槽5中相对于滑道2纵向中 心线距离,调节电机I 20的输出力大小为AF',方向与制动力输入拉索11的制动力方向相 反,使前制动力P 1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前制动力值F lidM,使后制动力P 2小 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后制动力值F2idea,防止车轮抱死,其中F, &=AF'+F' dF' 2。
[0052] 或者,调节电机II 6和电机IV9在无级调节槽5中相对于滑道2纵向中心线距离, 然后调节电机V 21输出力大小为Λ P 2,方向与后制动力输出拉索8制动力方向相反,使 后制动力P 2小于该载荷、该附着路面下理想后制动力值F2idM,调节电机III22输出力大小 为Λ P i,方向与前制动力输出拉索7 φ恸力方向相反,使前制动力P i小于该载荷、该附 着路面下理想前制动力值Flidea,防止车轮抱死,其中F总=Λ P ^ Λ P 2+F' i+F' 2。
[0053] 应用例一种制动力分配控制方法
[0054] 例如根据如下公式绘制某一车辆在不同载荷下的理想制动 力分配曲线,并事先储存在ECU55中。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公式为:
【主权项】
1. 一种制动力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盒体(I),盒体(1)内装有制动力分配器 (3),制动力分配器(3)与盒体(1)滑动连接,制动力分配器(3)上设有无级调节槽(5),无 级调节槽(5)内设有用于调节前制动力位置和附加前制动力的电机组件I,用于调节后制 动力位置和附加后制动力的电机组件II,制动力分配器(3)上还设有用于调节制动力输入 的电机I (20),所述电机I (20)、电机组件I和电机组件II呈三角形分布,电机I (20)上 连有制动力输入拉索(11),电机组件I上连有前制动力输出拉索(7),电机组件II上连有 后制动力输出拉索(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动力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分配器(3) 上设有制动力输入孔(10),电机I (20)安装在制动力输入孔(10)中,制动力分配器(3) 还设有与制动力输入孔(10)相通的引导孔I (46),制动力输入拉索(11)的一端经引导孔 I (46)引入并与电机I (20)的轴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动力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I包括支 撑件I (41),电机II (6)和电机III (22),支撑件I (41)的一端通过电机II (6)与制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