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4725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座椅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座椅装置,特别涉及搭载在车辆中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等的座椅装置中,已知有以下的座椅装置:搭载有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倾动自如的可动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可动框架通常由管材形成。
[0003]专利文献1:实开昭58 - 93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可是,座椅装置各部的强度提高是总是被要求的课题,在可动框架中该要求也是当然的。为了提高由管材构成的可动框架的强度,容易地想到使管材成为厚壁、再使直径变粗,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动框架自身的厚度变大,成为促使座椅装置的大型化的一个原因。
[0005]鉴于此,本发明的课题是实现可动框架的薄型化。
[0006]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有关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的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和可动框架,上述可动框架配置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内侧,相对于该座椅靠背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倾动自如;上述可动框架由板状部件形成。
[0007]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框架具备:左右的侧框架,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和连结部件,上述连结部件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将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连结。
[0008]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分别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在该延伸的部分上连结着上述连结部件。
[0009]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形成为朝向前方开放的截面3字状,上述连结部件配置在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端部的截面3字状的内侧。
[0010]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件的中央部为朝向前方凸的形状。
[0011]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框架还具有左右的安装框架,上述左右的安装框架固定在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各自的下部,相对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转动自如地安装,且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上述安装框架形成为,从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固定部直到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连结部宽度变宽。
[0012]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及上述连结部件在俯视时整体为朝向后方凸的弯曲形状。
[0013]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座椅垫板,上述座椅垫板与上述可动框架卡合;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上设有垫板支承部件,上述垫板支承部件从下方支承上述座椅垫板的一部分。
[0014]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将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导引部固定;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左右的靠背侧框架及将上述左右的靠背侧框架的上部间连结的上部框架;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安装在上述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的上端部;上述上部框架由板状部件形成;在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中的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附近连结着上述上部框架的端部,该上部框架的端部为朝向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宽度变宽的形状。
[0015]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框架的端部直接连结在上述安全带导弓I部托架上。
[0016]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或10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框架的端部的下部以与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附近的连结位置位于比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下端部靠下方的方式弯曲。
[0017]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框架由前后两片板部件形成,将前侧板部件及后侧板部件组装以成为中空。
[0018]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前侧板部件及上述后侧板部件的两者连结在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
[0019]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侧板部件及上述后侧板部件中的与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连结位置设有缺口,上述缺口用来收容该安全带导引部托架。
[0020]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具备:第一托架部件,上述第一托架部件相对于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的上端部以将后方覆盖的方式卡合;和第二托架部件,上述第二托架部件相对于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的上端部以将前方覆盖的方式卡合;上述第一托架部件具备左右的第一壁部,上述左右的第一壁部从左右方向夹持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托架的上端部;上述第二托架部件具备左右的第二壁部,上述左右的第二壁部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上述第一托架部件的第一壁部;在上述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的阶差的后方,配置有与上述前侧板部件的连结位置。
[0021]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动框架,上述可动框架配置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内侧,相对于该座椅靠背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倾动自如;上述可动框架及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在俯视时为向后方凸的弯曲形状。
[0022]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扶手托架,上述扶手托架用来支承扶手;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上述扶手托架固定在上述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上;固定上述扶手托架的靠背侧框架在上下方向上被划分为上部侧框架和下部侧框架两部分;上述上部侧框架的下端部和上述下部侧框架的上端部以重叠的方式一体化;上述扶手托架固定在上述上部侧框架与上述下部侧框架的重叠区域中。
[0023]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部侧框架以重叠在上述上部侧框架的外侧的方式配置;上述扶手托架固定在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下部侧框架上。
[0024]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或18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扶手托架旋转自如地支承上述扶手,以该扶手的旋转轴从上述重叠区域向前方伸出的方式,在该重叠区域中固定着上述扶手托架。
[0025]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侧框架用连结部件,上述侧框架用连结部件从上述重叠区域附近到另一方的靠背侧框架架设。
[0026]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由于可动框架由板状部件形成,所以能够比由管材构成的可动框架更加薄型。
[0027]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通过连结部件连结,所以能够将侧框架的上部附近通过连结部件牢固地连结。
[0028]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分别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所以通过该弯曲的部分能够提高侧框架自身的刚性。
[0029]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左右的侧框架的上端部形成为朝向前方开放的截面3字状,所以能够通过该截面3字状部分提高侧框架的上端部自身的刚性。
[0030]此外,由于在左右的侧框架的上端部的截面3字状的内侧配置有连结部件,所以还能够提高组装后的连结部件的刚性。
[0031]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由于为连结部件的中央部朝向前方凸的形状,所以能够通过该凸形状部分提高连结部件自身的刚性。
[0032]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由于安装框架形成为从与左右的侧框架的固定部直到与座椅靠背框架的连结部宽度变大,所以在与座椅靠背框架的连结部能够确保较大的面积,能够将安装框架稳定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上。
[0033]此外,由于仅使需要的部分宽度变宽,所以能够抑制安装框架的大型化。
[0034]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由于左右的侧框架及连结部件在俯视时整体上为朝向后方凸的弯曲形状,所以能够将乘员以从后方包入的方式支承。因而,能够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0035]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由于将座椅垫板的一部分从下方支承的垫板支承部件设在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上,所以能够通过该垫板支承部件抑制座椅垫板沉入,能够确保乘车时的舒适性。
[0036]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由于由板状部件形成的上部框架的一端部以朝向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宽度变宽的形状连结在该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附近,所以能够相对于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附近将上部框架以更大的接触面积连结。由此,能够在抑制上部框架的整体的大型化的同时,将作用在安全带导引部托架附近的力用更大的面积承接。因而,能够提高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安装刚性,能够使座椅安全带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0037]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由于上部框架的一端部直接连结在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所以能够将作用在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的力直接用上部框架的一端部承接,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安装刚性。
[0038]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由于上部框架的一端部的下部弯曲,以使上部框架与安全带导引部托架附近的连结位置位于比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下端部靠下方,所以能够将上部框架的一端部更大地扩大。因此,能够提高上部框架与安全带导引部托架附近的连结强度。
[0039]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由于将作为前后两片板部件的前侧板部件及后侧板部件组装以成为中空,形成上部框架,所以能够在实现上部框架的轻量化的同时还确保强度。
[0040]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由于前侧板部件及后侧板部件的两者连结在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所以能够将作用在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的力用前侧板部件及后侧板部件直接承接。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安装刚性。
[0041]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前侧板部件及后侧板部件的与安全带导引部托架的连结位置设有用来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