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12863阅读:来源:国知局
关于主槽11、12的尺寸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测定的槽 宽被设定在5.0mm~15.0mm的范围内,槽深被设定在5.0mm~15.0mm的范围内。
[0035]由此,一对中央主槽11、11的相互之间,划分有向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环岸部10, 中央主槽11和胎肩主槽12之间,划分有向轮胎周向延伸的中间环岸部20,各胎肩主槽12的 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划分有胎肩环岸部30。本实施方式中,中央环岸部10上没有形成槽,但 是在中央环岸部10上可设置切口或者刀槽花纹。
[0036]各中间环岸部20上,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设置有具有屈曲形状的多条屈曲槽21。 这些屈曲槽21具有折弯成钓钩状的形状。各屈曲槽21的一个端部向胎肩主槽12开口,另一 个端部在中间环岸部20内闭塞。如图3所示,各屈曲槽21包含从开口端部P1延长到屈曲部P2 的第一倾斜槽部21A和从该屈曲部P2延长到闭塞端部P3的第二倾斜槽部21B。从第一倾斜槽 部21A的开口端部P1朝向屈曲部P2的方向与旋转方向R相一致。而且,以屈曲部P2为顶点,第 二倾斜槽部21B向第一倾斜槽部21A-侧屈曲。
[0037]并且,各中间环岸部20上形成有在中央主槽11和第一倾斜槽部21A之间延伸的多 条刀槽花纹22,在各第一倾斜槽部21A上配置有2条刀槽花纹22。也即是说,中央主槽11和第 一倾斜槽部21A的前端部即屈曲部P2之间配置有一条刀槽花纹22,中央主槽11和第一倾斜 槽部21A的中腹部之间配置有另一条刀槽花纹22。这些刀槽花纹22无需必须与中央主槽11 和第一倾斜槽部21A连通,延伸于其近旁即可。而且,各中间环岸部20上形成有在胎肩主槽 12和第二倾斜槽部21B的闭塞端部P3之间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23。刀槽花纹23无需必须与 胎肩主槽12和第二倾斜槽部21B连通,延伸于其近旁即可。在此,近旁是指离对象槽的距离 为3.0mm以下之处。刀槽花纹22、23的槽宽为2.0mm以下,并不依据胎面花纹的节距长度,而 是以恒定的槽宽形成。具有这样尺寸的刀槽花纹22、23,不损害中间环岸部20的一体性,且 发挥边缘效果。
[0038]胎肩环岸部30上,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设置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胎纹槽 31。配置在胎肩环岸部30上的所有胎纹槽31不与胎肩主槽12连通。而且,胎肩环岸部30上形 成有在胎肩主槽12和胎纹槽31之间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32。刀槽花纹32的槽宽与刀槽花纹 22、23相同,为2.〇111111以下。
[0039]上述中央环岸部10、中间环岸部20及胎肩环岸部30具有均未被槽分段且在轮胎周 向上连续延伸的条形结构。由具有如上的条形结构的环岸部10、20、30形成的条形花纹在操 作稳定性方面非常有利。并且,环岸部20,30上形成有刀槽花纹22、23、32,但是这些刀槽花 纹22、23、32实质上并不分割环岸部20、30的花纹。
[0040] 上述轮胎通过采用以下的结构,即,在被指定了旋转方向R的方向性胎面花纹中, 在邻接于各胎肩主槽12内侧的中间环岸部20设置具有屈曲形状的多条屈曲槽21,将各屈曲 槽21的一个端部朝向胎肩主槽12开口,将各屈曲槽21的另一个端部在中间环岸部20内闭塞 的同时,在各屈曲槽21上形成从开口端部P1延长至屈曲部P2的第一倾斜槽部21A和从该屈 曲部P2延长至闭塞端部P3的第二倾斜槽部21B,使从第一倾斜槽部21A的开口端部P1朝向屈 曲部P2的方向一致于旋转方向R,以屈曲部P2为顶点使第二倾斜槽部21B朝向所述第一倾斜 槽部21A-侧屈曲的构造,由此将屈曲槽21的闭塞端部P3设置在远离中间环岸部20的边缘 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环形跑道行驶中转弯时,对中间环岸部20施加了非常大的侧向力时, 避免中间环岸部20在屈曲槽21的闭塞端部P3的近旁局部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偏磨耗。而 且,通过在轮胎周向上使得中间环岸部20的磨耗均匀,能够防止磨耗后的噪音变大。
[0041] 上述充气轮胎中,相对于第一倾斜槽部21A的轮胎周向即轮胎赤道CL的平均倾斜 角度α可设定在10°~30°的范围内。平均倾斜角度α是贯穿第一倾斜槽部21A的两端部的槽 宽中心位置的直线,相对于轮胎方向的倾斜角度。通过将平均倾斜角度α设定在上述范围 内,无需降低耐偏磨耗性也能够充分发挥减低噪音效果。在此,平均倾斜角度α若不足10°, 则第一倾斜槽部21Α的开口端部Ρ1近旁的中间环岸部20的刚性下降,从而导致抗磨耗性降 低,相反,若超过30°,则由于胎面噪音的增加,噪音减低效果降低。
[0042]而且,相对于第一倾斜槽部21Α的第二倾斜槽部21Β的平均倾斜角度β可设定在5° ~60°的范围内。平均倾斜角度β是相对于贯穿第一倾斜槽部21Α的两端部槽宽中心位置的 直线的,贯穿第二倾斜槽部21Β的两端部槽宽中心位置的直线的倾斜角度。通过将平均倾斜 角度β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避免耐偏磨耗性的降低。在此,平均倾斜角度β若不满5°,则 夹在第一倾斜槽部21Α和第二倾斜槽部21Β之间的部分的刚性下降,从而导致耐偏磨耗性降 低,相反,若超过60°,则被第二倾斜槽部21Β和与其相邻的屈曲槽21的第一倾斜槽部21Α夹 住的部分的刚性降低,从而导致耐偏磨耗性降低。
[0043]在上述充气轮胎中,第一倾斜槽部21Α的槽宽优选为从开口端部Ρ1朝向屈曲部Ρ2 恒定或者递减,特别是如图3所示,从开□端部Ρ1朝向屈曲部Ρ2递减较好。相同地,第一倾斜 槽部21Α的槽深优选为从开口端部Ρ1朝向屈曲部Ρ2恒定或者递减,特别是如图3所示,从开 口端部Ρ1朝向屈曲部Ρ2递减较好。由此,能够充分维持屈曲部Ρ2近旁的环岸部刚性,且能够 抑制偏磨耗。
[0044] 而且,第二倾斜槽部21Β的槽宽,如图3所示,从屈曲部Ρ2朝向闭塞端部Ρ3为恒定即 可。相同地,第二倾斜槽部21Β的槽深,如图4所示,从屈曲部Ρ2朝向闭塞端部Ρ3为恒定即可。 如此,通过抑制第二倾斜槽部21Β周围的刚性变化,能够抑制偏磨耗。
[0045] 上述充气轮胎中,如图3所示,从中间环岸部20的轮胎赤道CL侧边缘到屈曲槽21的 屈曲部顶点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L1,可设定在中间环岸部20的宽度W的5%~40%的 范围内。而且,从中间环岸部20的轮胎赤道CL侧边缘到屈曲槽21的闭塞端部顶点为止的轮 胎宽度方向的距离L2,可设定在中间环岸部20的宽度W的30%~70%的范围内。通过将距离 L1、L2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获得充分的偏磨耗的抑制效果。在此,若距离L1、L2偏离上述 范围,偏磨耗抑制效果则会变得不够充分。
[0046] 上述充气轮胎中,在中间环岸部20上设置在中央主槽11和第一倾斜槽部21A之间 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22,针对每个第一倾斜槽部21A至少配置一条刀槽花纹,并且,设置在 胎肩主槽12和第二倾斜槽部21B的闭塞端部P3之间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23即可。通过在这 些位置上配置刀槽花纹22、23,可获得在轮胎周向上将中间环岸部20的刚性均匀化的效果, 能够提高偏磨耗的抑制效果。
[0047]刀槽花纹22、23的槽深可设定在中央主槽11的槽深的20%~80%的范围内。由此, 能够适当调整中间环岸部20的刚性。在此,刀槽花纹22、23的槽深若不足中央主槽11的槽深 的20%,则无法充分降低刚性,相反,若超过80%,则刚性过度下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均会 降低偏磨耗的抑制效果。
[0048]上述充气轮胎中,在邻接于胎肩主槽12的外侧的胎肩环岸部30上,设置朝向轮胎 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胎纹槽31,且轮胎周向上的屈曲槽21的条数和胎纹槽31的条数之比优 选设定为1:2。由此,能够在轮胎周向上使得胎肩环岸部30的刚性均匀化,且抑制胎肩环岸 部30的偏磨耗。
[0049]而且,在胎肩环岸部30上设置胎纹槽31时,配置在胎肩环岸部30上的所有胎纹槽 31,不与胎肩主槽12连通为较好。由此,能够抑制在胎肩环岸部30中,由胎纹槽31切断的块 状花纹部分朝向轮胎周向倾倒,且抑制胎面边缘磨损(heel and toe wear)。
[0050]并且,上述充气轮胎中,如图5所示,位于胎肩主槽12两侧的中间环岸部20及胎肩 环岸部30的边缘上,形成有锯齿状倒角部24、34。也就是说,形成在中间环岸部20的边缘的 倒角部24,其倒角面积从轮胎周向的一侧即图中上侧,朝向另一侧即图中下侧逐渐变大,并 相应屈曲槽21的节距长度反复进行该倒角面积的增减。另一方面,形成在胎肩环岸部30的 倒角部34,该倒角面积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朝向一侧逐渐变大,并相应屈曲槽21的节距长 度反复进行该倒角面积的增减。结果,形成在各环岸部20、30上的倒角部24、34的个数与屈 曲槽21的条数相同。
[0051 ]如图6所示,各倒角部24、34的深度D1,可设定在胎肩主槽12的槽深D的30%~70% 的范围内。如上所述,在中间环岸部20及胎肩环岸部30的边缘设置倒角部24、34,通过使其 尺寸合理化,能够进一步在轮胎周向上将中间环岸部20及胎肩环岸部30的刚性均匀化,且 抑制中间环岸部20及胎肩环岸部30的偏磨耗。在此,倒角部24、34的槽深D1若不足胎肩主槽 12的槽深D的3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