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车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630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轨道车辆车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应用于轨道车辆的车顶,具体地涉及高速客车铝合金车体的车顶构造与车上设备安装结构的改进,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使用的轨道车辆,如动车组、地铁和城市轻轨等,普遍地采用电カ传动系统,即通过受电弓从电网获电后直接用于驱动电机的电源。采用传统技术的鉄路客车,由于其车速较低,行驶所遇风阻的影响较小,因而车顶设备大多直接地安装于车顶,车顶接ロ部分多为平顶结构。但是对于现有车辆时速已达300公里以上级,车辆行驶所遇风阻成几何级数増大,原有平顶结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空气 动力学要求,包括受电弓在内的车顶设备安装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其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采取部分车顶内凹式结构,以用于内置各类车顶设备的隐藏式安装,以期实现车顶无向外的突出物,从而达到降低风阻和保护车顶设备的使用效果。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主要包括有纵向通长的车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在车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车顶设备的凹槽部分,凹槽部分由底板、侧板和折弯端板连接构成。如上述基本方案,在车顶部分区域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凹槽,从而构成隐藏式内置车顶设备的有效空间,即使车辆行驶速度较高,也不会因车顶设备外凸出车顶而遇到过大的风阻,而且还可向车顶设备提供连接高压线端ロ的接ロ。上述凹槽部分成为车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满足车体整体的强度要求。为进ー步地提高上述凹槽部分与车顶之间的连接強度,可采取如下结构改迸,SP侧板与车顶边梁进行插接并焊接。针对底板的改进方案是,底板的两侧与侧板进行滑动连接,底板的一端通过折弯端板与车顶连接,底板的另一端与端墙焊接。底板与侧板为滑动连接可提高调整两者横向组焊公差的灵活性。更为改善与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方案是,折弯端板形成与受电弓外形吻合的、与车顶端部连接的箭头造型。如上内容,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具有的优点与有益效果是I、利用部分车顶的内凹式结构,可方便车顶设备采取隐藏式安装,使得车顶整体顺滑而无突出物,有利于进ー步地提高车辆行驶时速、有效地降低风阻。2、有利于保护车顶设备,避免发生意外碰撞或挂擦。
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ー步地说明;图I是所述车顶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I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如图I和图2所示,底板I、侧板2、车顶3、折弯端板4、车顶边梁5和端墙6。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I和图2所示,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主要包括有纵向通长的车顶3,以及在车顶3上形成的用于安装车顶设备的凹槽部分。其中,凹槽部分由底板I、侧板2和折弯端板4连接而成。侧板2与车顶边梁5先进行插接再进行焊接连接。底板I的两侧与侧板2进行滑动连接,底板I的一端通过折弯端板4与车顶3连接,底板I的另一端与端墙6焊接。折弯端板4形成与受电弓外形吻合的、与车顶3端部连接的箭头造型。
权利要求1.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包括有纵向通长的车顶(3),其特征在于在车顶(3)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车顶设备的凹槽部分,凹槽部分由底板(I)、侧板(2)和折弯端板(4)连接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侧板(2)与车顶边梁(5)进行插接并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底板(I)的两侧与侧板(2)进行滑动连接,底板(I)的一端通过折弯端板(4)与车顶(3)连接,底板(I)的另ー端与端墙(6)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折弯端板(4)形成与受电弓外形吻合的、与车顶(3)端部连接的箭头造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顶结构,采取部分车顶内凹式结构,以用于内置各类车顶设备的隐藏式安装,以期实现车顶无向外的突出物,从而达到降低风阻和保护车顶设备的使用效果。车顶结构主要包括有纵向通长的车顶,在车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车顶设备的凹槽部分,凹槽部分由底板、侧板和折弯端板连接构成。在车顶部分区域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凹槽,从而构成隐藏式内置车顶设备的有效空间,即使车辆行驶速度较高,也不会因车顶设备外凸出车顶而遇到过大的风阻,而且还可向车顶设备提供连接高压线端口的接口。
文档编号B61D17/12GK202448993SQ20112056673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于百川, 刘晨, 马文军 申请人: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