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尾框及包括该钩尾框的车钩用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2863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钩尾框及包括该钩尾框的车钩用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钩辅助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ー种钩尾框及包括该钩尾框的车钩用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钩尾框被广泛运用于铁道车辆运输,由钩尾销与车钩连接在一起,加上缓冲器、从板等其他配件构成起连接、传递和吸收能量作用的车钩缓冲装置。钩尾框以工作原理可分为固定钩尾框和和旋转钩尾框两类。在铁路运输エ况中,牵引车钩纵向カー般较小,目前的长回型钩尾框配套的缓冲器在牵引时拉伸刚度小、行程大,所受牵引冲击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钩尾框及包括该钩尾框的车钩用缓冲装置,它具有在钩尾框的一端设置有放置缓冲器的容置腔,将从板设置在缓冲器外端面旁,即由钩尾框、缓冲器、从板组成一种车钩用缓冲装置。当缓冲器被从板压缩至一定程度时,容置腔的腔壁对缓冲器起过载保护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对缓冲器的牵引冲动,保护了缓冲器的弹性元件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钩尾框,包括框体、后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框体为相互平行的方坯,所述后端板的板面垂直固定在框体的一端,在侧面形成凹形面;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垂直于后端板的板面,且均固定在框体之间,并与框体、后端板一起组成容置腔。进ー步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互平行。进ー步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固定在由所述框体和所述后端板形成的两端凹形面上。进ー步地,由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形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长度相等,且短于由所述框体形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长度。进ー步地,由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形成的容置腔的腔壁的根部均与所述后端板的底面对齐。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钩用缓冲装置,包括,进ー步地的钩尾框、缓冲器、从板;所述缓冲器设置在所述钩尾框的容置腔中,所述从板设置在缓冲器的外端面旁,从板的板面对向缓冲器的外端面,且从板的板面宽度小于或等于由钩尾框的框体组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间距、从板的板面长度大于由钩尾框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间距。进ー步地,所述从板的板面宽度小于由所述钩尾框的框体组成的所述容置腔的腔壁间距。进ー步地,还包括钩尾销;在所述钩尾框的框体上方水平开设有钩尾销安装孔,所述钩尾销穿过所述钩尾销安装孔,钩尾销安装孔的孔径大于钩尾销的直径,且孔径与直径的差值等于从所述缓冲器的外端面到由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的腔壁外端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钩尾框的一端设置有由框体、后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将缓冲器放入容置腔,再将从板设置在缓冲器外端面旁,即由钩尾框、缓冲器、从板组成一种车钩用缓冲装置。当缓冲器被从板压缩至一定程度吋,由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腔壁对缓冲器起过载保护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对缓冲器的牵引冲动,保护了缓冲器的弾性元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效果明显,实用性強。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钩尾框的左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钩尾框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钩用缓冲装置与车钩的连接剖面图。其中,I-框体,2-钩尾销安装孔,3-第一挡板,4-后端板,5-第二挡板,6_缓冲器,7-从板,8-钩尾销,9-车钩的连接杆,10-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ー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钩尾框及包括该钩尾框的车钩用缓冲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由图I和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钩尾框,包括框体I、第一挡板3、后端板4、第二挡板5。框体I为相互平行的方坯,后端板4的板面垂直固定在框体I的一端,在侧面形成凹形面。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5均垂直于后端板4的板面,并且均固定在框体I间,与框体I、后端面4 一起组成容置腔10。优选的,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5相互平行,并且分别固定在由框体I和后端板4形成的两端凹形面上。优选的,由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5形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长度相等,并且短于由框体I形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长度。再优选的,由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5形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的根部均与后端板4的底面对齐。在框体I的上方还水平开设有钩尾销安装孔2。本实用新型中的车钩用缓冲装置包括上述的钩尾框、缓冲器、从板、钩尾销;缓冲器设置在上述的钩尾框的容置腔10中,从板设置在缓冲器的外端面旁,从板的板面对向缓冲器的外端面。从板的板面宽度小于或等于由上述的钩尾框的框体I组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间距、从板的板面长度大于由上述的钩尾框中的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5组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间距。本实施例中,从板的板面宽度小于由框体I组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间距。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由图3可知,车钩的连接杆9垂直于从板7的板面,并与从板7接触。在车钩的连接杆9前端开设有连接杆限位孔。钩尾销8同时穿过钩尾销安装孔2和连接杆限位孔对车钩的连接杆9进行限位。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限位孔的孔径与钩尾销8的直径相等,钩尾销安装孔2的孔径大于钩尾销8的直径,且差值等于缓冲器6的外端面到由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5形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外端的距离。当牵引时,牵引力由车钩的连接杆9通过钩尾销8传递给钩尾框,再由钩尾框的后、端面4压缩缓冲器6,缓冲器6再将牵引力传递给从板7,最后牵引力被从板7传递给车体上的从板座。当制动时,制动カ由车钩的连接杆9传递给从板7,然后从板7通过压缩缓冲器6传递给钩尾框的后端面4,最后由钩尾框的后端面4传递给车体上的从板座。在压缩缓冲器6的传递过程中,当压缩达到一定行程吋,从板7与由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5形成的容置腔10的腔壁相挤压,此后在传递过程中就不在继续压缩缓冲器6,而直接由从板7传递给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5,形成过载保护。在传递过程中,此缓冲装置具有刚度大、行程小的特点,实现冲动小的效果。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明显,本实施例中,缓冲器6为短行程缓冲器。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參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ー种钩尾框,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后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框体为相互平行的方坯,所述后端板的板面垂直固定在框体的一端,在侧面形成凹形面;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垂直于后端板的板面,且均固定在框体之间,并与框体、后端板一起组成容置腔。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互平行。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固定在由所述框体和所述后端板形成的两端凹形面上。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干,由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形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长度相等,且短于由所述框体形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长度。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干,由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形成的容置腔的腔壁的根部均与所述后端板的底面对齐。
6.一种车钩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钩尾框、缓冲器、从板;所述缓冲器设置在所述钩尾框的容置腔中,所述从板设置在缓冲器的外端面旁,从板的板面对向缓冲器的外端面,且从板的板面宽度小于或等于由钩尾框的框体组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间距、从板的板面长度大于由钩尾框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的腔壁间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钩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板的板面宽度小于由所述钩尾框的框体组成的所述容置腔的腔壁间距。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钩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钩尾销;在所述钩尾框的框体上方水平开设有钩尾销安装孔,所述钩尾销穿过所述钩尾销安装孔,钩尾销安装孔的孔径大于钩尾销的直径,且孔径与直径的差值等于从所述缓冲器的外端面到由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的腔壁外端的距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钩辅助装置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钩尾框及包括该钩尾框的车钩用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钩尾框的一端设置有由框体、后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将缓冲器放入容置腔,再将从板设置在缓冲器外端面旁,即由钩尾框、缓冲器、从板组成一种车钩用缓冲装置。当缓冲器被从板压缩至一定程度时,由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组成的容置腔腔壁对缓冲器起过载保护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对缓冲器的牵引冲动,保护了缓冲器的弹性元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效果明显,实用性强。
文档编号B61G9/04GK202449006SQ20122009711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5日
发明者姚雄, 林量才, 罗桂琼 申请人: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