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刹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265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刹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刹车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构造简单且灵敏性佳的双向刹车器。
背景技术
一般以手推拉的移动装置(如助步车、婴儿车、轮椅…等),通常会在手部握持的把手上装设有供手部操控的刹车器,以控制该移动装置的活动能力,且此类刹车器在使用上往往会具备有临时性刹车功能(主要应用于移动间走走停停)及永久性刹车功能(主要应用于长久停止不动时),而且临时性刹车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永久性刹车,如图1所示的一种刹车机构1,即为一例。
上述刹车机构1是装设在一移动装置的把手2上,且该刹车机构1包含有一基座10、一操作手把20及一作动杆30。该基座10具有一结合部11及一槽室12,且该结合部11可与该把手2相结合。该操作手把20前段设置在该基座10槽室12内,且该操作手把20前段具有一作动部21,该作动部21前端借一销杆13枢接在该基座10上,后端则形成有一位于上方的第一勾角211及一位于下方的第二勾角212。该作动杆30设置在该基座10槽室12内,并位于该操作手把20的作动部21后侧,且该作动杆30顶端借另一销杆14枢接在该基座10上,其枢接位置位于该第一勾角211上方,而底端则连结一刹车线3,其连结位置位于该第二勾角212下方,又该作动杆30受该刹车线3拉扯而抵接该操作手把20作动部21,且该作动杆30顶、底端之间对应该第一、二勾角211、212而具有一第一凸缘31及一第二凸缘32,该第一凸缘31位于该第二凸缘32上方。
借由上述构件,当该刹车机构1处于常态而未进行刹车动作时,该第一、二凸缘31、32皆位于该第一、二勾角211、212间,且该操作手把20概平行该移动装置把手2,如图2所示,当施力拉抬该操作手把20摆动向上时,该第二勾角212顶推该第二凸缘32,使该作动杆30向后摆动,进而牵动刹车线3进行临时性刹车,待解除施力后,该作动杆30会被该刹车线3的回复力拉回,而将该操作手把20推回至如图1所示的原先状态。如图3所示,当施力扳压该操作手把20向下时,该第一勾角211会越过该第一凸缘31,而落入该第一、二凸缘31、32间卡制,并顶推该作动杆30向后,以牵动该刹车线3进行永久性刹车,此时,即使将施力解除,该作动杆30仍会维持在向后的刹车状态,直至反向施力将该操作手把20扳回至如图1所示的原先状态,才可解除此永久性刹车。
虽然,上述刹车结构1借由该操作手把20与该作动杆30的配合确实可达到临时性刹车及永久性刹车目的,惟,由于该操作手把20及该作动杆30是分别枢接在该基座10上不同位置处,所以组装上需有二个独立的枢接销杆13、14,导致整体构件数多、安装道次也多,此外,该操作手把20只能以该销杆13为旋转中心摆动推顶该作动杆30的操作方式,进一步衍生出以下二项缺点一、临时性刹车不灵敏如图4所示,虽然该操作手把20大幅摆动,但是该作动部21的第二勾角212推动该作动杆30的推移量L却相当小,而使得该作动杆30摆动幅度不大,进而使得该刹车线3的位移量也不大,导致刹车时不够灵敏、效果不彰,而不易在紧急时发挥作用。
二、构件易磨损由于临时性刹车使用率高,且使用时是以该第二勾角212沿该第二凸缘32向上顶推,使得刹车过程中,该第二勾角212由该第二凸缘32的根部移向峰部,所以彼此间相当容易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件简化且构件不磨损,并能增加临时性刹车的灵敏性的双向刹车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刹车器,是设置在一具有刹车线的移动装置上,该双向刹车器包含有一基座、一操作手把及一刹车拉杆,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包括有一固结在该移动装置上的结合部及一内部呈中空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具有一前壁、二侧壁及一固定销,该前壁内壁面中央凹设有一呈圆弧状的限位槽,且该前壁近底端处开设有一供刹车线穿过的穿孔,而该固定销穿设定位在该侧壁近顶端处;该操作手把包括有一装置在该基座容置部内的枢接部、一位于该枢接部后端并凸伸出该基座容置部的操作部及一固设在该枢接部前段底端处的定位块,该枢接部近顶端处开设有一弧形槽,该基座容置部的固定销穿过该弧形槽,将该操作手把枢接在该基座上,且该枢接部前端往前凸出设有一圆弧角,该圆弧角抵接容置在该基座前壁的限位槽内,使得该操作手把能以该圆弧角为支点摆动,又该定位块一端与该圆弧角相对应,相反另一端则设有一卡掣面,且该定位块二端之间周缘凹设有一卡槽,该卡槽与该卡掣面间则形成一凸角;及该刹车拉杆设置在该基座容置部内并位于该操作手把的定位块后侧抵接该定位块,且该刹车拉杆顶端枢设在该固定销上,该刹车拉杆底端则固接该刹车线,而受该刹车线拉扯,又该刹车拉杆中段处往前凸设有一卡制部,该卡制部与该定位块卡槽相卡合,此时该固定销是位于该操作手把枢接部的弧形槽后端。
而当该固定销位于该弧形槽前端时,该卡制部则越过该定位块凸角,而与该定位块卡掣面抵接卡固。
所述的双向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手把枢接部可由二相对称的板片所构成,且该定位块是固设在该二板片之间。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组装上只借由该固定销523,即可使该操作手把60及该刹车拉杆70共轴枢接在该基座50上,所以比起现有刹车机构1需使用二销杆13、14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构件数较少,使得安装作业次数也较少。
二、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临时性刹车是以该固定销523为支点摆动,且该操作手把60前端圆弧角613会脱出该基座50限位槽524,并借由该定位块63带动该刹车拉杆70向后,所以该刹车拉杆70向后摆动的角度,会等于该操作手把60向上摆动的角度,因此,比起现有刹车机构1而言,本实用新型只需稍微拉抬该操作手把60,即可使该刹车拉杆70大幅摆动,其临时性刹车的灵敏性自然较佳。
三、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临时性刹车时,是以该定位块63带动该刹车拉杆70向后,其刹车过程中,该卡槽632与该卡制部71始终密合,并无相互摩擦产生,所以构件不会磨损,纵使临时性刹车使用频率高,也不受影响。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双向刹车器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一种刹车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是上述刹车器的使用示意图,说明该刹车器进行临时性刹车时的状态。
图3是上述刹车器的使用示意图,说明该刹车器进行永久性刹车时的状态。
图4是上述刹车器进行临时性刹车时的位移表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装设在一车把手上的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处于常态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说明该刹车器进行临时性刹车时的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说明该刹车器进行永久性刹车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双向刹车器5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是装设在一具有刹车线6的移动装置的一车把手7上,参阅图6、图7,且该双向刹车器5包含有一基座50、一操作手把60、一刹车拉杆70及一刹车线固定塞80。
该基座50包括有一结合部51及一位于该结合部51下方的容置部52,该结合部51可套设固结在该车把手7上,且该容置部52内部呈中空状,并具有一前壁521、二侧壁522及一固定销523,该前壁521内壁面中央凹设有一呈圆弧状的限位槽524,且该前壁521近底端处开设有一供刹车线6穿过的穿孔525,而该固定销523穿设定位在该等侧壁522近顶端处。
该操作手把60包括有一装置在该基座50容置部52内的枢接部61、一位于该枢接部61后端并凸伸出该基座50容置部52的操作部62及一固设在该枢接部61前段底端处的定位块63,该枢接部61为二相对称的板片611所构成,其等近顶端处各开设有一弧形槽612,该等弧形槽612恰供该基座50容置部52的固定销523穿设过,使得该操作手把60可活动地枢接在该基座50上,且该二板片611前端往前各凸出有一圆弧角613,该等圆弧角613可抵接容置在该基座50前壁521的限位槽524内,使得该操作手把60能以该等圆弧角613为支点摆动,另该定位块63由前往后倾斜向上固设在该二板片611之间,且该定位块63前端对应该等圆弧角613而概呈圆弧状,后端则形成一卡掣面631,又该定位块63前、后端间的周缘凹设有一开口朝后下方的卡槽632,且该卡槽632与该卡掣面631间则形成一凸角633。
该刹车拉杆70设置在该操作手把60二板片611之间,并位于该定位块63后侧,且该刹车拉杆70顶端枢设在该固定销523上,底端则固接该刹车线6,而受该刹车线6拉扯,使得该刹车拉杆70抵接该定位块63,又该刹车拉杆70中段处往前凸设有一卡制部71,该卡制部71在该固定销523位于该操作手把60枢接部61的弧形槽612后端时,恰与该定位块63卡槽632相卡合。
该刹车线固定塞80恰塞设在该基座50前壁521的穿孔525上,以限位导引该刹车线6。
如图7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处于常态下时,该基座50容置部52的固定销523位于该操作手把60枢接部61的弧形槽612后端,且该操作手把60二板片611的圆弧角613抵接容置在该基座50前壁521的限位槽524内,使得该操作手把60操作部62概与该移动装置的车把手7平行,此时,该移动装置处于未刹车状态,而可自由移动。
如图8所示,当施力扳动该操作手把60的操作部62往上时,由于该操作手把60的定位块63卡槽632与该刹车拉杆70的卡制部71相卡合,且该基座50容置部52的固定销523位于该操作手把60枢接部61的弧形槽612后端限位,因此,该操作手把60会以该固定销523为支点摆动,使得该操作手把60二板片611的圆弧角613脱出该基座50前壁521的限位槽524,并借该定位块63连动该刹车拉杆70,使得该刹车拉杆70也以该固定销523为支点向后摆动,而拉扯牵动该刹车线6,以进行临时性刹车,之后,将施力解除,该刹车线6的回复力会带动该刹车拉杆70连同该操作手把60回复至如图7所示的原先状态。
如图9所示,当施力扳动该操作手把60的操作部62往下时,由于该基座50容置部52的固定销523位于该操作手把60枢接部61的弧形槽612内,而有可相对移动的空间,且该操作手把60二板片611的圆弧角613抵接容置在该基座50前壁521的限位槽524内限位,因此,该操作手把60会以该圆弧角613为支点摆动,使得该弧形槽612与该固定销523的相对位置由后端移至前端,此时,该操作手把60定位块63也会随之摆动,使得该定位块63凸角633顶推越过该刹车拉杆70卡制部71,而令该刹车拉杆70后摆,以拉扯牵动该刹车线6,并同时使得该定位块63卡掣面631与该刹车拉杆70卡制部71抵接卡固,如此,将施力解除后,该刹车拉杆70仍会维持在后摆状态,而形成永久性刹车,之后,欲解除永久性刹车状态,则需反向施力将该操作手把60扳回至如图7所示的原先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刹车器,是设置在一具有刹车线的移动装置上,该双向刹车器包含有一基座、一操作手把及一刹车拉杆,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包括有一固结在该移动装置上的结合部及一内部呈中空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具有一前壁、二侧壁及一固定销,该前壁内壁面中央凹设有一呈圆弧状的限位槽,且该前壁近底端处开设有一供刹车线穿过的穿孔,而该固定销穿设定位在该侧壁近顶端处;该操作手把包括有一装置在该基座容置部内的枢接部、一位于该枢接部后端并凸伸出该基座容置部的操作部及一固设在该枢接部前段底端处的定位块,该枢接部近顶端处开设有一弧形槽,该基座容置部的固定销穿过该弧形槽,将该操作手把枢接在该基座上,且该枢接部前端往前凸出设有一圆弧角,该圆弧角抵接容置在该基座前壁的限位槽内,该定位块一端与该圆弧角相对应,相反另一端则设有一卡掣面,且该定位块二端之间周缘凹设有一卡槽,该卡槽与该卡掣面间则形成一凸角;及该刹车拉杆设置在该基座容置部内并位于该操作手把的定位块后侧抵接该定位块,且该刹车拉杆顶端枢设在该固定销上,该刹车拉杆底端则固接该刹车线,又该刹车拉杆中段处往前凸设有一卡制部,该卡制部与该定位块卡槽相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手把枢接部由二相对称的板片所构成,且该定位块是固设在该二板片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双向刹车器,包含有一基座、一操作手把及一刹车拉杆,该操作手把前端部近顶端处开设有一弧形槽,以活动枢接在该基座内,且该操作手把前端具有一圆弧角并固设有一定位块,该圆弧角可抵靠该基座转动,而该定位块具有一卡掣面及一卡槽,又该刹车拉杆枢设在该基座内,且中段处凸设有一卡制部,该卡制部可与该卡槽相卡合而连动,以形成临时性刹车,或与该卡掣面抵接卡固不动,而形成永久性刹车。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刹车器构件简化且构件不磨损,并能增加临时性刹车的灵敏性。
文档编号B62L3/00GK2582981SQ0228499
公开日2003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2日
发明者林庆旭 申请人:林口仪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