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330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另外,本发明涉及能够容易地在车身上安装减震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后部构造,在车身底板上设置有覆盖车轮的左右车轮罩,在这些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架(减震器支承部件),实际使用时在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架之间设置有角撑部件。
实际使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个别地设置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架,在实际使用时,用角撑部件来增强这些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架的周围已足够。
作为这种车辆后部构造,众所周知的有,在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架(减震器支承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
另外,作为车辆的后部构造,已经投入实用的有在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减震器支架,在该减震器支架上设有使减震器的上端部贯通的贯通孔和插入减震器的螺栓的孔。
已经应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若从车身下方插入减震器,将该减震器安装在车身上已足够。
作为这种车辆后部构造,众所周知的有,在该减震器支架(减震器支承部件)上设有贯通减震器的上端部用的贯通孔和插入减震器的螺栓用的孔(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6338公报(第4页、图2)图10为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构成的图,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在车身底板201上设置有覆盖车轮(图中未示)的车轮罩202,在该车轮罩202近傍设置有支承减震器203的减震器支架204,设置有增强这些车轮罩202及减震器支架204周围的角撑部件(增强部件)205,减震器支架204由侧板部件20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207构成,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07上设有用于穿过减震器203的突起部(上部)211的贯通孔208和插入减震器203的螺栓(螺纹部)212、212的孔209、209。
图中,213为形成突起部211及螺栓212、212的基部件,214、214为拧在螺栓212、212上的螺母,215表示安装于减震器203上的螺旋圈弹簧。
然而,在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中,车轮罩202、减震器支架204及角撑部件205分别有各自的基本的功能,例如,为了提高减震器支架204的刚性,就必须要增加减震器支架204的减震器支承部件207等的板厚,而会出现招致车身重量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中,由于从减震器203施加的力只由减震器支承部件207承受,而不能由车轮罩202及角撑部件205来分散从减震器203施加的力,所以有不能有效地提高减震器支承部件207周围的刚性的缺点。
即,希望有一种不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而能有效地提高减震器支承部件207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此外,在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中,要保持将减震器203的上部插入减震器支承部件207的贯通孔208,并且将螺栓插入减震器支承部件207的孔209、209的状态,就必须在这些螺栓212、212拧上螺母214、214,会有组装的作业性不好的问题。
即,希望有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减震器203安装于减震器支架204(减震器支承部件207)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将减震器组装于减震器支承部件上时的作业性不好的问题、而容易将减震器组装于减震器支承部件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中,将车身底板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上,在该车身底板上设置覆盖车轮的左右的车轮罩,在这些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减震器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
例如,最好能够在不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从而达到车身重量的轻量化。
因此,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其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减震器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
即,由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其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减震器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所以能够使车身侧承受的来自减震器的力分散到车身底板或车轮罩等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左右的车轮罩上的角撑部件之间通过横梁结合。
由于设置于左右的车轮罩上的角撑部件间通过横梁结合,所以左右的角撑部件能够相互加强。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横梁结合于车身底板上。
由于横梁结合于车身底板上,所以车身底板及横梁的强度能够相互补充。
技术方案4的发明,将车身底板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上,在该车身底板上设置有覆盖车轮的左右的车轮罩,在这些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在该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
例如,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组装减震器时,考虑到组装性,最好能够提高车辆的组装作业性。
因此,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以使其相互增强为目的的角撑部件、在该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
即,由于在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所以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减震器时,能够预先将减震器的挂接部挂于角撑部件的临时固定部上。因此,由于能够用角撑部件临时支承减震器之后,在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减震器,所以能够容易地安装减震器。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临时固定部为开设于角撑部件上的开口。
由于以开于角撑部件上的开口作为临时固定部,所以能够简化角撑部件的形状。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由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以使其相互增强为目的的角撑部件、将减震器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而成为一体,所以能够由车身底板或车轮罩等分散车身侧承受的来自减震器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其结果是,有达到车身重量的轻量化这一优点。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由于设置于左右的车轮罩上的各角撑部件通过横梁结合,所以左右的角撑部件能够相互加强。其结果是,有提高车身车宽方向的刚性的优点。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由于横梁结合于车身底板上,所以具有车身底板及横梁的强度能够相互补充完善的优点。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由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以使其相互增强为目的的角撑部件、在该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所以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减震器时,能够预先将减震器的挂接部挂于角撑部件的临时固定部上。即,有能提高减震器的组装性的优点。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由于以开于角撑部件上的开口作为临时固定部,所以能够使角撑部件的形状简单化。其结果是,有能够降低角撑部件的成本的优点。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角撑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角撑部件及减震器之间关系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左侧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图8(a)、(b)、(c)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作用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

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状态。其中,图是沿标号的方向看到的。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10为车辆、11为车身、12为前轮、13为作为车轮的后轮、14为发动机罩、15为车身前格栅、16,16为左右的前照灯、17为前保险杠、18为前挡风玻璃、19为车顶、21为前车门、22为后车门、23为车门上后视镜、24为后保险杠,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30为缓冲自如地支承后轮13的减震器34的支承部分的构造。
图2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车身的后部构造30由左右的底板边梁31,31、连接这些底板边梁31,31的副车架32、安装于这些底板边梁31,31及副车架32上的车身底板33、通过设于这些车身底板33上且设在左右的底板边梁31,31周围而支承减震器34,34(近前处的34未显示)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近前处的35未显示)、通过设于这些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的车宽外方且设在车身底板33及左右的底板边梁31,31周围而包围后轮13,13(参照图1)的左右的车轮罩36,36、相互增强这些车轮罩36,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及车身底板33的左右的角撑部件(增强部件)37,37(近前处的37未显示)、连结这些角撑部件37,37并且支承于车身底板33上的横梁38构成。
减震器支承部件35是支承并安装减震器34的部件,设有用于穿入作为减震器34的上部的突起部72的贯通孔43和贯通减震器34的螺栓(螺纹部)74,74的孔44,44。
图3为图2的3-3线剖视图,在其中示出在车身底板33的左右配置车轮罩36,36,在这些车轮罩36,36的内侧上分别配置减震器34,34,左右的车轮罩36,36与车身底板33分别由左右的角撑部件37,37间加强,这些角撑部件37,37间由横梁38连结。
车轮罩36具有覆盖后轮(车轮)13外方的外侧部件45、覆盖后轮13内方的内侧部件46、与角撑部件37结合的加强板47。
车辆的后部构造30由设于左右的车轮罩36,36上的角撑部件37,37之间通过横梁38结合而成,由于设于左右的车轮罩36,36上的各角撑部件37之间由横梁38结合,所以左右的角撑部件37,37能够相互加强。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车身11(参照图1)车宽方向的刚性。
另外,车辆的后部构造30将横梁38结合到车身底板33上。由于将横梁38结合到车身底板33上,所以车身底板33及横梁38的强度能够相互补充。
图4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角撑部件的立体图,角撑部件37为截面呈大致隧道状的部件,它具有支承于车轮罩36(参照图3)上的车轮罩安装部51~53、安装于车身底板33上的车身底板安装部54,55、连结于横梁38上的横梁连结部56~58、与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一体地支承减震器34(参照图3)的支承部61,62、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上端支承部68的临时固定部63。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角撑部件及减震器之间关系的立体图。减震器(减振器)34为可滑动地将杆66安装在封入油(图中未示)的缸65中的部件,它具有支承杆66并且支承螺旋弹簧67的上端的上端支承部68、支承缸65并且支承螺栓弹簧67的下端的下端支承部(图中未示)。
上端支承部68由基部件71、形成于该基部件71的中央的突起部72、通过形成于该突起部72上而挂于角撑部件37的临时固定部63上的挂接部73、紧固在减震器支承部件(参照图2)及角撑部件37上的螺栓74,74构成。75,75表示拧在螺栓74,74上的螺母。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左侧的立体图,车辆的后部构造30是将车身底板33(参照图2)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31,31(一方的31图中未示)、该车身底板33上设有覆盖后轮(车轮)13,13(参照图3)的左右的车轮罩36,36(一方的3 6图中未示)、在这些车轮罩36,36近傍分别设有支承减震器34,34(参照图5)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一方的35图中未示)的车辆后部构造,在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减震器34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
例如,最好能够不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地有效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而达到车身重量的轻量化。
因此,在车身底板33(参照图2)、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减震器34(参照图5)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
即,由于在车身底板33(参照图2)、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减震器34(参照图5)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所以可使车身11(参照图1)侧承受的来自减震器34的力分散在车身底板33或车轮罩36等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减震器34(减震器支承部件35)周围的刚性。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车辆的后部构造30是将车身底板33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31(一方的31图中未示)上,在该车身底板33上设置有覆盖后轮(车轮)13,13(参照图3)的左右的车轮罩36,36(一方的36图中未示),在这些车轮罩36,36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34,34(一方的34图中未示)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一方的35图中未示)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在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在该角撑部件37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突起部(上部)72的临时固定部63,并且在减震器34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63上的挂接部73。
例如,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组装减震器时,考虑到组装性,最好能够提高车辆的组装作业性。
因此,在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在该角撑部件37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突起部(上部)72的临时固定部63,并且在减震器34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63上的挂接部73。
即,由于在角撑部件37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突起部(上部)72的临时固定部63,并且在减震器34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63上的挂接部73,所以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减震器34时,能够预先将减震器的挂接部73挂于角撑部件37的临时固定部63上。因此,由于能够使减震器34临时支承在角撑部件37上之后,在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减震器34,所以能够容易地安装减震器34。即,能够提高减震器34的组装性。
图8(a)~(c)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作用说明图。
在(a)中,在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的上方准备螺母75,75,在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的下方准备减震器34。
在(b)中,将减震器34的上端支承部68(突起部72)如箭头a1所示地插入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中,并且将减震器34的螺栓74,74如a1所示地插入减震器支承部件35及角撑部件37中。此时,将减震器34的挂接部73如箭头a2所示地挂在角撑部件37的临时固定部63上。
在(c)中,在螺栓74,74上拧上螺母75,75,将减震器34一体地安装于减震器支承部件35及角撑部件37上。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角撑部件77为截面呈大致隧道状的部件,它具有支承于车轮罩36(参照图3)上的车轮罩安装部81~83、安装于车身底板33上的车身底板安装部84,85、连结于横梁38的横梁连结部86、与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一体地支承减震器34(参照图3)的支承部91,92、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上端支承部68的作为临时固定部的开口93。
角撑部件77的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上端支承部68(挂接部73)的临时固定部为开设于角撑部件77上的开口93。
由于以开设于角撑部件77上的开口93作为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上端支承部68的临时固定部,所以能够简化角撑部件77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角撑部件77的成本。
其中,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30,如图1所示的车辆为四轮车,但其并不限于此,其车辆也可为三轮车。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30,如图5所示的为在角撑部件37侧设置有板状的临时固定部63、在减震器34上设有挂接部73,但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角撑部件侧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突起,在减震器侧设有嵌合有该突起的孔。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适用于确保行李箱宽敞的车辆(例如轿车、单厢车或微型厢式货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10)的后部构造(30),其中,将车身底板(33)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31)上,在该车身底板(33)上设置覆盖车轮(13)的左右车轮罩(36),在这些车轮罩(36)近傍分别设置支承减震器(34)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它们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77),上述减震器(34)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77)及上述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的后部构造(30),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述左右车轮罩(36)上的角撑部件(37,77)之间由横梁(38)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的后部构造(30),其特征在于,上述横梁(38)结合于上述车身底板(33)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的后部构造(3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角撑部件(37,77)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34)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63),并且在上述减震器(34)上设置有挂于上述临时固定部(63)上的挂接部(7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的后部构造(30),其特征在于,上述临时固定部(63)为开设于上述角撑部件(37,77)上的开口(93)。
全文摘要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的问题、而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在该车辆的后部构造中,将车身底板(33)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31,31)上,在该车身底板(33)上设置有覆盖后轮(车轮)(13,13)的左右的车轮罩(36,36),在这些车轮罩(36,36)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34,34)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在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其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减震器(34)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
文档编号B62D25/16GK1605523SQ200410080668
公开日2005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7日
发明者山口俊幸, 大津一高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