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41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可多点折叠的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通常的折叠自行车,其车梁上有一个折叠接头,车架可在该处侧向折叠,使前、后轮基本并拢,其折叠后车架突出,如图1,体积较大,不便于包装、携带。英国专利有一种折叠自行车,如图2,其车梁上有一折叠接头,后叉与车架铰接,其车的前部可通过折叠接头侧向折叠,而车的后叉则可绕铰轴6a向前卷折,俗称卷型车,因该车两处折叠,其折后车架被夹在两车轮之间,不突出,体积较小,如图3。然其铰轴6a与中轴7a平行,卷折后,后轮8a位于车梁3a的下方,其折叠后车梁高度高于车轮,略嫌偏高。同时,为了下方能够放置后轮,车架车梁上拱,其既不够美观自然,又影响强度和刚度。此外,铰轴与中轴平行,影响折叠的角度,其折叠后厚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后体积更小的折叠自行车。
本发明所述的折叠自行车,车梁上装有折叠接头,后叉与车架铰接,后叉上有顶杆,顶杆与车架相抵,车梁略呈S型,后叉与车架的铰轴,与车架中轴呈一夹角。
本发明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水平铰轴与车架中轴呈一夹角,后叉向前卷折时,后轮偏向车梁的一侧,而不在车梁的下方,其折叠后高度可仅为轮径的高,因而较低。车梁呈s型,前、后轮折叠后分别处于S型车梁两侧的凹弧段内,其折叠更加紧凑,折叠后的厚度更小。综上,本发明的卷型车其折叠后的体积无论高度还是厚度都可更小。


图1通常折叠自行车折叠后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的另一种折叠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折叠后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卷型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5折叠后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顶杆与车架连接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4、图5,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后叉2与车架1铰接,车梁3上装有折叠接头4,后叉2上有顶杆5,顶杆5与车架1相抵,其车梁3略呈S型,后叉2与车架的铰轴6与车架的中轴7呈一夹角θ。后叉2向前卷折时,后轮8偏向车梁3的一侧,而不在车梁3的下方,其折叠后高度可仅为车轮高,如图6,因而较低。车梁3呈s型,前轮9与后轮8分别折叠于S型车梁3两侧的凹弧段内,如图7,其折叠更加紧凑,折叠后的厚度更小。上述折叠自行车其折叠后的高度和厚度均可更小,因而折叠后体积可更小。
为了保证折叠后后轮8能够紧贴于车梁3的一侧而不致于偏差过大,铰轴6与中轴7的夹角θ应控制在1°到5°之间。
上述折叠自行车,骑行于高低不平的路面时,由于颠簸,顶杆5与车架1相抵处容易脱离并碰撞,其带来的较大振动和噪声,影响骑行的安全和舒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如图8,其顶杆5上端可制成或者安装呈球形凸头10,车架1与之相应位置有厚塑胶套管11,车展开时,凸头10插入塑胶套管11的孔12中。车辆颠簸时,厚塑胶套管11可通过适当的变形来适应道路的颠簸,同时,凸头10与套管11间的摩擦力较大,其不易脱开和碰撞,因而噪音和振动更小,骑行更舒适。
为了进一步提高卷型车的强度,可车架1上焊接一加强筋13,该加强筋13同时焊接于车梁3、座管14和用于铰接后叉2的铰接管15上,如图4。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后叉(2)与车架(1)铰接,车梁(3)上装有折叠接头(4),后叉(2)上有顶杆(5),顶杆(5)与车架(1)相抵,其特征在于车梁(3)略呈S型,其后叉(2)与车架(1)的铰轴(6)与车架的中轴(7)呈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铰轴(6)与车架中轴(7)的夹角为1°到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顶杆(5)前端呈球形凸头(10),车架(1)上相应处有厚塑胶套管(11),凸头(10)可插入塑胶套管(11)的孔(12)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架(1)上有同时焊接于车梁(3)、座管(14)和用于铰接后叉(2)的铰接管(15)上的加强筋(1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后叉与车架铰接,车梁上装有折叠接头,后叉上有顶杆,顶杆与车架相抵,其车梁略呈S型,后叉与车架的铰轴与车架的中轴呈一夹角。其水平铰轴与车架中轴呈一夹角,后叉向前卷折时,后轮偏向车梁的一侧,而不在车梁的下方,其折叠后高度可仅为轮高,因而较低。同时,其车梁呈s型,前、后轮分别折叠于S型车梁两侧的凹弧段内,折叠更加紧凑,折叠后的厚度更小。
文档编号B62K15/00GK1817729SQ20061003412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8日
发明者韩德玮, 刘凯, 李锦锋 申请人:韩德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