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侧的车辆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86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尾侧的车辆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涉及轿车的尾侧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DE 10 2005 044 908 Al中已知一种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包括 两个纵梁和一个横梁,其中所述横梁与所述两个纵梁各于一个连接节 点连接。车辆的每一侧都设有一个托架,该托架从下面平齐地形状一 体地遮盖各个连接节点。在已知的车身结构中,在每个托架上都配置 一个支撑面,用于提供设置悬挂弹簧的位置。此外,托架还用于加固 连接节点。
其他车身结构例如还可以从US 6,109, 653, US 2002/0163173 Al 和DE 103 42 807 Al中得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前述种类的车身结构提供一种改进的实施形式,该实施
形式的突出之处特别在于其增强的托架功能。
本发明通过一种如下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解决这些问题 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构, -具有两个纵梁,这两个纵梁通过一个横梁相互连接, -其中车辆每侧都安装有一个托架,每个托架分别从下面平齐地
形状一体地遮盖一个连接节点,在该连接节点处所述横梁固定至各相
应的所述纵梁, 其中,
-所述每个托架都具有一个能够支撑车辆转向架的支撑盘, -所述每个支撑盘都具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转向架可穿过该通 孔拧到车身结构上。
优选的实施方式如下1. 前述的车身结构,其中,在每个连接节点处有一个被托架遮盖、 与每个通孔对准并具有螺紋的套筒固定到相应的纵梁上和/或横梁上。
2. 前述l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套筒被布置成直立套筒, 该直立套筒具有一个凸缘,该凸缘在托架面向连接节点的内侧上以平 面方式支撑在支撑盘上。
3. 前述1或2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套筒分别贯穿相应的 纵梁和/或横梁。
4. 前述l-3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套筒分别焊接在相 应的纵梁和/或横梁上。
5. 前述提及的"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 构"和前述1至4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支撑盘在托架背 离相应的连接节点的外侧上都具有一个平的表面。
6. 前述提及的"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 构"和前述1至5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纵梁在托架面向 相应的连接节点的内侧上都具有一个平的表面。
7. 前述提及的"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 构"和前述1至6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每个支撑盘的至少一个环 绕通孔边缘所延伸的盘平面相对于一个支撑平面倾斜,所述支撑平面 就是每个托架的至少一个环绕支撑盘的周围区域所延伸的平面。
8. 前述提及的"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 构"和前述1至7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支撑盘相对于托 架环绕支撑盘的周围区域从连接节点上突出。
9. 前述提及的"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 构"和前述1至8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纵梁或者所述每 个通孔位于相应的纵梁和横梁的交点区域内。
10. 前述提及的"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 结构"和前述1至9之一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每个托架与支撑盘 之间间隔距离地具有一个用于减震机构的容纳腔。
本发明基于以下整体构想在每个托架上都构建一个支撑盘,该 支撑盘设置成使得车辆的转向架可以支撑在其上。另外还推荐每一 个所述支撑盘都配置有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使得所述转向架类似透过托架拧到车身结构上。通过所推荐的结构, 一方面,通过使车辆的 尾侧转向架可以支撑在托架上使托架具有改进的功能。通过将这种转 向架支撑结合在托架中可以省去转向架的单独的支撑件。因此,该托架 的附加功能可使车身结构的生产成本减少。另一方面,通过将各个转 向架穿过托架固定到连接节点上或车身结构上的方案,转向架和车身 结构之间可以有足够牢固的连接。正是通过穿过各个托架将转向架固 定到车身结构上,才能够在托架上构成支撑盘,用于支撑转向架。通 常,对于将所述转向架固定到所述托架而言,优选以盘形部件设置的 所述托架的材料厚度都太小,因而不能确保与托架的直接连接具有所 期望的强度。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各个连接节点中将一个套筒固 定到各个纵梁上和/或横梁上,该套筒对准地指向支撑盘的各通孔,它 具有螺紋并被托架遮盖。借助于该套筒,可以以特别简单和经济的方 式,创建一个足够牢固的螺紋装配位置,以将转向架固定到车身结构上。
特别有利的是另一种布置形式,其中各个套筒布置成直立套筒, 该直立套筒的特征是具有一个凸缘。该凸缘以平面方式支撑在支撑盘 上、在托架面向连接节点的内侧上,并因此环绕各个通孔。通过所述 结构,从转向架传递到支撑盘上的支撑力经过直立套筒传到连接节点 上。结果,托架本身实际上避开了支撑力。特别是,托架因此基本上 不承受弯曲负荷。
本发明另外的重要特征和优点通过上述1 - io的优选实施方式、
附图以及相应的附图描述给出。
可以理解的是,上面所述的以及随后还要详细解释的特征并不仅 仅适用于各种已给出的组合方式,而是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 还可以用于其它组合方式或者单独的情形。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附图中示出,并在随后的描述中进一步 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或相似的部件或者功能相同的 部件。


各个附图示意性示出
图1 从下面看到的车辆尾侧车身结构中一个纵梁和一个横梁之 间的 一 个连接节点区域的视图2 根据图1的剖切线II的简化截面图3根据图1的剖切线in的简化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图1,此处只部分示出了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1,车辆的其他 部分没有示出,其中车辆尾侧车身结构1包括两个纵梁2,所述车辆 优选地为轿车,其中在图1所示的车身结构1剖面图中,只有其中一 个纵梁是可见的。纵梁2基本平行于剖切线II以及基本平行于车辆的 纵向而延伸。另外,车身结构1还包括一个横梁3,该横梁将两个纵
梁2相互连接起来。横梁3基本平行于剖切线m以及基本横交于车辆
的纵向而延伸。横梁3和每个纵梁2之间的连接位置构成连接节点4, 该连接节点此处通过一个用虚线指示的圆圏表示。该圆圈基本包围了 车身结构1中连接节点4实际所处的区域。横梁3和每个纵梁2之间 的假想交叉点位于连接节点4的中心。
车身结构1在车辆每侧都具有一个托架5,该托架从下面,也即 从图1中面向观察者的一侧,覆盖每一个连接节点4。因此,托架5 如此构成该托架实际上构成了车身结构1中连接节点4区域内的3D -轮廓的反印痕。以这种方式,托架5可以一体地形成于车身结构1 上。例如,托架5侧向搭接横梁3以及每个纵梁2。由此,可以在连接 节点4的区域内,或者在托架5平齐地形状一体地遮盖的车身结构区域 内,实现材料厚度倍增(Materialverdopplung),该材料厚度倍增作 用结合相应的固定技术,在连接节点4区域内显著加固车身结构。一 种合适的连接技术是例如通过焊缝和/或焊点来固定。托架5优选地以 板材成型件形式形成。
每个托架5都具有一个支撑盘6,在支撑盘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穿 透托架5的通孔7。支撑盘6布置成使图2和3所示的车辆转向架8 可以支撑在其上。通孔7使得以下成为可能所述的转向架8如果支 撑在支撑盘6上,则该转向架可以穿过通孔7并由此穿过托架5而拧到车身结构1上。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按照图2和图3所示,车身结构l在每个连 接节点4中都有一个套筒9,该套筒以合适的方式固定到车身结构1 上。例如套筒9固定在纵梁2上。此外,套筒9还可以固定在横梁3 上;或者作为替代的方式,套筒9也可以固定在横梁3上。在图3所 示的实施形式中,套筒9另外还固定在托架5上。套筒9固定至车身 结构1例如利用焊缝或焊点实现,在图2和3中焊缝或焊点用十字叉 标记并标为10。套筒9具有螺紋11并与支撑盘6的通孔7对准。另 外,套筒9被托架5遮盖。以这种方式,转向架8可以利用此处只部 分示出的螺钉12和车身结构l拧在一起,在该车身结构中,螺钉12 穿过形成于转向架8中的固定孔13和通孔7,并被拧到套筒9中或螺 紋11中。
在此处所示的优选实施形式中,套筒9为直立套筒,该直立套筒 随后同样用9表示。该直立套筒9具有一个凸缘14,它在直立套筒面 向托架5的末端上径向突出。凸缘14以平面方式支撑在托架5面向连 接节点4的内侧15上,支撑在支撑盘6上。因此,套筒9如下地取向 使得凸缘14环绕通孔7。通过这种方式, 一方面,在转向架8固定在 车身结构1上时,支撑盘6可以轴向地支承在转向架8和直立套筒9 之间。另一方面,借此可以使支撑盘6免受_ —除了轴向夹紧力以外 _—转向架8和直立套筒9之间的轴向能量传递,并由此或多或少地 免受转向架8和车身结构1之间的轴向传递力。托架5在支撑盘6区 域内通过直立套筒9而支撑在连接节点4上或者车身结构1上,由此, 借助于支撑盘6,可以形成一个适用于支撑转向架8的位置。
此处所用的套筒9具有棒形的结构。特别是它具有一个容纳螺钉 11的螺紋段16和一个棒段17,棒段例如设置为一个实心体。此处可 以说是细长的套筒9贯穿纵梁2以及横梁3。因为此处至少纵梁2被 布置为空心体,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种可能套筒9在面向托架5的端 部的区域内,以及在远离托架5的端部的区域内,支撑或固定在纵梁 2上或者横梁3上。借此,通过套筒9也可以吸收力矩。
支撑盘6在托架5背离每个连接节点4的外侧18上具有一个平的 表面。借此,可以形成用于和转向架8接触的确定的安装区,该安装区特别是使得对位置误差进行补偿成为可能。此外,在所示的例子中,
支撑盘6在托架5的内侧15上同样布置有一个平的表面。由此,也可 在支撑盘6的内侧15上形成接触平面,该接触平面使得对位置误差进 行补偿成为可能,并特别适合支撑力的传递。
从图2可以得出,此处没有详细示出的、支撑盘6至少在通孔7 的区域内所延伸的盘平面相对于一个同样没有示出的支撑平面倾斜, 所述支撑平面就是例如纵梁2面向托架5的下侧19至少在支撑盘6的 区域所延伸的平面。借此,可以实现支撑盘6—个适于接纳支撑力的 优化取向。此外,支撑盘6相对托架5环绕支撑盘6的周围区域突出, 并由此相对纵梁2或者横梁8突出。以这种方式,可以在支撑盘6于 托架5和纵梁2或横梁3之间的区域内形成一个空腔20,该空腔此处 容纳凸缘14。
根据图1,支撑盘6在托架5内如此定位即它基本上相对于连 接节点4而对中布置。特别是,纵梁2和横梁3的假想交点位于支撑 盘6内并且特别是位于通孔7内。在所示的例子中,通孔7对中位于 支撑盘6内部,并由此基本上相对于纵梁2和横梁3之间的假想交点 对中布置,并由此也基本对中位于连接节点4内部。
在此处所示的实施形式中,;f艮据图l和图2,托架5另外还具有 一个容纳腔21,通过该容纳腔,减震机构22支撑在托架5上,并且, 通过该容纳腔,减震机构可在连接节点4的区域内支撑在车身结构1 上。容纳腔21例如焊接在一个模制在托架5中的合适的突起23上。 相应的焊接位置同样用十字叉标记并标为10。通过突起23的适当结 构,容纳腔21可以特别容易地和所希望的支撑方向相适应。该容纳腔 21在所示实例中沿着纵梁2的纵向与支撑盘6间隔距离。
9
权利要求
1.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轿车的尾侧车身结构,-具有两个纵梁(2),这两个纵梁通过一个横梁(3)相互连接,-其中车辆每侧都安装有一个托架(5),每个托架分别从下面平齐地形状一体地遮盖一个连接节点(4),在该连接节点处所述横梁(3)固定至各相应的所述纵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托架(5)都具有一个能够支撑车辆转向架(8)的支撑盘(6),-所述每个支撑盘(6)都具有至少一个通孔(7),所述转向架(8)可穿过该通孔(7)拧到车身结构(1)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连接节点(4) 处有一个被托架(5 )遮盖、与每个通孔(7 )对准并具有螺紋(11 ) 的套筒(9)固定到相应的纵梁(2)上和/或横梁(3)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套筒(9) 被布置成直立套筒,该直立套筒具有一个凸缘(14 ),该凸缘在托架(5 ) 面向连接节点(4)的内侧(15)上以平面方式支撑在支撑盘(6)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套筒 (9)分别贯穿相应的纵梁(2)和/或横梁(3)。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 套筒(9)分别焊接在相应的纵梁(2)和/或横梁(3)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 支撑盘(6)在托架(5)背离相应的连接节点(4)的外侧(18)上都具有一个平的表面。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 纵梁(2)在托架(5)面向相应的连接节点(4)的内侧(15)上都具 有一个平的表面。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 盘(6)的至少一个环绕通孔(7)边缘所延伸的盘平面相对于一个支 撑平面倾斜,所述支撑平面就是每个托架(5 )的至少一个环绕支撑盘(6)的周围区域所延伸的平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 支撑盘(6 )相对于托架(5 )环绕支撑盘(6 )的周围区域从连接节点(4)上突出。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 纵梁(2)或者所述每个通孔(7)位于相应的纵梁(2)和横梁(3) 的交点区域内。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IO之一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 个托架(5 )与支撑盘(6 )之间间隔距离地具有一个用于减震机构(22 ) 的容纳腔(2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尾侧车身结构,特别是涉及轿车的尾侧车身结构,该尾侧车身结构具有通过一个横梁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纵梁,其中车辆每侧都安装有一个托架,每个托架从下面平齐地形状一体地遮盖一个连接节点,所述横梁在该连接节点固定到各所述纵梁上。为了改进托架的功能,该托架具有一个可以支撑车辆转向架的支撑盘,其中支撑盘具有至少一个通孔,转向架穿过该通孔拧到车身结构上。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1293536SQ20081009370
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8日
发明者H·哈尔韦格, J·C·斯卓特 申请人: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