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39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乘坐传感器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近些年,在机动两轮车等车辆中具有这样的车辆在等待信号灯等的时候,具有在节气门返回时使发动机停止怠速运转的怠速停止功能。在具有该功能的车辆中,有时会在驾驶者乘坐的鞍座上设置用于检测驾驶者乘坐的乘坐传感器。乘坐传感器用于对驾驶者乘坐于鞍座上进行检测,在车辆前进期间,在将节气门打开时,乘坐传感器所进行的乘坐检测成为使发动机起动的条件之一。在具有怠速停止功能的车辆中,已知有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乘车检测结构具有供驾驶者乘坐的鞍座和检测该驾驶者正在乘坐的乘坐传感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44164号公报(图4)在专利文献1的图4中,在收纳箱29的前端部配置有托架33(符号采用该公报中的符号。下同。),该托架33上安装有作为旋转中心的铰链销35,该铰链销35上经由铰链板34可开闭地安装有鞍座32。铰链销35被臂部件39向上方施力。此外,在托架33上利用撑条46、螺钉部件47和焊接螺母48安装有接触式鞍座开关43。驾驶者乘坐于鞍座32上时,鞍座32和铰链销35下降,对该铰链销35施力的臂部件39下降,通过使该臂部件39按压鞍座开关43,从而使鞍座开关43接通,从而检测出驾驶者正在乘坐。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鞍座32是供驾驶者乘坐的部件。以4下对将该技术应用于前座上的驾驶者和后座上的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并且前后座一体地构成的所谓双座鞍座的情况进行研究。在双座中,例如,仅同乘者乘坐于后座时,由于鞍座底板的结构,鞍座底板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凸起变形,此时乘坐于后部鞍座的同乘者的荷重有可能传递到配置于收纳箱29前端部的鞍座开关43上,从而有可能误检测为驾驶者正在乘坐。对于上述问题,作为对策提出有相关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9480号公报(图3)在专利文献2的图3中,鞍座是前座20(符号采用该公报中的符号。下同。)与后座21—体化形成的所谓双座鞍座,鞍座具有由下而上依次由鞍座底板26、下部鞍座缓冲部30、鞍座缓冲部主体27和鞍座表皮28构成的多层结构。在下部鞍座缓冲部30和鞍座缓冲部主体27之间配置有鞍座开关25,在因乘坐荷重而发生弹性变形时,鞍座开关25接通,检测出驾驶者正在乘坐。该鞍座开关25为片状开关。然而,该片状鞍座开关25—般被称为压敏元件开关,由于其中内置有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的元件,因此与普通的机械式开关相比,价格较高,并且由于其配置于鞍座内的缓冲部上,安装耗费时间,还必须考虑到避免影响到鞍座的缓冲性能。因此,期望有成本低、鞍座的制作容易、不影响缓冲性能且切实地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技术。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低成本且切实地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第一方案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具有可供驾驶者和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且一体地构成的鞍座;和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乘坐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乘坐传感器配置在鞍座的前端部的下方和鞍座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下方。第二方案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乘坐传感器中,配置于中央部的中央乘坐传感器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两个,并且在鞍座的底板上设有与中央乘坐传感器相抵接的左右鞍座支撑部。第三方案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特征在于,乘坐传感器被配置为其动作方向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第四方案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特征在于,乘坐传感器配置在比收纳箱的周缘部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并且乘坐传感器的触点配置成从开设于周缘部附近的开口部突出来。第五方案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特征在于,乘坐传感器由安装这些乘坐传感器的撑条部件和在收纳箱上设置的纵壁所覆盖。第六方案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特征在于,多个乘坐传感器均为接触式开关。在第一方案中,乘坐传感器配置于鞍座的前端部的下方和鞍座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下方。在现有的驾驶者和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并且一体地构成的鞍座中,在驾驶者乘坐的前部鞍座上配置了利用乘坐荷重来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片状乘坐传感器。然而,这种利用乘坐荷重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不仅价格高,而且安装麻烦,还会影响鞍座的缓冲性能。对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由于将乘坐传感器配置在鞍座的前端部的下方和鞍座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下方,因此鞍座制作容易,不会影响鞍座的缓冲性能,即使是驾驶者和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且一体地构成的鞍座,也能够良好地检测驾驶者已乘车。在第二方案中,中央乘坐传感器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两个,并且鞍座的底板上设有与中央乘坐传感器相抵接的左右鞍座支撑部。驾驶者乘坐于鞍座时,鞍座与中央乘坐传感器相抵接,从而通过左右共配置有两个的中央乘坐传感器检测出来。在现有技术中,即使驾驶者乘坐于驾驶者鞍座的位置上,例如,在乘坐位置偏向左右某一侧地乘坐等情况下,有时也会检测为乘坐。对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中央乘坐传感器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有两个,并且设有与这些中央乘坐传感器相抵接的左右鞍座支撑部。在这些中央乘坐传感器同时检测到乘坐时才能够判断为驾驶者已乘坐,从而能够提高对驾驶者己乘坐的检测精度。在第三方案中,由于乘坐传感器配置为其动作方向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因此通过沿在鞍座下方设置的收纳箱的纵壁进行配置,从而能够使乘坐传感器不容易向车辆前方或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由于能够将乘坐传感器配置为不易向车辆外侧伸出,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乘坐传感器。在第四方案中,由于乘坐传感器配置在比收纳箱的周缘部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物体等不易从车辆的侧方和上方碰触到乘坐传感器。由于物体等不易碰触到乘坐传感器,因此能够保护乘坐传感器。在第五方案中,由于乘坐传感器被撑条部件和收纳箱的纵壁所覆盖,因此能够保护乘坐传感器。在第六方案中,由于乘坐传感器均为接触式开关,因此能够使检测驾驶者乘车的结构的通用性较高且成本较低,进而通过部件的共用化,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具有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收纳箱及其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配置于鞍座前端部的前乘坐传感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图。图4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配置于鞍座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中央乘坐传感器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的箭头5的视图。图6是说明在撑条部件上安装乘坐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作用说明图(侧视图)。图8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作用说明图(俯视图)。标号说明24p:收纳箱的周缘部;65:开口部;70:乘坐传感器的触点;52:鞍座;52a:鞍座的前端部;52c:鞍座的中央部;60: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63:乘坐传感器;72F:前乘坐传感器;72L、72R:中央乘坐传感器;83:限位开关;D:驾驶者;P:同乘者。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图中"左"、"右"、"上"、"下"、"前"、"后"分别表示车辆的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另外,附图是按照符号的方向观察到的。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具有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包括小型摩托车的机动两轮车10是所谓的组合摆动式车辆,其具有车架11和通过支点12可上下摆动地安装于该车架11上的动力单元13。车架11的主要构件包括设于车辆前端部的转向立管14;从该转向立管14倾斜着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主架15;在该主架15的下端部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一横架16;从主架15下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后,分别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支撑于第一横架16上的左右底架17L、17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17L);搭接于这些左右底架17L、17R的后端部上的第二横架18;从底架17L、17R倾斜着向后上方立起并延伸设置到车辆的后部为止的兼作鞍座导轨的左右后架21L、21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21L);第三横架22,其从后架21L、21R的中间部向前方以在俯视图中呈大致U字状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搭接于后架21L、21R之间;以及将主架15和第三横架22之间连接起来的中心管23。后架21L、21R的后部配置有用于安装后述的收纳箱24的收纳箱支撑架25L、25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25L),在这些收纳箱支撑架25L、25R后部配置有用于安装后缓冲单元27L、27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27L)的后缓冲螺栓28L、28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28L)。此外,后架21L、21R设有包括用于支撑动力单元13的支点12的支点架31L、31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31L)。32L、32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32L)为用于支撑同乘者踏板的后座踏板支架。转向立管14中安装有可转向的转向轴34,该转向轴34上下分别安装有转向手柄35和前叉36L、36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36L),这些前叉36L、36R的下端部可转动地安装有前轮37。动力单元13由大致沿水平方向朝前方设置的发动机38和安装于该发动机38后部的变速器单元39构成,该变速器单元39的后端部安装有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1。变速器单元39的后端部和后架21L、21R的中间部之间夹设有后缓冲单元27L、27R。在发动机38前方,燃料箱42配置在由主架15和中心管23、底架17L、17R所围成的区域中。发动机38的下部连接有排气管43,该排气管43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与消声器44连接。车架11被车身罩45覆盖,从前向后依次配置有前部车身罩46、中间部车身罩47和后部车身罩48。49为手柄罩,50是作为附属部件的前大灯。前部车身罩46由以下部件构成构成车辆前表面的前罩51;朝向鞍座52侧配置而作为构成驾驶座的罩部件53的前仪表板54;与该前仪表板54的下端部连续配置并覆盖乘坐者腿部的作为外观装饰罩55的护腿罩56;配置于该护腿罩56后方并配置于驾驶者的大腿之间的中间部件57;以及配置于该中间部件57左右的用于放置驾驶者脚部的踏板部58L、58R(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58L)。护腿罩56上设有作为容器的储物部61。收纳箱支撑架25L、25R上安装有作为容器且上方具有开口62的收纳箱24,并安装有可开闭地覆盖该收纳箱24的开口62的鞍座52。另外,鞍座52可使驾驶者和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且一体地构成。鞍座52的前端部52a配置有作为在驾驶者乘坐时检测乘坐的乘坐传感器63的前乘坐传感器72F,在鞍座5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附近配置有作为在驾驶者乘坐时检测乘坐的乘坐传感器63的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g卩,具有多个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乘坐传感器63。图中66为前挡泥板,67为后挡泥板,68为扶手杆,69为主撑架。图2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收纳箱及其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用于简略说明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60。后架21L、21R上竖立地设有支撑收纳箱24的收纳箱支撑架25L、25R,这些收纳箱支撑架25L、25R上附设有板状的撑条部件71、71,这些撑条部件71、71上安装有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收纳箱24的上方具有开口24k,在前端部24a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开闭自如地支撑鞍座52的铰链部73的前凸缘部74,在收纳箱24左右的中间部形成有安装于后车架21L、21R上的横凸缘部75L、75R。在收纳箱24的开口24k的上方经由铰链部73可开闭地配置有鞍座52。76、76为紧固部件。铰链部73由固定部77和经由铰链轴78可摆动地安装于该固定部77上的摆动部79构成。在以下的图中对铰链部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配置于鞍座前端部的前乘坐传感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图,在构成收纳箱24的前端部24a的前凸缘部74上,通过螺栓80安装有作为固定部77的收纳箱侧托架81,该收纳箱侧托架81上通过焊接安装有前撑条84,该前撑条84用于固定作为前乘坐传感器72F的限位开关83。前撑条84是侧视图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部件,纵部84v上开设有用于固定限位开关83的前定位孔87和前螺钉安装孔88,由此沿该纵部84v的表面安装限位开关83。即,前乘坐传感器72F配置于鞍座52的前端部52a。鞍座52的底板52s上通过底板螺栓91和螺母92安装有作为摆动部79的鞍座托架89,该鞍座托架89经由铰链轴78可转动地安装于收纳箱侧托架81。铰链轴78由轴部93和螺母94构成。限位开关83配置在水平配置的鞍座托架89的下表面89u,在鞍座52闭合且驾驶者乘坐时,作为检测部的触点70进行检测。图中标号96是作为鞍座52的构成要素的缓冲部,标号97为覆盖缓冲部96的表皮部。10图4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配置于鞍座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中央乘坐传感器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的箭头5的视图。以下,参照图4、图5和图2进行说明。配置在鞍座5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52c下方的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有两个,车两侧设有左右鞍座支撑部99、99(图中仅示出近前侧的符号99),所述左右鞍座支撑部99、99支撑鞍座52的底板52s同时与这些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抵接。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配置于比在鞍座52下方设置的收纳箱的周缘部24p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并且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的触点70、70配置成从开设于周缘部24p附近的幵口部65、65突出来,因此能够使物体等不易从车辆的侧方和上方碰触到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由于物体等不易碰触到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因此能够保护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由于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的决定动作方向的动作轴10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进行配置,因此通过使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沿着在鞍座52下方设置的收纳箱24的纵壁24v进行配置,能够将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配置成不易向车辆前方或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由于能够使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不易向车辆外侧伸出,因此可以紧凑地配置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由于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配置为其动作方向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所以通过沿着在鞍座52下方设置的收纳箱24的纵壁24v配置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就能够将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配置成不易向车辆前方或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由于能够使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不易向车辆外侧伸出,因此可以紧凑地配置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艮卩,由于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分别被用于安装这些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的撑条部件71、71和收纳箱24上设置的纵壁24v、24v所覆盖,因此能够保护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图6是说明在撑条部件上安装乘坐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从收纳箱支撑架25L的侧壁25s向前方安装有板状的撑条部件71,该撑条部件71上安装有中央乘坐传感器72L,该中央乘坐传感器72L的动作轴101沿上下方向设置。另外,配置于右侧的收纳箱支撑架25R的结构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中央乘坐传感器72L上具有兼作定位部的凸部104和配置在该凸部104下方供安装螺栓82穿过的孔部105,撑条部件71具有与凸部104嵌合的定位孔106和包含焊接螺母107并供安装螺栓82贯通进行固定的固定孔108。并且,凸部104与定位孔106对齐,孔部105与固定孔108对齐,就可以通过安装螺栓82将中央乘坐传感器72L安装到撑条部件71上。另外,中央乘坐传感器72R的安装结构是与上述安装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根据这样的安装结构,用一个安装螺栓82通过简便的作业就能够将中央乘坐传感器72L稳固地安装到车两侧。另外,前乘坐传感器72F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并起到相同的作用。下面,对以上所述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作用进行叙述。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作用说明图(侧视图),配合图2进行说明。在图7(a)中,驾驶者D乘坐于鞍座52的前座的预定位置。该情况下,驾驶者D的荷重被图中箭头所示位置支撑。具体来说,该荷重由配置于收纳箱24前端部的前凸缘部74和从上方安装到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配置的收纳箱支撑架25L、25R上的横凸缘部75L、75R进行支撑。此时,驾驶者D的荷重由前乘坐传感器72F和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同时检测出来,因此判断出驾驶者D正在乘坐。在图7(b)中,同乘者P乘坐于鞍座52的后座的预定位置上。该情况下,同乘者P的荷重被图中箭头所示位置支撑。具体来说,该荷重由配置于收纳箱2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收纳箱支撑架25L、25R和收纳箱24的后端部24b进行支撑。12此时,同乘者P的荷重只由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检测出来,因此不会判断出驾驶者D已乘坐。在图7(c)中,对仅同乘者P乘坐于后座上时,鞍座底板为树脂制等结构的情况进行研究。若由于某些原因使鞍座底板以凸状向上方变形,则乘坐于后部鞍座的同乘者P的荷重可能被收纳箱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支撑。该情况下,同乘者P的荷重被配置于收纳箱24前端部的前乘坐传感器72F检测出来,但是不会被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检测出来。在本发明中,即使鞍座底板以凸状向上方变形,在仅同乘者P乘坐于后座上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误检测出驾驶者D乘坐的情况发生。将上述说明总结在表l中。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回到图7(a),前乘坐传感器72F配置在鞍座52的前端部52a的下方,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配置在鞍座的长边方向中央部52c附近的下方。驾驶者D和同乘者P前后并列地乘坐且一体地构成的鞍座52形成为仅在前乘坐传感器72F和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同时检测到驾驶者D的乘坐时才会检测出驾驶者D乘坐,因此无需担心只因同乘者P的乘坐而误判断为驾驶者D已乘坐。由于避免了这种错误判断,所以能够切实地检测出仅驾驶者D是否乘坐。此外,前乘坐传感器72F和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采用例如接触式开关等机械式传感器,能够以较低成本构成本发明。图8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的作用说明图(俯视图),一并参照图2和图5进行说明。在图8(a)中,驾驶者D乘坐于鞍座52的前座的预定位置。该情况下,由于前乘坐传感器72F和左右的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同时检测出来,因此判断为驾驶者D正在乘坐。图中,H为驾驶者的臀点(hippoint)。在图8(b)中,驾驶者D臀部偏向右侧地乘坐。该情况下,驾驶者D被前乘坐传感器72F和右中央乘坐传感器72R检测出来,但未被左中央乘坐传感器72L检测出来,因此判断为驾驶者未乘坐。将上述说明总结在表2中。其中,在表2中,方案F表示驾驶者D的臀部位置偏左的情况,由于是与图8(b)相反侧的情况,因此省略其说明。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回到图8(a),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有两个,车两侧设有与中央乘坐传感器抵接的左右鞍座支撑部99、99。驾驶者D乘坐于鞍座52上时,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与左右鞍座支撑部99、99抵接,从而可以通过左右共配置有两个的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检测出来。以往,即使驾驶者D乘坐于驾驶者座位的局部,如乘坐位置偏向右侧地乘坐等时,有时也会判断成已乘坐。对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由于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有两个,且在车两侧设有支撑鞍座52的底板52s并与这些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抵接的左右鞍座支撑部99、99。只有在这些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同时检测到乘坐时才判断为驾驶者D已乘坐,从而能够提高检测的精度。在所谓的双座的情况下,在供驾驶者乘坐的前部鞍座上配置有通过乘坐荷重来检测驾驶者乘坐的片状鞍座幵关。通过采用这样的片状鞍座开关,能够避免在仅同乘者乘坐于后部鞍座上时乘坐传感器误检测出驾驶者已乘坐的情况。通过采用检测乘坐荷重的乘坐传感器,可以切实地仅检测驾驶者乘坐并消除误检测。然而,这种利用乘坐荷重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与机械式传感器相比价格较高。对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由于前乘坐传感器72F和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采用相同规格的接触式开关等通用机械式传感器,因此能够降低检测驾驶者乘车的结构的成本。此外,由于前乘坐传感器72F和中央乘坐传感器72L、72R配置于鞍座52的前端部52a的下方和鞍座长边方向的中央部52c附近的下方,因此能够切实地检测出驾驶者D是否乘车。鞍座的制作容易,也不会影响缓冲性能。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将在鞍座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左右共配置有两个的中央乘坐传感器中的任意一侧的乘坐传感器省略。此外,将乘坐传感器72L、72R从同一方向通过安装螺栓82安装到撑条部件71、71上,但也可以相对于车身长边方向的中心轴左右对^^地从外侧进行安装。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适用于机动两轮车。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该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具有可供驾驶者和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且一体地构成的鞍座;和检测驾驶者正在乘坐的乘坐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配置在所述鞍座的前端部的下方和所述鞍座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中,配置于所述中央部的中央乘坐传感器在车宽方向左右共配置两个,在所述鞍座的底板上设有与所述中央乘坐传感器抵接的左右鞍座支撑部。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配置为其动作方向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配置为其动作方向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配置在比设于所述鞍座下方的收纳箱的周缘部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并且所述乘坐传感器的触点配置成从开设于所述周缘部附近的开口部突出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配置在比设于所述鞍座下方的收纳箱的周缘部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并且所述乘坐传感器的触点配置成从开设于所述周缘部附近的开口部突出来。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传感器由用于安装这些乘坐传感器的撑条部件和在所述收纳箱上设置的纵壁所覆盖。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乘坐传感器均为接触式开关。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乘坐传感器均为接触式开关。全文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且可以切实地检测出驾驶者乘坐的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该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具有能够使驾驶者和同乘者前后并列地乘坐且一体地构成的鞍座(52);和检测驾驶者是否乘坐的乘坐传感器(63),乘坐传感器(63)配置在鞍座(52)的前端部的下方和鞍座(5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下方。将乘坐传感器(63)配置为其动作方向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文档编号B62J1/12GK101423078SQ20081017068公开日2009年5月6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0日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日发明者中岛广幸,森川雄一郎,金塚征志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