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775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的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架结构,特别涉及具备所谓的梯形车架(ladder frame)的汽车 的车架结构,该梯形车架通过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的前部车宽方向外侧设置 的驾驶室安装支架(cabin mounting bracket)来支撑驾驶室(cabin)。
背景技术
自以往,客货车等具备梯形车架的汽车的车架结构中,已知有在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 安装用于安装驾驶室的驾驶室安装支架的车架结构。具体而言,该驾驶室安装支架安装在 具有大致四边形剖面的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上。驾驶室安装在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上 部。作为这样的汽车的车架结构,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05662号中所揭 示的结构。
但是,以往的汽车的车架结构中,存在着当汽车发生前侧碰撞时纵梁的剖面形状大幅 变形的问题。具体而言,发生前侧碰撞时若作用力施加于纵梁,会对纵梁的车宽方向剖面 产生一个剪切力(shearing force),导致该剖面产生剪切变形。特别是在纵梁由两块面 .板接合而成的情况下,剪切应力(shearing stress)会集中在这些面板的接合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汽车发生前侧碰撞时能够抑制纵 梁的车宽方向剖面的剪切变形的汽车的车架结构。
本发明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包括 一对纵梁,其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且沿车辆前后方向 延伸;驾驶室安装支架,其设置在各所述纵梁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支撑驾驶室;其中, 所述纵梁具有由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状剖面的外板与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状 剖面的内板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外板的侧部外表面 接合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下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外板的侧部外表 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分,该延伸设置部分与所述内板的下表面接合。
5采用具上述结构的本发明,能够通过驾驶室安装支架的延伸设置部分支撑内板的下表 面,由此能够防止由外板与内板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a closed cross section)的变形。 这样,釆用本发明,在汽车发生前侧碰撞时能够抑制纵梁的车宽方向剖面的剪切变形。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纵梁的车宽方向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仰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面的从斜下侧观察时的剖面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纵梁及安装在该纵梁的弯曲部上的驾驶室安装支
架的车宽方向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车宽方向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弯曲部周围的从车宽方向外侧
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仰视图。 .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3的B—B'剖面的从斜下侧观察时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进行说明。图l是表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 车的车架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纵梁的车宽方向剖面的剖视图。此外,本实施方式中, 以客货车(cabtrack)为例作为汽车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也能 适用于客货车以外的汽车。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客货车1包括包含发动机室3及车室5的驾驶室(cabin) 7、和位于驾驶室7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货厢9,该驾驶室7及货厢9安装在规定的梯 形车架11上。该梯形车架11通过由多个横梁15将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的两根纵梁13 连接来构成。
纵梁1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从前轮21的车辆前方延伸到后轮23的车辆后方,沿该 纵梁13的轴线设置有悬架支撑塔25、在该悬架支撑塔25的前后设置的悬架臂安装用 支架27、用于支撑驾驶室7的驾驶室安装支架29、 31、 33、用于支撑货厢9的货厢安装 支架35、 37。
该纵梁13在前轮21附近具有向规定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41。该弯曲部41通过使纵 梁13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倾斜而被形成。具体而言,纵梁13在弯曲部41处自车 辆的前方往后方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并且向下方倾斜。这样,车室5下侧的纵梁13之间 的宽度比前轮位置处的纵梁13之间的宽度大,且车室5下侧的纵梁13的高度位置低于前 轮21位置处的纵梁13的高度位置。这样,通过纵梁13能够稳定地支撑驾驶室7,且能 够确保车室5的高度。
其次,如图3所示,纵梁13包括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状剖面的外板51、和 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状剖面的内板53。而且,纵梁13通过以外板51与内板53部 分重叠的状态将两者接合而被形成,形成为闭合剖面。另外,在内板53的内壁上安装有 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件。该加强件安装在内板53的内壁上并与外板51相离开,用 于提高纵梁13的车宽方向的弯曲刚性。
具体而言,如图3、图5所示,加强件由两个加强部件(第l加强部件57和第2加 强部件55)构成。第1加强部件57如图3、图5所示,在车宽方向的剖面上从纵梁13 的内板53的上部下表面延伸至下部上表面并与之接合,如图5所示,其在纵梁13的长度 方向上延伸设置。此外,第2加强部件55如图3、图5所示,呈向车宽方向内侧方向开 口的""状的剖面形状,与所述第1加强部件57的车宽方向外表面接合,如图5所示,其 在纵梁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这样,第1加强部件57在上下方向范围接合于内板 53的内表面(车宽方向外侧的面),第2加强部件55进而接合于该第l加强部件57的 内表面(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因此能增强纵梁13的车宽方向的弯曲刚性。
另外,纵梁13的车辆前部及中央部上,接合有用于将驾驶室7安装于该纵梁13上的 多对驾驶室安装支架29、 31、 33 (参照图2),这些驾驶室安装支架29、 31、 33分别设置在比前轮21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比弯曲部41更靠车辆后侧的位置、以及比车室5更 靠车辆后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是通过设置于弯曲部41的驾驶 室安装支架31来防止纵梁13的剪切变形的结构,以下,对设置于弯曲部41的驾驶室安 装支架31的结构进纟亍详细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仰视图,图5是图4 的A—A'剖面的从下侧观察时的剖面立体图。另外,图6是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从车辆前方 观察时的正视图,图7是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8是 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仰视图。
首先,如图4及图5所示,驾驶室安装支架31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13的前 部接合,其车辆后方设置有横梁15。
接着,如图6至图8所示,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上部固定于外板51的车宽方向外侧 的侧面51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且,驾驶室安装支架31在其下部具有向车宽方向 内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分61。而且,该延伸设置部分61固定于内板53的下表面53a,驾 驶室安装支架31将外板51的侧面51a与内板53的下表面连接,从下侧支撑内板53。而 且,该驾驶室安装支架31通过将上侧部件63与下侧部件65彼此接合而被形成,通过由 多个部件来形成驾驶室安装支架31,能够容易地进行将驾驶室安装支架31安装于弯曲部 41时的对位。
上侧部件63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呈向下方开口的大致"-"形状。而且,该上侧部科 63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63a具有同样呈大致"- "形状的剖面,被固定于外板51的侧面51a。 而且,上侧部件63从外板51的侧面51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此外,在上侧部件63的 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水平面63b。该水平面63b上设置有孔63c,以供在安装驾驶室7 时使用的衬套(未图示)插入。
下侧部件65包括延伸设置部分61和外侧端部分67,延伸设置部分61向车宽方向内 侧延伸,外侧端部分67位于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宽方向外侧,与上侧部件63接合。
延伸设置部分61从外板51的侧面51a附近延伸至内賊53的下表面53a,并与外板 51的下表面51b及内板53的下表面53a接合。另外,延伸设置部分61具有一对突部71, 该突部71设于该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各端部。所述突部71向下方突出, 延伸至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这样,通过在延伸设置部分61设置突部 71来增加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宽方向的弯曲强度。另外,在突部71之间形成有由突部71所规定的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槽73,从该槽73的底部至突部71表面的距离越往车宽方 向内侧越长。
另外,外侧端部分67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剖面是呈向上方开口的"-"形状,该外佃U 端部分67从外板51的侧面51a附近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其端部67a位于比上侧部件 6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3d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外侧端部分67的车辆前后 方向的壁部67b、 67c分别与上侧部件6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壁63e、 63f接合,上侧部 件63与外侧端部分67形成闭合剖面。另外,外侧端部分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67a, 被切成从仰视方向看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U"形状(参照图8)。通过将端部67a设为"U" 形状并且使从槽73的底部至突部71顶部的距离越往外侧越短,既容易安装衬套,同时又 能够使从上侧部件63传递到端部67a的前后方向的力分散。
其次,如图7及图8所示,上述的驾驶室安装支架31,其的位于上部的上侧部件63 与外板51的侧面51a接合,其的位于下部的下侧部件65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与外板 51的下表面51b及内板53的下表面53a接合。另外,图4及图5中显示驾驶室安装支架 31接合于弯曲部41的下表面,而且在该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向车宽方 向内侧延伸的横梁15。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接合位置在考虑弯曲部41及驾驶室7的车 室5的位置之后决定。艮P,如上所述,弯曲部41为确保车室5的高度而设,因此,车室5 的前部位于弯曲部41的周围。该驾驶室安装支架31配置在支撑车室5的前部的位置上, 如图7所示,该驾驶室安装支架31可设置于弯曲部41,或者也可根据车室5的前部的位 置而设S于弯曲部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 .
接着,参照图9及图IO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作用进行说 明。在此,图9是表示以往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纵梁IOI及安装在该纵梁101的弯曲部上 的驾驶室安装支架103的车宽方向剖视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 的车宽方向剖视图。
图9的(A)的状态表示以往的车架结构的纵梁101的通常状态。具备该车架结构的 汽车发生前侧碰撞时,对纵梁101作用有一个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压縮力。若纵梁101被压 縮,那么会对由内板105和外板107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产生一个剪切力。此时,应力 集中在内板105与外板107的接合部周围,如图9的(B)所示,内板105与外板107接 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扭曲,内板105向下方歪斜变形。
9其次,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中,即使对由内板53和外 板51形成的闭合剖面产生一个剪切力,而使内板53欲向下方变形,由于内板53的下表 面53a的比其与外板51的接合部位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受到下侧部件65支撑,因此, 闭合剖面的变形受到抑制。而且,下侧部件65经由外板51的下表面51b及上侧部件63 连接于外板51的侧面51a,因此,即使其被内板53向下压,也能防止下侧部件65脱落。 另外,即使下侧部件65被内板53的下表面53a向下压,由于下侧部件65的延伸设置部 分61上设置有突部71,因此,下侧部件65可抑制车宽方向的剪切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室安装支架31设置在弯曲部41周围,但也可按照以下的方式设 置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接合位置,以进一步防止纵梁13的变形。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弯曲部41周围的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 时的侧视图。如图11所示,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车辆前侧端部,较为理想的是在比纵梁 13的弯曲点F更靠车辆前方处与纵梁13接合。此处所谓的弯曲点F,是指向车辆后方朝 下侧倾斜的纵梁13的下表面成平坦的部位。
采用该驾驶室安装支架31位于比弯曲点F更靠车辆前方位置的车架结构,汽车发生 前侧碰撞时若前轮21被推向后方,那么该前轮21会与设置于其车辆后方的驾驶室安装支 架31接触,驾驶室安装支架31也被推向车辆后方。如果驾驶室安装支架31被推向车辆 后方,那么位于比纵梁13的弯曲点F更靠前方的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车辆前侧端部便将 内板53的下表面53a顶起。通过驾驶室安装支架31将内板53的下表面53a顶起,可进 一步抑制纵梁13的剪切苯形。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变形例进行 说明。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仰视图。
如图12所示,驾驶室安装支架81的延伸设置部分83的宽度越往车宽方向内侧越窄, 同样地,突部85也向驾驶室安装支架81的内侧弯曲延伸。这样,驾驶室安装支架81的 车宽方向内侧端部81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中央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短。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汽车的车架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仰视图,此外,图14是图13 的B—B'剖面的从下侧观察时的剖面立体图。如图13及图14所示,上述的驾驶室安装支 架81分别设置于弯曲部41周围的纵梁13的下表面。而且,在纵梁13之间设置有连接这 些纵梁13的横梁91。横梁91在其车宽方向端部分别具有切口部93,其接合于内板53的下表面时,跨在 驾驶室安装支架8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81a上。而且,当驾驶室安装支架81安装于内板 53的下表面时,驾驶室安装支架8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81a配置于横梁91的切口部93, 使得驾驶室安装支架81不会与横梁重叠。
如此,通过縮短驾驶室安装支架8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81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且在横梁91的端部设置切口部93,能够容易地将横梁91配置于设置有驾驶室安装支架 81的弯曲部41周围,以增加弯曲部41的强度。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架结构,其包括 一对纵梁13、 13,其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且沿 车辆前后方向延f电驾驶室安装支架31,其设置在各所述纵梁13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支撑驾驶室;其中,所述纵梁13具有由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状剖面的外板51与向 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状剖面的内板53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 31的上部与外板51的侧面接合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下部 具有相对于所述外板的侧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分61,该延伸设置部分与所 述内板53的下表面接合。
采用具上述结构的本发明,能够通过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延伸设置部分61支撑内板 53的下表面,由此能够防止由外板51与内板53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的变形。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纵梁13在驾驶室安装支架周围具备弯曲部41,该弯 曲部41向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倾斜地弯曲。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上部作为与外板51的侧面接合的上侧部 件63予以形成,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下部作为在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延伸设置部分的下 侧部件65予以形成,该驾驶室安装支架31由这些上侧部件63与下侧部件65接合而形成, 并且该延伸设置部分61与外板51的下表面及内板53的下表面接合。
采用具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由于通过上侧部件63与下侧部件65这两部件形成驾驶室 安装支架31,因此,当将驾驶室安装支架31设置于弯曲部41时,能够容易地进行驾驶 室安装支架31的对位。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下侧部件65的延伸设置部分 61包括一对突部71、 71,该突部71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各端部并向车宽方向延伸且向 下方突出。采用具上述结构的本发明,通过设置向车宽方向延伸且向下方突出的突部71,能够提 高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宽方向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下侧部件65的车宽方向外侧端 部分67的车辆前后方向垂直剖面呈向上方开口的"-"形状,上侧部件63的车辆前后方向 垂直剖面呈向下方开口的"-"形状以与下侧部件形成闭合剖面,此外,上侧部件63从下侧 部件65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分67至延伸设置部分61沿车宽方向延伸。另外,车辆前后 方向垂直剖面呈"-"形状的上述的外侧端部分67及上侧部件63,它们的前后两侧壁分别 指向上下方向即可,其他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上述两侧壁可为相互平行,也可为相互 不平行,此外,它们的与上述两侧壁形成上述"-"形状(槽形)的底壁可为一个平面,也 可为如延伸设置部分61那样基于前后方向的两端突出而形成的多个平面。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下侧部件65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分及上侧部件能够形成闭合剖 面,由此能够确保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延伸设置部分的宽度越往车宽 方向内侧越窄,此外,本发明还包括向车宽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一对纵梁13的横梁15, 该横梁跨在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与内板53的 下表面53a接合。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縮窄延伸设置部分6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宽度,能够确保用于安 装横梁15的区域。由此能够牢固地将横梁15固定于内板53的下表面,从而能够通过横 梁15进一步提高车架结构的刚性。 .
另夕卜,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下侧部件65的车宽方向外侧端 部67a相比于上侧部件6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3d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该下侧部件65 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7a被切成从仰视方向看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U"形状(参照图8)。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从上侧部件63传递给下侧部件65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力分 散,此外,能够縮短下侧部件65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纵梁的弯曲部41在前轮附近向后侧下方弯曲,驾驶 室安装支架31支撑弯曲部41中的内板53的下表面53a。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支撑弯曲部41中的内板53的下表面53a,能够利用驾驶室安装 支架31防止弯曲部41的下表面变形。
12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纵梁13的弯曲部41的内部设置有加强件(第l加强 部件57、第2加强部件55),该加强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与所述内板53的侧部内 表面接合,并且处于不与所述外板51接合的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加强件仅接合于内板53,因此易于制造,另外,由于内板53的 侧部由加强件加强,而且对外板51的侧部进行加强的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延伸设置部与 内板53的下表面53a接合,因此,能够兼顾抑制纵梁13的变形和提高驾驶室7的安装刚 性。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件(第1加强部件57)从所述内板53的底 部上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到所述内板53的上部下表面。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加强件提高了内板的侧部整体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剖面 的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纵梁,其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驾驶室安装支架,其设置在各所述纵梁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支撑驾驶室;其中,所述纵梁具有由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コ”状剖面的外板与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コ”状剖面的内板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上部与所述外板的侧部外表面接合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下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外板的侧部外表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分,该延伸设置部分与所述内板的下表面接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在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接合部位或与该接合部位相邻的部位具备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向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倾斜地弯曲。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上部作为与所述外板的侧部外表面接合的上侧部件予以形成, 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下部作为在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分的下侧部件予 以形成,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由所述上侧部件与所述下侧部件接合而形成,所述延伸设置 部分与所述外板的下表面及所述内板的下表面接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设置部分包括一对突部,所述突部设置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各端部并向车宽方向延伸且 向下方突出。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所述下侧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垂直咅IJ 面呈向上方开口的"-"形状,所述上侧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垂直剖面呈向下方开口的"- "形状以与所述下侧部件形 成闭合剖面,所述上侧部件从所述下侧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分至所述延伸设置部分沿车宽方 向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所述下侧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比于所述上侧部件的车 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该下侧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被切成从仰视方向看 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U"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延伸设置部分的宽度越往车宽方向内侧越窄, 该汽车的车架结构还包括向车宽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一对纵梁的横梁,所述横梁跨在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所述延伸设置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与 所述内板的下表面接合。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所述弯曲部在前轮附近向后侧下方弯曲, 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支撑所述弯曲部中的所述内板的所述下表面。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的所述弯曲部的内部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沿着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板的侧部内表面接合,并且处于不与所述外板接合 的状态。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从所述内板的底部上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到所述内板的上部下表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延伸设置部分的宽度越往车宽方向内侧越窄, 该汽车的车架结构还包括向车宽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一对纵梁的横梁,所述横梁跨在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所述延伸设置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与 所述内板的下表面接合。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的所述弯曲部在前轮附近向后侧下方弯曲, 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支撑所述弯曲部中的所述内板的所述下表面。
1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的所述弯曲部的内部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沿着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板的侧部内表面接合,并且处于不与所述外板接合 的状态。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从所述内板的底部上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到所述内板的上部下表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延伸设置部分的宽度耀往车宽方向内侧越窄, 该汽车的车架结构还包括向车宽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一对纵梁的横梁,所述横梁跨在所述驾驶室安装支架的所述延伸设置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与 所述内板的下表面接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汽车的车架结构包括一对纵梁(13),其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驾驶室安装支架(31),其设置于纵梁(13)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支撑驾驶室;其中,纵梁(13)具有由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コ”状剖面的外板(51)与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コ”状剖面的内板(53)接合而形成的闭合剖面,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上部与外板(51)的侧面(51a)接合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驾驶室安装支架(31)的下部具有相对于外板(51)的侧面(51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分(61),该延伸设置部分(61)与内板(53)的下表面(53a)接合。采用本发明,在汽车发生前侧碰撞时能够抑制纵梁的车宽方向剖面的剪切变形。
文档编号B62D21/02GK101654119SQ200910170930
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1日
发明者冈田英嗣, 山田秀人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