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副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775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前副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装置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在机动车底盘上的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现有前副车架结构一般包括前副车架体及设于前副车架体两侧的塔台,塔台在前 副车架中主要是连接汽车车身的连接的部件,对塔台部件的材料要求是有较高的强度和韧 性,结构要求是简单紧凑、能满足前副车架的功能需求。现有的塔台,常见的有应用在PQ35上的,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塔台2a是钣金 冲压焊接组合部件,由塔台上部件21a和塔台下部件22a焊接组合而成的,材料是S420MC, 它是优质的合金钢板,抗拉强度为480 620MPa。经过强度的计算,塔台钣金冲压焊接部件 在制动工况下的应力是Max = 381. 4MPa,塔台冲压焊接部件在侧碰工况下的应力是Max = 401. 9MPa在前副车架生产过程发现塔台冲压焊接部件经常出现冲压件边缘破裂现象,在塔 台上部件21a和塔台下部件22a焊接过程中出现假焊现象,由此带来不能满足制动工况下 的应力和侧碰工况下的应力要求,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抗拉强度大 的前副车架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 副车架体及设于前副车架体两侧的塔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台为一无缝钢管一体成型 件。所述的塔台包括设于前述前副车架上的宽大下端部和露出前述前副车架的窄小 上端部,并且,所述塔台的壁厚由前述的下端部至上端部逐渐增加。以满足应力要求。所述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具有弯折,并且,所述的上端部的上端面具有一连接孔, 一连接柱则设于该连接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塔台采用无缝钢管一体件,杜绝了加工 过程中出现的破裂和假焊现象,由于在同一载荷下部件所受应力减小,从而提高了抗拉强 度,满足制动工况下的应力和侧碰工况下的应力要求。另外,减少了塔台的加工工序,降低 了工艺要求和工艺成本,减少了模具费用,提高了加工效率,进一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要求。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塔台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0012]图3为塔台的另一视角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塔台的剖视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塔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塔台的分解图。图7为现有技术中塔台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体1及设于前副车架体1 两侧的塔台2。如图2 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塔台2为一无缝钢管一体成型件。材料是 QSTE340的无缝钢管,主要用于要求良好冷成形性能并有较高或高强度汽车结构件。它的抗 拉强度为420 540MPa,完全适用改进后塔台的性能要求。具体地,塔台2包括设于前副车架1上的宽大下端部21和露出前副车架1的窄小 上端部22,并且,塔台2的壁厚由下端21部至上端部22逐渐增加,以满足不同位置强度需要。上端部22与下端部21之间具有弯折,上端部22的上端面具有一连接孔23,一连 接柱3则设于该连接孔23内,见附图1。经过强度的计算,本实施例中的塔台2在PQ35前副车架上制动工况下的应力是 Max = 375. 2MPa,塔台在侧碰工况下的应力是Max = 381. 4MPa。
权利要求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体(1)及设于前副车架体(1)两侧的塔台(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台(2)为一无缝钢管一体成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台(2)包括设于前述前 副车架(1)上的宽大下端部(21)和露出前述前副车架(1)的窄小上端部(22),并且,所述 塔台(2)的壁厚由前述的下端(21)部至上端部(22)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22)与下端部(21) 之间具有弯折,并且,所述的上端部(22)的上端面具有一连接孔(23),一连接柱(3)则设于 该连接孔(23)内。
专利摘要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体(1)及设于前副车架体两侧的塔台(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台(2)为一无缝钢管一体成型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塔台采用无缝钢管一体件,杜绝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破裂和假焊现象,由于在同一载荷下部件所受应力减小,从而提高了抗拉强度,满足制动工况下的应力和侧碰工况下的应力要求。
文档编号B62D21/00GK201566698SQ20092020240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4日
发明者罗炬鑫 申请人: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