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781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前围板和底板的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前部结构,例如已知有如日本特开2005-162144号公报所记载的前围板的下端部与底板接合且在底板下表面上设置内板的车辆前部结构。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621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体中,由于分为前围板、底板和内板三部分,因此加工性差,而且将三个部分接合时需要进一步强化接合面。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容易且能实现接合部的强化的车辆前部结构。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围板和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具有抵接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底板的前端部抵接;和凹状部,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并且从车身侧面看朝上方开口,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凹状部一体成型。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配置在底板下方且从车身侧面看向上方开口的凹状部起到内板的作用,从而对底板进行加固。并且,由于该凹状部与抵接部一体成型,因此加工变得容易,并能减少部件数。另外,由此能将以往的前围板、底板和内板的接合减少为前围板和底板这两个部件的接合,从而实现接合部的强化。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中,优选为凹状部与底板的下表面接合。这样一来,作为以底板覆盖凹状部的结构,可以形成截面呈矩形的加固骨架。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中,优选为凹状部还形成在与隧道部的下表面对应的部位上,并将凹状部与底板的下表面接合而形成横梁。这样一来,能提高底板的强度。通过本发明,能提供容易加工且能实现接合部的强化的车辆前部结构。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0 底板12a、13a 下表面
20、30、40、50 前围板21抵接部22、24、51、52 凹状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对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附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10和配置在底板10的前方的前围板20。底板10形成车厢的地板,具有配置在中央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隧道部 11和配置在隧道部11的左右两侧的地板部12、13。隧道部11形成向车辆上方膨出的凸状, 且具有平板状的顶部Ila和从顶部Ila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部lib、11c。隧道部11的前端部与前围板20抵接,通过焊接等与前围板20接合。因此,隧道部11的前端部上分别设有用于与前围板20接合的接合余量lld、lle、llf。这些接合余量 lld、lle、llf与前围板20平行地形成,以与前围板20面接触。并且,接合隧道部11和前围板20时,将接合余量lld、lle、llf叠合在前围板20上,并通过点焊接合隧道部11和前围板20。另外,在隧道部11的两侧部lib、Ilc上分别设有用于与地板部12、13接合的接合余量llg、llh。这些接合余量IlgUlh与地板部12、13平行地形成,以与地板部12、13的下表面12a、13a面接触,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地板部12、1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大致形成平板状。在地板部12、13的前端部分别设有用于与前围板20接合的接合余量12b、13b。这些接合余量12b、1 与前围板20平行地形成,以与前围板20面接触,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地板部12、13的与隧道部11相邻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用于与侧部IlbUlc接合的接合余量12c、13c。这些接合余量12c、13c与侧部IlbUlc平行地形成,以与侧部IlbUlc面接触,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前围板20配置在车辆的前部,以将车辆的发动机舱和车厢(未图示)分隔开。如图2所示,在前围板20的与隧道部11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与隧道部11的形状一致的切口部 23。前围板20具有与底板10的前端部抵接的抵接部21和配置在底板10的下方且从车身侧面看向上方开口的凹状部22、24。抵接部21大致形成平板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从前方向后方以规定角度倾斜。凹状部22、24与抵接部21 —体成型,并相对于隧道部11左右对称地配置。如图2 所示,凹状部22J4具有平坦的底部22a、2^和从底部22a、Ma的前后两端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侧部 22b,22c,24b,24c0侧部22b、24b与抵接部21连接。在侧部22c、Mc的前端部上分别设有用于与地板部12、13接合的接合余量22d、Md。这些接合余量22d、24d与地板部12、13平行地形成, 以与地板部12、13的下表面12a、13a面接触。这样构成的前围板20例如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在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切口加工之后,通过将该金属板折弯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容易地进行前围板20的成型。在如上构成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配置在底板10的下方且从车身侧面看向上方开口的凹状部22、对起到内板的作用,从而对底板10进行加固。并且,由于凹状部22、24与抵接部21 —体成型,因此加工变得容易,并能减少部件数。另外,由此能将以往的前围板、 底板和内板的接合减少为前围板20和底板10这两个部件的接合,从而实现前围板20与底板10的接合部的强化。另外,由于凹状部22、24与地板部12、13的下表面12a、13a接合,因此,作为以地板部12、13覆盖凹状部22、24的构成,可以形成截面呈矩形的加固骨架。S卩,通过凹状部 22、对和地板部12、13形成封闭截面结构(参照图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图2 所示的虚线L部设置厚度差,能形成与以往的内板相同的板厚,因此能维持与以往的具有内板的结构相同的耐力。第二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3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围板2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如图3所示,在凹状部22的右侧(与隧道部11相邻的一侧)以封闭凹状部22的右端的方式竖立设置侧壁31。侧壁3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凹状部22的侧部22b、22c 连接。另外,在侧壁31的上部形成与凹状部22的接合余量22d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接合余量31a。接合余量31a的一端与凹状部22的接合余量22d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切口 23。另外,在凹状部M的与侧壁31对称的位置上设有侧壁32。该侧壁32竖立设置在凹状部M的左侧(与隧道部11相邻的一侧)。侧壁32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凹状部M的侧部24b、2k连接。在侧壁32的上部形成与凹状部M的接合余量24d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接合余量32a。接合余量32a的一端与凹状部M的接合余量24d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切口 23。这样构成的前围板30例如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在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切口加工之后,通过拉深加工使该金属板形成为规定形状。即,通过形成接合余量31a、32a,能提高与地板部12、13的接合强度并提高底板10的加固强度。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三实施方式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4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围板2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如图4所示,在前围板40的大致中央的与底板10的隧道部11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隧道部11的形状一致的隧道凹部41。该隧道凹部41形成向车辆上方膨出的凸状,且左右两端分别与凹状部22、M连接。另外,在隧道凹部41上设有用于与底板10的隧道部11 接合的接合余量41a。接合余量41a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凹状部22、24的接合余量22d、Md 连接。即,通过接合凹状部22、24、隧道凹部41和底板10,能形成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横梁,从而进一步提高底板10的强度。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四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5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围板20不同,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如图5所示,凹状部51、52与抵接部21 —体成型,并相对于隧道部11左右对称地配置。凹状部51、52具有平坦的底部51a、5h和从底部51a、52a的前后两端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侧部51b、51c、52b、52c。并且,侧部51b、52b分别与抵接部21连接。另外,配置在后方的侧部51c和侧部52c以相互之间的间隔从内侧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另外,侧部51c、52c的前端部上分别设有用于与地板部12、13接合的接合余量 51d、52d。这些接合余量51d、52d与地板部12、13平行地形成,以与地板部12、13的下表面 12a、13a面接触。这样构成的前围板50例如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切口加工后,通过将该金属板折弯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容易地进行前围板50的成型。即,由于所形成的内板的外侧的间隔形成得较宽,因此能确保对于传导至侧梁等车辆侧部的冲击载荷的强度,且能使传递给车辆中央部的载荷传递给侧部51c、52c并向侧梁等车辆侧部方向分散。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ο上述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可以在不改变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要旨的前提下对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结构进行变形或应用于其他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围板和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具有抵接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底板的前端部抵接;和凹状部,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并且从车身侧面看朝上方开口,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凹状部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还形成在与隧道部的下表面对应的部位上,将所述凹状部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而形成横梁。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围板(20)和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10)。前围板(20)具有抵接部(21),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与底板(10)的前端部抵接;和凹状部(22、24),配置在底板(10)的下方,并且从车身侧面看向上方开口。抵接部(21)与凹状部(22、24)一体成型。由此,加工变得容易,且能将以往的前围板、底板与内板的接合减少为前围板(20)与底板(10)这两个部件的接合,从而实现前围板(20)和底板(10)的接合部的强化。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2164811SQ200980137870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日
发明者吉田晃士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