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座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89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车座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机动ニ轮车等骑乘式车辆的车辆用车座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中,在车座底板上设置氨基甲酸乙酯海绵等缓冲材料、在其上包覆车座表皮形成车座的构造是已知的(例如,參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114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构造中,由于仅仅依靠缓冲材料的厚度确保缓冲性,所以存在着缓冲材料乃至车座整体的重量都容易増加的问题。于是,本发明以提供ー种能够确保缓冲性而且减轻车座重量的车辆用车座构造为目的。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为乘员所落座的车辆用车座30的构造,其特征在干车座30设有成为所述车座30的主骨架的骨架构件41,该骨架构件41具有形成所述车座30的外周部的外框部42和使所述外框部42的内周侧的落座位置43a、44a向落座载荷方向凹陷的凹部43、44,并且,车座30设有车座状的张设构件47和在所述张设构件47上的至少与所述外框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的缓冲构件48,所述张设构件47在所述凹部43、44的开放侧将该凹部 43,44闭塞地以张紧的状态设置,该张设构件47用干支承乘员的体重。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所述车座30是在其前、后具有驾驶员及同乘者用的前、后落座位置43a、44a的双人乘坐用车座,所述骨架构件41具有在前、后落座位置43a、Ma之间向左右延伸的横梁部46。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所述横梁部46的上方形成有利用所述缓冲构件48构成的驾驶员用的腰垫。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张设构件47及缓冲构件48 的车座表皮49。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所述车座表皮49的内侧配置有第二缓冲构件67。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所述第二缓冲构件67预先安装在所述车座表皮49的规定位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所述张设构件47的背面和所述骨架构件41 的与所述张设构件47相接的表面所形成的角落部配置有第三缓冲构件68。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设有供乘员把持用的把手部158或158’,该把手部158或158,与所述外框部42形成一体。
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从所述外框部42的固定在车架5上的固定部 59a延伸出所述把手部158或158,。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张设构件的张カ及挠曲确保落座位置的缓冲性,所以与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缓冲构件的厚度确保缓冲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缓冲构件减量,能够减轻车座整体的重量。此外,通过在张设构件上的至少外框部上设置缓冲构件,能够在因骨架构件的存在使得张设构件不能充分挠曲的部位设置缓冲构件,能够在减轻车座的重量的同时谋求缓冲性的均勻化。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能够由横梁部支承张设构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能够使车座落座面的形状稳定。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能够提高驾驶员用的前落座位置的舒适性。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将张设构件及缓冲构件的特性保持原样地确保车座的耐久性。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既能够保持张设构件的张力,又能够通过第二缓冲构件确保车座落座面具有柔软性良好的触感。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容易地设置第二缓冲构件。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即使乘员落座后张设构件发生了挠曲的时候,骨架构件的硬度也难以显露在车座落座面上,能够使车座的舒适性更好。根据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将需要刚性的外框部及把手部一体化,能够谋求合理地削减零部件的件数及轻型化。根据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将施加到把手部上的载荷直接传递到车架上,减少由于对把手部的载荷而对外框部造成的负担,所以,能够在谋求外框部的轻型化的同时抑制把手部相对于车架的位置变动。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ニ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ニ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ニ轮车的车座的底板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底板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a)表示乘员落座前,(b)表示成员落座吋。
图7是图3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底板构件的变型例的、与图5相当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座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与图11相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注意,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 等朝向,如无特别记载,均与以下所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适当的位置上标有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和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所示的机动ニ轮车1中,其前轮2被轴支承在左右一对的前叉3的下端部, 各前叉3的上部借助于方向柱4以可操作转向的方式转动支承在车架5前端的前叉立管6 上。方向柱4的上部上安装有前轮转向用的方向把如。从前叉立管6向后下方斜向延伸出左右ー对的主车架7,各主车架7的后端部分别与左右一对的转动车架8的上端部相连。在各主车架7的下方且各转动车架8的前方支承有成为机动ニ轮车1的原动机的水冷四冲程水平对置六缸式发动机10。在各转动车架8上,可上下摇动地枢轴支撑有对后轮9进行轴支承的摆臂11的前端部。摆臂11采用的是在中空的右臂的后端部轴支承后轮9的悬臂式构造。在上述右臂内贯通插入有从发动机10后部的变速器延伸出来的驱动轴(均未图示),借助于该驱动轴等进行该发动机10与后轮9之间的动力传递。各转动车架8上接合固定有供支承乘员落座用的车座30等用的后车架14的前端部。—井參照图2,在车座30的后方配置有后行李箱15,在车座30的后部的下方两侧配置有左、右车座包16。注意,图中附图标记17表示配置在车座30的前部下方两侧的左、 右侧车罩。在左、右侧车罩17之间配置有位于车座30前部下方的燃油箱18。燃油箱18的前部一直延伸到车座30的前方为止,在该燃油箱18的前方配置有发动机进气过滤用的空气滤清器箱体19等。在车座30的前方设有从上方覆盖燃油箱18及空气滤清器箱体19等车辆构成零部件的上防护罩21。机动ニ轮车1的车身前部由大型的前整流罩22覆盖。在前整流罩22的上部后侧设有仪表板23,仪表板23设有速度计及转速计等的。在仪表板23的斜后下方以与之相连的方式配置有上述上防护罩21。车座30具有驾驶员用的前车座31和后部同乗者(搭乘人员)用的后车座35且前车座31和后车座35为一体。前车座31具有形成驾驶员用的前落座面32a的前车座主体32及在其后端位置向上方隆起的靠背33 ;后车座35具有形成后部同乗者用的后落座面 36a的后车座主体36及在其后端位置向上方立起的车座靠背37。车座靠背37支承在后行李箱15的前壁上。以下将车座靠背37的前表面称为背倚面37a。如图3、4、5所示,车座30设有形成前、后车座31、35及车座靠背37的主骨架的框状底板构件41。底板构件41具有形成车座30的外周部的外框部42、使外框部42的前部内周侧的前落座位置43a向落座载荷方向(下方)凹陷的前凹部43、使外框部42的后部内周侧的后落座位置44a向落座载荷方向(下方)凹陷的后凹部44、使外框部42的后上部内周侧的背倚位置45a向落座载荷方向(后方)凹陷的后上凹部45和在前、后落座位置 43a、Ma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部46。注意,图中标记CL表示车座30 (及车身)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
此外,车座30设有以覆盖(闭塞)前、后凹部43、44的开放侧(上側)及后上凹部45的开放侧(前侧)的方式且以规定的张力张设在各凹部43、44、45的开放侧的布构件 47、在该布构件47的表面(上表面及前表面)至少避开各凹部43、44、45(前、后落座位置 43a、Ma及背倚位置45a)的中央部(内周侧)的方式设置(至少在外框部42及横梁部46 上设置)的第一缓冲构件48、从上侧及前侧覆盖布构件47及第一缓冲构件48等车座构成构件的车座表皮49。布构件47在各凹部43、44、45的内侧仅由其张カ支承,该布构件47通过在乘员落座时适宜地挠曲在发挥前、后落座位置43a、Ma及背倚位置45a的缓冲性的同时还支承乘员的体重。由于布构件47的紧靠底板构件41而被其直接支承的部位不发生挠曲,所以仅在该部位配置第一缓冲构件48,能够将缓冲构件的量抑制在最小限度,而且确保前、后落座位置43a、Ma及背倚位置45a的缓冲性均勻。底板构件41是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成型品,其形成为俯视时左右对称且前后扁长的椭圆形形状(參照图4)。底板构件41的外周部被制成外框部42,该外框部42形成包括车座靠背37的车座30在内的外周部,在该外框部42的左、右侧边之间架设有横梁部46。由外框部42的前部和横梁部46所围成的部位作为前凹部43,由外框部42的后部和横梁部46所围成的部位作为后凹部44,由外框部42的后上部所围成的部位作为后上凹部45。后凹部44和后上凹部45—体设置。參照图3,外框部42的前部及横梁部46的前部形成为向前凹部43的内侧且上方隆起的弯曲板状,外框部42的后部及后上部和横梁部46的后部形成为向后凹部44及后上凹部45的内侧且上方隆起的弯曲板状。一井參照图5,外框部42形成在车座30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左、右延伸部51。在该左、右延伸部5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左、右内侧形成有左、右台座部52,该左、右台座部 52用于将尤其是前车座31的载荷支承在后车架14的左、右车座轨道Ha的前部上。一井參照图4,前凹部43在其前、后形成前、后开ロ 43a、43b,并且在左、右两侧形成相对小型的左、右开ロ 43d。留在前凹部4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前架设部4 具有向上方隆起的梯形的断面形状而向左、右延伸。在前架设部43e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与之一体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卡合固定爪 53。该卡合固定爪53从后方伸进从车架5向上方立起的门形的车座卡合固定板53a中而与之卡合。由此,车座30的前部得以保持在车架5上。在外框部42的前端部,与之一体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左右ー对辅助卡合固定爪 M。这些各辅助卡合固定爪M从后方插进上防护罩21的后端部而与之卡合。由此,防止车座前端部从上防护罩21翘起。后凹部44与前凹部43同样,在其前、后形成前、后开ロ 44b、44c,并且,在左、右两侧形成相对小型的左、右开ロ 44d。后开ロ Mc也形成其后上方的后上凹部45。留在后凹部4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后架设部Me具有向上方隆起的梯形的断面形状而向左、右方向延伸。在后架设部44e的左、右两侧的下表面上配设有左、右前缓冲橡胶55,它们紧靠在跨在左、右车座轨道Ha之间的横管14b上面。此外,在外框部42的后下端配设有左、右后缓冲橡胶56,它们紧靠在左、右车座轨道14a的后部之上。借助于这些各缓冲橡胶55、56, 将尤其是后车座35的载荷支承在后车架14上。在外框部42的后上部的左、右两侧设有被支承部57,该被支承部57相对于从后行李箱15的前壁延伸出来的车座支承部1 被,例如,紧固固定。此外,一井參照图7,在外框部42的后部的左、右延伸部51上分別形成有前后ー对的贯通孔59,该贯通孔59供用干支承左、右乘员把手58的螺栓B等插入并贯通。各贯通孔59借助于橡胶轴衬58a对将左、右乘员把手58的根端部紧固在后车架 14上的螺栓B的轴部进行卡合。车座30借助于前述各卡合固定爪53、54、各贯通孔59及被支承部57被保持为与车身成一体。注意,图中标记Hc表示设在车座轨道1 上、利用螺栓B对乘员把手58进行固定的紧固部。參照图3、6,布构件47是网状织物,由例如聚丙烯系纤维的具有伸縮性的布制成。 布构件47在紧靠支承在外框部42及横梁部46上的状态下,其外周部卷绕固定在底板构件 41的外周部,在该状态下利用金属夹等固定在底板构件41的外周部。通过用网状等透气性材料制成布构件47,能够谋求提高落座面的舒适性。前、后凹部43、44的架设部43e、Me在布构件47的下方与之分离(參照图6(a)), 在乘员J落座时布构件47可向前、后凹部43、44的内侧(下方)挠曲(參照图6(b))。布构件47以仅承受乘员的体重的张カ进行张设,通过该布构件47进行挠曲前、后落座位置 43a、44a的缓冲性得以确保。由此,能够谋求减少由于体压分散效果产生的疲劳。另ー方面,在布构件47紧靠支承在底板构件41上的部位,出于不能确保缘于布构件47挠曲的缓冲性的原因,仅在该部位在布构件47之上配置第一缓冲构件48。第一缓冲构件48由,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海绵等发泡材料构成,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在布构件47之上。第一缓冲构件48以俯视时大致与外框部42及横梁部46重合的方式设置,出于布构件47发生了挠曲的时候与底板构件47的接触范围变广的缘故,第一缓冲构件48跨越比布构件47紧靠支承在底板构件41上的部位略广的范围而设置。第一缓冲构件48在横梁部46之上断面呈三角形向上方突出,该部位形成前车座31的靠背33。至少在前、后落座位置43a、Ma及背倚位置45a的中央部(内周侧)不设置第一缓冲构件48,因此,与在整个前、后落座位置43a、Ma及背倚位置4 配置缓冲构件以其厚度确保缓冲性的以往构成相比,车座30大幅度减少了缓冲构件的量。此外,通过减小缓冲厚度,使得或者降低车座高度(座面高度),或者设立车座下的空间S以收容维修手册、安全措施(GPS天线等)成为可能(參照图6)。车座表皮49由氯乙烯薄膜等构成,它通过把形成车座30的外形形状的底板构件 41、布构件47及第一缓冲构件48覆盖而确保车座30的耐久性。车座表皮49与布构件47 同样,其外周部卷绕固定在底板构件41的外周部,在该状态下利用金属夹等固定在底板构件41的外周部。參照图6,车座表皮49分体构成为在前、后落座面32a、36a的内周侧覆盖布构件 47的部位(以下称为第一包覆部61)和在前、后落座面32a、36a的外周侧覆盖第一缓冲构件48的部位(以下称为第二包覆部62)。各包覆部61、62以规定的重叠部分相互结合。各包覆部61、62的重叠部63在被拉入到布构件47和第一缓冲构件48之间的状态下被保持。
将重叠部63拉入到布构件47和第一缓冲构件48之间的保持构造由牵引重叠部 63的牵引线64、贯通布构件47及对其进行支承的底板构件41的贯通孔65、使牵引线64锁止在底板构件41的背面的锁止构件66构成。由此,重叠部63成为被拉入到布构件47和第一缓冲构件48之间的状态,各包覆部61、62的切換部分变得分明,车座整体呈现出高级感。车座表皮49至少第一包覆部61制成双层构造,该第一包覆部61的内、外层61a、 61b之间内装有具有比处于张设状态的布构件47更加柔软的弹性的第二缓冲构件67。第 ニ缓冲构件67由,例如,棉材料等构成,形成为沿各落座面32a、36a及车座靠背面37a的板状。由此,既能够利用布构件47的张カ支承乘员的体重,车座表面又具有良好的触感和柔软性。此外,在外框部42及横梁部46的断面中的布构件47的背面与底板构件41中的支承布构件47的表面所形成的角落部,以被布构件47和底板构件41夹住的方式配置有第三缓冲构件68。第三缓冲构件68由,例如,氨基甲酸乙酯等发泡材料构成,从即使在乘员落座时布构件47发生了挠曲的时候也难以使底板构件41的硬度显现在车座表面上,而且使布构件47挠曲的基点出发,使其具有柔软性。在制造车座30吋,首先在底板构件41上张设布构件47并进行固定,然后利用粘接等方法将第一缓冲构件48固定在规定位置而制成中间装配体。第三缓冲构件68或者预先安装在布构件47上,或者预先安装在底板构件41上,在制成上述中间装配体之后插入规定的部位。此后,将预先组装了第二缓冲构件67及牵引线64等的车座表皮49包覆在中间装配体上,将牵引线64从插通孔引出到底板构件41的背面并锁止在锁止构件66上,并且将车座表皮49的外周部通过铆钉机等固定在底板构件41的外周部。通过以上步骤,车座 30的装配就完成了。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机动ニ轮车1 (骑乘式车辆)的车座30的构造中,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车座构造设有构成前述车座30的主骨架的底板构件41,该底板构件41 设有形成前述车座30的主骨架的底板构件41,该底板构件41具有形成前述车座30的外周部的外框部42和使前述外框部42的内周侧的落座位置43a、Ma及背倚位置45a向落座载荷方向凹陷的凹部43、44、45 ;并且设有布构件47和在前述布构件47上的至少避开前述落座位置43a、4 及背倚位置45a的中央部设置的第一缓冲构件48,其中,前述布构件47以能够在前述凹部43、44、45的开放侧将该凹部43、44、45闭塞的方式且以张紧的状态设置, 该布构件47用干支承乘员的体重。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利用布构件47的张カ及挠曲确保落座位置43a、Ma的缓冲性,与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缓冲构件的厚度确保缓冲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缓冲构件的量,能够减轻车座整体的重量。此外,通过在布构件47上至少避开落座位置43a、4 及背倚位置4 的中央部设置第一缓冲构件48,能够仅在布构件47因底板构件41的存在而不能充分挠曲的部位设置缓冲构件,能够在谋求减轻车座30重量的同时谋求缓冲性的均勻化。此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是这样的前述车座30是在其前、后具有驾驶员及同乘者用的前、后落座位置43a、44a的双人乘坐用车座;前述底板构件41在前、后落座位置 43a、Ma之间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部46。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横梁部46支承布构件47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能够使车座的形状稳定。此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是在前述横梁部46的上方形成有由第一缓冲构件48 构成的驾驶员用的靠背33的构造。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驾驶员用的前落座位置43a的舒适性。此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设有用于覆盖前述布构件47及第一缓冲构件48的车座表皮49。根据该构成,能够照布构件47及第一缓冲构件48的特性特性的原样确保车座30 的耐久性。此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是在前述车座表皮49的内侧配置有第二缓冲构件67 的构造。根据该构成,既能够保持布构件47的张カ,又能够通过第二缓冲构件67确保车座落座面具有柔软性良好的触感。此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是将前述第二缓冲构件67预先安装在前述车座表皮 49的规定位置上的构造。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地设置第二缓冲构件67。此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是在前述布构件47的背面和前述底板构件41的与前述布构件47相接的表面形成的角落部配置有第三缓冲构件68的构造。根据该构成,即使乘员落座、布构件47发生了挠曲的时候,也难以使底板构件41 的硬度显现在车座落座面上,能够使车座30的舒适性更加良好。(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就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援用图1、2,參照图9 12进行说明。对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而言,该实施方式在设有与底板构件41形成一体的左、右乘员把手158或把手部158’这一点上尤其不同。除此之外的、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注意,为了便于图示,图11、12表示车座右侧的断面。在图9 11所示的车座130中,在底板构件41的外框部42的左、右延伸部51上分別一体形成有与前述左、右乘员把手58同样的左、右乘员把手158。左、右乘员把手158在侧视图中呈向下方开放的梯形形状,其前、后下端部(以下称为基端部158a)分別与左、右延伸部51连接成一体。左、右乘员把手158从其基端部158a 向外侧方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曲,其顶端部158b配置在从车座侧面向外侧方离开的位置上。 该顶端部158b主要成为后部同乗者所把持的把持部。通过在左、右乘员把手158的基端部 158a周边将布构件47及车座表皮49切开,使该左、右乘员把手158露在外部。左、右乘员把手158的基端部158a与形成左、右延伸部51上的前述贯通孔59的车座固定部59a的外侧方形成一体。从外侧方贯穿插入这些各车座固定部59a的前述螺栓 B分别拧合在后车架14的上述紧固部Hc上而得以锁紧,藉此将左、右乘员把手158的基端部158a与车座130的左、右延伸部51 —起紧固在后车架14上。针对上述车座130,图12所示的车座130’是在底板构件41的外框部42的左、右延伸部51上分別设置了取代左、右乘员把手158的左、右把手部158’。左、右把手部158’是使向下延伸的左、右延伸部51以在前、后贯通孔59之间向外侧方大致水平延伸的方式变化而成的。左、右把手部158’的顶端部158b’向斜下外侧方弯曲,该顶端部158b’成为乘员把持部。顶端部158’与左、右延伸部51的下缘部连续,所以, 左、右把手部158’被布构件47及车座表皮49所覆盖,不过可以像前述左、右乘员把手158 那样,将布构件47及车座表皮49切开而使左、右把手部158’露在外部。这样,乘员所把持的乘员把手158(或把手部158’ )与前述外框部42彼此形成一体,藉此能够使需要刚性的外框部42及乘员把手158(或把手部158’)二者一体化,能够合理地谋求削减零部件数及轻型化。此外,从前述外框部42的固定在前述车架5上的固定部(车座固定部59a)延伸出前述乘员把手158(或把手部158’),藉此能够将施加到乘员把手158(或把手部158’ ) 的载荷直接传递给车架5,能够减轻由于对乘员把手158(或把手部158’)的载荷而对外框部42造成的负担,因此,能够在谋求外框部42的轻型化的同吋,抑制乘员把手158 (或把手部158’)相对于车架5的位置变动。注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可应用干,例如,没有车座靠背 37(分体制作)的车座(此时的底板构件在图8中用标记41’表示)。此外,作为支承乘员的体重的张设构件,也可以取代布构件47而使用橡胶、乙烯树脂等合成树脂制的车座或网状物。即,张设构件只要是具有支承乘员的体重的強度之物即可。另外,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不限于跨在车身上驾驶的机动ニ轮车,它可以应用于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踏板型车辆、三轮(除了前面一个轮且后面ニ个轮的车辆之外,也包括前面ニ个轮且后面ー个轮的车辆)或四轮车辆,尤其是非常适合于车座露在车外的骑乘式车辆。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本发明之一例,不言而喻,在不脱离该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附图标记说明1机动ニ轮车(车辆)30、130、130’车座(车辆用车座)33靠背(腰垫)41底板构件(骨架构件)42外框部43前凹部44后凹部43a前落座位置4 后落座位置46横梁部47布构件(张设构件)48第一缓冲构件(缓冲构件)49车座表皮58、158乘员把手(把手部)158,把手部
10
59a车座固定部67第二缓冲构件68第三缓冲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车座构造,所述车辆用车座构造是乘员所落座的车辆用车座(30)的构造,其特征在干所述车座(30)设有成为所述车座(30)的主骨架的骨架构件(41),该骨架构件具有形成所述车座(30)的外周部的外框部(42)、和使所述外框部0 的内周侧的落座位置 (43a,44a)向落座载荷方向凹陷的凹部03、44),而且,所述车座设有车座状的张设构件(47),和在所述张设构件07)上的至少与所述外框部0 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的缓冲构件G8);所述张设构件G7)在所述凹部(43、44) 的开放侧将该凹部(43、44)闭塞地以张紧的状态设置,该张设构件G7)用干支承乘员的体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干,所述车座(30)是双人乘坐用车座,在该车座(30)的前、后具有驾驶员及同乗者用的前、后落座位置G3a、Ma),所述骨架构件Gl)具有在前、后落座位置(43a、44a)之间向左右延伸的横梁部(4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干,在所述横梁部06)的上方形成有利用所述缓冲构件G8)构成的驾驶员用的腰垫(33)。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张设构件G7)及缓冲构件08)的车座表皮G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干,在所述车座表皮09)的内侧配置有第二缓冲构件(6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缓冲构件(67)预先安装在所述车座表皮G9)的规定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干,在所述张设构件G7)的背面和所述骨架构件Gl)的与所述张设构件G7)相接的表面所形成的角落部配置有第三缓冲构件(68)。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于,设有供乘员把持用的把手部(158或158’),该把手部(158或158’ )与所述外框部0 形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车座构造,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外框部02)的固定在车架(5)上的固定部(59a)延伸出所述把手部(158或158’)。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缓冲性而且减轻车座重量的车辆用车座构造。车座(30)的底板构件(41)具有形成所述车座(30)的外周部的外框部(42)和使所述外框部42的内周侧的落座位置及背倚位置向落座载荷方向凹陷的凹部(43、44、45),并且,车座(30)设有将所述凹部(43、44、45)的开放侧闭塞地以张紧的状态设置的用于支承乘员的体重的布构件(47),和在所述布构件(47)上的至少与所述外框部(4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的第一缓冲构件(48)。
文档编号B62J1/12GK102556219SQ20111036679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2日
发明者仓川幸纪, 川谷慎治, 竹内务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