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546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
背景技术
公知的汽车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如图1中所示,包括内板1,所述内板1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二根纵向的连接杆3,所述内板1为一承担结构强度的钢板冲压件。当然内板1中间的连接杆3还可以呈各种形状,米字型、X字型、双米字型等。这种内板1在中间开口减轻了内板1的重量,同时在开口处设有连接杆又保证了内板的强度。 但是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发动机罩内板1的变形往往无法控制,内板1变形的不合理,那么在碰撞中发动机罩内板1将会接触风挡玻璃,发动机罩的侵入将导致风挡玻璃破裂,风挡破裂后存在扎破气囊的风险,从而影响乘员安全,导致意外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汽车发动机罩内板在碰撞中变形无法控制,从而可能造成撞破风挡玻璃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发动机罩内板变形位置的发动机罩内板结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包括内板,所述的内板中间设有若干诱导槽。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够控制发动机罩内板在接触风挡玻璃前就折弯变形,即在诱导槽处发生折弯,从而吸收一部分能量,并且防止了发动机罩侵入乘员舱,保护了乘员的安全,防止了意外的发生。作为优选,所述的诱导槽横向设置。一般车辆的正面碰撞容易引起内板侵入乘员舱,设置成横向使得发动机罩内板横向折弯,避免了内板的侵入,防止了意外的发生。作为优选,所述的内板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二根纵向的连接杆,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连接杆的中间。由于汽车发动机罩内板一般都为钢板制成,比重大,中间开口则有效的减轻了内板的重量,同时在开口处设有连接杆则能保证内板的强度。 诱导槽设置在连接杆的中间,主要是为了控制折弯的位置,保证碰撞时折弯在内板的中间, 若折弯在边上,还是有可能导致碰撞后内板侵入乘员舱而发生危险。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一种替代方案,所述的内板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三根交叉呈米字型的连接杆,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连接杆的交叉处。现有汽车发动机罩内板形状也是各种各样,但无外乎中间开口且在开口处设连接杆,目的是减轻内板的重量以及保证内板的强度。米字型连接杆的正中间,这个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发生变型,在这里设置诱导槽,则更能有效的控制折弯的位置,保证碰撞时折弯在内板的中间即诱导槽处。作为优选,在内板二外侧边框上还分别各设有一横向诱导槽,所述诱导槽与连接
3杆上诱导槽位于同一直线上。以便进一步保证发动机罩内板在接触风挡玻璃前就折弯变形,有效的控制发生碰撞时折弯位置处在同一直线上,即延着内板外边框上的诱导槽和连接杆上的诱导槽直接折弯变形。作为优选,所述的诱导槽深度为0.3厘米-0.8厘米,诱导槽横截面底部呈半圆型。 以便诱导槽容易制作,诱导槽设置了一定的深度,一方面是保证内板仍有一定强度,而不是稍微发生碰撞就直接折弯了,另一方面则保证了碰撞时折弯能够在诱导槽处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结构非常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能够有效的控制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内板的折弯位置,即在诱导槽处发生折弯,从而防止了发动机罩在碰撞中撞破风挡玻璃而引发的意外。

图1是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罩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内板1诱导槽2连接杆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如图2中所示,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包括内板1,所述的内板1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二根纵向的连接杆3。所述内板1中间开口处的连接杆 3中间设有诱导槽2,所述的诱导槽2横向设置。内板1 二外侧边框上还分别各设有一横向诱导槽2,所述二外侧边框上的诱导槽2与连接杆3上的诱导槽2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边框上和连接杆3上的诱导槽2深度为0. 5厘米,诱导槽2横截面底部呈半圆型。汽车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罩内板1延着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外侧边框上的诱导槽2 与连接杆3上的诱导槽2的位置折弯,消化碰撞能量,避免危及到风挡玻璃,保证驾驶员和乘客安全。实施例2 如图3中所示,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包括内板1,所述的内板1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三根交叉呈米字型的连接杆3。所述内板1中间开口处的米字型连接杆3交叉处设有诱导槽2,所述的诱导槽2横向设置。内板1 二外侧边框上还分别各设有一横向诱导槽2,所述二外侧边框上的诱导槽2与连接杆3上的诱导槽2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边框上和连接杆3上的诱导槽2深度为0. 5厘米,诱导槽2横截面底部呈半圆型。汽车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罩内板1延着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外侧边框上的诱导槽2 与米字型连接杆3交叉处的诱导槽2位置折弯,消化碰撞能量,避免危及到风挡玻璃,保证驾驶员和乘客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包括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1)中间设有若干诱导槽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槽(2)横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1)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二根纵向的连接杆(3),所述的诱导槽( 设置在连接杆 (3)的中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1)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三根交叉呈米字型的连接杆(3),所述的诱导槽( 设置在连接杆(3)的交叉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内板(1)二外侧边框上还分别各设有一横向诱导槽O),所述诱导槽( 与连接杆C3)上的诱导槽( 位于同一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槽 (2)深度为0.3厘米-0.8厘米,诱导槽( 横截面底部呈半圆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结构,包括内板,所述的内板中间设有若干诱导槽。所述的诱导槽横向设置。所述的内板包括一个边框,和中间开口处连接边框的二根纵向的连接杆,所述的诱导槽设置在连接杆的中间。在内板二外侧边框上还分别各设有一横向诱导槽,所述诱导槽与连接杆上的诱导槽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非常简单,制作成本较低,能够有效的控制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内板的折弯位置,即在诱导槽处发生折弯,从而防止了发动机罩在碰撞中撞破风挡玻璃而引发的意外。
文档编号B62D25/10GK202243694SQ20112029364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5日
发明者刘卫国, 朱麟凯, 王纯, 祁洪娟, 管立君, 赵福全, 马芳武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