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820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管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转向管柱。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车辆转向装置是车辆驾驶者操控车辆方向的手段。车辆转向装置能让驾驶者自由地改变车辆前轮的转动中心,以使驾驶者能随心驾驭。于此转向装置中,驾驶者操控时所产生的转向力量是通过转向管柱传递至齿条及齿轮机构,终以能改变车辆前左右轮的方向。目前,市场上有这样一种管柱,如图4、图5所示,包括上柱筒I和下柱筒2,所述上柱筒I部分套接在下柱筒2的外表面,上柱筒I内套设有转轴座3,下柱筒2内套设有转轴4,所述转轴座3和转轴4相连接,所述下柱筒2的外表面相对与上柱筒I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下固定托架6,所述上柱筒I的外表面相对与下柱筒2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上固定托架5,所述下柱筒2内相对与上柱筒I相连接的另一端设有轴承座套7、轴承8、和轴承套9,轴承座套7焊接在转轴4外表面后对其磨削加工,然后安装轴承8和轴承套9。加工过程复杂、生产效率低下,而且生产成本过高。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高效地生产、节约成本的转向管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管柱,包括上柱筒和下柱筒,所述上柱筒部分套接在下柱筒的外表面,上柱筒内套设有转轴座,下柱筒内套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座和转轴相连接,所述下柱筒外表面相对与上柱筒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下固定托架,所述上柱筒外表面相对与下柱筒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上固定托架,所述下柱筒内相对与上柱筒相连接的另一端设有转轴轴承,所述转轴轴承的内表面与转轴抵触连接,所述转轴轴承的外表面与下柱筒抵触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在把轴承外圆直径和内圆直径之间的部位加大后,使得轴承的内外表面分别与转轴和下柱筒直接接触,不需要焊接一个轴承套,而且也省去了焊接后的磨削加工,既节约了原材料,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加快了生产节奏。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轴承为橡胶轴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轴承的橡胶部位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确保下柱筒和转轴之间的有效连接,结构合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向管柱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向管柱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现有技术转向管柱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Y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转向管柱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转向管柱,包括上柱筒I和下柱筒2,所述上柱筒I部分套接在下柱筒2的外表面,上柱筒I内套设有转轴座3,下柱筒2内套设有转轴4,所述转轴座3和转轴4相连接,所述下柱筒2外表面相对与上柱筒I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下固定托架6,所述上柱筒I外表面相对与下柱筒2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上固定托架5,所述下柱筒2内相对与上柱筒I相连接的另一端设有转轴轴承7,所述转轴轴承7的内表面与转轴4抵触连接,所述转轴轴承7的外表面与下柱筒2抵触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在把转轴轴承7的外圆直径和内圆直径之间的部位加大后,使得转轴轴承7的内外表面分别与转轴4和下柱筒2直接接触,不需要焊接一个轴承套,而且也省去了焊接后的磨削加工,既节约了原材料,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加快了生产节奏。所述转轴轴承7为橡胶轴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轴承的橡胶部位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确保下柱筒2和转轴4之间的有效连接,结构合理。
权利要求1.一种转向管柱,包括上柱筒和下柱筒,所述上柱筒部分套接在下柱筒的外表面,上柱筒内套设有转轴座,下柱筒内套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座和转轴相连接,所述下柱筒外表面相对与上柱筒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下固定托架,所述上柱筒外表面相对与下柱筒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上固定托架,其特征是所述下柱筒内相对与上柱筒相连接的另一端设有转轴轴承,所述转轴轴承的内表面与转轴抵触连接,所述转轴轴承的外表面与下柱筒抵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是所述转轴轴承为橡胶轴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柱筒和下柱筒,上柱筒部分套接在下柱筒的外表面,上柱筒内套设有转轴座,下柱筒内套设有转轴,转轴座和转轴相连接,下柱筒外表面相对与上柱筒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下固定托架,上柱筒外表面相对与下柱筒相连接的另一侧设有上固定托架,下柱筒内相对与上柱筒相连接的另一端设有转轴轴承,转轴轴承的内表面与转轴抵触连接,转轴轴承的外表面与下柱筒抵触连接。现在把轴承外圆直径和内圆直径之间的部位加大后,使得轴承的内外表面分别与转轴和下柱筒直接接触,不需要焊接一个轴承套,而且也省去了焊接后的磨削加工,既节约了原材料,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加快了生产节奏。
文档编号B62D1/16GK202847787SQ20122054663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应纪利, 孙承松, 修月龙, 张安建, 夏兆雷, 余忠核, 余光飞 申请人:浙江龙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