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组件和具有该转向管柱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转向管柱是转向系统的重要零部件,基本功能是实现转向力矩的传递,且还能通过上下柱管的配合实现轴向伸缩调节功能。相关技术中,转向管柱的上下柱管主要有以下配合方案:1)上柱管采用封闭式结构,过盈压装滑动套,再与下柱管间隙配合,实现轴向调节,因上下柱管间存在间隙,致使转向管柱的刚度性能差,且上下柱管在轴向发生相对滑动时易晃动;2)上柱管采用开槽结构,与下柱管间隙配合,实现轴向调节,因上柱管开槽,手柄锁紧时,上柱管以缩径方式加紧下柱管,避免间隙,但是此种结构对管柱溃缩力要求较严格,不易控制溃缩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转向管柱组件以消除径向间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转向管柱组件包括:上柱管;下柱管,所述下柱管套设在所述上柱管外,所述下柱管的周壁上开设有缺口;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下柱管相连;弹性止抵部,所述弹性止抵部设在所述缺口处,且弹性止抵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上柱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止抵部包括:止抵部,所述止抵部安装在所述缺口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止抵在所述止抵部和所述止挡部之间,以使所述止抵部沿径向止抵所述上柱管。
进一步地,所述止挡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下柱管上,且与所述缺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止挡部为圆柱销,所述下柱管的周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圆柱销的安装孔,且所述圆柱销与所述缺口正对。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构造为片状,且具有波浪形横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波浪形横截面包括一个波峰部和两个波谷部,所述波峰部止抵所述止挡部,两个所述波谷部止抵所述止抵部。
进一步地,所述止抵部为塑料件,且与所述缺口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止抵部的朝向所述上柱管的一侧具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曲率与所述上柱管的外周壁的曲率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和所述弹性止抵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止抵部和多个所述缺口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缺口沿所述下柱管的轴向间隔开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向管柱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管柱组件,通过弹性止抵部抵压上柱管,可以消除上柱管与下柱管之间的径向间隙,提升转向管柱的刚度和整体性能,转向管柱在发生溃缩时的方向性更好,且转向管柱组件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管柱组件,通过设置具有波浪形横截面的片状弹性件,弹性件不易从止挡部和止抵部之间脱落,止抵部可以稳定地止抵上柱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转向管柱组件。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转向管柱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管柱组件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C-C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管柱组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D-D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向管柱组件,1-上柱管,12-止抵部,121-弧形面,13-弹性件,131-波峰部,132-波谷部,14-止挡部,15-弹性止抵部,2-下柱管,201-缺口,202-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首先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管柱组件100,如图1-图4所示,转向管柱组件100包括上柱管1、下柱管2、止挡部14和弹性止抵部15。
其中,下柱管2套设在上柱管1外,下柱管2的周壁上开设有缺口201,且缺口201贯穿下柱管2的周壁,止挡部14与下柱管2相连,弹性止抵部15设在缺口201处,弹性止抵部15在轴向上被缺口201限位,且弹性止抵部15弹性止抵在止挡部14与上柱管1之间。
弹性止抵在止挡部14与上柱管1之间的弹性止抵部15对上柱管1的外周壁施加压力,上柱管1在该压力的作用下与下柱管2保持贴合,从而消除上柱管1与下柱管2之间径向间隙,且在上柱管1与下柱管2沿轴向发生相对位移时,弹性止抵部15不随上柱管1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管柱组件100,通过设置弹性止抵在止挡部14与上柱管1之间的弹性止抵部15,可以消除上柱管1与下柱管2之间的径向间隙,提升转向管柱的刚度和整体性能,转向管柱在发生溃缩时的方向性更好,且转向管柱组件100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缺口201和弹性止抵部15可以均为多个,多个弹性止抵部15和多个缺口201一一对应,进一步地,多个缺口201可以沿下柱管2的轴向间隔开设置。由此,止抵部12对上柱管1的抵压力更大,且止抵部12对上柱管1的抵压力在轴向上更均匀,上柱管1与下柱管2在轴向上的各处的径向间隙均被消除,转向管柱的刚度和整体性能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弹性止抵部15可以包括止抵部12和弹性件13。其中,止抵部12可以安装在缺口201内,使得止抵部12在轴向上与下柱管2位置固定,弹性件13可以弹性止抵在止抵部12和止挡部14之间,以使止抵部12沿径向止抵上柱管1,比如止抵部12可以止抵上柱管1的外周壁。
可以理解的是,止抵部12更易在轴向上定位,且弹性件13夹设在止抵部12与止挡部14之间,由于止挡部14固定在下柱管2上,止抵部12在弹性件1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抵压在上柱管1的外周壁上,上柱管1在该压力的作用下与下柱管2保持贴合,从而消除上柱管1与下柱管2之间径向间隙,且在上柱管1与下柱管2沿轴向发生相对位移时,止抵部12不随上柱管1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止抵部12可以为塑料件,止抵部12可以与缺口201过盈配合。塑料材质的止抵部12具有一定的弹性,易于卡设在缺口201内,可以防止止抵部12随上柱管1移动,且止抵部12的硬度低,不易对上柱管1造成磨损。
优选地,止抵部12的朝向上柱管1的一侧可以具有弧形面121,弧形面121的曲率可以与上柱管1的外周壁的曲率相同。由此,止抵部12与上柱管1的贴合紧密,止抵部12对上柱管1的压紧力可以沿弧形面121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止挡部14可以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下柱管2上,且止挡部14可以与缺口201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下柱管2的缺口201处沿着转向管柱的径向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止挡部14、弹性件13、止抵部12和上柱管1,通过设置可拆卸式的止挡部14有助于弹性件13和止抵部12的装配,以及在弹性件13或止抵部12损坏后,易于维修及替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止挡部14可以为圆柱销,下柱管2的周壁上可以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部202,凸起部202上可以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用于安装圆柱销,且圆柱销可以与缺口201正对。可以理解的是,缺口201的两侧可以均设有凸起部202,两个凸起部202可以与一个圆柱销对应,这样圆柱销可以横跨在缺口201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弹性件13可以构造为片状,且弹性件13可以具有波浪形横截面,进一步地,波浪形横截面可以包括一个波峰部131和两个波谷部132,波峰部131可以止抵止挡部14,两个波谷部132可以均止抵止抵部12。
可以理解的是,片状的弹性件13弹性抵压更稳定,弹性件13不易从止挡部14和止抵部12之间脱落,且弹性件13通过两个波谷部132向止抵部12施加弹性力,这两个弹性力呈一定的夹角分布,使得止抵部12可以稳定地止抵上柱管1。可选地,弹性件13可以为弹性钢片。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转向管柱组件100包括上柱管1、下柱管2、止抵部12、止挡部14和弹性件13。
下柱管2套设在上柱管1外,且下柱管2的周壁上设有多个矩形缺口201,多个缺口201沿下柱管2的轴向间隔开设置,缺口201贯穿下柱管2的周壁。止抵部12为塑料件且过盈配合在下柱管2的缺口201内,止抵部12的朝向上柱管1的一侧具有弧形面121,弧形面121的曲率与上柱管1的外周壁的曲率相同。下柱管2的周壁的邻近缺口201处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部202,每个缺口201对应两个凸起部202,且该缺口201位于这两个凸起部202之间,凸起部202上设有安装孔,止挡部14为圆柱销且安装在安装孔内以使圆柱销与缺口201正对。弹性件13构造为片状且具有波浪形横截面,波浪形横截面包括一个波峰部131和两个波谷部132,波峰部131止抵止挡部14,两个波谷部132均止抵止抵部12,止抵部12在弹性件1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抵压上柱管1的外周壁,从而消除上柱管1与下柱管2之间径向间隙。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管柱组件100,通过上述结构形式的止抵部12、弹性件13和止挡部14,可以较好地消除上柱管1与下柱管2之间的径向间隙,提升转向管柱的刚度和整体性能,转向管柱在发生溃缩时的方向性更好,且转向管柱组件100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生产成本低。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描述的转向管柱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形式的转向管柱组件100,车辆的转向管柱的刚度和整体性能好,车辆的转向操控性更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