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3040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尤其涉及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休闲娱乐工具,并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滑板车一般包括车头、底板、轮子、把手,早先的滑板车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一般是将滑板车的车头和底板固定连接,以保持滑板车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近年来,为了提高滑板车的便携性,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将滑板车的车头与底板的连接装置设计成具备折叠功能的折叠装置,目前的折叠装置一般是通过车头上的定位销与底板上的限位孔配合来进行折叠或展开,使用者在折叠或展开滑板车时需按压定位销至其中一个限位孔中并移动车头至另一限位孔中来实现折叠或展开动作。

但是该种滑板车折叠装置在按压定位销后,由于车头自身存在一定重量,在重力的作用下,车头很容易自动滑倒导致使用者被砸伤,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滑板车折叠装置在按压定位销后,由于车头自身存在一定重量,在重力的作用下,车头很容易自动滑倒导致使用者被砸伤,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等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滑板车折叠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竖管、折叠管、转动连接件、踏板、固定在踏板前端的固定座,所述折叠管套接在所述竖管上,所述折叠管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连接件孔,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连接件孔,所述折叠管通过转动连接件、第一转动连接件孔、第二转动连接件孔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展开定位孔、折叠定位孔,还包括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设置有按钮、定位凸柱,所述竖管上还设置有第一按钮孔、第一定位凸柱孔,所述折叠管上还设置有第二按钮孔、第二定位凸柱孔,所述的定位杆位于所述竖管内,所述按钮穿过第一按钮孔、第二按钮孔并露于所述折叠管外部,所述定位凸柱穿过第一定位凸柱孔、第二定位凸柱孔,所述定位凸柱穿入展开定位孔时形成展开状态,所述定位凸柱穿入折叠定位孔时形成折叠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折叠管下表面与所述固定座内底面形成平面配合。

折叠管通过转动连接件、第一转动连接件孔、第二转动连接件孔与固定座转动连接,则当滑板车在折叠过程中,竖管作为一个支点,让使用者更加省力、快速的将滑板车从展开状态转换到折叠状态。定位杆设置在竖管内,则按下按钮使按钮脱离第一按钮孔、第二按钮孔,进而带动定位杆上的定位凸柱脱离第一定位凸柱孔、第二定位凸柱孔并转移到竖管的空腔内,从而实现折叠或者展开动作。在展开状态下,折叠管下表面与固定座内底面形成平面配合能够让使用者在按下定位杆上设有的按钮后,折叠管与固定座之间还能够通过平面配合来将折叠管的位置保持,从而避免折叠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滑倒而导致使用者被砸伤等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孔为长孔,所述折叠管通过转动连接件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孔长边的范围内沿竖管方向移动,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折叠管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折叠管底部相连接,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所述折叠管提供向下的弹性回复力。

将第一转动连接件孔设置成长孔能够让折叠管在第一转动连接件孔长边的范围内沿竖管方向移动,从而让使用者在折叠过程中可以将折叠管下表面与固定座内底面分离后再进行折叠动作,折叠时更加的省力。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是为了给折叠管提供向下的弹性回复力,一方面能够让折叠管下表面与固定座内底面形成更加紧密的平面配合,避免折叠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滑倒而导致使用者被砸伤等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折叠管被提拉上升后能够自动回位,使用时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将第一弹性复位件选为弹簧是因为弹簧型号多样,可以适配不同型号的滑板车,且造价低廉,可以成批量生产,符合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竖管内,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竖管内壁相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杆相连接并为所述定位杆提供向外的弹性回复力。

竖管为第二弹性复位件提供容纳空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是为了与所述定位杆相连接并为定位杆提供向外的弹性回复力。当使用者按下定位杆上设置的按钮并将折叠管移转到合适位置后,定位杆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定位杆上的定位凸柱穿入折叠定位孔或展开定位孔中,从而形成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管下部形成有折叠座,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孔、第二定位凸柱孔设置在所述折叠座上,所述折叠座通过转动连接件、第一转动连接件孔、第二转动连接件孔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定位凸柱穿过第一定位凸柱孔、第二定位凸柱孔并穿入展开定位孔或折叠定位孔。

折叠管下部形成有折叠座是为了与固定座更好的配合,同时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使滑板车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安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固定座的宽度略大于所述折叠座的宽度。

固定座的宽度略大于折叠座的宽度是为了使固定座不仅能够完全包裹住折叠座,从而减少折叠座与固定座之间的间隙,防止因灰尘堆积而减少滑板车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使滑板车整车看起来更加的美观。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折叠座为立方体结构,所述折叠座上设置有四个圆弧形边角。

将折叠座设置成立方体结构是为了便于生产加工,进而减少加工成本,同时立方体结构的折叠座能够更好地封堵与固定座之间的间隙,提升安全系数。将折叠座上的四个边角设置成圆弧形一方面是为了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省力、方便的进行折叠状态、展开状态间的自由转换,另一方面则是从安全角度出发,避免因边角过于尖锐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折叠座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条形开槽。

折叠座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条形开槽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移转折叠座的过程中,使用者因疏忽而导致夹手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条形开槽还能够降低折叠座的自重,从而降低滑板车的重量,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定位杆还设置有弧形尾部,所述弧形尾部与所述竖管内壁相抵触。

当使用者按下定位杆上设置的按钮并将折叠管移转到合适位置后,定位杆上设有的弧形尾部通过与所述竖管内壁相抵触从而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可以通过定位杆自身的弹性回复力更加方便的使定位杆快速复位,使定位凸柱穿入折叠定位孔或展开定位孔形成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竖管1、折叠管3、转动连接件4、踏板5、固定在踏板5前端的固定座6,所述折叠管3套接在所述竖管1上,所述折叠管3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连接件孔34,所述固定座6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连接件孔63,所述折叠管3通过转动连接件4、第一转动连接件孔34、第二转动连接件孔63与所述固定座6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座6上设有展开定位孔61、折叠定位孔62,还包括定位杆2,所述定位杆2上设置有按钮22、定位凸柱23,所述竖管1上还设置有第一按钮孔12、第一定位凸柱孔11,所述折叠管3上还设置有第二按钮孔31、第二定位凸柱孔32,所述的定位杆2位于所述竖管1内,所述按钮22穿过第一按钮孔12、第二按钮孔31并露于所述折叠管3外部,所述定位凸柱23穿过第一定位凸柱孔11、第二定位凸柱孔32,所述定位凸柱23穿入展开定位孔61时形成展开状态,所述定位凸柱23穿入折叠定位孔62时形成折叠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折叠管3下表面与所述固定座6内底面形成平面配合。

使用时,如图3、图4所示,此时定位凸柱23穿过第一定位凸柱孔11、第二定位凸柱孔32并穿入展开定位孔61形成展开状态,在此状态下折叠管3下表面与固定座6内底面形成平面配合以防止滑板车的竖管1随意倾斜滑倒。

当需要将滑板车进行折叠操作时,如图5所示,按下按钮2带动定位杆2上的定位凸柱23脱离展开定位孔61,接着用力转动折叠管3使第二定位凸柱孔32转动到折叠定位孔62的位置,接着撤销对按钮22施加的力,此时定位凸柱23穿入折叠定位孔62最终形成如图6所示的折叠状态。同样的,当需要将滑板车从折叠状态转换到展开状态时,按下按钮22进而带动定位杆2上的定位凸柱23脱离折叠定位孔62,接着转动折叠管3使第二定位凸柱孔32转动到展开定位孔61的位置,接着撤销对按钮22施加的力,此时定位凸柱23穿入展开定位孔61最终形成如图4所示的展开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孔34为长孔,所述折叠管3通过转动连接件4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孔34长边的范围内沿竖管1方向移动,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8,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位于所述折叠管3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的一端与所述折叠管3底部相连接,第一弹性复位件8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连接件4相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为所述折叠管3提供向下的弹性回复力。

当需要将滑板车进行折叠操作时,如图5所示,按下按钮2带动定位杆2上的定位凸柱23脱离展开定位孔61,接着轻提折叠管3并转动折叠管3使第二定位凸柱孔32转动到折叠定位孔62的位置,接着撤销对按钮22施加的力并放下折叠管3,则在此过程中折叠管3将同步受到第一弹性复位件8为折叠管3提供的向下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得折叠管3能够自动复位,此时定位凸柱23穿入折叠定位孔62最终形成如图6所示的折叠状态。同样的,当需要将滑板车从折叠状态转换到展开状态时,按下按钮22进而带动定位杆2上的定位凸柱23脱离折叠定位孔62,接着轻提折叠管3并转动折叠管3使第二定位凸柱孔32转动到展开定位孔61的位置,接着撤销对按钮22施加的力并放下折叠管3,此时定位凸柱23穿入展开定位孔61并最终形成如图4所示的展开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为弹簧。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7,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7位于所述竖管1内,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7的一端与所述竖管1内壁相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7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杆2相连接并为所述定位杆2提供向外的弹性回复力。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管3下部形成有折叠座33,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孔34、第二定位凸柱孔32设置在所述折叠座33上,所述折叠座33通过转动连接件4、第一转动连接件孔34、第二转动连接件孔63与所述固定座6转动连接,所述定位凸柱23穿过第一定位凸柱孔11、第二定位凸柱孔32并穿入展开定位孔61或折叠定位孔62。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6的宽度略大于所述折叠座33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座33为立方体结构,所述折叠座33上设置有四个圆弧形边角。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座33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条形开槽35。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杆2还设置有弧形尾部21,所述弧形尾部21与所述竖管1内壁相抵触。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