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及其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2560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及其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电动车,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及其悬挂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两轮电动车一般都采用轮毂电机进行驱动,轮毂电机安装在电动车后平叉上。现有的电动车后平叉一般呈U形,由一根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平叉轴管和两根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悬臂焊接而成,轮毂电机安装在两根悬臂之间。由于轮毂内部空间有限,将电机安装在轮毂内会限制电机的功率,导致电动车整体动力较弱,在爬坡时会产生明显的动力不足现象,导致电动车速度快速下降、电机电流急剧增加等问题,影响驾驶体验及安全性。同时由于轮毂内部空间有限,在使用过程中电机散热情况不佳会进一步影响电机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能较好地提高电机的输出扭矩并改善电机的散热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包括叉体,叉体前部设置有用于与车架连接的平叉轴管,叉体后端外侧设置有电机腔,电机腔内设置有电机,叉体后端内侧设置有齿轮腔,齿轮腔内设置有减速齿轮组及输出轴,电机产生的扭矩通过减速齿轮组传递到输出轴上,输出轴端部伸出齿轮腔,叉体前端内侧设置有用于与辅助悬臂连接的连接座或连接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电机设置在叉体上可以获得较大的安装空间,同时设置齿轮腔,并在齿轮腔内设置减速齿轮组,减速齿轮组在降低电机转速的同时对扭矩进行放大,这样设置可以较好地提高电动车的爬坡能力。同时由于电机设置在叉体外侧,安装空间受到的限制较小,可以适当增加电机的体积,并且相对于将电机设置在轮毂内部能够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使用时通过连接轴将平叉轴管与车架相连,然后将电动车后轮套设在输出轴上,使两者传动连接,再将辅助悬臂前端固定在叉体前端内侧的连接座或者连接孔上,将输出轴端部固定在辅助悬臂后端,这样即可完成轮胎的安装,电机转动时通过减速减速齿轮组驱动输出轴转动,输出轴转动的同时带动套设在输出轴上的电动车后轮转动。

优选的,所述叉体和平叉轴管一体设置,叉体与平叉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翻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叉体和平叉轴管一体设置可以通过压铸一次成型,使其获得较好的加工精度和结构强度,同时翻边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连接处的链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翻边数量为两条,两条翻边分别处在平叉轴管上下两侧,两条翻边之间一体设置有连接柱,连接柱端面上设置有螺纹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在翻边内侧设置连接柱可以进一步提高翻边、平叉轴管和叉体之间的结构强度,同时螺纹孔设置在连接柱端面作为与辅助悬臂的连接孔可以使辅助悬臂和该装置之间较为方便的进行连接。

优选的,电机腔开口处设置有盖板,盖板盖合在电机腔的开口处,电机腔前端设置有开口,电机腔下侧设置有出风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的设置可以封闭电机腔,增加电机腔结构强度的同时使该装置整体更加美观。电机腔前端开口的设置可以方便电机的电源线进入到电机腔内,同时该开口可以在电动车行驶的过程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到电机腔内,然后从电机腔下方的出风口处排出,增加电机散热速度。

优选的,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座,电机座与叉体一体设置,还包括壳体和端盖,壳体呈圆环状,端盖盖合在壳体开口处,壳体内部设置有定子和转子,壳体和端盖外圆周上设置有连接柱,连接柱内设置有通孔,壳体和端盖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机腔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座和叉体一体设置可以方便电机的安装,同时能够更好的将电机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叉体。由于叉体是通过压铸制造的,将电机的壳体和叉体分离设置可以降低叉体磨具的复杂程度,方便叉体的生产。电机直接整合在叉体上可以使叉体后端的结构较为紧凑,同时便于电机通过叉体进行散热。

优选的,所述避震器槽设置叉体中部上端面上,避震器槽为V形并与向电机腔凹陷,避震器槽与叉体内侧表面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叉体整体通过压铸制造而成,避震器槽与叉体内侧表面连通叉体脱模时可以向叉体内外两侧进行脱模,简化模具结构。

优选的,所述齿轮腔开口处设置有盖体,盖体上端设置有注油口,盖体下端设置有出油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盖体的设置可以方便打开齿轮腔,注油口和出油口的设置可以对齿轮腔内的润滑油进行更换。

优选的,所述平叉轴管和输出轴之间的轴距为300~45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的悬挂系统,包括上述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还包括车架,辅助悬臂,避震器,平叉轴管通过连接轴与车架转动连接;辅助悬臂前端通过螺栓与叉体前端的安装座或者安装孔固定连接,辅助悬臂后端与输出轴端部连接;辅助悬臂内侧也设置有避震器槽,避震器槽侧面设置有避震支架,避震器上端与车架连接,避震器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避震器槽及避震支架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架、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和避震器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使整体结构较为稳定。当电动车的后轮在颠簸路面行驶时,该电动车侧面驱动装置和车架之间会发生摆动,在此同时避震器收缩或者伸长并提供一定的阻尼,可以减少电动车整体所受到的颠簸感。同时该悬挂系统这样设置还能较为方便的对后轮进行拆卸,只要将辅助悬臂前端从叉体的连接座或者连接孔上拆下,将辅助悬臂从输出轴端部拆下即可将后轮从输出轴上取出,可以提高后轮的拆卸组装效率,便于维护。

优选的,所述辅助悬臂后端上方一体设置有碟刹钳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碟刹安装再辅助悬臂上可以进一步方便轮胎的拆卸与安装。当需要拆卸轮胎时,只要将辅助悬臂前端与叉体的连接座拆离、后端与传动轴拆离然后顺着传动轴向外拉出即可将轮胎取出。若将碟刹钳设置在另一侧在拆卸轮胎时还需要将碟刹钳单独拆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外形图;

图2为实施例一叉体内侧视角的外形图;

图3为实施例一电机腔处的爆炸图;

图4为实施例一去除盖体后叉内侧视角外形图;

图5为实施例二叉体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辅助悬臂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叉体和辅助悬臂处的爆炸图;

图8为辅助悬臂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叉体;2、平叉轴管;21、通孔;3、翻边;4、盖板;5、避震器槽;6、连接柱;7、输出轴;8、螺纹孔;9、盖体;91、注油口;10、电机腔;11、电机座;12、出风口;13、壳体;14、端盖;16、电机轴;17、齿轮腔;18、加强筋;19、开口;30、车架;31、避震器;32、后轮;33、辅助悬臂;34、碟刹钳;36、避震支架;37、安装板;39、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包括叉体1,叉体1前端较小,后端较大,叉体1前端一体设置有用于与车架30连接的平叉轴管2,平叉轴管2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平叉轴管2上设置有供连接轴穿过的通孔21。叉体1和平叉轴管2一体设置,整体由铝压铸而成,叉体1与平叉轴管2的连接处设置有翻边3。翻边3数量为两条,两条翻边3分别处在平叉轴管2上下两侧,两条翻边3内侧一体设置有连接柱6,两个连接柱6的端面形成一个用于安装辅助悬臂33的连接座,连接柱6端面上设置有螺纹孔8。翻边3与叉体1前端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筋18,加强筋18将两条翻边3及叉体1前端内侧之间连为一体,以增加该处的架构强度。

如图3所示,叉体1后端外侧设置有电机腔10,电机腔10内设置有电机。电机腔10的开口19朝向叉体1外侧,电机腔10的开口19处设置有用于封闭电机腔10的盖板4,盖板4的设置可以增加电机腔10的整体强度并对电机进行保护,避免在行驶过程中电机与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盖板4表面与叉体1前端外侧表面平滑过渡,使该装置外侧表面整体呈一曲面,使外形更加美观。电机腔10前端设置有开口19,开口19与叉体1内侧表面连通,电机腔10下端设置有一个出风口12。开口19的设置可以方便电机的电源线从电机腔10内穿出与控制器相连,同时当电动车行驶时,外界空气可以从开口19处进入到电机腔10内部,然后从电机腔10下方的出风口12处排出,将电机腔10内的热量带出,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将电机设置在叉体1后端外侧,安装空间受到的限制较小,可以适当增加电机的体积以提高电机的功率,同时将电机设置在该处相对于将电机设置在轮毂内部能够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

电机腔10内设置有电机,电机包括与叉体1一体设置的电机座11、壳体13,壳体13呈圆环形,壳体13一端与电机腔10内表面配合,壳体13另一端上设置有端盖14。端盖14及壳体13均由铝制成,端盖14及壳体13外圆周上设置有连接柱,连接柱数量为四个,连接柱上设有通孔,端盖14及壳体13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座11上。端盖14及壳体13内部安装有转子及定子,转子中心设置有电机轴16。电机壳体13直接与叉体1相连,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可以方便地通过叉体1进行传递,从而使叉体1各处表面均能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速度。

如图4所示,叉体1后端内侧设置有齿轮腔17,电机轴16的端部伸入到齿轮腔17内。齿轮腔17内设置有减速齿轮组及输出轴7,电机产生的扭矩通过减速齿轮组传递到输出轴7上,输出轴7端部伸出齿轮腔17。减速齿轮组在对电机的转速进行降低同时增加输出轴7的输出扭矩,可以较好地提升电动车的爬坡能力。齿轮腔17开口19处设置有盖体9,盖体9上端设置有注油口91,盖体9下端设置有出油口。注油口91和出油口通过螺钉进行封闭,当需要向齿轮腔17内进行注油时将注油口91上的螺钉拧开,通过注油口91向齿轮腔17内注油。当需要将齿轮腔17内的油液排出时,将出油口上的螺钉拧出,齿轮腔17内的油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出油口排出。

叉体1中部上端面上设置有避震器槽5,避震器槽5为V形并与叉体1内侧表面连通。由于叉体1整体通过压铸制造而成,避震器槽5与叉体1内侧表面连通,叉体1脱模时模具可以向叉体1内外两侧进行脱模,使叉体1模具的结构较为简单。

平叉轴管2和输出轴7之间的轴距为300~450毫米之间,当两者之间的轴距在此范围内时可以适应绝大多数电动车的需要。

使用时通过连接轴将平叉轴管2与车架30相连,然后将电动车后轮32套设在输出轴7上,使两者传动连接,再将辅助悬臂33前端固定在叉体1前端内侧的连接座或者连接孔8上,将输出轴7端部固定在辅助悬臂33后端,这样即可完成轮胎的安装,电机转动时通过减速减速齿轮组驱动输出轴7转动,输出轴7转动的同时带动套设在输出轴7上的电动车后轮32转动。

实施例二,一种电动车悬挂系统,

如图5~7所示,一种电动车悬挂系统,包括实施例一中的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还包括车架30、辅助悬臂33,避震器31。平叉轴管2插入到车架30下端的两块连接板39之间,连接轴从连接板39外侧穿入连接板39及平叉轴管2内的轴孔21,连接轴两端设置有螺纹并通过螺母固定在连接板39上,平叉轴管2和车架30之间可以以连接轴为转轴发生相对转动。辅助悬臂33前端与叉体1前端的安装座贴合并通螺栓与叉体1前端上的螺纹孔8固定连接,辅助悬臂33后端与输出轴7端部连接,电动车后轮32处在叉体1和辅助悬臂33之间。避震器31上端与车架30连接,避震器31下端连接在避震器槽5内。叉体1内侧表面上还通过螺钉连接有一个避震支架36,避震之架36呈V形,避震支架36中部设有通孔,固定避震器31的螺钉从叉体1内侧穿过避震支架36和避震器31下端固定在叉体1或者辅助悬臂33上。辅助悬臂33后端上方一体设置有碟刹钳的安装板37,碟刹钳34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37上的安装孔中。车架30、电动车侧置驱动装置和避震器31之间通过三点连接,构成一个三角形,使整体结构较为稳定。当电动车的后轮32在颠簸路面行驶时,该电动车侧面驱动装置和车架30之间会发生摆动,在此同时避震器31收缩或者伸长并提供一定的阻尼,可以减少电动车整体所受到的颠簸感。同时该悬挂系统这样设置还能较为方便的对后轮32进行拆卸,只要将辅助悬臂33前端从叉体1的连接座或者连接孔8上拆下,将辅助悬臂33从输出轴7端部拆下即可将后轮32从输出轴7上取出,可以提高后轮32的拆卸组装效率,便于维护。 将碟刹安装在辅助悬臂33上可以进一步方便轮胎的拆卸与安装。当需要拆卸轮胎时,只要将辅助悬臂33前端与叉体1的连接座拆离、后端与传动轴拆离然后顺着传动轴向外拉出即可将轮胎取出。若将碟刹钳34设置在另一侧在拆卸轮胎时还需要将碟刹钳34单独拆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