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门槛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9779发布日期:2018-09-21 23:5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门槛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门槛梁作为汽车下部的加强结构,在侧碰以及正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门槛既可以作为应力传输结构,又承受着碰撞过程中需要的刚度要求。在装配踏杠时,对门槛也有着较高的刚度要求,踏杠在踩踏以及行车过程中的颠簸,会对门槛的耐久性进行考验。

现有技术中,存在汽车门槛的强度以及耐久性不能满足整车运行需求的问题,导致整车在不良路况下行驶时汽车门槛耐久性难以满足运行需求,或者整车发生碰撞时汽车门槛强度难以满足碰撞需求,进而影响整车运行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门槛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门槛的强度难以满足碰撞需求以及汽车门槛的耐久性难以满足整车运行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门槛结构,包括:

汽车门槛;

设置于所述汽车门槛上的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汽车门槛配合的、呈预设形状的螺母板,设置于所述螺母板上的连接结构,以及与所述螺母板配合的支撑所述汽车门槛的支撑结构;

踏杠安装结构,所述踏杠安装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加强结构和所述汽车门槛连接。

可选的,所述汽车门槛包括:侧围内板以及与所述侧围内板连接的侧围外板,所述加强结构形成于所述侧围内板上。

可选的,所述加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侧围内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且两个所述加强结构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间隔预定距离。

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板。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安装螺栓以及至少一个安装螺母。

可选的,所述螺母板包括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呈第一角度的第二板体以及与所述第一板体呈第二角度的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相对两端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侧,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均大于或者等于90度;

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第三板体均与所述汽车门槛相贴合。

可选的,所述安装螺栓和所述安装螺母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接触;

所述汽车门槛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安装螺栓和所述安装螺母对应的安装孔。

可选的,所述踏杠安装结构包括:踏杠,与所述踏杠一体连接的踏杠支架;

所述踏杠支架包括与所述踏杠一体连接的支架本体以及与所述支架本体垂直连接的连接板,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汽车门槛的下方,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汽车门槛贴合。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通过所述安装螺栓依次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配合,以及安装螺柱依次与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螺母的配合,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汽车门槛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门槛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汽车门槛上设置一加强结构,通过加强结构所包含的连接结构,可以实现踏杠安装结构与汽车门槛的连接,通过加强结构所包含的呈预设形状的螺母板、与螺母板配合的支撑汽车门槛的支撑结构,可以保证踏杠安装结构的安装牢固性,提升车身门槛位置的结构强度、耐久性以及碰撞性能,使得汽车门槛能够满足运行需求,进而保证整车的正常运行,同时将螺母板设置成固定的预设形状,可以节省模具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踏杠安装结构与汽车门槛配合示意图一;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强结构与侧围内板配合示意图一;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强结构与汽车门槛配合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围内板上设置两个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强结构与侧围内板配合示意图二;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板结构示意图一;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母板结构示意图二;

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板示意图;

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踏杠安装结构与汽车门槛配合示意图二。

其中图中:1、汽车门槛;11、侧围内板;111、主板体;112、第一侧板体;113、第二侧板体;114、翻边;12、侧围外板;13、安装孔;2、加强结构;21、螺母板;22、连接结构;221、安装螺栓;222、安装螺母;211、第一板体;212、第二板体;213、第三板体;23、支撑结构;231、支撑板;3、踏杠安装结构;31、踏杠;32、踏杠支架;321、支架本体;322、连接板;4、A柱内板;5、前部边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门槛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

汽车门槛1;设置于汽车门槛1上的加强结构2,加强结构2包括与汽车门槛1配合的、呈预设形状的螺母板21,设置于螺母板21上的连接结构22,以及与螺母板21配合的支撑汽车门槛1的支撑结构23;踏杠安装结构3,踏杠安装结构3通过连接结构22与加强结构2和汽车门槛1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门槛结构包括汽车门槛1,还包括加强结构2以及踏杠安装结构3,其中加强结构2包括螺母板21,设置于螺母板21上的连接结构22,与螺母板21配合的支撑结构23。螺母板21呈预设形状,可以与汽车门槛1相配合,设置于螺母板21上的连接结构22可以与踏杠安装结构3配合,实现踏杠安装结构3与汽车门槛1和加强结构2的连接。支撑结构23与螺母板21配合,且可以实现对汽车门槛1的支撑。

通过设置预设形状的螺母板21,并设置与螺母板21配合的用于对汽车门槛1进行支撑的支撑结构23,可以使得车身门槛位置的结构强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考虑零件的模具通用性,可以将螺母板21设置成一个固定结构形式,节省模具成本。且踏杠安装结构3通过连接结构22与汽车门槛1和加强结构2连接,可以在保证踏杠安装结构3实现安装的同时,加强踏杠安装结构3安装位置的强度,进而可以保证踏杠安装结构3的安装牢固性。进一步的,还可以提升车身门槛位置的耐久性和碰撞性能,进而保证整车的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汽车门槛1包括:侧围内板11以及与侧围内板11连接的侧围外板12,加强结构2形成于侧围内板11上。

汽车门槛1位于车身下部两侧,属于侧碰的主要区域,并承载着正碰的支撑作用以及应力传导作用。汽车门槛1主要由侧围内板11和侧围外板12焊接组成,在侧围内板11上形成加强结构2,通过所形成的加强结构2,可以保证汽车门槛1的强度。其中侧围内板11与侧围外板12配合形成一容置空间,螺母板21以及支撑结构23均设置于容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强结构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侧围内板1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且两个加强结构2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间隔预定距离。

在侧围内板11上设置有两个加强结构2,其中两个加强结构2相同,且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间隔预定距离。一加强结构2位于侧围内板11的前端部,另一加强结构2位于侧围内板11的后端部。其中侧围内板11的前端部主要是通过A柱内板4、前部边梁5、以及一加强结构2通过焊接组成。

其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通过设置两个加强结构2,可以保证踏杠安装结构3与两个加强结构2配合,进而实现与汽车门槛1的连接,可以保证踏杠安装结构3的安装便利性以及安装牢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8所示,连接结构22包括至少一个安装螺栓221以及至少一个安装螺母222。螺母板21包括第一板体211,与第一板体211呈第一角度的第二板体212以及与第一板体211呈第二角度的第三板体213,第二板体212、第三板体213分别与第一板体211的相对两端连接,且位于第一板体211的同侧,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均大于或者等于90度;其中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以及第三板体213均与汽车门槛1相贴合。

设置于螺母板21上的连接结构22包括至少一个安装螺栓221以及至少一个安装螺母222,安装螺栓221与通孔配合,安装螺母222与安装螺柱配合。

其中加强结构2设置于侧围内板11上,侧围内板11包括主板体111,与主板体111的相对两端分别呈一定角度弯折连接的第一侧板体112和第二侧板体113,其中第一侧板体112、第二侧板体113与主板体111之间的角度均大于或者等于90度,第一侧板体112和主板体111之间的角度与第二侧板体113和主板体111之间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第一侧板体112和第二侧板体113与主板体111不接触的一端设置有翻边114,其中翻边11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主板体111、第一侧板体112以及第二侧板体113形成一容纳螺母板21的空间。

由于加强结构2为两个,相应的螺母板2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螺母板21均位于主板体111、第一侧板体112以及第二侧板体113形成的空间内。两个螺母板21属于同一断面形式的结构,因此可以共用同一套模具,节省模具成本。

螺母板21包括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以及第三板体213,其中第二板体212、第三板体213与第一板体211一体成型,且第二板体212、第三板体213分别与第一板体211的相对两端连接,同时第二板体212与第三板体213均位于第一板体211的同侧。第一板体211与第二板体212之间呈第一角度,第一板体211与第三板体213之间呈第二角度,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均大于或者等于90度,具体可参见侧围内板11的结构而定。

第一板体211与侧围内板11的主板体111相贴合,第二板体212与第一侧板体112相贴合,第三板体213与第二侧板体113相贴合,通过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以及第三板体213分别与侧围内板11的贴合,可以保证螺母板21与侧围内板11的匹配一致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螺栓221和安装螺母222均设置于第一板体211上,支撑结构23设置于第二板体212与第三板体213之间,且分别与第二板体212和第三板体213接触;汽车门槛1设有分别与安装螺栓221和安装螺母222对应的安装孔13。在第一板体211上可设置一开孔,便于安装螺栓221和安装螺母222的安装。

安装螺栓221与安装螺母222集成于第一板体211上,第一板体211与侧围内板11的主板体111相贴合,在主板体111上设置有分别与安装螺栓221和安装螺母222对应的安装孔13。安装螺栓221可穿设对应的安装孔13后与对应的器件配合,安装螺柱可穿设对应的安装孔13后与安装螺母222配合。

在螺母板21的第二板体212和第三板体213之间设置支撑结构23,其中支撑结构23包括至少一支撑板231,至少一支撑板23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体212和第三板体213相贴合,实现对螺母板21的支撑,进而实现对汽车门槛1的支撑。

其中支撑结构23包括至少一支撑板231,在支撑结构23包括两个或者多个支撑板231时,各支撑板231之间相互平行。支撑板231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与第二板体212和第三板体213分别匹配的结构。即支撑板231的结构随着螺母板21形状的变化而改变的。其中第三板体213的尺寸大于第二板体212的尺寸,相应的为了保证支撑板231与螺母板21配合的牢固性,支撑板231与第三板体213的接触面积可大于支撑板231与第二板体212的接触面积,即支撑板231可形成两端尺寸不同的结构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9所示,踏杠安装结构3包括:踏杠31,与踏杠31一体连接的踏杠支架32;踏杠支架32包括与踏杠31一体连接的支架本体321以及与支架本体321垂直连接的连接板322,支架本体321设置于汽车门槛1的下方,连接板322与汽车门槛1贴合。连接板32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通过安装螺栓221依次与安装孔13、第一连接孔的配合,以及安装螺柱依次与第二连接孔、安装孔13、安装螺母222的配合,连接板322与汽车门槛1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踏杠安装结构3包括踏杠支架32,固定在踏杠支架32上且与踏杠支架32一体连接的踏杠31。踏杠支架32包括支架本体321以及与支架本体321一体连接且垂直的连接板322,踏杠31设置于支架本体321上,通过支架本体321实现对踏杠31的支撑。连接板322与汽车门槛1的侧围内板11贴合,具体为与侧围内板11的主板体111贴合,支架本体321设置于汽车门槛1的下方,且踏杠31与汽车门槛1平行设置。

在侧围内板11的主板体111上设置有安装孔13,其中螺母板21设置于主板体111的一侧,连接板322设置于主板体111的另一侧。在对踏杠安装结构3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安装螺栓221穿设安装孔13,然后将连接板322上的第一连接孔与安装螺栓221配合,可以实现将踏杠安装结构3挂在汽车门槛1上,然后拧紧与安装螺栓221配合的螺母。同时还可以利用安装螺柱依次穿设第二连接孔、安装孔13后与螺母板21上的安装螺母222配合,实现踏杠安装结构3的固定,进而完成安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踏杠安装结构3的安装位置设置螺母板21和支撑结构23,并在螺母板21上设置连接结构22,可以直接加强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考虑零件的模具通用性,将螺母板21设置成一个固定结构形式,可以节省模具成本,且支撑结构23的形式与螺母板21的形状相匹配,可以保证支撑结构23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门槛结构,通过上述的汽车门槛结构,可以实现利用预设形状的螺母板以及支撑汽车门槛的支撑结构提升车身门槛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可以将螺母板设置成固定的结构形式,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节省模具成本。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