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39456阅读:来源:国知局
有减速机构20,该减速机构20减小用于转向助力的电动马达19的动力并将减小的动力传递至下轴12。减速机构20具有驱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驱动齿轮21连接至电动马达19的旋转轴(未图示)以能够一起旋转,从动齿轮22与驱动齿轮21啮合并与下轴12一起旋转。
[0036]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转向柱装置I应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示例来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手动转向装置。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转向柱装置I能够倾斜调节的情况来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不具有倾斜调节功能的转向柱装置并且还可以应用于能够倾斜调节的且能够伸缩调节的转向柱装置。
[0037]如图2所示,图2是示意性剖视图,转向柱装置I设置有一对悬吊机构Tl和T2,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l和T2通过固定托架23支撑并且经由作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上护罩16。悬吊机构Tl和T2在二次碰撞时与倾斜托架24和上护罩16 —起沿柱移动方向Xl (参照图1,并且在图2中为与图的平面正交的方向)移动。
[0038]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在固定于车身侧构件13的固定托架23上,该悬吊通过作为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l和T2的悬吊轴的悬吊螺栓25实现。另一方面,柱托架26固定至转向柱15的上护罩16。
[0039]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柱装置I设置有锁定机构29,该锁定机构29根据操作杆27的操作在倾斜调节之后通过紧固轴28穿过倾斜托架24来锁定柱托架26的位置,或解除该锁定。也就是说,锁定机构29在倾斜调节之后锁定上护罩16和转向构件2的位置或解除该锁定。
[0040]如图2和图3所示,倾斜托架24设置有一对侧板41,并且如图2所示,柱托架26呈设置有一对侧板71和连接板72的沟槽形状,其中,所述一对侧板71分别面向倾斜托架24的所述一对侧板41,连接板72连接所述一对侧板71的下端部。
[0041]参照图2,紧固轴28由穿过倾斜托架24的侧板41以及柱托架26的侧板71的螺栓构成。通过由操作杆27的旋转动作使旋拧到紧固轴28上的螺母73旋转,侧板41和侧板71均紧固在作为紧固轴28的螺栓的头部与螺母73之间,并且因此,侧板41和侧板71均被锁定。以此方式,在倾斜调节之后转向构件2的位置被锁定,并且因此实现了倾斜锁定。
[0042]此外,转向柱装置I设置有连接及分离机构R1,该连接及分离机构Rl连接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与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并且在二次碰撞时使第二板32沿柱移动方向Xl与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图5中示出的位置)分离,如图6所示。
[0043]如图2和图4所示,图4是局部剖切的示意性俯视图,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l正交的方向Yl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l设置在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l与T2之间。也就是说,相对于方向Yl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l设置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一对第一孔31 (之后描述)之间。具体地,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l正交的方向Yl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l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也就是说,位于一对悬吊螺栓25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0044]参照图1,固定托架23设置有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l (相当于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平行的第一板30。第一板30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l和T2的第一孔31,其中每个第一孔均由平行于柱移动方向Xl延伸的长孔构成。另一方面,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设置有面向第一板30的第二板32。第二板32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l和T2的第二孔33,其中每个第二孔均面向第一孔31的一部分。
[0045]悬吊螺栓25构造为以下螺栓,其插入到第一板30的第一孔31以及第二板32的第二孔33中并旋拧到螺母34中。连接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的悬吊螺栓25与螺母34相配合地经由倾斜托架24 (可移动托架)和柱托架26悬吊上护罩16 (可移动护罩)。此外,在二次碰撞时,悬吊螺栓25可以与倾斜托架24 (可移动托架)、柱托架26和上护罩16 —起沿着第一孔31在柱移动方向Xl上移动。
[0046]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4的下托架35支撑作为枢转轴的倾斜中央轴36。倾斜中央轴36通过转向柱15的壳体18将下护罩17支撑成能够围绕倾斜中央轴36摆动。
[0047]如图2和图3所示,悬吊机构Tl和T2中的每者均构造有悬吊螺栓25、作为板簧的碟簧42、螺母34等。连接及分离机构Rl构造有在二次碰撞时被剪断的树脂销61以及配合到树脂销6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上的圆筒形金属套环62。
[0048]参照图3,固定托架23设置有一对侧板37和一对安装板38,所述一对侧板37分别设置成从第一板30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一对安装板38分别设置成从所述一对侧板37朝向外侧延伸。固定托架23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安装板38中的每个安装板均通过固定螺栓40 (参照图4)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固定螺栓40插入到设置在每个安装板38中的螺纹插入孔39(参照图3和图4)中。以此方式,固定托架23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
[0049]参照图2至图4,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所述一对第一孔31。所述一对第一孔31平行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l延伸,并且在与柱移动方向Xl正交的方向Yl上彼此间隔开。
[0050]如图2和图3所示,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倾斜托架24设置有第二板32和所述一对侧板41并且呈沟槽形状,其中,所述一对侧板41设置成从第二板32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位于第二板32与每个侧板41之间的连接部可以形成弯曲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
[0051 ] 在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一对第二孔33。悬吊螺栓25中的每个悬吊螺栓顺序地插入到作为板簧的环形碟簧42、第一插置板43的对应插入孔44、第一板30的对应第一孔31、以及第二板32的对应第二孔33中并且旋拧到螺母34中。以此方式,悬吊螺栓25悬吊倾斜托架24。
[0052]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插置板43由沿与柱移动方向Xl正交的方向Yl延伸的长板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插置板43插置在两个碟簧42与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之间。第一插置板43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一插置板43整体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一插置板43的位于第一板30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0053]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插置有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用于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板32相对于第一板30沿柱移动方向Xl移动时减小滑动阻力。
[0054]第二插置板45构成沟槽形状的单元45U,该单元45U锁定至第一端部321,第一端部321为第二板32的位于柱移动方向Xl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单元45U设置有第二插置板45、面对板47和连接板48,其中,第二插置板45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和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对板47面向第二插置板45并沿着第二板32的下表面32b,连接板48连接第二插置板45与面对板47并与第二板32的位于柱移动方向Xl侧的端部边缘接触。
[0055]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二插置板45或者说单元45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第一板30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0056]第三插置板46构成单元46U,该单元46U锁定至第二端部302和第二端部322,第二端部302为第一板30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l相反一侧的端部,第二端部322为第二板32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l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单元46U设置有第三插置板46和面对板49,其中,第三插置板46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和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对板49面向第三插置板46并沿着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此外,单元46U设置有连接板50和具有例如钩形形状的锁定部51,其中,连接板50连接第三插置板46与面对板49并与第一板30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l相反一侧的端部边缘接触,锁定部51钩挂并锁定至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