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24992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在将来自联动用制动操作件的操作力经由均衡器分配给第一和第二制动拉线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中,不需要调节与联动用制动操作件相连的操作力传递拉线的张力而提高可维护性。在进行均衡器外壳内的均衡器或制动拉线的位置确认时不需要进行均衡器外壳的打开和关闭,减少组装的工时。在两端部连结有第一和第二制动拉线(18、19)的均衡器(20),以使一个端部(20a)抵接于支撑部(50),并且除一个端部(20a)以外的部分与侧壁部(24a)的内面分离而被收纳在均衡器外壳(23)中。操作力传递拉线(52)与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中间部连结。均衡器外壳(23)具有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均衡器外壳(23)的内侧的窗口(56)。
【专利说明】
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两个车轮制动器动作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特开2010-105596号公报的联动制动装置公开了联动(连动)用制动操作件、连接杆(连杆)、均衡器、前轮制动用的制动拉线和后轮制动用的制动拉线。连接杆传递来自联动用制动操作件的操作力。均衡器在直线上延伸。连接杆与均衡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连结。前轮制动用的制动拉线和后轮制动用的制动拉线与均衡器的两端部连结。即使一方的制动拉线产生松动,也不会对另一方的制动拉线侧的车轮制动的制动感觉(制动灵敏度)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0003]在日本专利特开2010-105596号公报中,在联动制动装置的组装时,为了确认均衡器或制动拉线(刹车线或闸线)在均衡器外壳内的位置,需要进行打开均衡器外壳的工序和确认了位置以后关闭均衡器外壳的工序。
[0004]另一方面,在均衡器与联动用制动操作件之间,还能够用传递来自联动用制动操作件的操作力的操作力传递拉线来连结,以取代连接杆。但是,因为需要调节操作力传递拉线的张力,所以可维护性较差。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的可维护性,并且减少组装的工时。
[0006]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一种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在使第一车轮制动器和第二车轮制动器动作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中,具备:
[0007]联动用制动操作件;
[0008]第一制动拉线(第一刹车线或者第一闸线),上述第一制动拉线将来自上述联动用制动操作件的操作力传递至上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F);
[0009]第二制动拉线,上述第二制动拉线将上述操作力传递至上述第二车轮制动器;
[0010]均衡器,上述均衡器将上述操作力分配给上述第一制动拉线和上述第二制动拉线;
[0011 ] 均衡器外壳,上述均衡器外壳收纳上述均衡器;和
[0012]操作力传递拉线,上述操作力传递拉线传递上述操作力,
[0013]上述均衡器外壳具有: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上述均衡器外壳的内侧的窗口;和在上述均衡器外壳的侧壁部的内面形成的支撑部,
[0014]上述均衡器呈直线状延伸,
[0015]上述第一和第二制动拉线分别单独连结上述均衡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0016]上述均衡器的一个端部与上述支撑部抵接,
[0017]除上述一个端部以外的均衡器的其它部分与上述侧壁部的内面分离,
[0018]上述操作力传递拉线与上述均衡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连结。
[0019]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的可维护性,并且能够减少组装的工时。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21]图2为图1的箭头2所示部位的放大图。
[0022]图3为图1的箭头3所示部位的放大图。
[0023]图4为图2的箭头4所示部位的放大图。
[0024]符号说明:
[0025]11联动用制动拉柄
[0026]12前轮用制动拉柄
[0027]18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
[0028]19后轮用制动拉线
[0029]20均衡器
[0030]20a均衡器的一端部
[0031]20b均衡器的另一端部
[0032]23均衡器外壳
[0033]24外壳主体
[0034]24a侧壁部
[0035]25盖部件
[0036]50支撑部(承受部)
[0037]52操作力传递拉线
[0038]54螺旋弹簧(圈簧)
[0039]56 窗口
[0040]56a 大开口部[0041 ]56b 小开口部
[0042]BF前轮制动器
[0043]BR后轮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具备:联动用制动拉柄11、前轮用制动拉柄12、转向把手13、握把(手柄)14、15和拉柄支架(lever holder) 17。联动用制动拉柄11为对应于制动操作使机械式前轮制动器BF(第一车轮制动器的一个示例)动作,并且使机械式后轮制动器BR(第二车轮制动器的一个示例)联动动作的联动用制动操作件的一个示例。联动用制动拉柄11能够由握住在转向把手13的左端部设置的握把14的左手来进行转动操作。联动用制动拉柄11由在握把14的附近被固定于转向把手13的拉柄支架16自由转动地加以支撑。前轮用制动拉柄12为与联动用制动拉柄11不同的其他制动操作件。前轮用制动拉柄12对应于制动操作使前轮制动器BF动作。前轮用制动拉柄12能够由握住在转向把手13的右端部设置的握把15的右手进行转动操作。拉柄支架17在握把15的附近被固定于转向把手13。拉柄支架17自由转动地支撑前轮用制动拉柄
12ο
[0045]来自联动用制动拉柄11的操作力经由均衡器20被分配给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第一制动拉线的一个示例)和后轮用制动拉线19(第二制动拉线的一个示例)。第二前轮用制动拉线21(第3制动拉线的一个示例)连结于前轮用制动拉柄12。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和第二前轮用制动拉线21以能够相互独立地传递制动操作力的方式与前轮制动器BF连结。
[0046]均衡器外壳23被固定于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如图2所示,均衡器外壳23收纳均衡器
20。均衡器外壳23具有箱型的外壳主体24和平板状的盖部件25。在外壳主体24中,四边形的侧壁部24a的一端被封闭。盖部件25以封塞外壳主体24的开口部的方式能够装卸地与外壳主体24结合。
[0047]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具有外拉线18a和内拉线18b。后轮用制动拉线19具有外拉线19a和内拉线19b。内拉线18b、19b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插通于外拉线18a、19a中。外拉线18a、19a的一个端部固定于侧壁部24a。在均衡器20的一个端部20a卡合(接合,啮合)并连结有卡止件(锁定片,卡定片)26。在均衡器20的另一端部20b卡合并连结有卡止件27。卡止件26、27被设置在从外拉线18a、19a的一个端部突出并且伸入到均衡器外壳23内的内拉线18b、19b的一个端部。
[0048]第二前轮用制动拉线21具有外拉线21a和内拉线21b。内拉线21b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插通于外拉线21a中。外拉线21a的一个端部被固定于拉柄支架17。从外拉线21a的一个端部突出的内拉线21 b的一个端部与前轮用制动拉柄12连结。
[0049]如图2和图3所示,前轮制动器BF为具有制动面板28、制动臂29、拉线支架30的鼓式制动器。制动臂29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制动面板28。拉线支架30以与制动臂29相对的方式被固定于制动面板28。前轮制动器BF对应于输入制动臂29的操作输入发挥制动力。
[°°50]外拉线18a、21a的另一端部被并排固定于拉线支架30。在从外拉线18a、21a的另一端部突出的内拉线18b、21b的另一端部连结有线端螺杆(cable end screw)31、32。在制动臂29的前端部,并排设置有一对长孔33、34。长孔33、34以制动臂29的转动轴线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在长孔33、34中,插通并且卡合有连结部件35、36。线端螺杆31、32贯通连结部件35,36,并且从连结部件35、36突出。在线端螺杆31、32的突出部螺合有校准用螺母37、38。在拉线支架30与线端螺杆31之间设置有防护罩(boots)48。在拉线支架30与线端螺杆32之间设置有防护罩49。防护罩48、49分别单独覆盖内拉线18b、21b。在防护罩48与连结部件35之间设置有线圈状的弹簧39。在防护罩49与连结部件36之间设置有线圈状的弹簧40。弹簧39、40围绕线端螺杆31、32。
[0051]像这样,通过第一和第二前轮用制动拉线18、21与前轮制动器BF连结的构造,在第一和第二前轮用制动拉线18、21的一方被牵引时,通过以不对另一方造成影响的方式使制动臂部29转动,能够使前轮制动器BF动作。
[0052]另外,通过对线端螺杆31、32的长边方向上的、与线端螺杆31、32螺合的校准用螺母37、38的位置进行调节,能够调节第一和第二前轮用制动拉线18、21的张力。
[0053]后轮制动器BR为具有制动面板41、制动臂42和拉线支架43的鼓式制动器。制动臂42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制动面板41。拉线支架43以与制动臂42相对的方式被固定于制动面板41。后轮制动器BR对应于输入制动臂42的操作输入发挥制动力。
[0054]外拉线19a的另一端部被固定于线架43。在从外拉线19a的另一端部突出的内拉线19b的另一端部,连结有线端螺杆44。在制动臂42的前端部插通有连结部件45。线端螺杆44贯通连结部件45,并且从连结部件45突出。在线端螺杆44的突出部螺合有校准用螺母46。在拉线支架43与线端螺杆44之间设置有防护罩(boots) 47。防护罩47覆盖内拉线I %。
[0055]像这样,通过后轮用制动拉线19与后轮制动器BR连结的构造,通过对在线端螺杆44的长边方向上的与线端螺杆44螺合的校准用螺母46的位置进行调节,能够调节后轮用制动拉线19的张力。
[0056]如图2所示,均衡器20呈直线状延伸。在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和后轮用制动拉线19分别单独连结。在侧壁部24a中与均衡器20的一个侧面相对的部分,设置有支撑部50。支撑部50与均衡器20的一个端部20a抵接。均衡器20的一个端部20a与支撑部50抵接,均衡器20的一个端部20a以外的部分与侧壁部24a的内面分离。即,在侧壁部24a中与均衡器20的一侧面相对的部分的内面,设置有支撑部50和凹部51。凹部51比支撑部50更凹陷。从而,除均衡器20的一个端部20a以外的部分与侧壁部24a的内面分呙。
[0057]操作力传递拉线52的一个端部连结于联动用制动拉柄11。操作力传递拉线52传递来自联动用制动拉柄11的操作力。操作力传递拉线52的另一端部与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连结。
[0058]操作力传递拉线52具有外拉线52a和内拉线52b。内拉线52b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插通在外拉线52a中。外拉线52a的一个端部被固定于拉柄支架16。拉柄支架16转动自由地支撑联动用制动拉柄U。从外拉线52a的一个端部突出的内拉线52b的一个端部与联动用制动拉柄11连结。
[0059]外拉线52a的另一端部被固定于侧壁部24a中与均衡器20的一个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内拉线52b的另一端部从外拉线52a的另一端部突出,并且伸入均衡器外壳23内。在内拉线52b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卡止件53。卡止件53与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卡合并且连结。
[0060]内拉线52b的另一端部在比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均衡器20的另一端部20b侧(S卩,后轮用制动拉线19的连结部侧)的位置与均衡器20连结。卡止件27的中心与卡止件53的中心之间的长度LB比卡止件26的中心与卡止件53的中心之间的长度LA短。
[0061 ] 在均衡器外壳23与一个端部20a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54。螺旋弹簧54为将一个端部20a压向支撑部50的发挥反弹力的弹性部件的一个示例。
[0062]在侧壁部24a的内面中相对于一个端部20a而位于与支撑部50相反一侧的部分,固定有阻挡件(止挡件)55。阻挡件55限制一个端部20a朝向与支撑部50分离一侧的位移。阻挡件55—体地具有凸缘部55a。螺旋弹簧54设置在凸缘部55a与一个端部20a之间。
[0063]如图4所不,均衡器外壳23具有窗口 56。窗口 56能够从外部对均衡器外壳23的内侧,特别是至少另一端部20b进行目视确认。窗口 56设置于盖部件25。
[0064]窗口 56具有四边形的大开口部56a以及小开口部56b。大开口部56a面对侧壁部24a的内面中与另一端部20b相对的部分24b。小开口部56b面对另一端部20b的一部分。小开口部56b以从大开口部56a的一边凹陷的方式与大开口部56a相连。
[0065]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侧壁部24a的内面设置有支撑部50。在呈直线状延伸的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以及后轮用制动拉线19分别单独连结。在收纳于均衡器外壳23的均衡器20中,一个端部20a与支撑部50抵接,并且除一个端部20a以外的部分与侧壁部24a的内面分离。操作力传递拉线52与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连结。在均衡器外壳23上设置有窗口 56。窗口 56能够从外部对均衡器外壳23的内侧,特别是至少另一端部20b进行目视确认。
[0066]通过该构成,即使操作力传递拉线52产生松动,均衡器20也会以一个端部20a与支撑部50抵接的部分作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从而,操作力传递拉线52的松动被另一端部20b的内面与侧壁部24a的内面之间的空间所吸收。其结果是,不需要调节有可能被覆盖部材覆盖的操作力传递拉线52的张力。另外,能够通过前轮制动器BF或者后轮制动器BR的调节机构来调节操作力传递拉线52的张力。由此,能够提高可维护性。
[0067]另外,均衡器外壳23具有窗口56。从而,目视均衡器外壳23的内侧,能够确认均衡器20或制动拉线18、19的位置。其结果是,在配置了拉线以后,不需要调节拉线的位置并关闭均衡器外壳23。由此,能够减少组装的工时。
[0068]另外,均衡器外壳23具有箱形的外壳主体24以及盖部件25。盖部件25以封塞外壳主体24的开口部的方式能够装卸地与外壳主体24结合。盖部件25具有窗口 56。对盖部件25的加工比对外壳主体24的加工容易。从而,用于形成窗口 56的加工变得容易。由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069]另外,操作力传递拉线52在比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另一端部20b侧的位置与均衡器20连结。也就是说,在均衡器20以一个端部20a与支撑部50抵接的部分作为支点进行转动时转动位移量更大的位置,操作力传递拉线52与均衡器20连结。由此,能够扩大操作力传递拉线52的松动的容许范围。
[0070]另外,前轮制动器BF中能够传递来自联动用制动拉柄11的操作力和来自前轮用制动拉柄12的操作力。与前轮制动器BF相连的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与一个端部20a连结。产生将一个端部20a压向支撑部50的反弹力的螺旋弹簧54设置在均衡器外壳23与一个端部20a之间。由此,在操作联动用制动拉柄11时,能够使作为单独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BR比前轮制动器BF先动作。另外,在同时操作联动用制动拉柄11和前轮用制动拉柄12时,能够抑制前轮制动器BF的制动力的急剧增大。
[0071 ]另外,窗口 56具有四边形的大开口部56a以及小开口部56b。大开口部56a面对侧壁部24a的内面中与另一端部20b相对的部分24b。小开口部56b面对另一端部20b的一部分。小开口部56b以从大开口部56a的一边凹陷的方式与大开口部56a相连。由此,能够在确认另一端部20b与均衡器外壳23之间的距离的同时,将均衡器20配置在正确的位置上。
[0072]另外,另一端部20b的一部分面对小开口部56b。从而,只要以仅面对小开口部56b的方式调整另一端部20b即可。其结果是不再需要在窗口 56和均衡器外壳23上设置刻度等。由此,能够降低均衡器外壳23的制造成本。
[0073]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0074]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卡止件27的中心与卡止件53的中心之间的长度LB,比卡止件26的中心与卡止件53的中心之间的长度LA短的示例。但是,在利用弹簧的荷重平衡(负载均衡),后轮用制动拉线19比第一前轮用制动拉线18先被牵引的情况下,长度LB也可以为长度LA以上。
【主权项】
1.一种使第一车轮制动器(BF)和第二车轮制动器(BR)动作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联动用制动操作件(11); 第一制动拉线(18),所述第一制动拉线(18)将来自所述联动用制动操作件(11)的操作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F); 第二制动拉线(19),所述第二制动拉线(19)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车轮制动器(BR); 均衡器(20),所述均衡器(20)将所述操作力分配给所述第一制动拉线(18)和所述第二制动拉线(19); 均衡器外壳(23),所述均衡器外壳(23)收纳所述均衡器(20);和 操作力传递拉线(52),所述操作力传递拉线(52)传递所述操作力, 所述均衡器外壳(23)具有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均衡器外壳(23)的内侧的窗口(56)和在所述均衡器外壳(23)的侧壁部(24a)的内面形成的支撑部(50), 所述均衡器(20)呈直线状延伸, 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动拉线(18、19)分别单独连结于所述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所述均衡器(20)的一个端部(20a)与所述支撑部(50)抵接, 除所述一个端部(20a)以外的均衡器(20)的部分与所述侧壁部(24a)的内面分离, 所述操作力传递拉线(52)与所述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连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衡器外壳(23)具有外壳主体(24)和盖部件(25), 所述外壳主体(24)形成为箱形,并且具有开口部, 所述盖部件(25)以封塞所述外壳主体(24)的开口部的方式能够装卸地与所述外壳主体(24)结合, 所述盖部件(25)具有所述窗口( 5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力传递拉线(52)在比所述均衡器(2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该均衡器(20)的另一端部(20b)的位置与所述均衡器(20)连结。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与所述联动用制动操作件(11)不同的制动操作件(12);和 产生将所述一个端部(20a)压向所述支撑部(50)的反弹力的弹性部件(54), 来自所述联动用制动操作件(11)的操作力和来自所述制动操作件(12)的操作力,被传递到第一车轮制动器(BF), 所述第一制动拉线(18)与所述第一车轮制动器(BF)相连,并且与所述一个端部(20a)连结, 所述弹性部件(54)设置在所述均衡器外壳(23)与所述一个端部(20a)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联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口(56)具有大开口部(56a)和小开口部(56b), 所述大开口部(56a)为四边形,并且面对所述侧壁部(24a)的内面中与另一端部(20b)相对的部分, 所述小开口部(56b)以从所述大开口部(56a)的一边凹陷的方式与所述大开口部(56a)相连,并且面对所述另一端部(20b)的一部分。
【文档编号】B62L3/02GK105882861SQ201610080155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内田雄大, 畠井文子, 鹈川源也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