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送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药物灌装作业中,储液罐多为简单的罐装设备。在药液输出设备处灌装近储液罐之后,直接在灌装处将药液输出到接收设备中,在由人力将灌装好的接收设备搬运到存储位置。或者是由人工将储液罐搬运到需要的位置后在进行灌装。无论哪种方式,储液罐的移动都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搬运,极大程度地增大了药物输送过程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送药装置,其能够将需要移动的储液罐放置到承重板上,由所述承重板的接地面的万向轮将所述储液罐运输到需求位置,通过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上的与储液罐的出液口连通的输液管将药物输出到接收设备,极大地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方便了药液灌装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送药装置,其包括:用于承载储液罐的承重板和用于移动所述承重板的万向轮,所述承重板包括接地面和承重板,所述万向轮安装在 所述承重板的接地面,所述承重板的承重面的边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储液罐中液体输出到接收设备的输液管。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的承重面的侧边还设置有用于围合所述承重板的围挡,所述围挡上还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输液管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围挡上设置有多个大小不同的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围挡内设置有用于遮挡所述通孔的通透区域的遮挡片,所述遮挡片与所述围挡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围挡与所述承重板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围挡的凹槽,所述围挡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承重板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的承重面上远离所述输液管的侧边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储液罐倾斜支撑的倾斜块。
优选地,所述移动送药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储液罐的液体输出到多个所述接收设备的分流器,所述分流器的进液口与所述输液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分流器的出液口与多个所述接收设备连通。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储液罐固定到所述承重板的锁紧组件。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为方形承重板,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万向轮分别通过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方形承重板的接地面的四个边角位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的灌装作业中,储液罐的移动都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搬运,极大程度地增大了药物输送过程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技术问题,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储液罐的承重板和移动所述承重板的万向轮,将需要移动的储液罐放置 到承重板上,由所述承重板的接地面的万向轮将所述储液罐运输到需求位置,通过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上的与储液罐的出液口连通的输液管将药物输出到接收设备,达到了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方便了药液灌装操作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
移动送药装置100,承重板120,万向轮140;
输液管160,管体162,阀门164,分流管166;
围挡180,通孔182,遮挡片184,倾斜块186;
储液罐200,罐体220,罐盖240,把手2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 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3,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100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所述移动送药装置100可以包括:承重板120和万向轮140,所述承重板120包括承重面和接地面,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用于承载盛装药液的储液罐200,所述万向轮140安装在所述承重板120的接地面。
所述承重板120为板状结构,所述承重板120优选为不锈钢材质板,以实现较大的承受力且不易被滴洒的药物等腐蚀。所述承重板120可以为方形承重板120或者圆形承重板120。当所述承重板120优选为圆形承重板120时(如图1所示),所述万向轮140的数量可以优选为三个,三个所述万向轮140均匀设置于所述圆形承重板120的接地面的侧边。例如,将所述圆形承重板120的边缘划分成三等分,每个三等分点处设置一个万向轮140,以实现三个万向轮140能均匀承担所述承重板120的压力,并能实现承重板120的各个方向的自由移动。当所述承重板120为方形承重板120时(如图2所示),所述万向轮140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四个所述万向轮140通过连接件分别 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的接地面的四个边角位置。其他能实现承重功能的其他形状板材均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所述承重板120上还设置有输液管160,所述输液管160优选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的边缘位置。所述输液管160包括管体162和阀门164,所述阀门164用于控制管体162的导通状态和液体流速大小。所述输液管160的管体162一端与所述储液罐200的出液口连通,所述输液管160的管体162的另一端与用于接收药液的接收设备连通。所述输液管160用于将储液罐200内的液体可控的输出到接收设备内。
所述移动送药装置还可以增设锁紧组件(图中未示出),用于将所述储液罐200固定到所述承重板120上,以避免移动送药装置在移动过程或者输液过程中,储液罐200相对承重板120滑动时影响正常的药液输送。所述锁紧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子组件和第二子组件,所述第一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储液罐200侧壁上,所述第二子组件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上,所述第一子组件和所述第二子组件可以相互配合,达到将所述储液罐200锁紧到所述承重板120上的目的。所述锁紧组件可以为卡扣组件,所述第一子组件可以为扣体,所述第二子组件为与所述扣体配合的卡紧件。所述锁紧组件也可以为磁性锁紧件,所述第一子组件和所述第二子组件为相互吸合的磁性元件。其他能实现储液罐200与承重板120之间锁合功能的组件均可适用于本实施例。
所述承重板120上承载的储液罐200可以包括罐体220和罐盖240,所述罐盖240盖合在所述罐体220的上端开口处。所述罐体220一般为圆柱形桶状结构,罐体220内设置有用于容纳药液的容纳腔室。所述罐体220的底面封闭,罐体220的顶面开口,所述管体162的底面与侧壁优选为一体成型,以增加储液罐200的气密性防止漏液。所述罐体220的顶面开口,用所述罐盖240盖合。打开罐盖240 时可以进行储液操作,储液操作结束将所述罐盖240盖合在所述罐体220上,一定程度上防止药液外溅或者挥发。
所述罐体220的侧壁上部还可以设置卡扣,所述罐盖240上设置有与所述罐体220侧壁上的卡扣匹配的咬合结构,所述卡扣与所述咬合结构的配合可以将罐盖240更严密的盖合在所述储液罐200上以实现药液与外部空气隔离,便于较好的储藏。所述罐体220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有把手260,便于将所述储液罐200提起和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100在使用时,将所述承重板120的万向轮140放置在地面上,使得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朝上。将需要使用的储液罐200放置在所述承重板120上,通过转动所述储液罐200将所述储液罐200的出液口与所述输液管160的管口连通,将输液管160的阀门164关闭,并通过锁紧组件将所述储液罐200锁紧到所述承重板120上。打开所述储液罐200的罐盖240,将需要输送的药液释放到储液罐200内,释放操作结束后将所述罐盖240盖合到所述储液罐200上并锁紧。通过移动万向轮140将所述移动送药装置转移动预设位置后,将需要接收药液的接收设备的进液口连接到所述输液管160的自由端管口。打开阀门164,储液罐200内的药液受重力作用从储液罐200下端的出液口经由输液管160传输至接收设备内,即为完成了送药和药液灌装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针对于现有技术的灌装作业中的储液罐200的移动都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搬运,并且需要将储液罐200上端的出液口倒置才能将药物倒出,极大程度地增大了药物输送过程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技术问题,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100包括承重板120和移动所述承重板120的万向轮140,所述承重板120用于承载和运输盛装药液的储液罐200。将需要移动的储液罐200放置到承重板120上,由所述承重板120的接地面的万向轮140将所述储液罐200运输到需求位置,通 过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上的与储液罐200下端的出液口连通的输液管160连接到需要接收药液的接收设备,储液罐200内的药液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经由下端的出液口流出后,经由所述输液管160到达接收设备,达到了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方便了药液灌装操作的技术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2、图4和图5,图2和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100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所述移动送药装置100可以包括:承重板120和万向轮140,所述承重板120包括承重面和接地面,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用于承载盛装药液的储液罐200,所述万向轮140安装在所述承重板120的接地面。
所述承重板120上还设置有输液管160,所述输液管160优选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的边缘位置。所述输液管160包括管体162和阀门164,所述阀门164用于控制管体162的导通状态和液体流速大小。所述输液管160的管体162一端与所述储液罐200的出液口连通,所述输液管160的管体162的另一端与用于接收药液的接收设备连通。所述输液管160用于将储液罐200内的液体可控的输出到接收设备内。
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的侧边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围合所述承重板120的围挡180,所述围挡180垂直于所述承重面设置。所述储液罐200设置于所述围挡180的围合区域内,以较好的将储液罐200固定在所述承重板120上,同时可以达到将储液罐200的出液口滴洒的药液隔挡在所述围挡180的围合区域内,防止药液到处滴洒的效果。
所述围挡180为环状板,所述环状板垂直于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设置。所述围挡180可以与所述承重面一体成型,以达到更好的围合效果。当然,也可以在所述承重面上设置凹槽,将所述围挡180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实现所述围挡180与所述承重面的滑动连接,且方便更换围挡180,以适应不同的灌装作业的需求。
所述围挡180上设置有通孔182,所述通孔182可以容纳所述输液管160。考虑到在药液灌装作业时,可能需要同时对多个接收设备进行灌装作业以节省灌装时间,因此在所述围挡180上设置多个通孔182。同时可以优选在所述储液罐200的底端设置多个出液口,并设置多个与所述出液口连通的输液管160,多个输液管160可以同时连接接收设备,以使所述储液罐200内的药液在受重力作用时经由底部的多个出液口流通至多个接收设备,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灌装时间。考虑到储液罐200的出液口大小可能不同,输液管160以及与输液管160连通的接收设备的管口大小可能不同,因此可以优选在所述围挡180上设置多个大小不同的所述通孔182,以容纳不同管口内径的输液管160口。
考虑到所述输液管160的管口内径可能不统一,可以设置较大内径的通孔182,通过遮挡所述通孔182的部分通透区域,以适应不同输液管160的放置。可以在所述围挡180内设置遮挡片184,所述遮挡片184与所述围挡180滑动连接。在需要较大通孔182时,向远离所述通孔182的方向滑动遮挡片184以使所述通孔182的通透区域增大。相反地,在需要较小通孔182或者完全遮蔽通孔182时,可以向靠近所述通孔182的方向滑动遮挡片184以实现所述通孔182的部分或者全部通透区域的遮挡。考虑到所述围挡180内可能残留有所述储液罐200滴洒的药液,为防止残留药液的滴出,可以在不需要使用通 孔182进行药液灌装时滑动遮挡片184将通孔182的通透区域完全遮蔽,起到更好的围挡180效果。
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100进行药液输送灌装时,将储液罐200的出液口准确对接到围挡180的通孔182位置,将出液口与通孔182内放置的输液管160的管口连通。需要同时进行多个灌装操作时,将所述储液罐200的每个出液口均对接到围挡180上的通孔182,再依次将每个出液口连接到与之对接的通孔182内的输液管160。当然,也可以将所述储液罐200放置在承重板120上后,通过移动围挡180以及设置在围挡180通孔182内的输液管160,使得输液管160的管口能准确对接到储液罐200的出液口,进行后续的管道连接和药液传输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100,增设围挡180,围挡180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的边缘区域,将需要移动的储液罐200围合在所述围挡180的围合区域内,以实现将储液罐200固定在所述承重板120上的目的,同时达到了将储液罐200滴洒出来的药液围挡180在承重板120上防止药液飞溅的技术效果。围挡180上可以设置多个容纳输液管160的通孔182,以使所述储液罐200能同时进行多个接收设备的药液灌装操作。所述围挡180可以与所述承重板120一体成型以起到更好的围合效果,也可以通过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上的凹槽与所述围挡180滑动连接,以便通过移动围挡180实现将设置于围挡180通孔182内的输液管160移动到储液罐200的出液口处进行灌装操作。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前述实施例的移动送药装置100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移动送药装置100还包括倾斜块186。
所述倾斜块186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的承重面上,优选设置于所述承重面上远离所述输液管160的侧边。所述储液罐200放置于所述承重板120上时,储液罐200邻接所述倾斜块186的一侧被所述倾斜块186顶起,相对于所述输液管160的高度较高,形成一个向所述出液口的倾斜坡度。由于所述储液罐200受所述倾斜块186的一侧支撑作用,所述储液罐200内的液体会向地势相对更低的出液口倾斜,这样就会使得所述储液罐200内的液体均流向所述出液口,实现储液罐200内的液体能全部流出而不会部分残留的技术效果,防止了药液在灌装操作中的残留浪费。
当然,所述倾斜块186也可以为其他能实现储液罐200倾斜设置的结构,例如在所述承重板120远离所述输液管160的位置设置把手260。在需要将储液罐200内的液体全部倒出时,通过搬动把手260将储液罐200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侧顶起,将液体流通至出液口处。其他能实现储液罐200倾斜设置的结构就能适用于本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
请继续参见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送药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前述实施例的移动送药装置100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移动送药装置100还包括分流管166。
考虑到在时间灌装作业时,为了减少灌装时间,优选同时进行多个接收设备的灌装作业,因此本实施例优选在所述输液管160的管口设置分流管166。所述分流管166包括一个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分流管166的进液口与所述输液管160连通,所述分流管166的出液口连接接收设备。还可以在所述分流管166的每个出液口均设置一个阀门164,可控地实现多个出液口的出液状态。极大程度地较少了药液灌装作业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针对于现有技术的灌装作业中的储液罐的移动都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搬运,并且需要将储液罐上端的出液口倒置才能将药物倒出,极大程度地增大了药物输送过程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技术问题,提供的移动送药装置包括承载和移动盛装药液的储液罐的承重板和移动所述承重板的万向轮,将需要移动的储液罐放置到承重板上,由所述承重板的接地面的万向轮将所述储液罐运输到需求位置,通过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上的与储液罐下端的出液口连通的输液管连接到需要接收药液的接收设备,储液罐内的药液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经由下端的出液口流出后,经由所述输液管到达接收设备,达到了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方便了药液灌装操作的技术效果。增设围挡,围挡设置于所述承重板的承重面的边缘区域,将所述储液罐围合在所述围挡的围合区域内,以实现将储液罐固定在所述承重板上的目的,同时达到了将储液罐滴洒出来的药液围挡在承重板上防止药液飞溅的技术效果。围挡上可以设置多个容纳输液管的通孔,以使所述储液罐能同时进行多个接收设备的药液灌装操作。所述围挡可以与所述承重板一体成型以起到更好的围合效果,也可以通过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上的凹槽与所述围挡滑动连接,以便通过移动围挡实现将设置于围挡通孔内的输液管移动到储液罐的出液口处进行灌装操作。增设倾斜块,使得储液罐的一侧受支撑作用高度相对更高,形成一个向所述出液口的倾斜坡度。由于所述储液罐受所述倾斜块的一侧支撑作用,所述储液罐内的液体会向地势相对更低的出液口倾斜,这样就会使得所述储液罐内的液体均流向所述出液口,实现储液罐内的液体能全部流出而不会部分残留的技术效果,防止了药液在灌装操作中的残留浪费。在所述输液管口连接分流管,将储液罐出液口输出的药液同时输送到多个接收设备内,进一步节省了药液灌装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