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9535发布日期:2019-05-11 01:2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加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加工
技术领域
当中,物料经常是采用彼此叠加的形式摆放的,由于很多物料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彼此之间的空隙很小,经常有出现物料之间形成类似真空的环境,因此这些物料受到外部气压的作用,彼此粘连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抓取物料,导致物料在叠加的情况下完成生产作业,易使物料在加工后报废,甚至导致加工设备损坏。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针对现有的物料易彼此粘连在一起,加工作业时导致物料报废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上料装置,能够避免物料彼此粘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料装置,包括,物料台,用于承载物料;移料机构,所述物料台与所述移料机构具有竖直方向上靠近的第一工位和远离的第二工位,所述移料机构包括第一吸附件和抵接件;所述第一吸附件包括第一中空管和第二中空管,所述第二中空管经由所述第一中空管的下端部分地滑入或者伸出于所述第一中空管;第一控制组件,包括带有阀门的真空发生装置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中空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真空发生装置,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容置于所述第一中空管的上端内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中空管,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中空管内;所述移料机构处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吸附件用于与物料上表面吸附固定,所述抵接件用于抵接物料上表面,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真空发生装置的阀门间隔开启。优选地,所述上料装置包括第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带有活塞杆的气缸,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气缸端与所述移料机构固定,所述移料机构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活塞杆带动所述移料机构振动。优选地,所述移料机构包括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抵接件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且两者距离能够调节,所述固定架上方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所述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优选地,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横梁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横梁往返滑动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支撑架包括设于所述横梁前方的第一支杆和设于所述横梁后方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或所述第二支杆其中之一上固设有从动轮,另一支杆上固设有转动马达,所述转动马达和所述从动轮之间连接有传动带,且所述传动带部分固定于所述横梁上。优选地,所述抵接件为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包括第三中空管和第四中空管,所述第四中空管外套设有所述第三中空管,所述第四中空管竖直方向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三中空管,所述第三中空管远离所述物料台的端面设置有转接头,所述第四中空管外侧壁和所述第三中空管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中空管内壁上,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转接头的下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面向所述物料台的端面均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接部、第一吸附层、第二吸附层和第三吸附层,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吸附件或所述第二吸附件相贯通;所述第一吸附层的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吸附层的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吸附层的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三吸附层远离所述第二吸附层端的直径尺寸均大于所述第一吸附层和所述第二吸附层的直径尺寸。优选地,所述物料台为磁性材料,所述物料台的上表面并排设置有若干定位件,形成若干物料摆放位,每一所述摆放位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一第一吸附件和两抵接件,所述定位件于所述物料台的接触面上嵌设有磁铁。优选地,所述定位件的一侧开设有缺口,若干所述定位件开设的缺口一一对应形成缺口通道,所述缺口通道一侧对应设置有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所述缺口通道另一侧设置有反光板,所述物料台背离放置物料的方向分设两侧有马达驱动的蜗轮杆所述反射式光电传感器通过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蜗轮杆的马达。优选地,所述物料台与物料接触面嵌设有感应传感器,所述感应传感器通过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报警器。优选地,所述物料台背离放置物料的方向设置有带方向轮的液压升降机构,所述液压升降机构延伸出有推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移料机构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吸附件和抵接件靠近物料台,第一吸附件和抵接件均抵接于物料上表面,控制模块控制真空发生装置的阀门开启时,真空发生装置运转,在第二中空管内产生负压,第二中空管吸附物料上表面,并在负压作用下带动物料滑动移动,以抵接件与物料的上表面接触点为支撑点,物料被掀开一部分,外部空气顺物料被掀开部分的下表面进入到两个粘连的物料之间,粘连的物料彼此分开,在负压作用下,第一弹簧被第一中空管和第二中空管压缩变形,阀门关闭时,失去负压的作用力,第一弹簧回复变形,推动第二中空管下移,同时物料受到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如此在控制模块间断开启阀门时,第一吸附件带动物料上下振动,有效防止物料粘连叠加在一起加工,避免材料加工报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料装置的移料机构和物料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第一吸附件的刨面图;图4为图2中的移料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吸盘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第二吸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中第二吸附件的刨面图;图9为图1中的蜗轮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中的液压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10物料台310横梁120定位件320第一连接杆121缺口330第二连接杆130反射式光电传感器400支撑架140反光板410第一支杆150感应传感器411转轮201固定片420第二支杆210第一吸附件421转动马达211第一中空管430传动带212第二中空管440支撑臂213转接头510马达220抵接件520蜗轮杆221第三中空管600液压升降机构222第四中空管601方向轮223第二弹簧610顶架230第一弹簧620底架240气缸630第一支撑杆241活塞杆640第二支撑杆250吸盘650横杆251连接部660液压器252第一吸附层670推手253第二吸附层680控制台254第三吸附层700加工设备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装置,包括,物料台110和移料机构(未标示);物料台110,用于承载物料;移料机构,物料台110与移料机构具有竖直方向靠近的第一工位和远离的第二工位,移料机构包括第一吸附件210和抵接件220;第一吸附件210包括第一中空管211和第二中空管212,第二中空管212经由第一中空管211的下端部分地滑入或者伸出于第一中空管211;第一控制组件(未标示)包括带有阀门的真空发生装置(图未示)和控制模块(图未示),第一中空管211的上端连接真空发生装置,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弹簧230,第一弹簧230容置于第一中空管211的上端的内侧,第一弹簧230一端连接第二中空管212,另一端固定于第一中空管211内。移料机构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吸附件210用于与物料上表面吸附固定,抵接件220用于抵接物料上表面,控制模块控制真空发生装置的阀门间隔开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移料机构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吸附件210和抵接件220靠近物料台110,第一吸附件210和抵接件220均抵接于物料上表面,控制模块控制真空发生装置的阀门开启时,真空发生装置运转,在第二中空管212内产生负压,第二中空管212吸附物料上表面,并在负压作用下带动物料滑动移动,以抵接件220与物料的上表面接触点为支撑点,物料被掀开一部分,外部空气顺物料被掀开部分的下表面进入到两个粘连的物料之间,粘连的物料彼此分开,在负压作用下,第一弹簧230被第一中空管211和第二中空管212压缩变形,阀门关闭时,失去负压的作用力,第一弹簧230回复变形,推动第二中空管212下移,同时物料受到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如此在控制模块间断开启阀门时,第一吸附件210带动物料上下振动,有效防止物料粘连叠加在一起加工,避免材料加工报废。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控制模块控制阀门开启或关闭的时间间隔为20毫秒,此时间间隔下,第二中空管212吸附物料上移和第一弹簧230推动第二中空管212下移形成竖直方向的振动。具体地,垂直于物料台110的竖直方向为上下方向移料机构在向加工设备700投放物料的往返方向为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垂直的为左右方向。参阅图2,上料装置包括第二控制组件(未标示),第二控制组件包括带有活塞杆241的气缸240,活塞杆241远离气缸240端与移料机构固定,移料机构处于第二工位时,气缸240通过活塞杆241带动移料机构振动,具体地,气缸240固定于物料台的竖直方向上,气缸240由控制模块控制活塞杆241的伸缩,通过活塞杆241的伸缩带动移料机构竖直方向振动,控制模块控制活塞杆241的伸缩频率,以进一步分离粘连的物料。参阅图2和图4,移料机构包括有固定架(未标示),固定架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连接杆320和第二连接杆330,第一吸附件210和抵接件220分别固设于第二连接杆330上且两者距离能够调节,固定架上方设置有横梁310,横梁310上设置气缸240,气缸240的活塞杆241贯穿横梁310、且与第一连接杆320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吸附件210吸附固定物料,并随同活塞杆241的伸缩振动,通过振动力进一步分离粘连在一起的物料,提高分离物料的效果。参阅图1和图4,进一步地,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架400,横梁310滑动设置于支撑架400上,横梁310往返滑动方向为前后方向,支撑架400包括设于横梁310前方的第一支杆410和设于横梁310后方的第二支杆420,第一支杆410或第二支杆420其中之一上固设有从动轮411,另一支杆上固设有转动马达421,转动马达421和从动轮411之间连接有传动带430,且传动带430部分固定于横梁310上,具体地,传动带430靠近横梁310的部分固定有压紧块(未标示),压紧块将传动带430固定于横梁310上表面,转动马达421带动传动带430前后移动时,横梁310能够一同移动,便于将物料从物料台110移取到加工设备700上。参阅图7和图8,抵接件220为第二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包括第三中空管221和第四中空管222,第四中空管222外套设有第三中空管221,第四中空管222竖直方向的长度长于第三中空管221,第三中空管221远离物料台110的端面设置有转接头213,第四中空管222外侧壁和第三中空管221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23,第二弹簧223一端抵接于第三中空管221内壁上,第二弹簧223另一端抵接于转接头213的下端面,具体地,转接头213背向物料台110的端面连接有真空发生装置,在移取物料的过程中,第二吸附件通过真空发生装置吸附在物料上表面,能够加强吸附力,避免物料脱落,同时通过第二弹簧223的变形弹力,在第二吸附件抵接于物料上表面时,避免硬性接触,损坏物料表面。参阅图6,第一吸附件210和第二吸附件面向物料台110的端面均设置有吸盘250,吸盘250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接部251、第一吸附层252、第二吸附层253和第三吸附层254,连接部251与第一吸附件210或第二吸附件相贯通;第一吸附层252的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第二吸附层253的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第三吸附层254的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第三吸附层254远离第二吸附层253端的直径尺寸均大于第一吸附层252和第二吸附层253的直径尺寸,具体地,吸盘250为橡胶材质,通过第一吸附层252、第二吸附层253和第三吸附层254连接形成的结构能够保护物料表面,避免在移取物料或振动时第一吸附件210和第二吸附件与物料表面接触,划伤物料表面。参阅图5,作为一种优选方式,第一吸附件210和第二吸附件的外侧壁均设置有螺纹结构(未标示),通过螺纹结构的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杆330上,以便调节第一吸附件210或第二吸附件的上下固定位置,保证第一吸附件210或第二吸附件处于第一工位时能够抵接到物料上表面。参阅图2,物料台1110为磁性材料,物料台110的上表面并排设置有若干定位件120,形成若干物料摆放位,每一摆放位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一第一吸附件210和两抵接件220,定位件210于物料台110110的接触面上嵌设有磁铁(未标示),通过定位件120间隔形成的若干物料摆放位,能够使粘连的物料分离时顺沿定位件120下落,避免物料分离时下落的过于分散;此外,定位件120通过磁铁吸附的方式固定,便于调整物料摆放位的占据面积和具体位置,操作便捷。进一步地,定位件120的一侧开设有缺口121,若干定位件120开设的缺口121一一对应形成缺口通道(未标示),缺口通道一侧对应设置有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缺口通道另一侧设置有反光板140,物料台110背离放置物料的方向分设两侧有马达驱动的蜗轮杆520,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通过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蜗轮杆520的马达,具体地,物料台110上的物料高度减少时,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发射光线,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则接收到反光板140反射光线,马达510用于驱动蜗轮杆520转动,升高物料台110的高度,保证第一吸附件210和第二吸附件能够吸取到物料。参阅图9,具体地,上料装置包括有支撑架400,支撑架左右两侧面分别向缺口通道的左右两侧面延伸出支撑臂440,其中一支撑臂440面向所述缺口通道端嵌设有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另一支撑臂440面向所述缺口通道端设置有反光板140,物料台110的物料减少后,物料高度降低,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探测到反光板140反射的光线,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将探测得到的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马达510运转,通过蜗轮杆520的转动抬升物料台110的高度。物料台110与物料接触面嵌设有感应传感器150,感应传感器150通过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报警器(图未示),感应传感器150用于检测物料台110上是否有物料,在感应传感器150探测不到物料的情况下,感应传感器150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报警器提示操作人员填装物料。物料台110下方设置有带方向轮601的液压升降机构600,通过液压升降机构600能够使物料台110上升,保证物料台110的高度与加工设备的操作台水平,避免移料机构的行程不够,无法完成上料作业,同样的,液压升降机构600能够带动物料台110上升,保证第一吸附件210能够吸附到物料。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带有蜗轮杆520驱动物料台110下方设置有液压升降机构600,物料台110上方两侧设置有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和反光板140,上料装置初始作业时,物料台110上方没有物料,蜗轮杆520驱动物料台110上升,反射式光电传感器130和反光板140的探测方向与物料台110上表面齐平,液压升降机构600带动具有蜗轮杆520驱动物料台110上升,保证物料台与加工设备的操作台处于同一水平面,参阅图10,液压升降机构600延伸出有推手,具体地,液压升降机构600上方具有用于支撑物料台110的顶架610,液压升降机构600下方设置有底架620,液压升降机构600左右两侧面均有成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630和第二支撑杆640,第一支撑杆630一端铰接于底架620内侧边,另一端沿顶架610前后方向滑动设置,第二支撑杆640一端铰接于顶架610内侧边,另一端沿底架620前后方向滑动设置,第一支撑杆630和第二支撑杆640的交叉位置之间设置有横杆650,横杆650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横杆650的液压器660,在液压器660的推动作用下横杆650向上移动,以带动第一支撑杆630和第二支撑杆640交叉变形,从而带动物料台110上升或下降。进一步地,底架620一外侧边延伸出有推手670,上料装置于推手670方向设置有用于操控其运转的控制台68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