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5991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和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构建生胎的方法和装备,该生胎随后进入硫化循环,以 获得成品。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胎 体帘布层具有与相应的环形锚定结构接合的分别相对的端部垫带,锚定结构结合到通常称 为“胎圈”的区域中,胎圈的内径基本上对应于轮胎在相应轮辋上的所谓“装配直径”。胎体结构与带束结构相关联,带束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带束层,该带束层布置成 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胎体帘布层成径向叠置的关系,并且胎体帘布层设置有织物或金属 增强帘线,该织物或金属增强帘线交叉定向和/或设置成基本上平行于轮胎的圆周延伸方 向。在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处,设有胎面带,和其它构成轮胎半成品的部件一样,胎面 带也是弹性体材料。弹性体材料的相应侧壁在轴向外部位置处进一步设置到胎体结构的侧表面上,每 个侧壁从胎面带的一个侧边缘延伸,直到靠近用于胎圈的相应环形锚定结构。在“无内胎” 型轮胎中,通常称为“衬里”的气密涂层覆盖轮胎的内表面。在通过组装相应的部件而构建生胎之后,通常执行硫化和模制处理,其目的是通 过弹性体复合物的交联确定轮胎的稳定性,以及在侧壁处压印期望的图案和可能的图形特 色标记。胎体结构和带束结构通常在相应的工位彼此分开地制造,以在第二时间再相互组装在一起。更具体地讲,胎体结构的制造首先设想的是,将胎体帘布层施加到构建转鼓上,以 便形成所谓的基本圆柱形的“胎体套筒”。胎圈的环形锚定结构装配或形成在胎体帘布层的 相对的端部垫带上,接下来端部垫带卷绕环形结构,以便将环形结构封闭成环。同时,在第二或辅助转鼓上制造所谓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包括彼此以径向叠 置的关系施加的带束层,并且胎面带可能在径向外部位置处施加到带束结构上。然后,从辅 助转鼓上拾取外套筒以联接到胎体套筒。为此,绕胎体套筒同轴地设置外套筒,然后,例如 通过胎圈的相互轴向靠近同时允许压力下的流体进入胎体套筒,将胎体帘布层成形为超环 形构造,以便引起胎体帘布层的径向膨胀,直到胎体帘布层确定粘接到外套筒的内表面上。胎体套筒对外套筒的组装可以在用于制造胎体套筒的同一转鼓上进行,该情况称 为“单级构建方法”或“单级方法”。还已知的是所谓“两级”型构建方法,其中,所谓的“第一级转鼓”用于制造胎体套 筒,而在所述的“第二级套筒”或“成形套筒”上执行胎体结构和外套筒之间的组装,从第一 级转鼓拾取的胎体套筒和随后从辅助转鼓拾取的外套筒被输送到“第二级套筒”或“成形套 筒”上。
EP0822059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轮胎的方法和设备,其中,侧壁覆盖胎面带的端 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构建转鼓的各个端部处绕胎体帘布层插入防粘的弹性管状元 件;将侧壁缠绕在这些元件上;将另一个管状元件施加在侧壁上;以及翻转管状元件,以将 侧壁分开移至构建转鼓旁边的打开位置。胎体可以输送到(第二级)成形转鼓上,以靠着 单独制备的带包装胎面带成形为超环形构造。随后,带端部向下敲打在环面胎体上,侧壁在 胎面带的整个端部上靠着胎体被卷起。文献W02004/037523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车辆车轮的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将半成品进给到转鼓上;在半成品的径向外部位置处设定分离器元件;将胎体帘 布层进给到分离器元件的径向外部位置处的转鼓上;在胎体帘布层的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 环形元件;绕环形元件卷起胎体帘布层;移除分离器元件;施加胎圈芯;在胎体结构的径向 外部位置处施加带束结构;在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处施加胎面带;将轮胎成形为环面 构造。

发明内容
在申请人必须操作的技术范围内,经常要求尺寸和结构彼此不同的轮胎的日产量 的增长,同时维持生产自身的高操作灵活性。更具体地讲,操作灵活性在本文中指的是使用在弹性体材料类型或者织物或金属 增强帘线类型方面彼此不同的基本部件的可能性。在本说明书和以下的权利要求中,“基本部件”用于表示弹性体材料的连续细长元 件、织物和/或金属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带状元件。注意到,针对本说明书和以下的权利 要求的目的,“带状元件”意思是切割成一定尺寸的弹性体材料带,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彼此 平行或交叉的织物或金属增强帘线。在本文中,申请人还已经证实,通过在不从构建转鼓上移除胎体结构的情况下执 行整个生胎的制造可以实现产品的优良质量。更具体地讲,申请人已经证实,通过将胎体结构输送至不同的工位,直到借助支撑 构件在其自身的构建转鼓上完成胎体结构的构建,该支撑构件设计成支承至少一个胎体帘 布层或胎体结构自身的其它部件的轴向外端部,以及接下来移离支撑构件,然后借助所述 构建转鼓外的至少一个成形构件的作用使胎体帘布层具有合适的构造,而不会因此使所构 建的胎体结构与构建转鼓脱开,可以获得以上的特征。然而,申请人已经注意到,在胎体结构的构建期间,由于通过螺旋运动放置一个或 多个弹性体材料的连续细长元件,在所述支撑构件上产生“带动(belting) ”力,其中该连续 元件例如设计成形成衬里、底衬、防磨损细长元件或弹性体材料的其它轮胎部件。申请人认 为,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在相应支撑构件上放置连续细长元件期间,该连续细长元件沿着 其纵向延伸以弹性方式被拉动和变形,并且以这种变形的构造放置在支撑构件上,该支撑 构件抑制连续细长元件恢复其初始构造。因此,连续细长元件沿着支撑构件的周边延伸的 长度大于连续细长元件自身在其初始构造时的长度。由此形成的轮胎部件径向地夹持支撑 构件,在支撑构件上施加所述“带动”力。这个力使得难以执行以下的所述操作,即移离支撑构件以便继续进行胎体结构的 构建,包括至少翻转至少一个在构建转鼓上构建的胎体帘布层,这种困难甚至可能使得放置在构建转鼓上的材料撕裂,从而正在处理的轮胎不可避免地被丢弃。申请人:还已经注意到,虽然将防粘表面施加到所述支撑构件上可以解决上述问 题,但是这将使得诸如所谓的“帆布”的部件的放置在如所讨论技术范围的自动环境中非常 复杂。借助半成品制成为尺寸包括多个埋设在弹性体材料层中的交叉帘线的这些部件没有 显示出特定的粘附性,并且完全轴向地放置在构建转鼓的外侧,即完全位于所述支撑构件 上。因此,在没有手动干预的情况下,这些部件在施加到所述防粘表面上时不能保持就位。申请人:还已经认识到,由于在所述支撑构件上可以有能够在彼此之间轴向运动的 不同的放置表面,将能够在其上构建任何轮胎部件,从而避免由于带动力导致的影响和与 某些元件粘附性降低相关的问题。更详细地,申请人已经发现,通过径向地缩回与各个辅助支撑构件操作地相关联 的分离元件的圆周支撑表面,能够容易地将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与在其上构建的任何轮胎部 件脱开,而与该轮胎部件的结构无关,并且不会损坏该部件或正在处理的轮胎的其它部分。更具体地,根据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提供具有第一外圆周表面的构建转鼓;-将辅助支撑构件与所述构建转鼓接合,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与所述构建转鼓的 轴向端部成轴向地靠近的关系,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具有与所述第一外圆周表面连续延伸 的第二外圆周表面;-在至少一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上的径向外部位置处提供至少一个分离元件,所 述分离元件具有圆周支撑表面;-绕着至少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施加至少一个轮胎部件,轮胎部件至少部分地放 置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使所述辅助支撑构件轴向地移动离开所述构建转鼓,以便径向地缩回各个分离 元件的圆周支撑表面,从而将分离元件从所述相应的至少一个轮胎部件脱开。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得辅助支撑构件能够被拉出已经在构建转鼓上部分地 形成的胎体套筒的管状端部,而这个拉的动作不会被圆周支撑表面和与所述圆周支撑表面 接触的所述管状端部的径向内部部分之间的摩擦抵消,并且不会产生具有使所形成的胎体 套筒损坏的特性的力。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构建轮胎的设备,包括-构建转鼓,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外圆周表面;-至少一对辅助支撑构件,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包括主体,所述辅助支撑构件能够 与所述构建转鼓可移除地接合,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与所述构建转鼓的相应端部成轴向地 靠近的关系,并且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具有与所述第一外圆周表面连续延伸的第二外圆周 表面,以支承至少一个轮胎部件;-至少一个分离元件,其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的径向外部位置处,承 载圆周支撑表面;每个分离元件相对于对应的辅助支撑构件的主体能够在第一支撑位置和 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处,所述主体沿着径向方向支撑所述分离元 件,在所述第二释放位置处,所述分离元件能够沿着所述径向方向自由运动。在所述方面的至少一个方面中,本发明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将在下文描述的优选特征。优选地,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是由包含在所述分离元件中的膜的折叠导 致的。或者,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是由包含在所述分离元件中的分片体 (laminar body,薄片体)的弯曲导致的。膜的折叠或者分片体的弯曲使得圆周支撑表面与管状端部的径向内部部分之间 的接触减少,从而使其间产生的摩擦力失效。优选地,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包括主体,所述分离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在第 一支撑位置和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处,所述主体沿着径向方向支 承所述分离元件,在所述第二释放位置处,所述分离元件能够沿着所述径向方向自由运动。更优选地,通过相对于所述分离元件将所述主体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移动至所述 第二释放位置来执行径向地缩回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步骤。这种结构使得仅仅当摩擦力已经下降到不能引起所述胎体套筒损坏的限制值之 下时,才将圆周支撑表面中每个从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相应管状端部拉出。优选地,为了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与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之间的运动,所述主体相对 于所述分离元件轴向地移动。优选地,在径向地缩回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步骤之后,所述圆周支撑表面轴向地 移开。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仍然与所述至少一个轮胎部件接触的同时,使每个主体从 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到所述第二释放位置轴向地运动离开所述构建转鼓,直到使所述圆周支 撑表面径向缩回并使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与相应轮胎部件分离;-使所述主体和所述分离元件轴向地运动离开所述构建转鼓。因此,只要摩擦力降到所述限制值以下,就自动地开始圆周支撑表面的取出。根据所述方法的优选实施例,围绕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施加所述至少一个轮胎部 件的步骤包括将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放置为成并排或径向叠置关系的线圈的步骤。这种放 置允许制造所谓的“防磨损细长元件”,即,放置在轮胎胎圈处胎圈与轮辋接触的区域中的 增强插入件,其中轮胎自身安装在轮辋上。通过这种类型的放置,还能够制造衬里、底衬或其它增强元件。此外,有利的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轮胎部件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的所述带动 而引起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根据申请人的设想,当所述分离元件不再被所述主体支撑并且能够径向地自由运 动时,形成所述部件的连续细长元件将趋于回到其初始构造,朝向构建转鼓的旋转轴线径 向地闭合并且还引起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在此双径向缩回之后,圆周支撑表面与所 述部件之间不再连续接触,所述部件是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相应管状端部的径向内部 部分的一部分。在径向缩回步骤之后,所述分离元件相对于所述主体回到第一支撑位置。这样,能够立即使用辅助支撑构件来构建接下来的轮胎。优选地,在径向缩回步骤之后,所述分离元件被弹回到第一支撑位置。所述弹回允许所述分离元件自动复位到第一支撑位置。根据实施例,所述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从所述第一外圆周表面开始放置。换言之, 通过使这个连续细长元件的起始端部附接到属于构建转鼓的第一外圆周表面上,并且使连 续细长元件自身朝向转鼓的轴向端部缠绕,然后缠绕到辅助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上,来开 始连续细长元件的放置。这样,可以制造防磨损元件,对于该防磨损元件的由多个线圈形成 的部分,其保留在构建转鼓的第一外圆周表面上,对于该防磨损元件的由剩余的多个线圈 形成的剩余部分,其保留在辅助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上。因此,构建转鼓的第一外圆周表面应当使得连续细长元件的起始端部能够进行所 述附接。根据可替代实施例,在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的径向外部,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完 全放置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辅助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应当允许连续细 长元件的起始端部的附接。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围绕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施加至少一个轮胎部件的步骤包括 将至少一个弹性体织物带状元件至少部分地放置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的步骤。此外,接下来提供的步骤是将所述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以成并排或径向叠置的关 系的线圈的形式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带状元件上。所述弹性体织物带状元件可以是所谓的“帆布”,其由覆盖有弹性体材料的交叉帘 线形成并且用作对胎圈的进一步增强,以便使得胎圈区域更加刚性,并且首要但非排它地 用在赛道轮胎中。所述弹性体织物带状元件可以包括另外的增强带状元件。在这种情况下, 辅助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应当允许帆布的带状元件的起始端部的附接。因此,本发明允许修正细长元件(例如,形成防磨损细长元件和/或衬里和/或底 衬)和/或弹性体织物带状元件(帆布和/或另外的增强织物)的放置以及/或者另外的 由弹性体材料单独制成的增强元件的放置,因为在放置期间,其确保这些部件附接到辅助 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并且同时允许已经放置的细长元件与所述圆周支撑表面分开,而没有 损坏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风险。具体地,本发明防止防磨损细长元件与圆周支撑表面 之间的附接在取出辅助支撑构件期间引起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端部垫带沿轴向方向 的拉伸。申请人:已经证实,如果没有所述分离元件的这个圆周支撑表面,那么这种情况将 变得尤其危险。事实上,如果没有帆布并且防磨损元件的一部分附接到构建转鼓的第一外 圆周表面而剩余部分直接附接到辅助构件的第二圆周表面,那么由辅助支撑构件施加的牵 引将使得附接到构建转鼓的第一外圆周表面上的线圈与附接到辅助构件的第二外圆周表 面上的线圈分开。因此,本发明能够制造在胎圈的结构和材料方面彼此不同的轮胎,例如具有或不 具有帆布的轮胎,防磨损细长元件完全设置在辅助支撑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上或者一部分 设置在圆周支撑表面上而一部分设置在构建转鼓的第一外圆周表面上,从而改进所获得产 品的产量和质量。优选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通过将基本部件放置在所述构建转鼓上进 行制造。此外,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的施加包括施加沿着所述第一外圆周表 面的圆周延伸相继设置的多个带状元件的步骤。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和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时,所述分离元件能 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沿着轴向方向移动。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中,所述分离元件围绕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设置,并 且在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中,所述分离元件至少部分地悬置着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外圆周表 面。这种结构允许通过单一且简单的轴向运动而使得各个辅助构件易于与部分地形成在所 述构建转鼓上的胎体套筒分离。根据优选实施例,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还包括回复装置,所述回复装置置于所述 分离元件和所述主体之间,以便使得所述分离元件返回到所述第一支撑位置。这样,能够立即使用辅助支撑构件来构建接下来的轮胎。优选地,所述回复装置为弹性类型。所述弹性类型的装置是廉价的和可靠的。在本文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元件由径向柔性分片体限定。分片体将 会是廉价的并且制造简单。优选地,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具有多个分片。通过改变所述分片的数量,能够调节 分片体的刚度。更详细地,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包括上述多个分片和可动地联结到所述本体的圆 柱形部分,所述多个分片悬置地连接到所述圆柱形部分并且具有定位成靠近所述构建转鼓 的远端。优选地,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具有界定所述分片的多个窄切口。此外,所述窄切口 被定向为相应的圆周支撑表面的主轴线。有利地,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由金属制成。金属确保形成胎体套筒的元件在其放 置期间附接到辅助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上。优选地,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的厚度大于大约0. 2mm。此外,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的厚度小于大约0. 4mm。通过改变厚度,能够调节分片体的刚度。所述厚度范围允许确保辅助支撑构件一 定分离的变形。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还包括回复装置,所述回复装置连接到所述圆柱形部分和所 述主体,以便使所述分离元件返回至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优选地,每个回复装置都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联结到所述圆柱形部分和所述主体。优选地,每个回复装置都还包括惰轮和缆线,所述惰轮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缆 线接合在所述惰轮上并且联结到所述圆柱形部分和所述弹簧。这种结构是简单、可靠和廉价的。在另一个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元件由膜限定。优选地,所述膜具有远端边缘和与所述远端边缘相对的近端边缘,所述远端边缘 一体地联结到主体的圆形边缘以运动靠近所述构建转鼓,所述近端边缘可动地联结到所述 主体。在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中的膜具有折叠的构造,确保了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与管状端 部的径向内部部分之间的接触减少,因此,即使在胎体套筒的端部垫带的“带动”作用较弱 时也能消除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与管状端部的径向内部部分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优选地,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包括形成在主体中的引导件以及在近端处一体地联 结到所述膜并能够在引导件内滑动的滚子,以便使得所述膜能够在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这些引导件确保了膜的精确和规律的运动。在所示实施例中,引导件是在主体的第二外圆周表面中形成的槽。优选地,所述引导件被定向为相应的圆周支撑表面的主轴线。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还包括回复装置,所述回复装置连接到所述滚子和所述主 体,以便使所述膜返回至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优选地,每个回复装置都包括弹簧,所述弹簧 联结到相应的滚子和所述主体。优选地,每个回复装置都还包括惰轮和缆线,所述惰轮安装在主体上,所述缆线接 合在惰轮上并且联结到滚子和弹簧。这种结构是简单、可靠和廉价的。此外,所述回复装置将所述膜保持张紧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中。此外,所述膜由弹性体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膜包括覆盖有弹性体材料的多个帘线。所述弹性体材料与制造胎体结构的部件的材料类似,确保了在放置期间将这些部 件附接到辅助构件的圆周支撑表面。优选地,所述膜由织物制成。具有织物的交叉帘线确保了保持膜的形状和膜的正确操作。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和设备的优选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详 细说明中,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以下将参考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给出的附图进行说明,其中图1以径向截面示意性地示出了围绕设有两个辅助支撑构件的构建转鼓施加胎 体帘布层的步骤;图2是一个辅助支撑构件相对于图1比例放大的透视图;图加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辅助支撑构件的放大细节;图3示出了一个辅助支撑构件相对于图1比例放大的径向界面;图3a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辅助支撑构件的放大部分;图4是辅助支撑构件根据图3中的箭头“F”的前视图;图5ajb和5c示出了用于从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相应管状端部拉出一个辅 助支撑构件的连续步骤;图6示出了属于所述辅助支撑构件的可替代实施例的辅助支撑构件的元件;图6a和6b示出了根据可替代实施例的用于从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相应管状 端部拉出一个辅助支撑构件的连续步骤;图7示出了根据可替代实施例的用于从部分地形成的胎体套筒的构造变型中的 胎体套筒的相应管状端部拉出一个辅助支撑构件的步骤;图8相对于图1比例放大地示出了环形锚定结构同轴地装配在胎体帘布层的相应 端部垫带上的步骤;图9示出了在胎体套筒成形以对其施加外套筒的步骤期间正在处理的轮胎。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附图,为实施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而提供的用于构建车辆车轮的轮胎的设备总 体上用附图标记1表示。设备1用于制造轮胎2 (图9),轮胎2基本上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3,该胎体 帘布层3的内部优选地涂覆有称为“衬里”4的气密性弹性体材料层。两个环形锚定结构5 与胎体帘布层3的相应端部垫带3a接合,每个环形锚定结构5都包括所谓的胎圈芯fe,胎 圈芯如优选地在径向外部位置处承载弹性体填充物5b。环形锚定结构5靠近通常称为“胎 圈” 6的区域而成为一体,根据由环形锚定结构5的内径确定的装配直径DO (图8),通常在 胎圈处进行轮胎2和相应的安装轮辋(未示出)之间的接合。带束结构7围绕胎体帘布层3圆周地施加,并且胎面带8与带束结构7圆周地叠 置。两个侧壁9在侧向相对的位置处施加到胎体帘布层3上,每个侧壁9都从对应的胎圈 6延伸至胎面带8的对应侧边缘。设备1包括构建转鼓10,构建转鼓10具有被中心轴11支撑的两个半部10a,中心 轴11沿着构建转鼓10的几何轴线“x-x”延伸。半部IOa可以在例如螺纹杆12的控制下轴 向地运动而彼此靠近,该螺纹杆12操作地设置在中心轴11内并且带有两个螺纹部分12a、 12b,这两个螺纹部分分别为左手部分和右手部分,每个螺纹部分接合一个半部10a。因此, 在通过致动器(未示出)使螺纹杆12旋转之后,使得构建转鼓10的半部IOa沿着中心轴 11在各自相反的方向上同时平移,其中该致动器操作地联接到中心轴11的端部上。构建转鼓10还可以包括中心段13,该中心段13可滑动地接合半部IOa并且相对 于半部IOa成表面连续的关系延伸,以便在径向外部位置处与半部IOa—起限定基本上连 续的第一外圆周表面14。各个半部IOa和中心段13由相应的圆周区段构成,该圆周区段能够在静止状态 (未示出)和工作状态之间径向地运动,在所述静止状态下,圆周区段径向地设置成靠近几 何轴线“X-X”,以便使得构建转鼓10的直径大小小于所处理轮胎的装配直径“D0”,从而允 许将所处理的轮胎2从构建转鼓移除,在所述工作状态下,如图所示,圆周区段成圆周连续 的关系延伸,以便形成所述外表面14,该外表面14限定了施加直径“D1”,该施加直径优选 地大于装配直径“DO”(图8)。构建转鼓10适于被在由中心轴11提供的至少一个夹持端部Ila上操作的至少一 个机械臂(未示出)或其它类型的传送装置传送至一个或多个工位,以便能够执行不同的 加工步骤,从而组装所处理的轮胎2。更详细地,例如构建转鼓10可以首先接合在构建工位15(图1至8)中,在该构建 工位中制造所谓的胎体套筒,该胎体套筒包括胎体帘布层3,胎体帘布层3联接到相应的环 形锚定结构5上。至少一个外部操纵装置(未示出,因为其可以以已知的方式制成)以与构建转鼓 10成轴向靠近的关系在轴向相对的两侧上执行辅助支撑构件16的定位,该辅助支撑构件 16制成为例如两个环形元件的形式(图2)。辅助支撑构件16具有相应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其优选地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 构造,辅助支撑构件16的直径基本上与施加直径“D1”相同。当发生靠近时,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以连续的关系接着第一外圆周表面14延伸。在相应的连接构件17处辅助支撑构件 16与构建转鼓10接合,该连接构件17由构建转鼓10承载并且每个都制成为例如圆柱形套 筒的形式,该圆柱形套筒一体地被构建转鼓10的一个半部IOa承载并且能够操作地联接至 由相应的辅助支撑构件16承载的接合座18。未示出的联接构件适于自动地接合相应的连接构件17,以便在通过所述外部操纵 装置释放构件17之后还将各个辅助支撑构件16保持与构建转鼓10接合。因此,在需要时,构建转鼓10使其自身在设置在构建工位15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工 作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工作单元(未示出)之间与联结到其上的辅助支撑构件16 —起传送。辅助装置(未示出)在构建工位15中操作,该辅助装置适于在构建转鼓10处施 加胎体套筒的部件。优选地通过放置所述基本部件来制造胎体帘布层3和/或轮胎2的其它部分。这些基本部件适于以合适的量进行使用,以便形成上述轮胎的一个或多个构成元 件,而不需要存储半成品。更详细地,这些辅助装置可以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分配器,当构建转鼓10被驱动 绕其几何轴线“X-X”旋转时,该分配器供应至少一个弹性体材料的连续细长元件,以便在第 一外圆周表面14和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上形成所述衬里4和/或底衬。除了衬里4和/或底衬之外或者作为衬里4和/或底衬的替代,辅助装置还可以 设计成在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上形成另外的部件,例如待结合在胎圈6处的防磨损细长元 件19,以及/或者辅助装置可以设计成放置形成增强织物(例如帆布)的弹性体织物带状 元件20,以及/或者在所谓低压安全胎的情况下,由弹性体材料单独制成的辅助支撑插入 件(所谓的侧壁插入件)施加到构建转鼓10的相应半部IOa上,以便接下来在侧壁9的区 域中结合到轮胎2中。如图fe、5b、5c、6a和6b所示,在放置衬里4之前,从转鼓10的第一外圆周表面14 开始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连续细长元件被向下放置成以并排或径向叠置的关系设置的 线圈,以便形成防磨损细长元件19,因此该防磨损细长元件跨过两个所述的表面14、16a。 根据胎体结构未示出的可替代构造,防磨损细长元件19完全放置在第二外圆周表面16a 上。如图7所示,在放置防磨损细长元件19之前,首先放置弹性体织物带状元件(形 成帆布)20,其完全设置在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上。在形成上述部件4、19、20之后,能够以任何方便方式制造的未示出的装置根据所 述施加直径“D1”围绕第一外圆周表面14施加胎体帘布层3。各个胎体帘布层3可以由连 续带形式的制品构成,该连续带之前被切割成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圆周延伸的尺寸并且 在构建转鼓绕其几何轴线“X-X”旋转时进给到第一外圆周表面14上,以便使得带状元件缠 绕所述第一外圆周表面14。或者,根据优选实施例,施加装置包括相继施加多个带状元件的构件,这些带状元 件与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圆周延伸成横向地设置,同时构建转鼓10以与例如申请人与本 申请相同的美国专利6,328,084中所述的相同方式在步进运动中被驱动旋转。然后,通过使用以相互并排的关系施加的带状元件,胎体帘布层3优选地直接形成在构建转鼓10上,以便覆盖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整个圆周延伸。优选地,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轴向尺寸比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3的宽度小, 使得放置在构建转鼓10上的胎体帘布层3从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相对端部轴向地突出并 且与衬里4和/或底衬和/或防磨损细长元件19和/或帆布20 —起至少部分地被属于辅 助支撑构件16的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支撑。每个辅助支撑构件16都包括环形的主体21以及安装在所述主体21上径向外部 位置处的至少一个分离元件22,主体21带有圆周支撑表面23,圆周支撑表面23至少部分 地放置成与第二外圆周表面16a成叠置关系。分离元件22能够相对于主体21沿着轴向方 向在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支撑位置处,主体21沿着径向方向支 撑分离元件22,在第二释放位置处,分离元件22能够沿着所述径向方向自由运动。在第一支撑位置中,分离元件22完全围绕属于主体21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设 置并且具有圆柱形形状(图l、2ja、3a、fe、6、6a、7)。分离元件22至少部分地靠在第二外 圆周表面16a上并且因此能够在不变形的情况下承受由放置在胎体帘布层3的端部垫带3a 处的部件(衬里4和/或防磨损元件19和/或帆布20等)在放置期间和放置之后施加的 径向向心力。在第二释放位置(图^、5c、6b)中,分离元件22不再由第二外圆周表面16a支 撑,因为其至少部分地悬置地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并且在径向向心力的作用 下能够自由地变形,当已经进行放置时,由置于端部垫带3a处的部件4、19,20和端部垫带 3a自身施加所述径向向心力。在图1、2、2a、3、3a、4、5a、釙和5c所示的实施例中,主体21包括管状本体M,管状 本体M与由构建转鼓10承载的连接构件17界定了接合座18。当辅助支撑构件16与构建 转鼓10接合时,构建转鼓10的几何轴线“X-X”与管状本体M的主轴线“Y-Y” 一致。主体21还包括径向外部圆柱形本体25,该径向外部圆柱形本体25与管状本体M 隔开且与管状本体M同轴并且经由圆形板沈连接到管状本体M上。圆柱形本体25设有径 向内部环形板27,该径向内部环形板27设置成靠近圆柱形本体25自身的圆形边缘观(图 2和3)。当辅助支撑构件16与构建转鼓10自身接合时,这个圆形边缘观放置成靠近构建 转鼓10。在与上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至少部分地一致的圆柱形本体25的径向外部表面 中形成有槽四,槽四与主轴线“Y-Y”平行并且从圆柱形本体25的圆形边缘观延伸直到大 致位于圆柱形本体25沿所述主轴线“Y-Y”测量的长度上的中间位置处的最终端部图 2a、3、3a、5a、恥、5c)。槽四用作滚子30的引导件,每个滚子30都可滑动地插入一个所述槽中。分离元件22由环形膜限定,该膜22具有远端边缘22a(图3a)和与远端边缘2 相对的近端边缘22b,远端边缘22a刚性地连接到圆柱形本体25的圆周边缘观,近端边缘 22b通过滚子30可动地连接到主体21。膜22例如类似织物“袜”制造,其包括覆盖有未加 工的或半硫化的弹性体材料的多个交叉帘线。更详细地,所述圆形边缘观具有在第一圆形边缘32处连接至第二外圆周表面 16a的张开的凹表面31、从张开的表面31向着主轴线“Y_Y”延伸的环形表面33、以及与所 述主轴线“Υ-Υ”同轴且平行的圆柱形表面34。圆柱形表面34从环形表面33延伸到环形板27,并且与所述环形表面33形成第二圆形边缘35。膜22的远端边缘2 联结到圆柱形表 面34。参考图加和3a,各个滚子30为小圆筒形式,其第一基部36靠在槽四的底部上, 并且其第二基部37基本上设置成与圆柱形本体25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齐平。膜22的 靠近其近端边缘22b的部分靠在第二基部37上,该部分通过小板38保持着相应的滚子30 上,该小板38设置在所述部分的上方并且例如借助铆钉联结到滚子30和膜22。因此,膜 22张紧在小圆筒30和小板38之间。此外,各个滚子30通过相应的弹簧39、相应的缆线40 和相应的惰轮41连接到圆柱形本体25。所示的实施例示出了彼此成角度地隔开的十二个惰轮41 (图4),各个惰轮放置在 相应的槽四处。更详细地(图2a、3a和4),惰轮41相对于圆柱形本体25的第二外圆周 表面16a位于径向内部位置处,并且靠近所述圆柱形本体25的与圆形边缘28相对的边缘 42以移动成靠近主转鼓10。惰轮41可旋转地支撑在一对块43之间并且绕其自身的轴线 “ Z-Z ”旋转,该对块43安装在圆柱形本体25的径向内部表面44上。弹簧39是螺旋型弹簧,通过牵引进行操作,并且具有联结到环形板27的一个端部 和面对与缆线40相连接的惰轮41的相对端部。缆线40具有联结到相应滚子30的第一端 部,该缆线部分地缠绕惰轮41,穿过在圆形板沈中形成的开口 26a并且具有联结到弹簧39 的第二端部。因此,弹簧39趋于保持相应的滚子30朝向槽四的最终端部^a,即朝向惰轮 41。这种构造对应于分离元件22的相对主体21的第一支撑位置。事实上,弹簧39的作用 保持膜22张紧在圆柱形本体25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上并且张紧在第一和第二圆形边缘 32、35上,如图l、2、2a、3、3a* 所示。膜22维持这种构造,直到已经完成胎体帘布层3 的成型。当胎体帘布层3的成型结束时,辅助支撑构件16从相应的连接构件17被释放。 这种脱开可以例如借助所述外部操纵装置通过涉及轴向运动离开构建转鼓10的相应半部 IOa的动作来获得,使得圆周支撑表面23从防磨损细长元件19和/或衬里4和/或帆布 20和/或胎体帘布层3上脱落。当已经脱开时,辅助支撑构件16可以保持与外部操纵装置 接合,准备在新的工作循环中再次使用。在脱开期间,两个辅助支撑构件16中每个的主体21轴向运动离开构建转鼓10,同 时,起始定位成与胎体帘布层3的端部垫带3a靠近的部件4、19,20(例如,防磨损细长元件 19和/或衬里4和/或帆布20和/或胎体帘布层3自身)通过弹性体材料之间的附着保 持附装到膜22,其中胎体帘布层放置成与膜22直接接触。结果,主体21的运动离开引起本 体21与膜22之间朝向第二释放位置的相互位移。滚子30在相应的引导件四中滑动,使 得弹簧39张紧并且膜22开始突出超过第一圆形边缘32,而不再被第二外圆周表面16a支 撑。膜22的折叠使得膜22与胎体帘布层3的相应端部垫带3a和/或防磨损细长元件19 和/或衬里4和/或帆布20分离,这还由于所述不再被支撑的部件的带动导致。带动主要 是由于形成防磨损插入件19和/或衬里4的连续细长元件所导致的。当已经完成分离时,不再被所构建轮胎的部件保持的膜22通过还用作回复装置 的弹簧39返回到第一支撑位置。在图6、6a、6b和7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可替代实施例中,分离元件22是基本上圆柱 形的分片体,该分片体是径向柔性的并且优选地由金属片材制成。金属片材的厚度优选地在大约0. 2mm至大约0. 4mm之间。分片体22 (图6)包括圆柱形部分45,圆柱形部分45设有径向内部环形脊部46, 该径向内部环形脊部靠近所述圆柱形部分45的边缘。分片体22还具有与分片体22的主 轴线“X-X"平行的多个切口 47,切口 47界定了多个分片48,分片48在与环形脊部46相对 的一侧上悬置地连接到圆柱形部分45并且能够定位在构建转鼓10处。主体21的结构与图1、2、3、4、5^恥和5c中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但是代替引导件 和滚子的是,在圆柱形本体25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中形成有径向外部圆形座49,环形脊 部46可动地容纳在圆柱形本体25内。更详细地,圆形座49由底壁50、第一侧壁和第二侧 壁52界定,底壁50具有圆周延伸部,第一侧壁更靠近圆柱形本体25的可动地靠近主转鼓 10的圆周边缘观,第二侧壁52更靠近所述圆柱形本体25的相对的边缘42。环形脊部46具有端壁53、第一侧壁M和第二侧壁55,端壁53与分片48的平面 延伸平行并且与圆形座49的底壁50接触,第一侧壁M面对圆形座49的第二侧壁52,第二 侧壁55面对圆形座49的第一侧壁51。预计为第一和第二侧壁M、55之间的距离的环形脊 部46的宽度小于圆形座49的宽度,圆形座49的宽度预计为其第一和第二侧壁51、52之间 的距离。此外,分片48靠在第二外圆周表面16a的在圆形座49的第一侧壁51与圆形边缘 观之间延伸的部分上。因此,环形脊部46和整个分片体22能够在圆形座49内沿着轴向方向在第一支撑 位置和第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在第一支撑位置(图6a)中,环形脊部46的第一侧壁M 靠近圆形座49的第二侧壁52,并且分片48的端部放置成与圆形边缘观齐平。在第二释 放位置(图6b)中,环形脊部46的第二侧壁55靠近圆形座49的第一侧壁51,并且分片48 悬置地突出超过圆形边缘28。此外,图6、6a、6b和7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可替代实施例包括回复装置,回复装置包 括如图1、2、3、4、如和恥中所示实施例构造的弹簧39、惰轮41和缆线40,但是各个缆线40 的第一端部联结到环形脊部46而不是联结到滚子30。在脱开期间,两个辅助支撑构件16a中每个的主体21轴向地运动离开构建转鼓 10,而定位成与胎体帘布层3的端部垫带3a靠近的部件由于弹性体材料与金属之间的附着 作用而趋于保持附接到分片体22,其中胎体帘布层放置成与分片48直接接触。结果,主体 21的运动离开引起本体21与分片体22之间朝向第二释放位置的相互位移。环形脊部46 在圆形座49中滑动,以张紧弹簧49,并且分片48开始突出超过圆形边缘观,而不再被第二 外圆周表面16a支撑。在第二释放位置(图6b)中,圆形座49的第一侧壁51用作行程终端止动件。分 片48的弯曲使得分片48与胎体帘布层3的相应端部垫带3a和/或防磨损细长元件19和 /或衬里4和/或帆布20分离,这还由于不再被支撑的所述部件的带动(径向缩回)。当 已经完成分离时,分片体22通过弹簧39返回至第一支撑位置。圆周支撑表面23的去除使得在将构建转鼓10可选地传送到另一加工单元之后, 能够借助例如辊或可以以任何方便方式制造的未示出的其它装置朝向构建转鼓10的几何 轴线”X-X"合拢围绕构建转鼓10施加的胎体帘布层3的端部垫带3a。可以以任何方便方式制造的未示出的定位器构件将各个环形锚定结构5绕朝向 几何轴线1-X"合拢的胎体帘布层3的端部垫带3a之一装配,从而以轴向抵靠的关系使其靠在构建转鼓10的相应半部上(图8)。当已经完成放置时,未示出的卷起构件将各个端部垫带3a围绕相应的环形锚定 结构5卷起,以便使其与胎体帘布层3稳定接合,促使所述胎体套筒的成型。当环形锚定结构5已经完成接合时,或者在进行这个操作步骤的同时,可以执行 侧壁9的施加。然后,承载胎体套筒的构建转鼓10优选地传送至构建工位15外部的位置56 (图 9),以便接合地接收外套筒57,外套筒57结合有带束结构7,带束结构7优选地已经联接到 胎面带8上。内径“D2”大于施加直径“D1”的外套筒57可以通过在辅助转鼓(未示出)上形 成或缠绕适于制造带束结构7的一个或多个带束层且接着将胎面带8缠绕着由辅助转鼓承 载的带束结构7上而预先制备。更详细地,可以通过分配器构件执行胎面带8的构建,分配 器构件供应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该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以成并排和/或径向叠置关系的 线圈形式施加到由辅助转鼓承载的带束结构7上,同时辅助转鼓被驱动旋转。根据可替代实施例,侧壁9的至少一个部分可以最终在外套筒57上构建。由此形成的外套筒57适于通过例如传送环58或其它合适的装置从辅助转鼓上移 除,该传送环58或其它合适的装置接着将外套筒布置在绕由构建转鼓10承载的胎体套筒 的同轴的中心位置处。然后,成形装置作用在构建转鼓10上,以便将胎体套筒成形为超环形构造,从而 将其施加到外套筒57的径向内部表面上。例如该成形装置可以包括所述致动器(未示出),该致动器设计成驱动螺纹杆12 旋转,以使得转鼓的半部IOa相互轴向靠近,接下来使得胎体套筒的环形锚定结构5相互轴 向靠近。优选地,成形装置还包括未示出的充气构件,其适于在环形锚定结构5相互靠近期 间向胎体套筒供给工作流体并且使得胎体套筒通过充气而径向膨胀。然后,至少一个辅助成形构件59 (在图9中仅仅示意性地示出)优选地与构建转 鼓10接合,该构建转鼓10适合于结合有成形装置,以便能够执行胎体套筒的成形步骤。当成形步骤结束时,接下来构建转鼓10可以传送至至少一个额外的工位(未示 出)。在构建结束时,在辅助成形构件59脱开并且转鼓自身径向缩回之后可以从构建 转鼓10移除轮胎2,以便进行以任何便利方式执行的硫化和模制步骤。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具有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构建转鼓(10);-将辅助支撑构件(16)与所述构建转鼓(10)接合,每个辅助支撑构件(16)都与所述 构建转鼓(10)的轴向端部成轴向地靠近的关系,每个辅助支撑构件(16)都具有与所述第 一外圆周表面(14)连续延伸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在至少一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上的径向外部位置处提供至少一个分离元件 (22),所述分离元件(22)具有圆周支撑表面(23);-绕着至少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施加至少一个轮胎部件G ;19 ;20),所述轮胎部件至 少部分地放置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使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轴向地移动离开所述构建转鼓(10),以便径向地缩回每个 分离元件0 的圆周支撑表面(23),从而将其从轮胎( 的所述相应的至少一个轮胎部件 (4 ;19 ;20)脱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是由包含在 所述分离元件02)中的膜的折叠导致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是由包含在 所述分离元件02)中的分片体的弯曲导致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辅助支撑构件(16)都包括主体(21),所述 分离元件0 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在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 述第一支撑位置处,所述主体沿着径向方向支撑所述分离元件(22),在所述第二释放 位置处,所述分离元件0 能够沿着所述径向方向自由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相对于所述分离元件02)将所述主体 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释放位置来执行径向地缩回所述圆周支撑表面03) 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与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之 间的运动,所述主体相对于所述分离元件02)轴向地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径向地缩回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步骤之 后,所述圆周支撑表面轴向地移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仍然与所述至少一个轮胎部件G ;19 ;20)接触的同时, 使每个主体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到所述第二释放位置轴向地运动离开所述构建转鼓 (10),直到使所述圆周支撑表面径向缩回并使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与相应的轮胎 部件G;19;20)分离;-使所述主体和所述分离元件02)轴向地运动离开所述构建转鼓(10)。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轮胎部件 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的带动而引起所述圆周支撑表面的径向缩回。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径向缩回步骤之后,所述分离元件0 相对 于所述主体复位到第一支撑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径向缩回步骤之后,所述分离元件0 被弹 回到第一支撑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围绕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施加轮胎(2) 的所述至少一个轮胎部件G;19;20)的步骤包括将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放置为成并排或 径向叠置关系的线圈的步骤。
13.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从所述第一外圆周 表面(14)开始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续细长弹性体元件在所述第二外圆周 表面(16a)的径向外部完全放置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围绕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施加轮胎(2) 的至少一个轮胎部件G ;19 ;20)的步骤包括将至少一个弹性体织物带状元件00)至少部 分地放置在所述圆周支撑表面上的步骤。
16.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接下来提供的步骤是将所述连续细长弹性体 元件以成并排或径向叠置的关系的线圈的形式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带状元件00)上。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C3)通过 将基本部件放置在所述构建转鼓(10)上进行制造。
18.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3)的施加包括施 加沿着所述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圆周延伸相继设置的多个带状元件的步骤。
19.一种用于构建轮胎的设备,包括-构建转鼓(10),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外圆周表面(14);-至少一对辅助支撑构件(16),每个辅助支撑构件(16)都包括主体(21),所述辅助支 撑构件02)能够与所述构建转鼓(10)可移除地接合,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与所述构建转 鼓(10)的相应端部成轴向地靠近的关系,并且每个辅助支撑构件都具有与所述第一外圆 周表面(14)连续延伸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以支承轮胎O)的至少一个轮胎部件 19 ;20);-至少一个分离元件(22),其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上的径向外部位 置处,承载圆周支撑表面03);每个分离元件(16)相对于对应的辅助支撑构件(16)的主 体能够在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处,所述主体 沿着径向方向支承所述分离元件(22),在所述第二释放位置处,所述分离元件0 能够沿 着所述径向方向自由运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和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之 间运动时,所述分离元件0 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沿着轴向方向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中,所述分离元件02)围 绕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中,所述分离元件0 至少 部分地悬置着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外圆周表面(16a)。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都还包括回复装 置(39、40、41),所述回复装置置于所述分离元件02)和主体之间,以便使得所述分离 元件0 返回到所述第一支撑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回复装置(39、40、41)为弹性类型。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分离元件02)由径向柔性分片体限定。
25.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0 具有多个分片08)。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0 包括所述多个分片 (48)和可动地联结到所述本体的圆柱形部分(45),所述多个分片08)悬置地连接到 所述圆柱形部分0 并且具有定位成靠近所述构建转鼓(10)的远端。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0 具有界定所述分片 (48)的多个窄切口 (47)。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窄切口G8)被定向为相应的圆周支撑表 面(23)的主轴线(X-X)。
29.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0 由金属制成。
30.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0 的厚度(s)大于大 约 0. 2mmο
31.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径向柔性分片体0 的厚度(s)小于大 约 0. 4mmο
32.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都还包括回复装 置(39、40、41),所述回复装置连接到所述圆柱形部分0 和所述主体,以便使所述分 离元件0 返回至所述第一支撑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回复装置(39、40、41)都包括弹簧 (39),所述弹簧(39)联结到所述圆柱形部分0 和所述主体01)。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回复装置(39、40、41)都还包括惰轮 (41)和缆线(40),所述惰轮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缆线GO)接合在所述惰轮 (41)上并且联结到所述圆柱形部分G5)和所述弹簧(39)。
3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分离元件0 由膜限定。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膜0 具有远端边缘(22a)和与所述 远端边缘(22a)相对的近端边缘02b),所述远端边缘(22a) —体地联结到主体Ql)的圆 形边缘08)以运动靠近所述构建转鼓(10),所述近端边缘(22b)可动地联结到所述主体 01)。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都包括形成在所 述主体中的引导件09)以及在所述近端边缘(22b)处一体地联结到所述膜02)并 能够在所述引导件09)内滑动的滚子(30),以便使得所述膜0 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位 置和所述第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引导件09)是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 二外圆周表面(16a)中形成的槽。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引导件09)被定向为相应的圆周支撑表 面(23)的主轴线(X-X)。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辅助支撑构件(16)都还包括回复装 置(39、40、41),所述回复装置连接到所述滚子(30)和所述主体01),以便使所述膜02) 返回至所述第一支撑位置。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回复装置(39、40、41)都包括弹簧 (39),所述弹簧(39)联结到相应的滚子(30)和所述主体01)。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所述回复装置(39、40、41)都还包括惰轮 (41)和缆线(40),所述惰轮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缆线GO)接合在所述惰轮 (41)上并且联结到所述滚子(30)和所述弹簧(39)。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回复装置(39、40、41)另外将所述膜Q2) 保持张紧在所述第一支撑位置中。
44.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膜0 由弹性体材料制成。
45.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膜0 包括覆盖有弹性体材料的多个帘线。
4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膜02)由织物构成。
全文摘要
使辅助支撑构件(16)与设有第一外圆周表面(14)的构建转鼓(10)接合。这些辅助支撑构件(16)每个都具有与第一外圆周表面(14)连续地延伸的第二外圆周表面(16a)。具有圆周支撑表面(23)的分离元件(22)设置在各个辅助支撑构件(16)的径向外部位置处。轮胎(2)的部件(4;19;20)围绕各个圆周支撑表面(23)施加,并且辅助支撑构件(16)接着轴向地运动离开构建转鼓(10),以便径向地缩回圆周支撑表面(23),从而将圆周支撑表面与轮胎(2)的相应的部件(4;19;20)脱开。
文档编号B29D30/20GK102046362SQ200880129440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8日
发明者C·E·阿穆里, G·曼奇尼, M·马尔基尼 申请人: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