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317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一种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拉伸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传统的模具本身材料的不同,模具可分为:金属模具、石蜡模具、砂型模具等等,虽然这些模具都具有成模的功能,但是都是单一使用,一般也是只能注塑一个塑料产品。

有鉴于以上所述,本发明人提出一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注塑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注塑模具包括底板、两个安装于底板上的方铁、安装于方铁上的承板以及依次安装于承板上的B板、A板、流道板、面板,其中,该B板与A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模仁组件,该面板上设置有与模仁组件连通的流道嘴,且该流道板与面板之间设置有流道推板;两个所述方铁之间设置有顶针面板及顶针顶板,该顶针面板及顶针顶板上设置有顶针,该顶针均穿过承板、B板以伸入模仁组件中,该B板外围设置有与所述模仁组件配合的油缸组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模仁组件包括安装于B板与A板之间并相互固定盖合的上模仁及下模仁、设置于上模仁及下模仁之间形成的模腔中的第一、第二模芯和分别设置于上模仁及下模仁上并可伸入模腔中的第一、第二定位镶件,该第一、第二模芯均与所述油缸组件连接,以可在上模仁及下模仁之间伸缩移动,且该上模仁及下模仁外侧设置有倒扣成型组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倒扣成型组件包括有第三行位座、安装于第三行位座前端的密封座以及安装于第三行位座中并穿过以伸出密封座端部的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和用于驱动该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相互张开或闭合的驱动机构,该密封座以密封装配方式安装于上模仁及下模仁侧边,密封座端部伸入所述模腔中,该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上均设置有成型模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活动安装于第三行位座中的驱动块以及安装于第三行位座上并用于驱动该驱动块往返移动的T形槽铲基,该驱动块前端具有第一、第二倾斜面,该第一、第二倾斜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对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分别成型有倾斜的第一、第二T形轨,所述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第二T形轨配合的第一、第二T形槽,该第一、第二T形轨嵌入该第一、第二T形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块后端成型有倾斜的第三T形轨,所述T形槽铲基下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三T形槽中,该第三T形轨嵌入该第三T形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行位座与密封座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驱动块移动行程的行程限位座,该行程限位座设置有供驱动块穿过的孔位。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缸组件包括有安装于B板与A板之间的第一、第二行位座以及用于驱动该第一、第二行位座进行伸缩移动的油缸,该第一、第二行位座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模芯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至少两组模仁组件,以致使一次可注塑成型两个塑胶产品,且由于该模仁组件中倒扣成型组件的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体积可以做得较小,且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上的成型模槽也可以做得较小,以致使倒扣成型组件能在本实用新型注塑成型的体积较小的产品内成型尺寸较小的倒扣,以满足加工要求,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模仁组件拆卸上模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模仁组件拆卸上模仁及第一、第二模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倒扣成型组件拆卸密封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倒扣成型组件拆卸密封座及第三行位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8所示,为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底板1、两个安装于底板1上的方铁2、安装于方铁2上的承板3以及依次安装于承板3上的B板4、A板5、流道板6、面板7,其中,该B板4与A板5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模仁组件8,该面板7上设置有与模仁组件8连通的流道嘴71,且该流道板6与面板7之间设置有流道推板72;两个所述方铁2之间设置有顶针面板21及顶针顶板22,该顶针面板21及顶针顶板22上设置有顶针,该顶针均穿过承板3、B板4以伸入模仁组件8中,该B板4外围设置有与所述模仁组件8配合的油缸组件9。

所述模仁组件8包括安装于B板4与A板5之间并相互固定盖合的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设置于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之间形成的模腔中的第一、第二模芯83、84和分别设置于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上并可伸入模腔中的第一、第二定位镶件85、86,其中,该第一、第二定位镶件85、86均可伸进所述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之间形成的模腔内,并可分别对第一、第二模芯83、84进行定位,从而使第一、第二模芯83、84定位于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之间形成的模腔中。

所述第一、第二模芯83、84均与所述油缸组件9连接,以可在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之间伸缩移动,且该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外侧设置有倒扣成型组件87。具体而言,所述倒扣成型组件87包括有第三行位座871、安装于第三行位座871前端的密封座872以及安装于第三行位座871中并穿过以伸出密封座872端部的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和用于驱动该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相互张开或闭合的驱动机构875,该密封座872以密封装配方式安装于上模仁81及下模仁82侧边,密封座872端部伸入所述模腔中。该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上均设置有成型模槽。

所述驱动机构875包括活动安装于第三行位座871中的驱动块876以及安装于第三行位座871上并用于驱动该驱动块876往返移动的T形槽铲基877,该驱动块876前端具有第一、第二倾斜面,该第一、第二倾斜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对接。所述第三行位座871与密封座872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驱动块876移动行程的行程限位座879,该行程限位座879设置有供驱动块876穿过的孔位805,以此可防止驱动块876过度向前移动,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质量。

所述第一、第二倾斜面分别成型有倾斜的第一、第二T形轨801、802,所述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第二T形轨801、802配合的第一、第二T形槽,该第一、第二T形轨801、802嵌入该第一、第二T形槽中,以致使当驱动块876向前移动时,驱动块876中第一、第二倾斜面分别成型的倾斜的第一、第二T形轨801、802在第一、第二T形槽滑动,以迫使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相对张开,其在合模后操作;当驱动块876向后移动时,驱动块876中第一、第二倾斜面分别成型的倾斜的第一、第二T形轨801、802在第一、第二T形槽往回滑动以达到向内拉动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的效果,以迫使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相对向内闭合,其在开模后操作,以致该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在注塑产品内壁成型倒扣后可退出注塑产品,由于该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体积可以做得较小,且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上的成型模槽也可以做得较小,以致使倒扣成型组件能在本实用新型注塑成型的体积较小的产品内成型尺寸较小的倒扣,以满足加工要求,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驱动块876后端成型有倾斜的第三T形轨803,所述T形槽铲基877下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三T形槽804中,该第三T形轨803嵌入该第三T形槽804中,以致使该驱动块876与T形槽铲基877形成稳定装配,当T形槽铲基877向上移动时,通过第三T形槽804迫使第三T形轨803移动,以致使驱动块876向后移动。同样的,当T形槽铲基877向下移动时,通过第三T形槽804迫使第三T形轨803移动,以致使驱动块876向前移动。

所述油缸组件9包括有安装于B板4与A板5之间的第一、第二行位座91、92以及用于驱动该第一、第二行位座91、92进行伸缩移动的油缸93,该第一、第二行位座91、92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模芯83、84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至少两组模仁组件8,以致使一次可注塑成型两个塑胶产品,且由于该模仁组件中倒扣成型组件的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体积可以做得较小,且第一、第二倒扣成型模873、874上的成型模槽也可以做得较小,以致使倒扣成型组件能在本实用新型注塑成型的体积较小的产品内成型尺寸较小的倒扣,以满足加工要求,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