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8862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针对注塑模的浇口,按照是否需要进行后处理,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生产时能够自动切除,如点浇口、潜伏式浇口;第二种,生产时不能自动切除,需要后续人工或者使用工装进行切除,如直接侧浇口。

为了提高注塑生产效率,减少注塑生产后的人工耗费,自动切除式的浇口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但常规自动切除式的浇口结构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在切除浇口时,流道是从模具中被强制脱出,所以极易产生料屑,料屑会残留在模具表面,长时间生产后导致模具表面压伤,从而使得零件产生飞边毛刺等情况,降低模具使用寿命。更严重的是,料屑可能会进入型腔,在下一次成型时出现在表面,从而影响零件外观,造成产品品质下降甚至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可以自动切除浇口,且减少了料屑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能够与上模配合形成注塑产品的动模;

位于所述动模下方用以将流道和浇口从所述动模旋转顶起的顶起装置。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在上模与动模的配合下,形成注塑产品;当上模移除后,注塑产品、流道和浇口为一整体;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在动模下方设置顶起装置,动模的相对位置不变,利用顶起装置的旋转顶起的作用力,带动流道和浇口旋转向上运动,进而实现流道和浇口与注塑产品脱离;如此设置,可以方便地实现浇口与注塑产品的分离的目的,且在旋转顶起的作用力下,可以有效防止料屑的产生,从而减少模具的损伤,提高注塑产品的质量以及合格率。

优选地,所述顶起装置具体包括:

两块内壁具有螺旋导槽的导向部;

位于两块所述导向部之间的旋转套;所述旋转套的外周设置有与所述螺旋导槽配合且能够在所述螺旋导槽的作用下旋转上升的导向销钉;

位于所述旋转套的下方用以推动所述旋转套向上运动的顶针。

优选地,所述旋转套包括横截面较小的圆柱体与横截面较大的圆柱基座;所述圆柱体的顶部设置用于固定所述流道的固定槽,所述导向销钉设置于所述圆柱基座。

优选地,所述顶针位于所述圆柱基座的外周,且所述圆柱基座的边缘设置有用于供所述顶针通过以限制所述旋转套上升高度的避让凹槽。

优选地,所述导向部固定于导槽固定块,且所述顶针穿过所述导槽固定块。

优选地,所述顶针的底部设置顶针板与顶针固定板,且所述顶针板位于所述顶针固定板的下方,所述顶针的底部由所述顶针板连接于所述顶针固定板。

优选地,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顶针板和所述顶针固定板运动的顶棍。

优选地,所述导槽固定块固定于动模垫板,且所述动模垫板与所述动模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动模垫板的下方紧密贴合模脚,且所述模脚设置用以容纳所述顶针板与所述顶针固定板的容纳部。

优选地,所述模脚的下方紧密贴合动模座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旋转套、顶针和导向部相对于注塑产品、流道和浇口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导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旋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导槽固定块、旋转套与导向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旋转套、顶针与导向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动模、2-动模垫板、3-模脚、4-动模座板、5-顶针固定板、6-顶针板、7-旋转套、8-顶针、9-导向部、10-导向销钉、11-导槽固定块、12-避让凹槽、13-固定槽、91-注塑产品、92-流道、93-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旋转套、顶针和导向部相对于注塑产品、流道和浇口的示意图;图4为图2中导向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旋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导槽固定块、旋转套与导向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旋转套、顶针与导向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如说明书附图1与附图2所示,主要包括动模1和顶起装置;顶起装置位于动模1的下方。

动模1与上模配合形成注塑产品91,形成注塑产品91的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当注塑产品91形成之后,上模移除,此时注塑产品91、流道92和浇口93连接为一整体,如说明书附图3所示。

注塑成型后,连接为一整体的注塑产品91、流道92和浇口93位于动模1上,且与动模1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利用顶起装置与流道92之间的接触力,当顶起装置旋转向上顶起流道92时,流道92和浇口93同步旋转向上运动,由于浇口93与注塑产品91之间的连接部位尺寸往往较小,因此浇口93在旋转向上运动时,与注塑产品91脱离,注塑产品91依旧位于动模1上。

如此一来,可以方便地实现浇口93与注塑产品91的分离的目的,且在旋转顶起的作用力下,可以有效防止料屑的产生,从而减少模具的损伤,提高注塑产品的质量以及合格率。

为了实现顶起装置的旋转顶起,可以参考诸如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旋转上升机构;举例来说,为了实现旋转的动作,可以采用电机实现旋转;为了实现上升的动作,可以采用活塞缸实现上升;将电机设置于活塞缸,并确保电机与活塞缸同时工作,即可实现旋转顶起的技术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最为优选的实施方式:

顶起装置包括导向部9、旋转套7、导向销钉10和顶针8,如说明书附图2~附图5所示。

导向部9分为两块,且两块导向部9的内壁设置螺旋导槽,如说明书附图4;旋转套7位于两块导向部9之间,且旋转套7设置的导向销钉10能够与螺旋导槽相配合;顶针8设置于旋转套7的下方。

如说明书附图2和附图7可以看出,顶针8的顶端抵于旋转套7的底部,顶针8能够推动旋转套7向上运动;与旋转套7相对位置固定的导向销钉10随着旋转套7的向上运动而运动;由于导向销钉10与螺旋导槽配合,如此一来,导向销钉10向上运动的同时,还会在螺旋导槽的作用下旋转,进而实现了旋转向上的运动。

当然,导向销钉10应设置于旋转套7的外周,呈突出状;螺旋导槽相对于导向部9呈凹陷状,导向销钉10与螺旋导槽配合,进而实现上述旋转向上的动作。

针对旋转套7,其包括横截面较小的圆柱体与横截面较大的圆柱基座,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

圆柱体与圆柱基座连接,且圆柱体位于圆柱基座的上方;圆柱体的顶部设置固定槽13,用以固定流道92,如说明书附图3所示。导向销钉10位于圆柱基座的侧壁。

固定槽13的具体形状尺寸可以根据流道92的形状尺寸而定;当导向销钉10在螺旋导槽内运动时,旋转套7旋转向上的动作,并在固定槽13的作用下实现流道92与浇口93的旋转上升,进而实现浇口93与注塑产品91的分离,有效的防止料屑的产生,从而减少模具的损伤,提高注塑产品的质量以及合格率。

顶针8位于旋转套7的圆柱基座的外周,且圆柱基座的边缘设置避让凹槽12;当导向销钉10在螺旋导槽内运动时,避让凹槽12随之旋转上升,由于顶针8位于圆柱基座的外周,且顶针8的不会转动,当避让凹槽12旋转至顶针8的位置时,顶针8伸入避让凹槽12内,此时尽管顶针8继续向上运动,旋转套7也不会随之旋转上升,而是回落至原先位置。如此一来,便能够限制旋转套的上升高度。

导向部9固定于导槽固定块11,且顶针8穿过导槽固定块11,如说明书附图2与说明书附图6所示。

导向部9与导槽固定块11的形状构造可以根据需要而定,顶针8穿过导槽固定块11,能够实现顶针8的顶部推动旋转套7底端向上运动,实现旋转套7旋转上升的动作。

顶针8的底部设置顶针板6与顶针固定板5,且顶针板6位于顶针固定板5的下方,顶针8的底部由顶针板6连接于顶针固定板5,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

顶针板6与顶针固定板5可以采用螺栓固定连接;顶针8的底部具有截面尺寸大于顶针8竖直主体部截面尺寸的底端,顶针8的竖直主体部贯穿顶针固定板5的通孔,且底端位于通孔的下方,底端的截面尺寸大于通孔尺寸;与通孔相对应位置的顶针板6位于底端下方,顶针板6与顶针固定板5其他部位紧密贴合,从而实现顶针8、顶针板6与顶针固定板5三者固定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顶棍驱动顶针板6与顶针固定板5向上运动,进而实现旋转套7旋转上升的动作。

如说明书附图图1所示,导槽固定块11固定于动模垫板2,且动模垫板2与动模1紧密贴合。动模垫板2的下方还可以紧密贴合模脚3,且模脚3设置用以容纳顶针板6与顶针固定板5的容纳部。模脚3的下方紧密贴合动模座板4。

动模垫板2与动模1之间、动模垫板2与模脚3之间以及模脚3与动模座板4之间均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诸如螺栓连接,以实现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可靠,实现注塑产品91的成型以及将浇口93与注塑产品91分离的效果。

上述各个部件的作用是为了实现动模1的整体支撑,且采用分体式设置有助于方便后续维护;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设置方式实现对动模1的支撑,本实用新型将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注塑模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