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格栅生产设备的模具循环移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59885阅读:来源:国知局
M)向右移动。
[0018]采用以上结构,不仅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实施,而且可以有效地实现模具导入及推动,以便在模具上制造格栅。
[0019]作为优化设计,两根所述返回链条(14)由同一个电机(15)带动,具体为电机(15)输出轴上的主动链轮通过链条与左传动轴(100)上的从动链轮相连;所述左传动轴(100)上的两个主动链轮分别通过一根返回链条(14)与右传动轴(32)上对应的一个从动链轮相连,且左、右传动轴左右并排设置,这两根传动轴的前、后侧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在所述机架
(12)上。
[0020]采用以上设计,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实施,而且能可靠地带动两根返回链条(14)同步转动,能有效防止两根返回链条(14)转动不同步的问题。当然,在满足带动两根返回链条(14)同步转动的功能前提下,也可以采用两个电机(15)分别来驱动两根返回链条
(14),只是这种设计需要精确地控制两个电机(15)同步动作。
[0021]作为优选,所述竖直导杆(17)的数目为四根,这四根竖直导杆分别位于同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且竖直导杆(17)外面分别套装有一个导向套,这些导向套分别固定在所述脱模升降板(18)上对应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一升降气缸(19)和推出气缸(23)数目均为两个,每种气缸中的两个气缸前后并排设置。
[0022]采用以上结构,竖直导杆(17)可以对脱模升降板(18)导向,防止导入脱模升降板(18)升降过程中发生卡滞。另外,所述第一升降气缸(19)和推出气缸(23)数目均为两个,每种气缸中的两个气缸前后并排设置,这样就能可靠地保证升降脱模升降板(18)及向左推动模具。
[0023]在本案中,所述导杆(24)的数目为四根,这四根导杆分别位于同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且导杆(24)外面分别套装有一个直线轴承,这些直线轴承分别固定在所述导入升降板(25)上对应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升降气缸(26)和导入气缸(28)数目均为两个,每种气缸中的两个气缸前后并排设置。
[0024]采用以上结构,导杆(24)可以对导入升降板(25)导向,防止导入升降板(25)升降过程中发生卡滞。另外,所述第二升降气缸(26)和导入气缸(28)数目均为两个,每种气缸中的两个气缸前后并排设置,这样就能可靠地保证升降导入升降板(25)及向右推动模具。
[0025]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可靠、有效地去完成模具的循环移动,以便让模具在准备制造栅格状态、制造格栅状态和脱模状态之间依次转换,且本模具循环移动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模具的主视图。
[0027]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8]图3为图1的轴测图。
[0029]图4为本模具循环移动装置的主视图。
[0030]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31]图6为图4的轴测图。
[0032]图7为图1中脱模及模具导出机构的轴测图。
[0033]图8为图1中脱模及模具导出机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5]如图1至3所示,一种复合材料格栅生产设备的模具M,包括模具板I和脱模顶针组件,其中模具板I为矩形板,在模具板I两端分别设有一个蜗条2,这两个蜗条的螺纹面背对,且两个蜗条2分别通过一块挡板3与所述模具板固定;两块所述挡板3之间的模具板上板面密布有凸块4,这些凸块排列成m*n矩形阵列,相邻两个凸块4之间以及两端的凸块4与所述挡板3均留有间隙,这些间隙构成一个栅格状的纤维附着槽F ;所述模具板I上垂直开有一组顶针过孔la,该顶针过孔贯穿模具板I的上、下板面,这些顶针过孔Ia的位置对应所述纤维附着槽F,且每个顶针过孔中设有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所述模具板I下板面并排固设有两根滑轨5,该滑轨的轴心线与所述蜗条2平行;所述脱模顶针组件数目至少为一个,每个脱模顶针组件包括导柱6、上顶针板7和脱模顶针10,其中导柱6数目至少为三根,该导柱垂直固定在所述模具板I的下板面上;所述上顶针板7和下顶针板8重叠在一起,这两块板同时与所有的所述导柱6滑动配合,且下顶针板下方的导柱6上套装有限位螺母9 ;每根所述脱模顶针10的尾部插入模具板I上对应一个的顶针过孔Ia中,该脱模顶针的头部藏入所述上顶针板7上对应的沉头孔中,且所有脱模顶针10头部的底面与所述下顶针板8上板面贴合。在两个蜗条2的底面对应设有一个挂耳11。
[0036]如图4至8所示,并结合图1-3,一种复合材料格栅生产设备的模具循环移动装置,主要由机架12、模具导入及推动机构D和脱模及模具导出机构T结构。其中,机架1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并通过焊接成型,且具有上层平台和下层平台,这两个平台可供模具移动。机架12的每层平台上前后并排有两根水平导轨13,且两层平台上的水平导轨13在竖直方向上重合,每层平台上的两根水平导轨13均可与模具M上对应的两根滑轨5滑动配合,这样就能使模具M在机架12的上层平台和下层平台移动。
[0037]在机架12的下层平台前后并排有两根返回链条14,这两根返回链条14在电机15的带动下同步转动。作为优选,两根返回链条14由同一个电机15带动,具体为电机15输出轴上的主动链轮通过链条与左传动轴100上的从动链轮相连。左传动轴100上的两个主动链轮分别通过一根返回链条14与右传动轴32上对应的一个从动链轮相连,且左传动轴和右传动轴左右并排设置,这两根传动轴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在机架12上。
[0038]在两根返回链条14的每个链节上均固设有一个L形的牵引挂钩16,这两个牵引挂钩16可挂住模具M底部对应的一个挂耳11,从而牵引着模具在机架12的下层平台上由右往左返回。
[0039]如图4至8所示,并结合图1-3,所述模具导入及推动机构D设在机架12的左端,其作用是将机架12下层平台上的模具M送到机架12的上层平台,并推动模具M在机架12的上层平台从左往右移动,进而移动到脱模及模具导出机构T。
[0040]模具导入及推动机构D主要由导杆24、导入升降板25、第二升降气缸26、导入导轨27、导入气缸28、推动电机29、蜗杆30和支架31构成。其中,导杆24的数目为至少两根,这些导杆24竖直设置在机架12的左端,水平设置的导入升降板25与这些导杆24滑动配合。作为优选,导杆24的数目为四根,这四根导杆分别位于同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且导杆24外面分别套装有一个直线轴承,这些直线轴承分别固定在导入升降板25上对应的安装孔中。所述导入升降板25下板面与第二升降气缸26活塞杆的上端固定,并可在该第二升降气缸26的作用下升降,且第二升降气缸26竖直安装在机架12上。
[0041]参照图4至8,并结合图1一3,导入升降板25上板面前后并排固定有两根导入导轨27,这两根导入导轨27的位置与机架12每层平台上的两根水平导轨13 —一对应,且导入导轨27的结构与该水平导轨相同。导入导轨27的顶面开有一个左右贯通的定位槽,该定位槽为工字型结构,且这个定位槽可以与模具M上的滑轨5滑动配合。导入气缸28水平安装在机架12左端的上部,该导入气缸28的活塞杆可向右推动导入导轨27上的模具M,并将该模具推到两根机架I上层平台的两根水平导轨13上。在本案中,第二升降气缸26和导入气缸28数目均为两个,每种气缸中的两个气缸前后并排设置,即两个第二升降气缸26和两个导入气缸28均前后并排设置。
[0042]推进组件数目为两个,并呈前后并排设置,每个推进组件中主要由推动电机29、蜗杆30和支架31结构。其中,推动电机29水平设在机架12左端的上部,该推动电机29的输出轴右端同轴连接有一根蜗杆30,这根蜗杆30的两端与支架31上的安装孔转动配合,该支架31安装在机架12上。当模具M被导入气缸28推到机架12上层平台的两根水平导轨13左端部时,蜗杆30会与该模具上对应的蜗条2连接,从而向右推进模具M。
[0043]如图4至8所示,并结合图1-3,脱模及模具导出机构T设在机架12的右端,其作用是将制造得到的格栅与模具M分开,并将该模具由机架12的上层平台推动到机架的下层平台,进而实现模具M的循环移动。
[0044]脱模及模具导出机构T主要由竖直导杆17、脱模升降板18、第一升降气缸19、脱模导轨20、脱模气缸21、电磁铁22和推出气缸23构成。其中,竖直导杆17的数目至少为两根,这些竖直导杆17平行固定在机架12上,水平设置的脱模升降板18同时与这些竖直导杆17滑动连接。在本案中,竖直导杆17的数目为四根,这四根竖直导杆分别位于同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且竖直导杆17外面分别套装有一个导向套,这些导向套分别固定在脱模升降板18上对应的安装孔中。
[0045]脱模升降板18下方的机架12上竖直安装有第一升降气缸19,该第一升降气缸19的活塞杆上端与脱模升降板18底面固定,并可推动脱模升降板18升降。在本案中,第一升降气缸19的数目为两个,这两个第一升降气缸19前后并排设置。脱模升降板18的顶面前后并排有两根脱模导轨20,这两根脱模导轨20的位置与机架12每层平台上的两根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