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612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轧带钢生产领域,特别涉及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余热回收罩、蓄热水箱、第一输送泵、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余热回收罩包括底部敞口的壳体以及第三管道,第三管道呈倒U型并与壳体的内壁连接;壳体的外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三管道的一端相通;第一管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可拆卸连接,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蓄热水箱的侧部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与第二通孔可拆卸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蓄热水箱的侧部连接;第一输送泵设置在第一管道上。该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减少了热能损失、提高了热量利用率,而且回收的余热可供生活、生产上使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专利说明】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轧带钢生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冷轧带钢的生产流程主要为酸洗、冷轧、工艺润滑、退火降温以及平整,最后再对带钢进行镀层、剪切和包装后即为成品,但是在对冷轧带钢退火降温的工艺阶段,现在普遍的作法是通过空气自然冷却的方式或者循环水冷却的方式将热量直接散失掉,并没有将带钢退火降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完全有效的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4]一种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余热回收罩、蓄热水箱、第一输送泵、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
[0005]余热回收罩包括底部敞口的壳体以及第三管道,第三管道呈倒U型并与壳体的内壁连接;
[0006]壳体的外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三管道的一端相通;
[0007]第一管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可拆卸连接,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蓄热水箱的侧部连接;
[0008]第二管道的一端与第二通孔可拆卸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蓄热水箱的侧部连接;第一输送泵设置在第一管道上。
[0009]优选地,还包括换热器、酸洗槽、第四管道以及第五管道;蓄热水箱的侧部通过第四管道与换热器连接,酸洗槽通过第五管道与换热器连接。
[0010]优选地,还包括软化水装置;蓄热水箱的侧部设置有工质水进口,软化水装置用于软化通过工质水进口进入蓄热水箱的工质水。
[0011]优选地,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于壳体的外侧的顶部,风机的进口与出口与壳体的内部相通。
[0012]优选地,还包括生活用水管道,生活用水管道穿过蓄热水箱的内部。
[0013]优选地,在蓄热水箱的内部的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在没有余热时,即带钢没有退火时,提供酸洗所需热量。
[0014]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输送泵,第二输送泵设置于第四管道上。
[0015]优选地,还包括第三输送泵,第三输送泵设置于第五管道上。
[0016]优选地,还包括缓冲罐,缓冲罐设置于第五管道上并在第三输送泵与酸洗槽之间。
[0017]优选地,换热器为石墨换热器。
[00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对冷轧带钢退火降温的工艺阶段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很好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减少了热能损失、提高了热量利用率,而且回收的余热可供生活、生产上使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的设备结构图;
[0020]附图标记:I余热回收罩,2换热器,3蓄热水箱,4酸洗槽,5缓冲罐,6第三输送泵,7第二输送泵,8带钢,9第一输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2]一种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余热回收罩1、蓄热水箱3、第一输
送泵、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
[0023]余热回收罩I包括底部敞口的壳体以及第三管道,第三管道呈倒U型并与壳体的内壁连接;
[0024]壳体的外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三管道的一端相通;
[0025]第一管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可拆卸连接,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蓄热水箱3的侧部连接;
[0026]第二管道的一端与第二通孔可拆卸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蓄热水箱3的侧部连接;第一输送泵9设置在第一管道上。
[0027]提供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对冷轧带钢退火降温的工艺阶段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很好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减少了热能损失、提高了热量利用率,而且回收的余热可供生活、生产上使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0028]优选地,第三管道设置为多根以提高余热的利用率。
[0029]因为带钢在进行酸洗前酸液需要升温,可以利用蓄热水箱中的热水与酸液进行换热,使得酸液升温。因此优选地,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换热器2、酸洗槽4、第四管道以及第五管道;蓄热水箱3的侧部通过第四管道与换热器连接,酸洗槽4通过第五管道与换热器连接,这样直接余热回收的热量可以与酸液进行换热。
[0030]为了增加余热回收的利用率,换热器2可以设置为多个,酸洗槽4也可以同时设置为多个,这样增加了进行换热的酸液量。
[0031]优选地,还包括软化水装置,蓄热水箱3的侧部设置有工质水进口,软化水装置用于软化通过工质水进口进入蓄热水箱3的工质水,软化后的工质水除去了钙、镁离子,可以保证延长用水设备的寿命。
[0032]优选地,蓄热水箱3里设置有温度计、液位计用于检测水的温度和液位。
[0033]优选地,为了加强余热回收罩内带钢与第三管道中的水之间的热量传递,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于壳体的外侧的顶部,风机的进口与出口与壳体的内部相通。
[0034]优选地,为了更方便的移动余热回收罩,其最顶端设置有圆形的吊耳。
[0035]蓄热水箱中的热水除了供生产换热用还可以供生活之用,因此优选地还包括生活用水管道,生活用水管道穿过蓄热水箱的内部。[0036]优选地,蓄热水箱3的内部的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在没有余热时,即带钢没有退火时,提供酸洗所需热量。
[0037]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输送泵7,第二输送泵7设置于第四管道上,用于将蓄热水箱中的水输送进入换热器中。
[0038]优选地,还包括第六管道,蓄热水箱的侧部通过第六管道与换热器连接,用于从换热器换热之后的水通过第六管道回到蓄热水箱中。
[0039]优选地,还包括第三输送泵6,第三输送泵6设置于第五管道上,用于将酸洗槽中的酸液输送进入换热器中。
[0040]优选地,还包括第七管道,酸洗槽的侧部通过第七管道与换热器连接,用于从换热器换热之后的酸液通过第七管道回到酸洗槽中,这样酸洗槽中的热酸液可以进行酸洗带钢使用。
[0041]为了防止酸洗槽中没有酸液时,第三输送泵会直接抽送空气,因此最好还包括缓冲罐5,缓冲罐5设置于第五管道上并在第三输送泵6与酸洗槽4之间,为了保护第三输送泵缓冲罐中一直保持有一定液位。
[0042]优选地,由于换热介质为酸液,为了防腐蚀换热器为石墨换热器。
[0043]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0044]在带钢8退火工艺中的降温阶段,将余热回收罩I罩在带钢上,余热回收罩I内壁上设置的多根第三管道通过吸收带钢的余热,从而使蓄热水箱3中的工质水从第一管道通过第一输送泵9进入第三管道中后进而水温升高,然后热水通过第二管道再回到蓄热水箱3储存,蓄热水箱3中的热水一部分用于生活用水升温,一部分用于生产上带钢8酸洗的酸液升温,蓄热水箱3中的水也可以作为生活、生产上的其他用途。
[0045]本实用新型的余热回收方式与现有技术的余热回收方式有以下几点区别:
[0046]表1
[0047]
【权利要求】
1.一种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回收罩、蓄热水箱、第一输送泵、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 所述余热回收罩包括底部敞口的壳体以及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呈倒U型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 所述壳体的外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相通; 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蓄热水箱的侧部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蓄热水箱的侧部连接; 所述第一输送泵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酸洗槽、第四管道以及第五管道; 所述蓄热水箱的侧部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酸洗槽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化水装置; 蓄热水箱的侧部设置有工质水进口,所述软化水装置用于软化通过所述工质水进口进入所述蓄热水箱的工质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的顶部,所述风机的进口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活用水管道,所述生活用水管道穿过所述蓄热水箱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热水箱的内部的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在没有余热时,即带钢没有退火时,提供酸洗所需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输送泵,所述第三输送泵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并在所述第三输送泵与所述酸洗槽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带钢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石墨换热器。
【文档编号】F27D17/00GK203798182SQ201420110977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2日
【发明者】贺遵志 申请人:杭州大策新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