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555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组件。



背景技术:

换热器组件可以包括梯形换热器和矩形换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由此例如使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连通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设置在第一连通集流管和第一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连通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设置在第二连通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其中第一连通集流管设有隔板,而具有在第一连通集流管轴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连通腔室,第二连通集流管设有隔板,而具有多个在第二连通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连通腔室,并且多个第一连通腔室与对应的多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使得进入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制冷剂是以串联的方式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连通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第一连通腔室,第二连通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两个第一连通腔室分别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具有一个第一腔室,第二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两个第二腔室分别通过换热管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并且两个第二腔室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连通集流管的隔板从第一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向第一换热器的较宽的一侧偏置预定距离,第二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且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设置在第二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第二集流管中的隔板设置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或者第一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连通集流管的隔板高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连通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一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第二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且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连通集流管中的隔板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向第二换热器的较宽的一侧偏置预定距离,且第二集流管中的隔板从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向第二换热器的较宽的一侧偏置预定距离;或者第一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且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连通集流管中的隔板和第二集流管中的隔板高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连通集流管的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连通集流管设有两个隔板,而具有三个第一连通腔室,第二连通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位于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端的两个第一连通腔室分别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在第一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一腔室,第一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的排列方向上位于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之间,第二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第二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腔室分别通过换热管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并且两个第二腔室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一集流管的轴向上的中点处,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二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且第二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或者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中的一个高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并且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中的另一个低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是梯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是矩形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连通集流管设有两个隔板,而具有三个第一连通腔室,第二连通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一个流体连通,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另一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具有一个第一腔室,第二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第二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腔室分别通过换热管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并且两个第二腔室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在第一连通集流管的轴向上的中点的两侧,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二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且第二集流管的隔板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或者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中的一个高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并且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中的另一个低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位于第一换热器的较宽的一侧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一个流体连通,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位于第一换热器的较窄的一侧的一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相邻的两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位于第二换热器的较宽的一侧的一个流体连通,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另一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位于第二换热器的较窄的一侧的一个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连通集流管设有两个隔板,而具有三个第一连通腔室,第二连通集流管设有两个隔板,而具有三个第二连通腔室,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与三个第二连通腔室分别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在第一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一腔室,第二集流管设有一个隔板,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通过换热管与第一集流管的两个第一腔室中的一个流体连通,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二连通腔室通过换热管与第二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腔室中的一个流体连通,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另一个第一连通腔室通过换热管与第一集流管的两个第一腔室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并且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二连通腔室的位于第二连通集流管的端部的一个第二连通腔室流体连通,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另一个第二连通腔室通过换热管与第二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腔室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并且与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的位于第一连通集流管的端部的一个第一连通腔室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的两个第一腔室中的所述另一个和第二集流管的两个第二腔室中的另一个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在第一连通集流管的轴向上的中点的两侧,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两个隔板在第二连通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的中点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第一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位于第一换热器的较宽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是矩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是梯形换热器,第二连通集流管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二连通腔室位于第二换热器的较窄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2至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流路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7至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流路的示意图;

图11至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构成的组合式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至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以及换热器组件100的示例性的使用状态,为了使附图更清楚,没有画出图1、6、11、12中的换热器的中间部分的翅片和换热管。如图1至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所述第一换热器1包括第一连通集流管10,第一集流管12,和设置在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一集流管12之间的换热管9;以及第二换热器2,所述第二换热器2包括第二连通集流管20,第二集流管22,和设置在第二连通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22之间的换热管9。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隔板30,而具有在第一连通集流管10轴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二连通集流管20设有隔板30,而具有多个在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连通腔室24,并且多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与对应的多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使得进入所述换热器组件100的制冷剂是以串联的方式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和第一换热器1。换热管9可以是扁管,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设有位于扁管之间的翅片。

参见图1至5,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通过管路5连接。具体而言,多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与对应的多个第二连通腔室24通过管路5流体连通。两个换热器组件100构成风冷模块化冷水机组的换热器。管路5可以是U形管(例如铜管)或笛形管(例如铜管)等。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平行贴合,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的换热器芯体的平面成90度角。换热器组件100的制冷剂入口管6(进口接管)在第二换热器2(矩形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22上,制冷剂出口管7(出口接管)根据需要可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集流管22或第一换热器1(梯形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12上。第一换热器1(梯形换热器)大致竖直设置,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平行贴合,因此,第二换热器2(矩形换热器)倾斜设置。

参见图6至10,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通过管路5连接。具体而言,多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与对应的多个第二连通腔室24通过管路5流体连通。两个换热器组件100构成风冷模块化冷水机组的换热器。管路5可以是U形管(例如铜管)或笛形管(例如铜管)等。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平行贴合,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的换热器芯体的平面成90度角。换热器组件100的制冷剂入口管6(进口接管)在第二换热器2(梯形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22上,制冷剂出口管7(出口接管)根据需要可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集流管22或第一换热器1(矩形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12上。第一换热器1(矩形换热器)大致竖直设置,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和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平行贴合,因此,第二换热器2(梯形换热器)倾斜设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7,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二连通集流管20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两个第一连通腔室14分别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12具有一个第一腔室16,第二集流管22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26,两个第二腔室26分别通过换热管9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并且两个第二腔室26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6和制冷剂出口管7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换热器1是梯形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隔板30从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向第一换热器1的较宽的一侧偏置预定距离,第二换热器2是矩形换热器,且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设置在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第二集流管22中的隔板30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是梯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是矩形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隔板30高于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这样使第一换热器1的上下两部分面积相等,制冷剂分配更为均匀。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一换热器1是矩形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隔板30在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第二换热器2是梯形换热器,且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连通集流管20中的隔板30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向第二换热器2的较宽的一侧偏置预定距离,且第二集流管22中的隔板30从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向第二换热器2的较宽的一侧偏置预定距离。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8,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两个隔板30,而具有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二连通集流管20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位于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两端的两个第一连通腔室14分别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12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在第一集流管12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一腔室16,第一集流管12的隔板30在第一换热器1的换热管9的排列方向上位于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两个隔板30之间,第二集流管22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26,第二集流管22的两个第二腔室26分别通过换热管9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并且两个第二腔室26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6和制冷剂出口管7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8,第一集流管12的隔板30在第一集流管12的轴向上的中点处,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在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且第二集流管22的隔板30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8,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中的一个是梯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中的另一个是矩形换热器。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是梯形换热器,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两个隔板30,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一换热器1形成四个回路。采用该实施例所示的换热器组件100,可提高制冷剂侧压降,机组工作更为稳定。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两个隔板30,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两个隔板30分别高于和低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9,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两个隔板30,而具有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二连通集流管20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14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一个流体连通,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另一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12具有一个第一腔室16,第二集流管22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26,第二集流管22的两个第二腔室26分别通过换热管9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并且两个第二腔室26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6和制冷剂出口管7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示例,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两个隔板30在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轴向上的中点的两侧,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在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且第二集流管22的隔板30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方向的中点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一换热器1是梯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是矩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位于第一换热器1的较宽的一侧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14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一个流体连通,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位于第一换热器1的较窄的一侧的一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两个隔板30,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两个隔板30分别高于和低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第二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过三通管(一分二)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位于第一换热器1的较宽的一侧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14。利用第一换热器1上部区域风速较大的特点,制冷剂并联平行地换热,可提高换热系数,增大换热能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一换热器1是矩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是梯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相邻的两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位于第二换热器2的较宽的一侧的一个流体连通,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另一个与两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位于第二换热器2的较窄的一侧的一个流体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10,第一连通集流管10设有两个隔板30,而具有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二连通集流管20设有两个隔板30,而具有三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与三个第二连通腔室24分别流体连通,第一集流管12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在第一集流管12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一腔室16,第二集流管22设有一个隔板30,而具有两个在第二集流管22的轴向上排列的第二腔室26,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14通过换热管9与第一集流管12的两个第一腔室16中的一个流体连通,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二连通腔室24通过换热管9与第二集流管22的两个第二腔室26中的一个流体连通,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另一个第一连通腔室14通过换热管9与第一集流管12的两个第一腔室16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并且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二连通腔室24的位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端部的一个第二连通腔室24流体连通,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另一个第二连通腔室24通过换热管9与第二集流管22的两个第二腔室26中的另一个流体连通并且与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14的位于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端部的一个第一连通腔室14流体连通,并且第一集流管12的两个第一腔室16中的所述另一个和第二集流管22的两个第二腔室26中的另一个分别与制冷剂入口管6和制冷剂出口管7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示例,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两个隔板30在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轴向上的中点的两侧,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两个隔板30在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轴向方向的中点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换热器1是梯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是矩形换热器,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连通腔室14位于第一换热器1的较宽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相等的三个第一连通腔室14,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内腔分成三个相等的第二连通腔室24。第一连通集流管10的隔板30与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隔板30在高度方向上分别对齐。在换热器组件100中形成一个S形制冷剂串联回路,并形成三个回路。制冷剂从第二集流管22的两个第二腔室26中的上部第二腔室26进入,并且从第一集流管12的两个第一腔室16中的下部第一腔室16流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0,第一换热器1是矩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是梯形换热器,第二连通集流管20的三个第二连通腔室24中的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二连通腔室24位于第二换热器2的较窄的一侧。

如图1至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制冷剂是以串联的方式先后进入梯形换热器和矩形换热器,或者先后进入矩形换热器和梯形换热器。将梯形换热器和矩形换热器通过铜管以串联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换热器组件。集流管中设置多个隔板,实现不同的流动回路。两个换热器组件拼接成的组合式微通道换热器,能有效增加冷水机组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能力。且制冷剂可以实现同侧或对角方向进出,便于将换热器与机组进行安装连接。

如图11和12所示,两种不同的换热器模块可以拼接成一个组合式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于风冷模块化冷水机组上。

图11的微通道换热器是由图2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和图7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组合而成。两个换热器组件的进出口接管分别位于梯形换热器和矩形换热器的集流管上,且都在同一侧。图3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和图8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可以组合在一起、图4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和图9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可以组合在一起、图5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和图10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可以组合在一起,进出口接管也都在同一侧。

安装人员在焊接换热器与压缩机和膨胀阀的连接铜管时,可方便地在同一侧进行操作。并且从压缩机出来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三通进入微通道换热器,进口铜接管长度是一样的,不会出现一个换热器组件有复杂的长接管,这样能使两个换热器组件的压降较为平均,制冷剂分配更为均匀。

图12的微通道换热器是由图5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和图10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组合而成。两个换热器组件的进口接管都在同一侧,出口接管都在处于对角线方向上的另一侧。压缩机出来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三通从矩形换热器和梯形换热器的集流管的上部进入,在各自的换热器组件中进行一个三回路流程换热后,分别从对角线方向的矩形和梯形换热器集流管下部流出。同样地,从三通到进口的铜接管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实现制冷剂的均匀分配。

如图1至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增大换热面积,制冷剂分配均匀,提升换热能力。与传统的风冷模块冷水机组换热器相比,充分利用了两侧V形区域,面积增加了约22%;且从三通到换热器组件的进口的铜接管长度一致,实现两个换热器组件的制冷剂均匀分配,换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流路和接管形式多样。可实现两、三或四回路,流路也有串联或串并联的关系,进出口接管可在同一侧也可在对角线侧。多样的流路和接管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客户机组设置和不同工况的需要。再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运输方便、安装简便。拆成平板状态的换热器芯体进行装箱运输,不占用空间;客户通过U形铜管、笛形管或三通管等将四个平板芯体组合成整体的换热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