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327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输送装置,例如为一种可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等而利用的热输送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不必使用泵等驱动源、通过使热输送介质产生循环而进行热输送的热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在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上,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特开昭62-238951号公报上所展示的那样,一种具有2系统的致冷剂回路为人们所知。这种致冷剂回路,具有1次侧致冷剂回路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其中,1次侧致冷剂回路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压缩机、第1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机构、和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而构成,而2次侧致冷剂回路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泵、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和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而构成。
而且,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与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被配设在要进行空调的室内。
在该致冷剂回路上,在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时,在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蒸发,而在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冷凝。该冷凝了的致冷剂,在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由此,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在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冷凝,而在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蒸发。该蒸发了的致冷剂,在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由此,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
这样,可以实现1次侧致冷剂回路的配管长度的短缩化,提高制冷能力。
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上,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上,需要作为用于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单个的驱动源的泵装置。其结果是,导致消耗电力的增加等。又,由于需要该驱动源,所以还存在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增多、使作为装置全体的可靠信下降这一问题。
作为为解决这些课题的致冷剂回路,有一种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上没有驱动源的、所谓的无动力热输送方式的热输送装置。作为该热输送装置,在特开昭63-180022号公报上展示了该种热输送装置。该热输送装置上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加热器、冷凝器和密闭容器而构成,且密闭容器被配置在比加热器要高的位置上。进一步,在加热器和密闭容器之间,由具有开闭阀的均压管所连接着。
由这样的构成,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首先,使开闭阀为闭状态,使在加热器上被加热了的气体致冷剂在冷凝器上受到冷凝而液化后,将该液体致冷剂回收到密闭容器上。其后,使开闭阀开口,由均压管使加热器和密闭容器之间成为均压状态,从位于比加热器要高的位置上的密闭容器中将液体致冷剂返回到加热器。
通过反复进行这种动作,就可以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上不必设置泵等的驱动源而进行致冷剂的循环。
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这样的热输送装置上,在气体致冷剂从冷凝器流入到密闭容器的场合,由于该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上升,有可能使致冷剂的循环动作不能良好地进行。因此,为使气体致冷剂不从冷凝器中流出,就有必要在该冷凝器上预先使致冷剂处于过冷却状态。
又,上述热输送装置,是通过对密闭容器内的构造进行改良,而对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上升进行控制的。并不能说具有了充分的可靠性。
又,为了这样地将液体致冷剂可靠地导入到密闭容器内,就有必要将冷凝器配置在比密闭容器要高的位置上,这增大了对各机器的配设位置的限制,难以适用于大规模的系统和长配管的系统上。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在不需要驱动源的无动力的热输送方式的热输送装置上,在减少对机器配设位置的制约的同时,得到高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发明概述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对利用侧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施予压力,利用该压力在该利用侧致冷剂回路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又,以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的规定动作得到进行的方式,对致冷剂的循环方向进行限制。
具体来说,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解决装置是,如

图1所示,首先,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以可以进行致冷剂循环的方式相连接而构成,且具有其上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在与热源装置(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致冷剂回路(B)。
而且,具有与上述液体配管(7)相连通的、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箱装置(T)。进一步,具有交替地进行使该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加压动作和使内部压力下降的减压动作的压力调节装置(18)。
并且,还具有致冷剂控制装置(H),由该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进行该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只允许从上述箱装置(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只允许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装置(T)上,由此使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使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进行吸热或放热。
在该第1解决装置上,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液体致冷剂从箱装置(T)中被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另一方面,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液体致冷剂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中被回收到箱装置(T)上。由此,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进行具有规定方向的致冷剂循环,从而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或放热得到进行。
这样,由从压力调节装置(18)作用于箱装置(T)上的压力而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又,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向箱装置(T)的致冷剂的回收,由在箱装置(T)内发生的低压而得到进行。
因此,依据该第1解决装置,由于是通过在与液体配管(7)相接续的箱装置(T)的内部的高压状态和低压状态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而利用该压力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所以为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致冷剂循环用泵等特别的输送装置就变得不必要了。其结果是,可以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减少、和作为装置全体的可靠性的确保。
又,由于对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液体致冷剂,是由箱装置(T)的低压而得到吸引的,所以将箱装置(T)配置在热交换装置的下方这一历来的对机器配设位置的限制也变得不必要了,从而可以具有高的实用性。
又,由于在致冷剂回路(B)上的致冷剂循环的动作可以稳定地得到进行,所以即使使该回路全体大型化,也可以良好地进行致冷剂的循环,从而可以实现系统的扩大化。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解决装置是,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1解决装置上,首先,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吸热的蒸发器。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允许从箱装置(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阻止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装置(T)上,同时阻止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
在该第2解决装置上,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时,液体致冷剂从箱装置(T)被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该液体致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产生蒸发。而且,该气体致冷剂,当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得到冷凝后,被回收到箱装置(T)上。因此,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由致冷剂的蒸发而进行吸热动作。
因此,依据该第2解决装置,由于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只允许进行从箱装置(T)向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只允许进行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由此而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实现装置可靠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解决装置是,如图7所示,在上述第1解决装置上,首先,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放热的冷凝器。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允许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同时阻止从箱装置(T)向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允许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同时阻止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
在该第3解决装置上,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液体致冷剂从箱装置(T)被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而且,该气体致冷剂,当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得到冷凝后,被回收到箱装置(T)上。因此,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由致冷剂的冷凝而进行放热动作。
因此,依据该第3解决装置,由于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只允许进行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只允许进行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由此而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得以进行,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实现装置可靠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4解决装置是,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第1、第2或第3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热量给予箱装置(T)的致冷剂而使该箱装置(T)的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箱装置(T)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箱装置(T)的内压下降。
在该第4解决装置上,通过这样地对箱装置(T)的致冷剂直接进行加热和冷却,使箱装置(T)的内压发生变化,从而进行致冷剂的输送。
因此,依据该第4解决装置,由于是通过由压力调节装置(18)对箱装置(T)的致冷剂进行直接的加热和冷却而使箱装置(T)的内压产生变化的,所以可以用热损失比较小的机构使箱装置(T)的内压产生变化,实现致冷剂输送的高效率化。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5解决装置是,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4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由热交换装置(18)所构成,该热交换装置(18)被邻接在箱装置(T)上,并对将热量给予箱装置(T)的致冷剂的加热动作和从箱装置(T)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的冷却动作进行切换。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6解决装置,如图5所示,在上述第4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包括压缩机(D1)、第1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第2热交换器(D5)、和对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排出侧的第1热交换器(D3)和第2热交换器(D5)的接续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D2)的致冷剂回路(D)。而且,上述第1热交换器(D3),与箱装置(T)之间进行热交换,伴随着切换装置(D2)的切换动作对箱装置(T)的致冷剂进行加热和冷却。
在该第5和第6解决装置上,可以具体地得到压力调节装置的构成。
因此,依据该第5和第6解决装置,通过使压力调节装置的构成具体化,可以实现装置自身的实用性的提高,又,还可以正确地进行对箱装置(T)的内压的调整,实现运转动作可靠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7解决装置是,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上述第1、第2或第3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的构成为具有经压力管(19)与箱装置(T)相连结着的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在进行加压动作时,从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向箱装置(T)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向箱装置(T)的内部作用着低压。
因此,依据该第7解决装置,由于将作为作用于箱装置(T)上的压力的发生源的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由压力管(19)而连结在箱装置(T)上,所以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将该压力发生源与箱装置(T)相接近配置,可以实现配设位置自由度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8解决装置是,如图2所示,在上述第7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为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储留容器(18a)。压力调节装置(18),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热量给予储留容器(18a)的液体致冷剂使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储留容器(18a)的气体致冷剂中取得热量使该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下降。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9解决装置,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7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为压缩机(18c)。压力管(19)相对于压缩机(18c)的接续状态,由切换装置(I)而在压缩机(18c)的排出侧和吸入侧间进行切换。进一步,压力调节装置(18),由切换装置(I)的切换动作,在进行加压动作时使压力管(19)与压缩机(18c)的排出侧相接续,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使压力管(19)与压缩机(18c)的吸入侧相接续。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0解决装置是,如图6所示,在上述第7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为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热交换器(19c)。压力调节装置(18),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热量给予热交换器(19c)的致冷剂而使该热交换器(19c)的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热交换器(19c)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热交换器(19c)的内压下降。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1解决装置,如图6所示,在上述第10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致冷剂回路(D),该致冷剂回路(D)具有压缩机(D1)、第1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第2热交换器(D5)、和对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排出侧的第1热交换器(D3)和第2热交换器(D5)的接续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D2)。而且,上述第1热交换器(D3),与热交换器(19c)之间进行热交换,伴随着切换装置(D2)的切换动作对热交换器(19c)的致冷剂进行加热和冷却。
在这些第8~第11解决装置上,可以具体地得到作为对箱装置(T)进行加压动作和减压动作的压力发生源的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的构成。
因此,依据这些第8~第11解决装置,由于可以使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的构成具体化,所以可以实现装置自身的实用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2解决装置是,如图8所示,在上述第2解决装置上,其致冷剂控制装置(H),由第1电磁阀(SV-A)和第2电磁阀(SV-B)所构成,其中,该第1电磁阀(SV-A),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产生关闭、而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产生开口;而该第2电磁阀(SV-B),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产生开口、而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产生关闭。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3解决装置是,如图8所示,在上述第3解决装置上,其致冷剂控制装置(H),由第1电磁阀(SV-A)和第2电磁阀(SV-B)所构成,其中,该第1电磁阀(SV-A),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产生开口、而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产生关闭;而该第2电磁(SV-B),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产生关闭、而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产生开口。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4解决装置是,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2解决装置上,其致冷剂控制装置(H),由第1单向阀(CV1)和第2单向阀(CV2)所构成,其中,该第1单向阀(CV1),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它只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向箱装置(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而该第2单向阀(CV2),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它只允许从箱装置(T)向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液体致冷剂的流通。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5解决装置是,如图7所示,在上述第3解决装置上,其致冷剂控制装置(H),由第1单向阀(CV3)和第2单向阀(CV4)所构成,其中,该第1单向阀(CV3),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它只允许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而该第2单向阀(CV4),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之间,它只允许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向箱装置(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
在这些第12~第15解决装置上,可以具体地得到致冷剂控制装置(H)的构成。
因此,依据这些第12~第15解决装置,由于可以具体地得到致冷剂流通控制装置(H)的构成,所以可以正确地对为使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可以进行吸热或放热运转的致冷剂的循环方向进行设定,由此也可以实现运转动作的可靠性的提高和实用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6解决装置是,通过设置多个的箱装置(T1、T2),而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或吸热运转。
具体来说,如图10和图12所示,首先,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以可以进行致冷剂循环的方式相接续而构成着;上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具有与热源装置(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致冷剂回路(B)。
而且,还具有相互并列地与上述液体配管(7)相接续着的、储存液体致冷剂的1个以上的第1箱装置(T1)和1个以上的第2箱装置(T2)。
进一步,具有在第1压力状态和第2压力状态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压力调节装置(18),其中,该第1压力状态,为使该第1箱装置(T1)的内部压力上升、同时使第2箱装置(T2)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压力状态;而该第2压力状态,为使第1箱装置(T1)的内部压力下降、同时使第2箱装置(T2)的内部压力上升的第2压力状态。
进一步,具有致冷剂控制装置(H),该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为该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同时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同时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通过由此使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而使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可以连续地进行吸热或放热。
在该第16解决装置上,通过对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和第2压力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同时由致冷剂控制装置(H)阻止致冷剂的流通,就可以在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一方的热交换装置上的箱装置、和从另一方的热交换装置对致冷剂进行回收的箱装置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因此,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连续地得到进行。
因此,依据该第16解决装置,由于使对第1箱装置(T1)作用着高压且对第2箱装置(T2)作用着低压的动作、和对第2箱装置(T2)作用着高压且对第1箱装置(T1)作用着低压的动作交替地得到进行,所以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由此可以实现装置全体的性能和实用性的提高。
又,在本解决装置上,也与上述的第1解决装置同样地,由于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没有必要设置为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特别的输送装置,所以可以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减少、以及作为装置全体的可靠性的确保。
又,可以减少对机器配设位置的限制,实现通用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7解决装置是,如图12所示,在上述第16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吸热的蒸发器。而且,致冷剂控制装置(H),以下述方式对液体配管(7)上的致冷剂流通状态进行切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
在该第17解决装置上,下述二个状态交替地得到进行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的状态;和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的状态。其结果是,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连续地得到进行。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8解决装置是,如图13所示,在上述第16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放热的冷凝器。而且,致冷剂控制装置(H),以下述方式对液体配管(7)上的致冷剂流通状态进行切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同时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同时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
在该第18解决装置上,下述二个状态交替地得到进行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同时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的状态;和从第2箱(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同时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的状态。其结果是,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连续地得到进行。
因此,依据该第17解决装置,通过对相对于各箱装置(T1、T2)的压力的作用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又,依据第18解决装置,也同样地,通过对相对于各箱装置(T1、T2)的压力的作用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因此,例如,在将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设置在室内、进行使室内受到冷气作用或暖气作用的空气调节时,就可以使室内的空气调节状态经常良好地得到维持。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19解决装置是,如图10~图12所示,在上述第16、第17、或第18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的构成为具有经压力管(19d、19e)与各箱装置(T1、T2)相连结着的压力发生装置(18A、18B、D1、E1、E2);由该压力发生装置(18A、18B、D1、E1、E2),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对第1箱装置(T1)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对第2箱装置(T2)的内部作用着低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对第2箱装置(T2)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对第1箱装置(T1)的内部作用着低压。
因此,依据该第19解决装置,在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时,也与上述的第7解决装置同样地,没有必要一定要将对各箱装置(T1、T2)产生作用着的压力发生源配置在各箱装置(T1、T2)的附近,可以实现配设位置的自由度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0解决装置是,如图10所示,在上述第19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由与第1箱装置(T1)相接续的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第1储留容器(18A)、和与第2箱装置(T2)相接续的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第2储留容器(18B)所构成。
而且,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1储留容器(18A)的液体致冷剂使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2储留容器(18B)的气体致冷剂中取得热量使该气体致冷剂得到冷凝、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B)的压力下降;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2储留容器(18B)的液体致冷剂使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B)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1储留容器(18A)的气体致冷剂中取得热量使该气体致冷剂得到冷凝、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下降。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1解决装置是,如图11所示,在上述第19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由压缩机(D1)所构成。而且,第1箱装置(T1)和第2箱装置(T2)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接续状态的切换,通过由切换装置(I)将压力管(19d、19e)在压缩机(D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之间进行切换而得到进行。
而且,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压缩机(D1)的排出侧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而将压缩机(D1)的吸入侧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压缩机(D1)的排出侧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而将压缩机(D1)的吸入侧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2解决装置是,如图12所示,在上述第19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由与第1箱装置(T1)相接续的可以储存致冷剂的第1热交换器(E1)、和与第2箱装置(T2)相接续的可以储存致冷剂的第2热交换器(E2)所构成。
而且,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1热交换器(E1)的致冷剂而使该热交换器(E1)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2热交换器(E2)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热交换器(E2)的内压下降;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2热交换器(E2)的致冷剂而使该热交换器(E2)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1热交换器(E1)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热交换器(E1)的内压下降。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3解决装置是,如图12所示,在第22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致冷剂回路(D),该致冷剂回路(D)具有压缩机(D1)、第1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第2热交换器(D5)、和对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排出侧的第1热交换器(D3)和第2热交换器(D5)的接续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
而且,第1热交换器(D3)与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的第1热交换器(E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第2热交换器(D5)与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的第2热交换器(E2)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伴随着切换装置(I)的切换动作,在第1压力状态和第2压力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4解决装置是,如图16所示,在上述第19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发生装置,由加热用热交换器(D3)而受到加热的加压用热交换器(E2)、和由冷却用热交换器(D5)而受到冷却的减压用热交换器(E1)所构成。
而且,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加压用热交换器(E2)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同时将减压用热交换器(E1)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加压用热交换器(E2)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同时将减压用热交换器(E1)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5解决装置是,如图16所示,在上述第24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致冷剂回路(D),该致冷剂回路(D)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压缩机(D1)、加热用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和冷却用热交换器(D5)而构成。
因此,依据这些第20~第25解决装置,可以得到可以发挥上述第19解决装置的效果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具体构成。其结果是,可以实现实用性的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6解决装置是,如图22所示,在上述第1解决装置上,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
而且,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该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冷凝压力要低。
在该第26解决装置上,由在循环用冷凝器(61)上的致冷剂的冷凝,使箱装置(T)的内部成为低压。而且,该压力由于比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冷凝压力要低,所以该冷凝器内的液体致冷剂被吸引到箱装置(T)上。
因此,依据该第26解决装置,由于是通过在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减压装置(60)的循环用冷凝器(61)上的致冷剂的冷凝,而产生用于从冷凝器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装置(T)上的低压的,所以在该场合,也可以不受将箱装置(T)配置在比冷凝器要低的位置上这一限制地对各机器进行设置。
又,由于通过仅仅对在减压装置(60)和箱装置(T)之间的连通状态和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而可以使箱装置(T)的内压产生变化,所以若在减压装置(60)和箱装置(T)的闭回路上采用电磁阀等,就可以通过仅仅开闭该电磁阀而进行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实现高的可靠性和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减少。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7解决装置是,如图23所示,在上述第1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减压装置(6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
而且,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该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压力要高。
在该第27解决装置上,由在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致冷剂的蒸发,使箱装置(T)的内部成为高压。而且,该压力由于比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压力要高,所以液体致冷剂被从箱装置(T)中供给到该蒸发器上。
因此,依据该第27解决装置,由于是通过在与箱装置(T)相接续着的加压装置(50)的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致冷剂的蒸发,而使发生用于从箱装置(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蒸发器上的高压的,所以在箱装置(T)和蒸发器之间的配设位置上就不受限制。
又,在本发明中,也是通过仅仅对在加压装置(50)和箱装置(T)之间的连通状态和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而可以使箱装置(T)的内压发生变化的,所以可以实现高的可靠性、和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减少。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8解决装置是,如图26所示,在上述第27解决装置上,首先,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设有辅助箱装置(ST)。而且,还设有切换装置(I),由该切换装置(I),在进行由减压装置(60)的减压动作时,使辅助箱装置(ST)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辅助箱装置(ST)上;而另一方面,在进行由加压装置(50)的加压动作时,使辅助箱装置(ST)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将辅助箱装置(ST)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在该第28解决装置上,当将比较小型的辅助箱装置(ST)配置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时,可以向循环用蒸发器(5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供给,从而排除了因在循环用蒸发器(5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的消失而使致冷剂的循环不能进行的情况。
因此,依据该第28解决装置,由于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设有辅助箱装置(ST),并将要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液体致冷剂在辅助箱装置(ST)上暂时得到储存,所以,可以在箱装置(T)和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的配设高度位置上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将充分量的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29解决装置是,如图27所示,在上述第27解决装置上,首先,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设置有1个以上的第1辅助箱装置(ST1)和1个以上的第2辅助箱装置(ST2)。而且,还设置有在第1切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间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其中,在该第1切换状态时,通过使第1辅助箱装置(ST1)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而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上,同时通过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而将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而在该第2切换状态时,通过使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而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上,同时通过使第1辅助箱装置(ST1)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而将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在该第29解决装置上,向一方的辅助箱装置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的状态、和从另一方的辅助箱装置向循环用蒸发器(5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的状态同时得到进行。因此,可以减少相对于单个的辅助箱装置(ST1、ST2)反复进行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和供给动作的频度。
因此,依据该第29解决装置,由于设置有多个的辅助箱装置(ST1、ST2),且向一方的辅助箱装置回收液体致冷剂、而从另一方的辅助箱装置上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上,所以对辅助箱装置(ST1、ST2)的动作,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与相对于箱装置(T)的加压减压动作同步地进行切换。因此,可以减少相对于单个的辅助箱装置(ST1、ST2)反复进行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和供给动作的频度,实现其长寿命化。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0解决装置是,如图24所示,在上述第16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相对于第1箱装置(T1)和第2箱装置(T2)的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通过使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减压装置(60),进行通过使另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上的减压动作。
而且,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各箱装置(T1、T2)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却而使各箱装置(T1、T2)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该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冷凝压力要低。
进一步,上述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减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减压。
在该第30解决装置上,在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的致冷剂回路上,可以不必将各箱装置(T1、T2)配置在比冷凝器要低的位置上,而从该冷凝器中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装置(T1、T2)上。
因此,依据该第30解决装置,在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的致冷剂回路上,可以不受将各箱装置(T1、T2)配置在比冷凝器要低的位置上这一限制地、从该冷凝器中将液体致冷回收到箱装置(T1、T2)上,从而可以使致冷剂产生循环。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1解决装置是,如图25所示,在上述第16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相对于第1箱装置(T1)和第2箱装置(T2)的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通过使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减压装置(60),进行通过使另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中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上的减压动作。
而且,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各箱装置(T1、T2)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各箱装置(T1、T2)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该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压力要高。
进一步,上述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减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减压。
在该第31解决装置上,在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的致冷剂回路上,可以在各箱装置(T1、T2)相对于蒸发器的配设位置上不受限制地、从箱装置(T1、T2)中将液体致冷器供给到蒸发器上。
因此,依据该第31解决装置,在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的致冷剂回路上,可以在各箱装置(T1、T2)相对于蒸发器的配设位置上不受限制地、从箱装置(T1、T2)中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蒸发器上。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2解决装置是,如图30、图33、和图36等所示,在上述第31解决装置上,首先,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设置有1个以上的第1辅助箱装置(ST1)和1个以上的第2辅助箱装置(ST2)。
而且,还设置有在第1切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其中,在为该第1切换状态时,通过使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而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1辅助装置(ST1)上,同时通过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而将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中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而在为该第2切换状态时,通过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而将液体配管(7)中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上,同时通过使第1辅助箱装置(ST1)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而将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中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因此,依据该第32解决装置,在通过设置多个辅助箱装置(ST1、ST2),而可以发挥与上述的第29解决装置的效果同样效果的、可以连续地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或放热运转的致冷剂回路上,可以减少相对于每个辅助箱装置(ST1、ST2)而反复进行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和供给动作的频度,实现其长寿命化。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3解决装置是,如图22所示,在上述第26或第30解决装置上,首先,其热源装置(A),具有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和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2)。
而且,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时,第1热交换装置(12)和第2热交换装置(72)之间的蒸发温度为相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流经上述第2热交换装置(72)的致冷剂流量的循环用冷凝器(61)的容量的比率,被设定得比相对于流经第1热交换装置(12)的致冷剂流量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容量的比率要大。
在该第33解决装置上,可以具体地得到用于将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压力设定得比成为冷凝器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冷凝压力要低的构成。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4解决装置是,如图23所示,在上述第27或第31解决装置上,首先,其热源装置(A),具有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和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1)。
而且,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第1热交换装置(12)和第2热交换装置(71)的冷凝温度为相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流经上述第2热交换装置(71)的致冷剂流量的循环用蒸发器(51)的容量的比率,被设定得比相对于流经第1热交换装置(12)的致冷剂流量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容量的比率要大。
在该第34解决装置上,可以具体地得到用于将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压力设定得比成为蒸发器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蒸发压力要高的构成。
因此,依据该第33解决装置,可以分别得到下述的具体构成用于将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压力设定得比成为冷凝器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的冷凝压力要低的具体构成;和依据第34解决装置,用于将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压力设定得比成为蒸发器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压力要高的具体构成。因此,可以可靠地对箱装置(T)作用上规定的压力,实现装置可靠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5解决装置是,如图23所示,在上述第26或第30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减压装置(60),具有连接于箱装置(T)的上端部和循环用冷凝器(61)的气体侧的气体回收管(62)、和连接了箱装置(T)的下端部和循环用冷凝器(1)的液体侧的液体供给管(63)。而且,上述液体供给管(63),与液体配管(7)相独立地被接续在箱装置(T)的下端部上。
因此,依据该第35解决装置,由于将减压装置(60)的液体供给管(63)与液体配管(7)相独立地接续在箱装置(T)的下端部上,且分别将循环用冷凝器(61)和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个别地接续在箱装置(T)上,所以可以在各配管(63、7)上分别配设上具有相应于其配管直径的口径的单向阀;特别地,在液体供给管(63)上,可以使用可以将压力损失设定得低一些的单向阀,从而可以使在该减压装置(60)上的致冷剂的循环顺利地得到进行。
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6解决装置是,如图30和图33所示,在上述第1或第16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通过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通过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
而且,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而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
进一步,热源装置(A),具有压缩机(11)、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2)、和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3热交换装置(71);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在使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气体致冷剂在第3热交换装置(71)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发生显热变化后,在第1热交换装置(12)上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进一步,在第2热交换装置(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
又,本发明所采取的第37解决装置是,如图36所示,在上述第1或第16解决装置上,首先,其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通过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通过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该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
而且,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而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的、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
进一步,热源装置(A),具有压缩机(11)、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2)、和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3热交换器(71);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气体致冷剂被分流到第3热交换装置(71)和第1热交换装置(12)上,在第3热交换装置(71)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同时在第1热交换装置(12)上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然后,使该冷凝了的致冷剂在第2热交换装置(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
因此,依据该第36和第37解决装置,可以得到相对于通过由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对箱装置进行加减压而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回路,而成为可以适用的热源装置(A)的致冷剂回路,实现装置全体的构成的具体化。
图面的简单说明图1为显示了第1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的全体构成的示图。
图2为显示了加减压机构的示图。
图3为显示了加减压机构的第1变形例的示图。
图4为显示了加减压机构的第2变形例的示图。
图5为显示了加减压机构的第3变形例的示图。
图6为显示了加减压机构的第4变形例的示图。
图7为第2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8为显示了致冷剂流通控制装置的变形例的示图。
图9为第3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10为第4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2的示图。
图11为显示了第4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示图。
图12为显示了第5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13为显示了第6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14为显示了第7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15为第8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16为第9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17为显示了第9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运转动作的示图。
图18为显示了第9实施形态的暖气装置运转动作的示图。
图19为第10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20为显示了第10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运转动作的示图。
图21为显示了第10实施形态的暖气装置运转状态的示图。
图22为第11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23为第12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24为显示了第13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25为显示了第14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26为显示了第15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27为显示了第16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28为第17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29为显示了第18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示图。
图30为第19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31为显示了第19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运转动作的示图。
图32为显示了第19实施形态的暖气装置运转状态的示图。
图33为第20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34为显示了第20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运转动作的示图。
图35为显示了第20实施形态的暖气装置运转状态的示图。
图36为第21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1的示图。
图37为显示了第2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运转动作的示图。
图38为显示了第21实施形态的暖气装置运转状态的示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下面,依据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形态,具有由1次侧致冷剂回路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所构成的2系统致冷剂回路。而且,本发明的各实施形态,是在经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上适用本发明的。
第1实施形态首先,用图1对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构成为冷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构成热源装置。而且,图1显示了本实施形态的热输送装置全体的致冷剂回路。
首先,对经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
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其构成为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作为被配置在空调用室内的利用侧热交换装置的室内热交换器(3、3)、和在其与1次侧致冷剂回路(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作为热源侧热交换装置的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相接续,而构成可以进行致冷剂循环的闭回路。各室内热交换器(3、3),相互为并例接续;在液体配管(7)上,相应于各室内热交换器(3、3)设置有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1)。
作为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液体配管(7)上接续着储存有液体致冷剂的箱(T)。该箱(T),其下端部由接续管(17)与液体配管(7)相接续。
在该液体配管(7)的与接续管(17)的接续位置和2次热源侧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向箱(T)进行致冷剂流通的第1单向阀(CV1)。又,在该液体配管(7)的与接续管(17)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箱(T)向室内热交换器(3、3)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2单向阀(CV2)。由这些单向阀(CV1、CV2),构成致冷剂控制装置(H)。
在上述箱(T)的上端部上,由作为压力管的加减压管(19)接续着作为压力调节装置的加减压机构(18)。该加减压机构(18),例如如图2所示,其构成为作为储存液体致冷剂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储留容器(18a),和作为对该储留容器(18a)进行加热或冷却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装置(18b)。即,当由该热交换装置(18b)对储留容器(18a)进行加热时,在该储留容器(18a)内由致冷剂的蒸发而使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当对储留容器(18a)进行冷却时,在该储留容器(18a)内由致冷剂的冷凝而使内压下降。
下面,对在与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1次侧致冷剂回路(A)进行说明。
该1次侧致冷剂回路(A),是由致冷剂配管(16)顺序地接续上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4)、室内电动膨胀阀(EV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而构成的。而且,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4)上、吸入侧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分别相接续。
又,上述各电动阀(EV1、EV2),由控制器(C)而受到开闭控制。又,图1中的(F)为室内风扇。
下面,对由如上构成的本致冷剂回路(A、B)在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开始该冷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其过程为压缩机(11)产生驱动;如图1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后,在室外电动膨胀阀(EV2)上受到减压;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产生蒸发;然后被吸入到压缩机(11)中。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加减压机构(18)的储留容器(18a)由热交换装置(18b)而受到加热,在该储留容器(18a)内致冷剂产生蒸发,使其内压上升。该压力,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由加减压管(19)而作用于箱(T)内,将该箱(T)内的液体致冷剂的液面向下按压,同时将该液体致冷剂经接续管(17)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该被按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在液体配管(7)中向着室内热交换器(3、3)流动;在由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2)而受到减压后,在各室内热交换器(3、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使室内空气得到冷却。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而流入到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在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得到冷凝。
在进行这样的动作后,当由加减压机构(18)的热交换装置(18b)对储留容器(18a)进行冷却时,在该储留容器(18a)内致冷剂产生冷凝,使其内压下降。该压力,如图1中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由加减压管(19)而作用于箱(T)内,使该箱(T)的内压降低。由此,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就经液体配管(7)被回收到箱(T)内。
如上所示,通过由加减压机构(18)对箱(T)进行反复的加压和减压作用,就可以在加压时从箱(T)中按压出液体致冷剂,而在减压时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T)中。其结果是,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的热输送装置上,就可以不必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设置泵等的机械驱动源,而在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进行热输送。因此,可以确保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产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减少、和作为装置全体的可靠性。
又,由于是由在箱(T)内所产生的吸引力而对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致冷剂进行回收的,所以就不必一定要将箱(T)设置在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要低的位置上,从而可以减少对机器配设位置的限制,实现通用性的提高。
又,由于通过利用致冷剂压力,可以使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的致冷剂循环稳定地得到进行,所以即在使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为大型的致冷剂回路时,也可以进行良好的致冷剂循环,从而可以进行系统的扩大化,且具有高的可靠性。
加减压机构的变形例下面,对可以适用于上述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加减压机构(18)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3显示了第1变形例,其加减压机构(18),具有加减压用的压缩机(18c)。具体来说,加减压管(19)被分支为第1和第2二根分支管(19a、19b);且,第1分支管(19a)与压缩机(18c)的排出侧、第2分支管(19b)与压缩机(18c)的吸入侧分别相接续。在各分支管(19a、19b)上,分别设置有第1和第2电磁阀(SV1、SV2)。
由这些各分支管(19a、19b)和电磁阀(SV1、SV2)构成切换装置(I)。又,该加减压用压缩机(18c),也可以兼用作1次侧致冷剂配管(A)的压缩机(11)。
当从上述箱(T)将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时,使第1电磁阀(SV1)产生开口,同时使第2电磁阀(SV2)产生关闭,对箱(T)内进行高压作用。另一方面,在从液体配管(7)中往箱(T)上回收液体致冷剂时,使第2电磁阀(SV2)产生开口,同时使第1电磁阀(SV1)产生关闭,使箱(T)内处于低压状态。
通过反复地对该箱(T)进行加压和减压作用,就可以与上述实施形态同样地,交替地进行从箱(T)压出液体致冷剂的状态和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T)中的状态,从而在使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产生致冷剂循环的同时,使室内受到冷气作用。
图4显示了加减压机构(18)的第2变形例。该加减压机构(18),是通过对箱(T)进行直接的加热和冷却而使该箱(T)的内压产生变化的。
即,与箱(T)相邻接地配设有与上述实施形态同样的热交换装置(18b)。当由该热交换装置(18b)对箱(T)进行加热时,在该箱(T)内由致冷剂的蒸发而使箱的内压上升;而当对箱(T)进行冷却时,由致冷剂的冷凝而使箱的内压下降。
通过反复地对箱(T)进行加热和冷却操作,就可以在使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产生致冷剂循环的同时,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图5显示了加减压机构(18)的第3变形例。该加减压机构(18),具有对箱(T)进行直接加热和冷却的加减压用的致冷剂回路(D)。
该致冷剂回路(D),由致冷剂配管(D6)接续上压缩机(D1)、四路转换阀(D2)、第1热交换器(D3)、膨胀阀(D4)、和第2热交换器(D5)而构成。该第1热交换器(D3)的气体侧,经四路转换阀(D2)可以切换地与压缩机(D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相接续着。该第1热交换器(D3),与箱(T)相邻接,在其与箱(T)之间进行热交换。
当要从上述箱(T)往液体配管(7)上压出液体致冷剂时四路转换阀(D2)被切换到实线侧;压缩机(D1)的排出气体致冷剂,在流经第1热交换器(D3)、将热量给予箱(T)内的致冷剂而得到冷凝后,在膨胀阀(D4)上被减压;再在第2热交换器(D5)上产生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D1)。从该第1热交换器(D3)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的箱(T)的致冷剂产生蒸发,由此使箱(T)内成为高压,由该压力将液体致冷剂从该箱(T)中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
相反地,当要从液体配管(7)往箱(T)上回收液体致冷剂时;四路切换阀(D2)被切换到虚线侧;压缩机(D1)的排出气体致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D5)上受到冷凝、并在膨胀阀(D4)上被减压后,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D3)上;进一步在从箱(T)内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D1)。由该第1热交换器(D3)的致冷剂而被夺取了热量的箱(T)内的致冷剂产生冷凝,由此使箱(T)内成为低压,由该压力将液体致冷剂从液体配管(7)回收到箱(T)中。
通过反复地对该箱(T)进行加热和冷却操作,就可以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产生致冷剂循环的同时,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图6显示了加减压机构(18)的第4变形例。该加减压机构(18),具有上述的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在与箱(T)相接续的加减压管(19)上,接续有热交换器(19c),在该热交换器(19c)和致冷剂回路(D)的第1热交换器(D3)之间进行热交换。
当交替地对上述四路转换阀(D2)的切换状态进行切换时,热交换器(19c)就被交替地切换成高压状态和低压状态;由此,通过使热交换器(19c)的压力作用于箱(T),就可以交替地对液体致冷剂进行从箱(T)的液体致冷剂的压出和向箱(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作业。
通过反复地对该箱(T)进行加压和减压操作,就可以使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产生致冷剂循环的同时,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第2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这里对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构成暖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构成和设置在液体配管(7)上的单向阀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的不同。
如图7所示,1次侧致冷剂回路(A),由致冷剂配管(16)顺次地接续上压缩机(11)、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室外电动膨胀阀(EV2)、和室外热交换器(14)而构成。该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4)分别相接续。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设置有第3单向阀(CV3)和第4单向阀(CV4)。该第3单向阀(CV3),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接续管(17)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它只容许从箱(T)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上述第4单向阀(CV4),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接续管(17)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它只容许从室内热交换器(3、3)向箱(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
又,本实施形态的加减压机构(18),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的相同。
下面,对由如上构成的本致冷剂回路对室内进行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开始该暖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压缩机(11)产生驱动;如图7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在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给予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而产生冷凝后,在室外电动膨胀阀(EV2)上受到减压;再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加减压机构(18)的储留容器(18a)由热交换装置(18b)而受到加热,该储留容器(18a)的致冷剂产生蒸发,使其内压上升(参照图2)。如图7的虚线箭头所示,该压力由加减压管(19)而作用于箱(T),在将该箱(T)内的液体致冷剂的液面向下按压的同时,经接续管(17)将该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该被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在液体配管(7)内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流动,在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蒸发后,经气体配管(6),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在该动作后,当对加减压机构(18)的储留容器(18a)由热交换装置(18b)而进行冷却时,该储留容器(18a)的致冷剂产生冷凝,使其内压下降。如图7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该压力由加减压管(19)而作用于箱(T),使该箱(T)的内压下降。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得到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被回收到箱(T)内。
通过由上述加减压机构(18)对箱(T)反复地进行加压和减压作用,就可以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这样,在本实施形态的热输送装置上,也可以不必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设置泵等的驱动源,而在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进行热输送。
又,对在本第2实施形态的暖气专用的致冷剂回路上的加减压机构(18),也可以应用在上述各变形例中所示的构成。
又,也可以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和第2实施形态上的液体配管(7)的单向阀(CV1~CV4),而成为一种如图8所示的、设置有可以自由开闭的电磁阀(SV-A、SV-B)的构成,此时,根据来自加减压机构(18)的产生作用着的压力状态而对各电磁阀(SV-A、SV-B)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
第3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之间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构成为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和暖气运转的所谓的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
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设置有第3电磁阀(SV3)和第4电磁阀(SV4)。该第3电磁阀(SV3),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第4单向阀(CV4)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在对室内进行暖气运转时产生开口,而在对室内进行冷气运转时产生关闭。上述第4电磁阀(SV4),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第3单向阀(CV3)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在对室内进行暖气运转时产生开口,而在对室内进行冷气运转时产生关闭。
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第3电磁阀(SV3)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接续有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的一端;而该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的另一端,被接续在液体配管(7)的第3单向阀(CV3)和第4电磁阀(SV4)之间。在该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上,设置有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5电磁阀(SV5)。
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第4单向阀(CV4)和第3电磁阀(SV3)之间,接续有回收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5)的一端;而该回收侧冷气运转配管(35)的另一端,被接续在液体配管(7)的第4电磁阀(SV4)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在该回收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5)上,设置有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6电磁阀(SV6)。
另一方面,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由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对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加热和冷却。具体来说,由致冷剂配管(16)将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14)、室外电动膨胀阀(EV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相接续。上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气体侧,经四路切换阀(22)而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之间进行切换。
下面,对在对室内进行冷气和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冷气运转时,首先,将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四路切换阀(22)切换到实线侧,并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第5电磁阀(SV5)和第6电磁阀(SV6)开口、使第3电磁阀(SV3)和第4电磁阀(SV4)关闭。在该状态下,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如图9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与外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后,在室外电动膨胀阀(EV2)上被减压;然后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产生蒸发,然后返回到压缩机(11)。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如图9的实线箭头所示,当从加减压机构(18)经加减压管(19)而对箱(T)作用有高压时,将该箱(T)内的液体致冷剂的液面向下按压,该液体致冷剂经接续管(17)被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该被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从液体配管(7)经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向室内热交换器(3、3)流动;在由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2)而得到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使室内空气冷却。其后,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流入到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在该动作后,当从加减压机构(18)对箱(T)作用着低压、使该箱(T)的内压下降时,如图9的虚线箭头所示,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致冷剂,从液体配管(7)经回收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5)而被回收到箱(T)中。
通过反复地进行由该加减压机构(18)对箱(T)的加压和减压作用,就可以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下面,对在进行室内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该暖气运转时,首先,将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四路切换阀(22)切换到虚线侧,并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第3电磁阀(SV3)和第4电磁阀(SV4)开口、使第5电磁阀(SV5)和第6电磁阀(SV6)关闭。在该状态下,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给予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而冷凝后,在室外电动膨胀阀(EV2)上被减压;然后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与外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然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中。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如图9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当从加减压机构(18)经加减压管(19)而对箱(T)作用有高压时,该箱(T)内的液体致冷剂的液面被向下按压,将该液体致冷剂经接续管(17)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该被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在液体配管(7)内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流动,在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后,经气体配管(6),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在该动作后,当从加减压机构(18)对箱(T)作用着低压、使该箱(T)的内压下降时,如图9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受到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而被回收到箱(T)内。
通过反复地进行由该加减压机构(18)对箱(T)的加压和减压作用,就可以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
第4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构成为可以连续地进行室内的空调运转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它可以应用于在上述第1~第3的任何1种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
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液体配管(7)的一部分被分支为第1和第2分支配管(7a、7b),在它们上面由接续管(17a、17b)分别接续有第1和第2箱(T1、T2)。即,各箱(T1、T2)相对于液体配管(7)为并列接续着。
在上述各箱(T1、T2)的上端部上,由加减压管(19d、19e)分别接续有单独的第1和第2加减压机构(18A、18B)。这些各加减压机构(18A、18B),在由其一方的加减压机构(18A)对相接续着的箱(T1)作用着高压时,另一方的加减压机构(18B)对相接续的箱(T2)作用着低压,并且这样的高压和低压的作用状态交替地得到切换。
又,在各分支管(7a、7b)的与接续管(17a、17b)相接续的位置的两侧上,设置有根据由加减压机构(18A、18B)而产生作用着的压力状态而得到切换控制的电磁阀(SV7~SV10)。
下面,对空调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当从第1箱(T1)中压出液体致冷剂、并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T2)上时,在第1分支配管(7a)上,使位于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电磁阀(SV7)开口,而使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侧的电磁阀(SV8)关闭。另一方面,在第2分支配管(7b)上,使位于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电磁阀(SV9)关闭,而使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侧的电磁阀(SV10)开口。在该状态下,分别从第1加减压机构(18A)对第1箱(T)作用着高压、而从第2加减压机构(18b)对第2箱(T2)作用着低压,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得到进行。
当这样的运转状态被持续规定的时间、使第1箱(T1)内的液体致冷剂的大部分被排出了时,被切换成从第2箱(T2)中排出液体致冷剂、而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T1)中的运转状态。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1分支配管(7a)上,使位于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电磁阀(SV7)关闭,而使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侧的电磁阀(SV8)开口。另一方面,在第2分支配管(7b)上,使位于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电磁阀(SV9)开口,而使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侧的电磁阀(SV10)关闭。在该状态下,分别从第2加减压机构(18B)对第2箱(T2)作用着高压、而从第1加减压机构(18A)对第1箱(T1)作用着低压,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得到进行。
通过这样交替地对从各加减压机构(18A、18B)向各箱(T1、T2)的压力导入状态、和各电磁阀(SV7~SV10)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就可以连续地进行室内的空调运转。又,在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时,上述各电磁阀(SV7~SV10)的开闭动作为相反。
加减压机构的变形例下面,用图11对可以适用于上述第4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加减压机构(18)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中,具有加减压用压缩机(D1)。具体来说,在从各箱(T1、T2)延伸着的加减压管(19d、19e)上,经四路切换阀(D2)接续着压缩机(11);由该四路切换阀(D2)的切换动作,被交替地切换成第1箱(T1)与压缩机(D1)的排出侧之间、和第2箱(T2)与压缩机(D1)的吸入侧之间分别相接续着的状态(图11中的虚线所示的切换状态),和第1箱(T1)与压缩机(D1)的吸入侧之间、和第2箱(T2)与压缩机(D1)的排出侧之间分别相接续着的状态(图11中的实线所示的切换状态)。
由该四路切换阀(D2)的切换动作,与上述第4实施形态同样地,可以对往各箱(T1、T2)的压力导入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由此使室内的空调运转得到连续地进行。
又,在本变形例中,取代在上述第4实施形态中的各电磁阀(SV7~SV10),而使用单向阀(CV7~CV10)。即,图11所示的为暖气装置用回路;对冷气装置专用的回路,作为这些单向阀,将冷气流通允许方向设置为反向。
第5实施形态下面,对如上述的第4实施形态那样、通过设置多个箱(T1、T2)而进行连续的空调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具体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
图12所示的为构成冷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在从各箱(T1、T2)延续着的加减压管(19d、19e)上分别接续着第1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同时还具有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通过在该致冷剂回路(D)和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各箱(T1、T2)作用着用于进行致冷剂循环的压力。
至于该致冷剂回路(D),是由致冷剂配管(D6)接续着压缩机(D1)、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D3)、膨胀阀(D4)、和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交换器(D5)。具体来说,第1热交换器(D3)的气体侧配管(D3-G)被分支,并分别与压缩机(D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相接续着。在这些分支配管中,分别在压缩机(D1)的排出侧配管(D3-G1)上设置有第1排出侧电磁阀(SV-O1)、在吸入侧的配管(D3-G2)上设置有第1吸入侧电磁阀(SV-I1)。
同样地,第2热交换器(D5)的气体侧配管(D5-G)也被分支,分别与压缩机(D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相接续;并分别在压缩机(D1)的排出侧配管(D5-G1)上设置有第2排出侧电磁阀(SV-O2)、在吸入侧配管(D5-G2)上设置有第2吸入侧电磁阀(SV-I2)。进一步,各热交换器(D3、D5)的液体侧之间,由液体配管(D6-L)经上述膨胀阀(D4)而相互连结着。
在各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上,接续有储存驱动用致冷剂的储留器(21、22)。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第1分支配管(7a)的与接续管(17a)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向第1箱(T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1-A)。在上述第1分支配管(7a)的与接续管(17a)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第1箱(T1)向室内热交换器(3、3)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2-A)。
另一方面,在液体配管(7)的第2分支配管(7b)的与接续管(17b)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向第2箱(T2)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1-B)。在上述第2分支配管(7b)的与接续管(17b)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第2箱(T2)向室内热交换器(3、3)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2-B)。
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1次侧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A、B)的相同。
下面,对室内的冷气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上,使第1排出侧电磁阀(SV-O1)和第2吸入侧电磁阀(SV-I2)开口,而使第1吸入侧电磁阀(SV-I1)和第2排出侧电磁阀(SV-O2)关闭,并驱动压缩机(D1)。从该压缩机(D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如图12的实线箭头所示,经气体侧配管(D3-G1)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D3),在该第1热交换器(D3)上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给予该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的致冷剂而得到冷凝。其后,液体致冷剂,在液体配管(D6-L)上由膨胀阀(D4)而被减压,在第2热交换器(D5)上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该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产生蒸发,再经气体配管(D5-G2)返回到压缩机(D1)中。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由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在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内由致冷剂的蒸发而使内部成为高压,同时在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内由致冷剂的冷凝而使内部成为低压。因此,分别对第1箱(T1)作用着高压、而对第2箱(T2)作用着低压,使如上述第4实施形态那样的从第1箱(T1)中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2箱(T2)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从而构成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
当该运转状态被持续规定的时间后,对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的各电磁阀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即,使第1排出侧电磁阀(SV-O1)和第2吸入侧电磁阀(SV-I2)关闭,而使第1吸入侧电磁阀(SV-I1)和第2排出侧电磁阀(SV-O2)开口。由此,致冷剂如图12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进行流动,在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内由致冷剂的冷凝而使内部成为低压,同时在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内由致冷剂的蒸发而使内部成为高压。因此,分别对第1箱(T1)作用着低压、对第2箱(T2)作用着高压,使从第2箱(T2)中的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1箱(T1)的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从而构成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
通过对往这些箱(T1、T2)的压力导入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就可以连续地对室内进行冷气运转。又,从受到低压作用一侧的箱(T2)中被回收到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的气体致冷剂,在该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得到冷凝后,被暂时储存在储留器(21)中。而且,当各电磁阀(SV-O1~SV-I2)的开闭状态被切换了时,该致冷剂在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产生蒸发,使箱(T2)受到高压作用。
第6实施形态下面,对作为具有多个箱(T1、T2)的进行连续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在专门用作暖气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与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本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其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各分支配管(7a、7b)上的单向阀的构成与上述第5实施形态中的不同。
即,在液体配管(7)的第1分支配管(7a)的与接续管(17a)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第1箱(T1)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3-A)。在该第1分支配管(7a)的与接续管(17a)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室内热交换器(3、3)向第1箱(T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4-A)。
另一方面,在液体配管(7)的第2分支配管(7b)的与接续管(17b)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第2箱(T2)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3-B)。在该第2分支配管(7b)的与接续管(17b)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室内热交换器(3、3)向第2箱(T2)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4-B)。
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相同。
下面,对暖气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述的第5实施形态那样,加减压用的致冷剂回路(D)的各电磁阀的切换动作得到进行。即,被交替地反复切换成使第1排出侧电磁阀(SV-O1)和第2吸入侧电磁阀(SV-I2)开口、而使第1吸入侧电磁阀(SV-I1)和第2排出侧电磁阀(SV-O2)关闭的状态,和使第1排出侧电磁阀(SV-O1)和第2吸入侧电磁阀(SV-I2)关闭、而使第1吸入侧电磁阀(SV-I1)和第2排出侧电磁阀(SV-O2)开口的状态。由此,可以交替地反复得到分别在第1箱(T1)上作用着高压、而在第2箱(T2)上作用着低压的运转状态,和分别在第1箱(T1)作用着低压、而在第2箱(T2)上作用着高压的运转状态。而且,从一方的箱(T1)中被排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液体致冷剂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蒸发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产生冷凝,使室内空气得到加热。其后,该液体致冷剂被回收到另一方的箱(T2)中。通过反复进行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就使室内的暖气运转得到连续进行。
第7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
具体来说,如图14所示,在液体配管(7)的室内热交换器(3)侧的各分支配管(7a、7b)的分支点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在室内为暖气运转时开口、而在室内为冷气运转时关闭的第3电磁阀(SV3)。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各分支配管(7a、7b)的分支点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在室内为暖气运转时开口、而在室内为冷气运转时关闭的第4电磁阀(SV4)。
又,在液体配管(7)的第3电磁阀(SV3)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接续有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的一端,而该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的另一端被接续在第1分支配管(7a)的第3单向阀(CV3-A)的下流侧上。在该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上,设置有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5电磁阀(SV5)。
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第4)电磁阀(SV4)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接续有回收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5)的一端,而该回收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5)的另一端被接续在第2分支配管(7b)的第4单向阀(CV4-B)的上游侧上。在该回收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5)上,设置有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6电磁阀(SV-6)。
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相同。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的1次侧致冷剂回路,使用上述第3实施形态中的1次侧致冷剂回路。
下面,对在进行室内的冷气和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冷气运转时,与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通过对加减压用的致冷剂回路(D)的各电磁阀进行切换动作,如图14的实线箭头所示,从一方的箱(T1)中被排出到分支配管(7a)上的液体致冷剂,经供给侧冷气运转液体配管(34),在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2)上受到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产生蒸发,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其后,该气体致冷剂,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被冷凝后,经回收侧冷气液体配管(35)而被回收到另一方的箱(T2)中。通过反复进行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就可以交替地在排出液体致冷剂的箱和回收液体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
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与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通过对加减压用的致冷剂回路(D)的各电磁阀进行切换,如图14的虚线箭头所示,从一方的箱(T1)中被排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液体致冷剂,在液体配管(7)中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流动,在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后,经气体配管(6),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中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而被回收到另一方的箱(T2)内。通过反复进行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就可以交替地在排出液体致冷剂的箱和回收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
第8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也是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上的;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构成,由于与上述第3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2次侧致冷剂回路(B),在其液体配管(7)上具有四路切换阀(10)。由该四路切换阀(10)分别接续着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侧延伸着的第1液体配管(7A);从液体配管(7)的各分支配管(7a、7b)的两端的第1和第2分支部(X、Y)[其中,X为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分支部、Y为室内热交换器(3)侧的分支部]分别延伸着的第2和第3液体配管(7B、7C);以及从室内热交换器(3、3、3)向箱(T1、T2)延伸着的第4液体配管(7D)。
上述四路切换阀(10),对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侧和室内热交换器(3、3、3)的液体侧与各分支配管(7a、7b)的各分支部(X、Y)之间的接续状态进行切换。即,在下述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侧与第1分支部X相接续、而室内热交换器(3、3、3)的液体侧与管2分支部(Y)相接续的状态(图15中的实线所示的切换状态),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侧与第2分支部(Y)相接续、而室内热交换器(3、3、3)的液体侧与第1分支部(X)相接续的状态(图15中的虚线所示的切换状态)。
又,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具有三台室内热交换器(3)。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6实施形态中的相同。又,图15中的(28)为储存器。
以下,对进行室内的冷气和暖气运转动作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实线侧;同时,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四路转换阀(10)被切换到虚线侧。在该状态下,同时使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压缩机(11)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的压缩机(D1)产生驱动。
由此,与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通过对加减压用的致冷剂回路(D)的各电磁阀进行切换动作,如图15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一方的箱(T1)中被排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液体配管(7B)并流经四路切换阀(10)和第4液体配管(7D)后,在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1)上被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产生蒸发,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其后,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冷凝后,再经第1液体配管(7A)、四路切换阀(10)和第3液体配管(7C)而被回收到另一方的箱(T2)中。通过反复进行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就可以交替在排出液体致冷剂的箱和回收液体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
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虚线侧;同时,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四路切换阀(10)被切换到实线侧。在该状态下,同时使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压缩机(11)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的压缩机(D1)产生驱动。
由此,与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通过对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的各电磁阀进行切换动作,如图15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从一方的箱(T1)中被排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液体配管(7B)并流经四路切换阀(10)和第1液体配管(7A)后,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蒸发。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被导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3)中,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中得到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经第4液体配管(7D)、四路切换阀(10)、和第3液体配管(7C)后被回收到另一方的箱(T2)内。通过反复进行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就可以交替地在排出液体致冷剂的箱和回收液体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
第9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第8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也是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上,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构成,由于与上述的第3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其加减压机构(18)的构成与上述第8实施形态中的不同,所以只对该加减压机机(18)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在从各箱(T1、T2)延伸着的第1和第2加减压管(19d、19e)上接续着第1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同时还具有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通过在该致冷剂回路(D)和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各箱(T1、T2)作用着致冷剂循环用的压力。
具体来说,与第1箱(T1)的上端部相接续着的第1加减压管(19d),被分支成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相连结的第1加减压分支管(19d-A)、和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相连结的第2加减压分支管(19d-B)。并分别在该第1加减压分支管(19d-A)上设置有第1加减压用电磁阀(SV-1)、而在第2加减压分支管(19d-B)上设置有第2加减压用电磁阀(SV-2)。
另一方面,与第2箱(T2)的上端部相接续着的第2加减压管(19e),被分支为第3加减压分支管(19e-A)和第4加减压分支管(19e-B),其中该第3加减压分支管(19e-A),将在上述第1加减压分支管(19d-A)上的第1加减压用电磁阀(SV-1)和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相连结;而该第4加减压分支管(19e-B),将在第2加减压分支管(19d-B)上的第2加减压用电磁阀(SV-2)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相连结。并分别在该第3加减压分支管(19e-A)上设置有第3加减压用电磁阀(SV-3)、而在第4加减压分支管(19e-B)上设置有第4加减压用电磁阀(SV-4)。
又,至于致冷剂回路(D),是由致冷剂配管(D6)顺序地接续着压缩机(D1)、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D3)、膨胀阀(D4)、和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D5)。
在各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上,经单向阀(CV-1、CV-2)和电磁阀(SV-5~SV-8)分别接续有储存驱动用致冷剂的储留器(20、21)。具体来说,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其下端部经只允许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向各储留器(20、2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1、CV1),而与各储留器(20、21)的下端部相接续着。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其下端部经只允许从各储留器(20、21)向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2、CV2),而与各储留器(20、21)的下端部相接续着。
第1储留器(20)的上端部,经第5电磁阀(SV-5)与第1加减压分支管(19d-A)、又经第6电磁阀(SV-6)与第2加减压分支管(19d-B)分别相接续着;而第2储留器(21)的上端部,经第7电磁阀(SV-7)与第1加减压分支管(19d-A)、又经第8电磁阀(SV-8)与第2加减压分支管(19d-B)分别相接续着。
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8实施形态的1次侧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A、B)的相同。
以下,对进行室内的冷气和暖气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实线侧;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四路切换阀(10)被切换到虚线侧。又,在加减压机构(18)上,使第2电磁阀(SV-2)、第3电磁阀(SV-3)、第6电磁阀(SV-6)、和第7电磁阀(SV-7)开口,同时另一方面,使第1电磁阀(SV-1)、第4电磁阀(SV-4)、第5电磁阀(SV-5)、和第8电磁阀(SV-8)关闭。
在该状态下,同时使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压缩机(11)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的压缩机(D1)产生驱动。而且,在加减压用致冷剂回路(D)上,从压缩机(D1)中被排出的致冷剂,如图17中的实线箭头所示,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D3)中,在该第1热交换器(D3)上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给予该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的致冷剂而得到冷凝。其后,在膨胀阀(D4)上被减压,在第2热交换器(D5)上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该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产生蒸发,然后返回到压缩机(D1)上。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由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在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由致冷剂的蒸发而使内部成为高压;同时在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上,由致冷剂的冷凝而使内部成为低压。因此,分别在第1箱(T1)上由第2加减压分支管(19d-B)作用着高压、而在第2箱(T2)上由第3加减压分支管(19e-A)作用着低压;通过同时进行如上述第4实施形态那样的从第1箱(T1)中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2箱(T2)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就可以进行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
即,如图17的虚线箭头所示,从第1箱(T1)中被排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液体配管(7B)并流经四路切换阀(10)和第4液体配管(7D)后,在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1、…)上被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产生蒸发,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其后,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冷凝后,经第1液体配管(7A)、四路切换阀(10)、和第3液体配管(7C)被回收到第2箱(T2)上。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这时,从第2箱(T2)经第3加减压分支管(19e-A)被回收到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上的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后被储存在储留器(21)中。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被第1储留器(20)所均压,使该储留器(20)内的液体致冷剂被供给到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
当这样的致冷剂的循环动作进行了规定的时间后,进行各电磁阀的切换动作。即,使第1电磁阀(SV-1)、第4电磁阀(SV-4)、第5电磁阀(SV-5)、和第8电磁阀(SV-8)开口,而另一方面,使第2电磁阀(SV-2)、第3电磁阀(SV-3)、第6电磁阀(SV-6)、和第7电磁阀(SV-7)关闭。
如果这样地对各电磁阀进行了切换,就分别在第2箱(T2)上由第4加减压分支管(19e-B)作用着高压、在第1箱(T1)上由第1加减压管(19d-A)作用着低压,从第2箱(T2)中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1箱(T1)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从而构成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
即,如图17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从第2箱(T2)中被排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液体配管(7B)并流经四路切换阀(10)和第4液体配管(7D)后,在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1、…)上被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3、3、…)上产生蒸发,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其后,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冷凝后,经第1液体配管(7A)、四路切换阀(10、和第3液体配管(7C)被回收到第1箱(T1)中。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这时,从第1箱(T1)经第1加减压分支管(19d-A)而被回收到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上的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后被储存在第1储留器(20)中。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被第2储留器(21)所均压,使该储留器(21)的液体致冷剂被供给到第2驱动用热源热交换器(E2)上。
通过这样交替地在排出液体致冷剂的箱和回收液体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
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虚线侧;而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四路切换阀(10)被切换到实线侧。而且,在加减压机构(18)上,与上述的进行冷气运转时的场合同样地,使第2电磁阀(SV-2)、第3电磁阀(SV-3)、第6电磁阀(SV-6)、和第7电磁阀(SV-7)开口,而另一方面,使第1电磁阀(SV-1)、第4电磁阀(SV-4)、第5电磁阀(SV-5)、和第8电磁阀(SV-8)关闭。其结果是,成为一种分别在第1箱(T1)上作用着高压、而在第2箱(T2)上作用着低压的状态。
又,使第1电磁阀(SV-1)、第4电磁阀(SV-4)、第5电磁阀(SV-5)、和第8电磁阀(SV-8)开口,而另一方面,使第2电磁阀(SV-2)、第3电磁阀(SV-3)、第6电磁阀(SV-6)、和第7电磁阀(SV-7)关闭。其结果是,成为一种分别在第2箱(T2)上作用着高压、而在第1箱(T1)上作用着低压的状态。该二状态交替地得到切换。
由此,如图18中的虚线和单点划线箭头所示,从一方的箱(T1)中被排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液体配管(7B)并流经四路切换阀(10)和第1液体配管(7A)后,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被导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经第4液体配管(7D)、四路切换阀(10)、和第3液体配管(7C)被回收到另一方的箱(T2)内。通过反复进行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就可以交替地在排出液体致冷剂的箱和回收液体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连续地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
第10实施形态下面,用图19~图21对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是与上述的第9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为大致同样的回路相组合着的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变形例。又,本实施形态,是进行冷气和暖气运转的热力泵回路。
首先,对1次侧致冷剂回路(A)进行说明。
该1次侧致冷剂回路(A),由致冷剂配管(16)接续上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14)、室外电动膨胀阀(EVW)、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而构成。该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气体侧,经四路切换阀(22)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之间进行切换。
在室外热交换器(14)和室外电动膨胀阀(EVW)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该室外电动膨胀阀(EVW)向室外热交换器(14)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1)。该1次侧致冷剂回路(A),具有用于与2次侧致冷剂回路(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用热交换器(D3)和冷却用热交换器(D5)。
加热用热交换器(D3)的一端(图19的下端),由具有单向阀(CV-2)的第1冷气运转液体管(CL-1)被接续在位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4)和单向阀(CV-1)之间的致冷剂配管(16)上;而另一端(图19的上端),由第2冷气运转液体管(CL-2)被接续在位于上述室外电动膨胀阀(EVW)和单向阀(CV-1)之间的致冷剂配管(16)上。
在该第2冷气运转液体管(CL-2)上,设置有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1电磁阀(SV-1)。在上述第2冷气液体管(CL-2)的位于加热用热交换器(D3)和第1电磁阀(SV-1)之间的位置上,接续着暖气运转气体管(WGL)的一端;该暖气运转气体管(WGL)的另一端被接续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上。在该暖气运转气体管(WGL)上,设置有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关闭的第2电磁阀(SV-2)。
在第1冷气运转液体管(CL-1)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接续着暖气运转液体管(WLL);在该暖气运转液体管(WLL)上,设置有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关闭的第3电磁阀(SV-3)。进一步,冷却用热交换器(D5)的一端(图19的下端),由吸入气体管(IGL)而被接续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而另一端(图19的上端),由冷却用液体管(CLL)而被接续在上述第1冷气液体管(CL-1)上。在该冷却用液体管(CLL)上设置有电动阀(D4)。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接续着与上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和室内热交换器(3、3、3)。液体配管(7)的一部,被分支为第1和第2分支配管(7a、7b),并分别由接续管(17a、17b)接续着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第1和第2箱(T1、T2)。在液体配管(7)的第1分支配管(7a)的与接续管(17a)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第1箱(T1)往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3-A)。而在该第1分支配管(7a)的与接续管(17a)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室内热交换器(3、3)向第1箱(T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4-A)。
另一方面,在液体配管(7)的第2分支配管(7b)的与接续管(17b)的接续位置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第2箱(T2)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3-B)。而在该第2分支配管(7b)的与接续管(17b)的接续位置和室内热交换器(3、3)之间,设置有只允许从室内热交换器(3、3)向第2箱(T2)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4-B)。
在各接续管(17a、17b)的2个部位的接续部(X、Y)中,分别在位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侧的接续部(X)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接续着第4电磁阀(SV-4)、而在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3、3)侧的接续部(Y)和室内热交换器(3、3、3)之间接续着第5电磁阀(SV-5)。
在上述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和第4电磁阀(SV-4)之间,接续着液体致冷剂回收管(LR1)的一端。该液体致冷剂回收管(LR1),其另一端与单向阀(CV4-B)的上流侧相接续,并设置有第6电磁阀(SV-6)。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3、3)和第5电磁阀(SV-5)之间,接续着液体致冷剂供给管(LS1)的一端。该液体致冷剂供给管(LS1),其另一端与单向阀(CV3-A)的下游侧相接续,并设置有第7电磁阀(SV-7)。
在上述各箱(T1、T2)的上端部上,由第1和第2加减压管(19d、19e)接续着加减压机构(18)。该加减压机构(18),在对一方的箱(T1)作用着高压时,对另一方的箱(T2)作用着低压,并使该状态交替地得到切换。具体来说,在第1和第2加减压管(19d、19e)上接续着第1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该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通过与上述加热用和冷却用热交换器(D3、D5)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各箱(T1、T2)作用着致冷剂循环用的压力。
即,与第1箱(T1)的上端部相接续着的第1加减压管(19d),被分支为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相连结的第1分支管(19d-A)、和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相连结的第2分支管(19d-B)。在第1分支管(19d-A)上,设置有第8电磁阀(SV-8);而在第2分支管(19d-B)上,设置有只允许从第1箱(T1)向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5)和第9电磁阀(SV-9)。
另一方面,与第2箱(T2)的上端部相接续着的第2加减压管(19e),得到分支。其一方的分支管(19e-A),经第10电磁阀(SV-10),被接续在上述第1分支管(19d-A)的第8电磁阀(SV-8)和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而另一方的分支管(19e-B),经单向阀(CV-6),被接续在上述第2分支管(19d-B)的第9电磁阀(SV-9)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
又,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具有一对储留器(20、21);接续在第1储留器(20)的上端上的配管被分支,其一方被接续在第2分支管(19d-B)的单向阀(CV-5)和第9电磁阀(SV-9)之间,而另一方经第11电磁阀(SV-11)被接续在第1分支管(19d-A)的第8电磁阀(SV-8)和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接续在该第1储留器(20)的下端上的配管,被分支后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相接续;并在各自的分支管上,分别设置有只允许从储留器(20)向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8)、和只允许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向储留器(20)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7)。
接续在第2储留器(21)的上端上的配管被分支,其一方经第12电磁阀(SV-12)被接续在第2分支管(19d-B)的第9电磁阀(SV-9)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之间,而另一方经第13电磁阀(SV-13)被接续在第1分支管(19d-A)的第8电磁阀(SV-8)和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之间。接续在该第2储留器(21)的下端上的配管也被分支,并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和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相接续;且在这些分支管上,分别设置有只允许从储留器(21)向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8)、和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向储留器(2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7)。
在上述气体配管(6)和第2分支管(19d-B)之间,接续着第1旁路管(BPL-1)。该第1旁路管(BPL-1),具有第14电磁阀(SV-14),使气体致冷剂的一部被分流到气体配管(6)上。在上述气体配管(6)和第2加减压管(19e)之间,接续着第2旁路管(BPL-2)。该第2旁路管(BPL-2),具有第15电磁阀(SV-15),使气体致冷剂的一部被分流到气体配管(6)上。在上述液体配管(7)和各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之间,接续着第3旁路管(BPL-3)。该第3旁路管(BPL-3),具有单向阀(CV-9),使液体致冷剂被分流到各驱动用热交换器(E1、E2)上。
下面,对进行冷气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实线侧,并使第1电磁阀(SV-1)开口,而使第2和第3电磁阀(SV-2、SV-3)关闭。而且,如图20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被排出的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得到冷凝后,其一部分被供给到加热用热交换器(D3)上,而另一部分由减压阀(D4)所减压后被供给到冷却用热交换器(D5)上。被供给到该加热用热交换器(D3)上的致冷剂,将热量给予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而成过冷状态,其后,在加热用热交换器(12)上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中得到热量而产生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上。另一方面,被供给到冷却用热交换器(D5)上的致冷剂,在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中得到热量而产生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上。
由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在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上,由于致冷剂的蒸发使内部成为高压;而另一方面,在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由于致冷剂的冷凝而使内部成为低压。在该状态下,使第6、第7、第8、第11、和第12电磁阀(SV-6、SV-7、SV-8、SV-11、SV-12)开口,而使第4、第5、第9、第10、和第13电磁阀(SV-4、SV-5、SV-9、SV-10、SV-13)关闭。
其结果是,分别在第1箱(T1)上作用着高压、而在第2箱(T2)上作用着低压,使从第1箱(T1)中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2箱(T2)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如图20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得到进行。又,从第2箱(T2)被回收到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的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后被储存在储留器(21)中;第1储留器(20)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相均压,使液体致冷剂被供给到该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上。
当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进行了规定的时间后,切换各电磁阀,使第6、第7、第9、第10、和第13电磁阀(SV-6、SV-7、SV-9、SV-10、和SV-13)开口,而使第4、第5、第8、第11、和第12电磁阀(SV-4、SV-5、SV-8、SV-11、和SV-12)关闭。
其结果是,分别在第2箱(T2)中导入有高压、而在第1箱(T1)中导入有低压,使从第2箱(T2)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1箱(T1)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如图20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得到进行。又,从第1箱(T1)被回收到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的气体致冷剂,冷凝后被储存在第1储留器(20)上;第1储留器(21)与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相均压,使液体致冷剂被供给该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
通过这样交替地在排出致冷剂的箱和回收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而使室内的冷气运转连续地得到进行。
又,由于在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被回收到储留器(20、21)上,所以可以确保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的大的热交换面积,增大与冷却用热交换器(D5)之间的热交换量,提高作为装置全体的性能。
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虚线侧,并使第1电磁阀(SV-1)关闭,而使第2和第3电磁阀(SV-2、SV-3)开口。如图2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被排出了的致冷剂,其一部分被供给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而其余的致冷剂被供给到加热用热交换器(D3)上。
被供给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的致冷剂,在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后,其一部分被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14)上,而其余部分被供给到冷却用热交换器(D5)上。而且,被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14)上的致冷剂,在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后,被回收到压缩机(11)上;而被供给到冷却用热交换器(D5)上的致冷剂,在从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中取得热量而产生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
另一方面,被供给到加热用热交换器(D3)上的致冷剂,将热量给予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而得到冷凝,其后,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将热量给予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而成过冷却状态后,在室外热交换器(14)和冷却用热交换器(D5)上得到蒸发,然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上。
由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在第1驱动用热交换器(E1)上,由致冷剂的蒸发使其内部成为高压;而在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上,由致冷剂的冷凝使其内部成为低压。在该状态下,使第4、第5、第8、第11和第12电磁阀(SV-4、SV-5、SV-8、SV-11、SV-12)开口,而使第6、第7、第9、第10、和第13电磁阀(SV-6、SV-7、SV-9、SV-10、SV-13)关闭。其结果是,分别在第1箱(T1)上作用着高压、而在第2箱(T2)上作用着低压,使从第1箱(T1)中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2箱(T2)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如图2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得到进行。
该致冷剂的循环动作在进行了规定时间后,切换各电磁阀,使第4、第5、第9、第10、和第13(SV-4、SV-5、SV-9、SV-10、SV-13)开口,而使第6、第7、第8、第11、和第12电磁阀(SV-6、SV-7、SV-8、SV-11、SV-12)关闭。其结果是,分别在第2箱(T2)上作用着高压、而在第1箱(T1)上作用着低压,使从第2箱(T2)中的液体致冷剂的排出动作和向第1箱(T1)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动作同时得到进行,如图21中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使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循环得到进行。
通过交替地在排出和回收该液体致冷剂的箱之间进行切换,使室内的暖气运转连续地得到进行。在进行该暖气运转时,也同样地,通过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储留器(20、21),而增大第2驱动用热交换器(E2)和冷却用热交换器(D5)之间的热交换量,提高作为装置全体的性能。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上,在进行室内冷气运转时,由于也可以使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在加热用热交换器(D3)上冷却到过冷却状态,所以可以确保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大的热交换量,实现作为装置全体的性能的提高。
第11实施形态下面,用图22对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作为其加减压机构(18),具有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并适用于冷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机上。首先,对2次侧致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
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接续着室内热交换器(3)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
在液体配管(7)上接续着箱(T)。在该液体配管(7)的处于箱(T)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只允许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向箱(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1单向阀(CV1)。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箱(T)和室内热交换器(3)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只允许从箱(T)向室内热交换器(3)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2单向阀(CV2)。进一步,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2单向阀(CV2)和室内热交换器(3)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室内电动膨胀阀(EV1)。
在上述箱(T)上,接续着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首先,对加压回路(50)进行说明。
该加压回路(50)具有循环用蒸发器(51)。该循环用蒸发器(51),被设置在比箱(T)的设置位置要低的位置上。上述循环用蒸发器(51),分别由气体供给管(52)与箱(T)的上部、而由液体回收管(53)与箱(T)的下部相接续着。
在气体供给管(52)上,设置有在对箱(T)内作用着高压时开放的第1电磁阀(SV1)。在液体回收管(53)上,设置有只允许从箱(T)向循环用蒸发器(5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第3单向阀(CV3)。
下面,对减压回路(60)进行说明。
该减压回路(60)具有循环用冷凝器(61)。该循环用冷凝器(61)被设置在比箱(T)的设置位置要高的位置上。上述循环用冷凝器(61),分别由气体回收管(62)与箱(T)的上部、而由液体供给管(63)与箱(T)的下部相接续着。
在气体回收管(62)上,设置有在对箱(T)内作用着低压时开放的第2电磁阀(SV2)。在液体供给管(63)上,设置有只允许从循环用冷凝器(61)向箱(T)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第4单向阀(CV4)。
下面,对与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1次侧致冷剂回路(A)进行说明。
该1次侧致冷剂回路(A),其构成为,由致冷剂配管(16)接续着压缩机(11)、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14)、与上述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热交换器(71)、与上述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72)、以及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的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
具体来说,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顺序地接续着室外热交换器(14)和加热热交换器(71);该加热热交换器(71)的液体侧被分支为第1分支管(16a)和第2分支管(16b)。该第1分支管(16a)与冷却热交换器(72)相接续,而第2分支管(16b)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相接续。在上述第1分支管(16a)上设置着第1室外电动膨胀阀(EV-A),而在第2分支管(16b)上设置着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B)。上述冷却热交换器(7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气体侧,相合流后被接续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上。
在本实施形态上,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温度被设定得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冷凝温度要低。具体来说,第1分支管(16a)和第2分支管(16b),相互的配管直径不同,使第1分支管(16a)的流量比第2分支管(16b)的流量只小规定的比率。与此相对应,冷却热交换器(72)和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得比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要小,并将其比率设定得比上述的规定比率要小。
即,例如,在第1分支管(16a)的流量和第2分支管(16b)的流量之比为1∶10时,冷却热交换器(72)和循环用热交换器(6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的比率被设定为2∶10。由此,作为相对于致冷剂流量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循环用冷凝器(61)一方就被设定得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一方要高。其结果是,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温度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冷凝温度要低。
下面,对本实施形态的进行室内冷气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驱动压缩机(11),如图2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顺序地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4)和加热热交换器(71),与外气和循环用蒸发器(51)内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得到冷凝。由此,将热量给予循环用蒸发器(51)的致冷剂。其后,该液体致冷剂被分流到各分支管(16a、16b)上,在由各室外电动膨胀阀(EV-A、EV-B)而被减压后,流入到冷却用热交换器(7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在这里,液体致冷剂与循环用冷凝器(61)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从循环用冷凝器(61)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其后,流经这些冷却热交换器(7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气体致冷剂,相合流后返回到压缩机(11)。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由上述的热交换动作,分别在循环用蒸发器(51)上进行致冷剂的蒸发动作,而在循环用冷凝器(61)上进行致冷剂的冷凝动作。而且,分别在循环用蒸发器(51)上发生高压,而在循环用冷凝器(61)上发生低压。
在该状态下,首先,使第1电磁阀(SV1)开口,同时使第2电磁阀(SV2)关闭。由此,循环用蒸发器(51)的高压由气体供给管(52)而作用于箱(T)内,将该箱(T)的液体致冷剂的液面向下按压,如图2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使该液体致冷剂被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该被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向室内热交换器(3)流动,在由室内电动膨胀阀(EV1)而被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使室内空气得到冷却。该蒸发了的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流入到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得到冷凝。
在该动作后,使第1电磁阀(SV1)关闭,同时使第2电磁阀(SV2)开口。由此,循环用冷凝器(61)的低压由气体回收管(62)而作用于箱(T)内。该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温度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冷凝温度要低,且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内压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内压要低。因此,箱(T)的压力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内压要低,如图22中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使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被回收到箱(T)内。
这时,箱(T)内上层部分的气体致冷剂,在被吸引到循环用冷凝器(61)中后,产生冷凝而成为液体致冷剂,再由液体供给管(63)被回收到箱(T)内。当从该状态转移到由上述的加压回路(50)的加压动作时,通过使加压回路(50)全体受到均压,使箱(T)的液体致冷剂的一部被回收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被用作高压发生用的致冷剂。
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由上述的加压回路(50)的加压动作和由减压回路(60)的减压动作,使在加压动作时从箱(T)中压出液体致冷剂,而在减压动作时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T)中,而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实现致冷剂的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因此,依据本实施例,由于是由在箱(T)内所发生的吸引力而对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致冷剂进行回收的,所以就没必要一定要将箱(T)设置在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要低的位置上,从而可以减少对机器配设位置的限制,实现通用性的提高。
第12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适用于暖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机,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构成和设在液体配管(7)上的单向阀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不同。
即,如图23所示,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上,顺序地接续着加热热交换器(71)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且该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液体侧被分支为第1分支管(16c)和第2分支管(16d)。该第1分支管(16c)与室外热交换器(14)相接续,而第2分支管(16d)与冷却热交换器(72)相接续。并分别在第1分支管(16c)上设置着第1室外电动膨胀阀(EV-C),而在第2分支管(16d)上设置着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D)。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4)和冷却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相合流后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相接续。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液体配管(7)的处于箱(T)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只允许从箱(T)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1单向阀(CV3)。而在该液体配管(7)的处于箱(T)和室内热交换器(3)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只允许从室内热交换器(3)向箱(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2单向阀(CV4)。
又,本实施形态的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相同。
通过这样地串联接续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热交换器(71)和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就使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温度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蒸发温度要高。即,由该蒸发温度之差,使循环用蒸发器(51)的内部压力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内部压力要高。
下面,对本实施形态的进行室内暖气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驱动压缩机(11),如图23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顺序地流经加热热交换器(71)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与循环用蒸发器(51)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得到冷凝。由此,将热量给予循环用蒸发器(51)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其后,该液体致冷剂,被分流到各分支管(16c、16d)上,在由室外电动膨胀阀(EV-C、EV-D)而被减压后,流入到冷却用热交换器(72)和室外热交换器(14)上,分别在该冷却热交换器(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和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后产生蒸发。即,从循环用冷凝器(61)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其后,流经这些冷却热交换器(72)和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致冷剂,相合流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上。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通过对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的各电磁阀(SV1、SV2)进行切换动作,可以在对箱(T)内作用着高压的状态和作用着低压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为对箱(T)作用着高压的状态时,如上所述,由于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温度比2次侧热源热蒸发器(1)的蒸发温度要高,所以循环用蒸发器(51)的内压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内压要高。因此,箱(T)成为高压,如图2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从箱(T)中被压出的液体致冷剂,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该蒸发了的气体致冷剂,经气体配管(6)而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得到冷凝,使室内受到加热。
当为对上述箱(T)作用着低压的状态时,如图23中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室内热交换器(3)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被回收到箱(T)内。在该动作时,也同样地,在进行减压回路(60)的减压动作时,被吸引到循环用冷凝器(61)中的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而成为液体致冷剂,然后由液体供给管(63)被回收到箱(T)中。又,在进行加压回路(50)的加压动作时,箱(T)内的液体致冷剂的一部分被回收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中,被用作高压发生用致冷剂。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而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
因此,依据本实施形态,由于是由在箱(T)内发生的吸引力而对室内热交换器(3)的液体致冷剂进行回收的,所以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将箱(T)设置在比室内热交换器(3)要低的位置上,可以减少对机器配设位置的限制,实现通用性的提高。
第13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适用于冷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机,由于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说明。
而且,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特征为与上述的第5实施形态中的同样地,具有2个箱(T1、T2);且相对于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各箱(T1、T2)分别为相互并列接续。
具体来说,如图24所示,上述加压回路(50)的气体供给管(52)被分支为分支管(50a、52b),分别与各箱(T1、T2)的上端部相接续;在各分支管(52a、52b)上设置有电磁阀(SV-1、SV-2)。加压回路(50)的液体回收管(53)被分支为分支管(53a、53b),分别与各箱(T1、T2)的下端部相接续;在各分支管(53a、53b)上设置着单向阀(CV3-1、CV3-2)。
另一方面,上述减压回路(60)的气体回收管(62)被分支为各分支管(62a、62b),分别与各箱(T1、T2)的上端部相接续;在各分支管(62a、62b)上设置着电磁阀(SV2-1、SV2-2)。而减压回路(60)的液体供给管(63)被分支为分支管(63a、63b),分别与各箱(T1、T2)的下端部相接续;在各分支管(63a、63b)上设置着单向阀(CV4-1、CV4-2)。
与上述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相连结的液体配管(7)被分支为分支液体配管(7a、7b),分别与各箱(T1、T2)的下端部相接续;在各分支液体配管(7a、7b)上分别设置着单向阀(CV1-1、CV1-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3)相连结的液体配管(7)被分支为分支液体配管(7c、7d),分别与各箱(T1、T2)的下端部相接续;在各分支液体配管(7c、7d)上分别设置着单向阀(CV2-1、CV2-2)。
在本实施形态上的进行冷气运转时的2次侧致冷剂(B)的动作,是使被设置在加压回路(50)的各分支管(52a、52b)上的电磁阀(SV1-1、SV1-2)中的一方为开口而另一方为关闭的动作交替地得到反复。又,使设置在减压回路(60)的各分支管(62a、62b)上的电磁阀(SV2-1、SV2-2)中的一方为开口而另一方为关闭的动作交替地得到反复。由此,使一方的箱向室内热交换器(3)压出液体致冷剂的动作和另一方的箱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中回收液体致冷剂的动作交替地得到反复。
具体来说,在使加压回路(50)的分支管(52a)的电磁阀(SV1-1)为开口、且使减压回路(60)的分支管(62b)的电磁阀(SV2-2)为开口时,如图2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上侧的箱(T1)向室内热交换器(3)压出液体致冷剂,而下侧的箱(T2)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回收液体致冷剂。相反地,在使加压回路(50)的分支管(52b)的电磁阀(SV1-2)为开口、且使减压回路(60)的分支管(62a)的电磁阀(SV2-1)为开口时,如图2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下侧的箱(T2)向室内热交换器(3)压出液体致冷剂,而上侧的箱(T1)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中回收液体致冷剂。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该动作,而连续地进行对室内的冷气作用。
第14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的第13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适用于暖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机上,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由于与上述的第13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说明。又,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其设置在液体配管(7)上的单向阀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3实施形态中的不同。
即,如图25所示,作为设置在液体配管(7)上的单向阀(CV1-1、CV1-2、CV2-1、CV2-2),采用致冷剂流通的允许方向为不同的单向阀。
因此,在进行暖气运转时,与上述的第13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使设置在加压回路(50)的各分支管(52a、52b)上的电磁阀(SV1-1、SV1-2)和设置在减压回路(60)的各分支管(62a、62b)上的电磁阀(SV2-1、SV2-2)的开闭动作交替地得到反复。其结果是,使一方的箱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压出液体致冷剂的动作和另一方的箱从室内热交换器(3)回收液体致冷剂的动作交替地得到反复,(图25的实线箭头所示状态和虚线箭头所示状态交替反复进行),从而连续地进行对室内的暖气作用。
第15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5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适用于冷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机上,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由于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特征是,如图26所示,具有与上述的箱(以下称作主箱)(T)不同的小型的副箱(ST),在该小型副箱(ST)上对液体致冷剂做暂时的储存。
以下,对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回路构成进行说明。
与循环用冷凝器(61)相连结的气体回收管(62),被分支为分支管(62a、62b),其一方经第2电磁阀(SV2)与主箱(T)的上端部相接续,而另一方经第3电磁阀(SV3)与上述副箱(ST)的上端部相接续。
与循环用蒸发器(51)相连结的气体供给管(52),被分支为分支管(52a、52b),其一方经第1电磁阀(SV1)与主箱(T)的上端部相接续,而另一方经第4电磁阀(SV4)与上述分支管(62b)相接续。
上述副箱(ST)被设置在比循环用蒸发器(51)要高的位置上,该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下端和副箱(ST)的下部之间由液体回收管(53)相接续着。在该液体回收管(53)上,设置着只允许从副箱(ST)向循环用蒸发器(5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3)。
上述液体回收管(53)和液体配管(7)之间,由具有只允许从液体配管(7)向液体回收管(53)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5)的液体吸引管(54)而接续着。液体吸引管(54),其一端被接续在液体回收管(53)的处于副箱(ST)和单向阀(CV3)之间的位置上,而另一端被接续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室内电动膨胀阀(EV1)和单向阀(CV2)之间的位置上。这样,就构成了对相对于副箱(ST)的压力作用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同样。
下面,对在本实施形态上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1次侧致冷剂回路(A)进行与上述第11实施例相同的动作。
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首先,使第1和第4电磁阀(SV1、SV4)开口,另一方面使第2和第3电磁阀(SV2、SV3)关闭。由此,循环用蒸发器(51)的高压作用于主箱(T)上,同时该循环用蒸发器(51)和副箱(ST)之间被均压。其结果是,如图26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主箱(T)中被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产生蒸发后,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冷凝。又,副箱(ST)的液体致冷剂由液体回收管(53)而被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然后,切换电磁阀的开闭动作,使第1和第4电磁阀(SV1、SV4)关闭,另一方面使第2和第3电磁阀(SV2、SV3)开口。由此,循环用冷凝器(61)的低压由气体回收管(62)的各分支管(62a、62b)而作用于主箱(T)和副箱(ST)上。其结果是,如图26中的虚线箭头所示,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致冷剂经液体配管(7)被回收到主箱(T)中。又,由于副箱(ST)内也为低压状态,所以液体配管(7)内的液体致冷剂的一部分,经液体吸引管(54)被回收到副箱(ST)中。被回收到该副箱(ST)中的液体致冷剂,在再一次切换电磁阀并使副箱(ST)和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得到均压时,被供给循环用蒸发器(51),成为驱动用致冷剂。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而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因此,依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将液体致冷剂储存在副箱(ST)中,并将该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剂(51)上,所以如上述的各实施形态那样,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将主箱(T)设置在比循环用蒸发器(51)要靠上方的位置上,可以实现对该主箱(T)和循环用蒸发器(51)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的提高。
又,在将这样的具有副箱的致冷剂回路适用于暖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上时,作为设置在液体配管(7)上的单向阀(CV1、CV2),是采用其致冷剂流通的允许方向为不同的单向阀。
第16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6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特征是,与上述第15实施形态同样地,具有2个副箱(ST1、ST2)。
至于该回路的构成,如图27所示,各副箱(ST1、ST2)被并列地接续在循环用冷凝器(61)和循环用蒸发剂(51)上。即,各副箱(ST1、ST2)分别由回收管(62b-1、62b-2)与循环用冷凝器(61)、和由气体供给管(52b-1、52b-2)与循环用蒸发器(51)相接续着。在各气体回收管(62b-1、62b-2)上,分别设置着电磁阀(SV3-A、SV3-B);而在各气体供给管(52b-1、52b-2)上,分别设置着电磁阀(SV4-A、SV4-B)。在各副箱(ST1、ST2)的下端,设置着与接续在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液体回收管(53-1、53-2)相对应的液体吸引管(54-1、54-2)。
这样,就构成了对相对于各副箱(ST1、ST2)的压力作用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相同。且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5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
下面,对在本实施形态上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进行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的同样的动作。
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在2个副箱(ST1、ST2)中其一方与循环用冷凝器(61)相接续的状态、和另一方与循环用蒸发器(51)相接续的状态被交替地反复着。即,使气体回收管(62b)的一方的电磁阀(SV3-A)开口,而另一方的电磁阀(SV3-B)关闭;且使气体供给管(52b)的一方的电磁阀(SV4-B)开口,而另一方的电磁阀(SV4-A)关闭。其结果是,如图27中的实线箭头所示,成为一种一方的副箱(ST1)与循环用冷凝器(61)相连通而回收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的一部分、而另一方的副管(ST2)与循环用蒸发器(51)相连通而将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该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状态。
当切换这些电磁阀时,如图27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则成为一种另一方的副箱(ST2)对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的一部分进行回收、而一方的副箱(ST1)将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状态。该状态被交替地反复着。
因此,由于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一方的副箱上的动作和从另一方的副箱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循环用蒸发器(51)上的动作同时得到进行,所以与在上述的第15实施形态中那样的具有1个副箱(ST)的场合相比,就可以降低为切换副箱(ST1、ST2)的动作所需的电磁阀的开闭频度,实现而耐久性的提高。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场合,也同样地,在被适用于暖气装置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上时,作为设置在液体配管(7)上的单向阀(CV1、CV2),采用其致冷剂流通的允许方向为不同的单向阀。
第17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7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上。
首先,对1次侧致冷剂回路(A)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由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对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进行加热和冷却。具体来说,由致冷剂配管(16)接续着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14)、加热热交换器(71)、室外电动膨胀阀(EV-A、EV-B)、冷却热交换器(7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具体来说,与加热热交换器(71)相接续着的配管被分支,其一方经第1室外电动膨胀阀(EV-A)与冷却热交换器(72)、而另一方经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B)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分别相接续。
冷却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相接续;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气体侧,经四路切换阀(22)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之间被切换着。在连接了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4)和加热热交换器(71)的配管上,设置着只允许从室外热交换器(14)向加热热交换器(7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6);而在连接了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四路切换阀(22)的配管上,设置着只允许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向四路切换阀(22)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7)。
在上述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B)和加热热交换器(71)之间,设置着第5电磁阀(SV5)。该电磁阀(SV5)和加热热交换器(71)之间的部位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单向阀(CV7)之间的部位之间,由气体致冷剂旁路管(GBL)而相互接续着。在该气体致冷剂旁路管(GBL)上,设置着第6电磁阀(SV6)和只允许从加热热交换器(71)向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8)。上述单向阀(CV7)和四路切换阀(22)之间的部位与单向阀(CV6)和加热热交换器(71)之间的部位之间,由排出气体旁路管(0GL)而相互接续着。在该排出气体旁路管(OGL)上,设置着只允许向加热热交换器(71)进行排出气体的流通的单向阀(CV9)。
下面,对2次侧致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又,在这里对与在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所述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2次侧致冷剂回路(B),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4单向阀(CV4)和室内热交换器(3)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在进行室内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7电磁阀(SV7);而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3单向阀(CV3)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位置上,设置着在进行室内冷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关闭的第8电磁阀(SV8)。
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7电磁阀(SV7)和室内热交换器(3)之间的位置上,接续着回收侧暖气运转液体配管(34)的一端;该回收侧暖气运转液体配管(34)的另一端,被接续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3单向阀(CV3)和第8电磁阀(SV8)之间的位置上。在该回收侧暖气运转液体配管(34)上,设置着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开口、而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关闭的第9电磁阀(SV9)。
在上述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4单向阀(CV4)和第7电磁阀(SV7)之间的位置上,接续着供给侧暖气运转液体配管(35)的一端;该供给侧暖气运转液体配管(35)的另一端,被接续在液体配管(7)的处于第8电磁阀(SV8)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位置上。在该供给侧暖气运转液体配管(35)上,设置着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开口、而进行冷气运转时关闭的第10电磁阀(SV10)。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1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
以下,对进行室内的冷气和暖气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冷气运转时,首先,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实线侧,并使第5电磁阀(SV5)开口,而使第6电磁阀(SV6)关闭。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第7电磁阀(SV7)和第8电磁阀(SV8)开口,而使第9电磁阀(SV9)和第10电磁阀(SV10)关闭。
在该状态下,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如图28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和加热热交换器(71)上得到冷凝。其后,该致冷剂被分流到冷却热交换器(7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在各室外电动膨胀阀(EV-A、EV-B)上被减压后,分别在冷却热交换器(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这些蒸发了的致冷剂返回到压缩机(11)上。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与上述同样地,对箱(T)的加压动作和减压动作被反复进行。即,由加压动作而从箱(T)中被压出的液体致冷剂,如图28的实线箭头所示,在由室内电动膨胀阀(EV1)而被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3)上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使室内空气得到冷却,然后,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产生冷凝。而且,由减压动作的作用,该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被回收到箱(T)内。通过反复进行该加压和减压动作,使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产生致冷剂的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下面,对进行室内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暖气运转时,首先,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虚线侧,并使第6电磁阀(SV6)开口,而使第5电磁阀(SV5)关闭。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第7电磁阀(SV7)和第8电磁阀(SV8)关闭,而使第9电磁阀(SV9)和第10电磁阀(SV10)开口。
在该状态下,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如图28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在加热热交换器(71)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显热变化。然后,该气体致冷剂,经气体致冷剂旁路管(GBL)流入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在这里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该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其一部分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蒸发,经四路转换阀(22)后返回到压缩机(11);而另一部分在第1室外电动膨胀阀(EV-A)上被减压后,在冷却热交换器(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然后返回压缩机(11)。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与上述同样地,对箱(T)的加压动作和减压动作被反复进行。即,由加压动作而从箱(T)中被压出了的液体致冷剂,如图28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经供给侧暖气液体配管(35)流入到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中产生蒸发,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而且,由减压动作,该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经回收侧暖气液体配管(34)被回收到箱(T)中。通过反复进行该加压和减压动作,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实现致冷剂的循环,而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
第18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8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本实施形态也为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其1次侧致冷剂回路(A),由于与上述的第17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说明。又,对2次侧致冷剂回路(B),只对与第17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29所示,2次侧致冷剂回路(B),在其液体配管(7)上具有四路切换阀(10)。具体来说,该四路切换阀(10),分别接续着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侧延伸着的第1液体配管(7A)、从箱(T)延伸着的第2和第3液体配管(7B、7C),以及从室内热交换器(3)的液体侧延伸着的第4液体配管(7D)。由此,从箱(T)被压出的液体致冷剂的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和室内热交换器(3)的供给状态可以被切换。
以下,对进行室内的冷气和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冷气运转时,与上述的第17实施形态的场合同样地,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实线侧。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其四路切换阀(10)也被切换到实线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反复进行由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的加压和减压动作,如图29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致冷剂就被循环,从而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各四路切换阀(22、10)被同时切换到虚线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反复进行由加压回路(50)和减压回路(60)的加压和减压动作,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如图29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致冷剂在与上述冷气运转时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
第19实施形态下面,用图30~图32对本发明的第19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本实施形态也是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上。
首先,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与上述的第17实施形态中的同样地,其构成为,由致冷剂配管(16)接续着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14)、加热热交换器(71)、第1和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A、EV-B)、冷却热交换器(72)、以及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
具体来说,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由四路切换阀(22)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之间被切换。该室外热交换器(14),由冷气运转气体供给管(CGL)而被接续在加热热交换器(71)上。在该冷气运转气体供给管(CGL)上,设置着只允许向着加热热交换器(7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1)。上述加热热交换器(71)的液体侧经第1电磁阀(SV1)被分支为第1和第2液体分支管(LSL-1、LSL-2);第1分支管(LSL-1)经第1室外电动膨胀阀(EV-A)与冷却热交换器(72)相接续,而第2分支管(LSL-2)经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B)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相接续。
上述冷却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被接续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而上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气体侧,经单向阀(CV2)被接续在四路切换阀(22)上,由该四路切换阀(22)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之间被切换着。
上述第2分支管(LSL-2)和室外热交换器(14)之间,由暖气运转液体配管(WLL)所接续;在该暖气运转液体配管(WLL)上,设置着只允许向室外热交换器(14)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3)。
上述加热热交换器(71)和第1电磁阀(SV1)之间的部位、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单向阀(CV2)之间的部位之间,由暖气气体供给管(WGL)所接续着。在该暖气运转气体供给管(WGL)上,设置着第2电磁阀(SV2)和只允许向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进行致冷剂的供给的单向阀(CV4)。上述单向阀(CV2)和四路切换阀(22)之间的部位、与单向阀(CV1)和加热热交换器(71)之间的部位之间,由排出气体旁路管(GPL)所接续;在该排出气体旁路管(GPL)上,设置着只允许向加热热交换器(71)进行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5)。
下面,对2次侧致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
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其构成具有与上述加热热交换器(7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循环用蒸发器(51);与冷却热交换器(7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循环用冷凝器(61);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相对于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并列地接续着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3、3、3)和室内电动膨胀阀(EV1、EV1、EV1);2个主箱(T1、T2);以及2个副箱(ST1、ST2)。
具体来说,与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端部相接续的气体供给管(52),被分支为4根分支管(52a~52d),分别与各主箱(T1、T2)和各副箱(ST1、ST2)的上端部单个相接续。在这些各分支支管(52a~52d)上,设置着第1~第4箱加压电磁阀(SV-P1~SV-P4)。
与上述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下端部相接续的液体回收管(53),被分支为2根分支管(53a、53b),分别与各副管(ST1、ST2)的下端部单个相接续。在这些分支管(53a、53b)上,设置着只允许从副箱(ST1、ST2)进行致冷剂的流出的单向阀(CV6、CV6)。
另一方面,与循环用冷凝器(61)的上端部相接续的气体回收管(62),被分支为4根分支管(62a~62d),分别与各主箱(T1、T2)和副箱(ST1、ST2)的上端部单个相接续。在这些各分支管(62a~62d)上,设置着第1~第4箱减压电磁阀(SV-V1~SV-V4)。
与上述循环用冷凝器(61)的下端部相接续的液体供给管(63),被分支为2根分支管(63a、63b),分别与各主箱(T1、T2)的下端部单个相接续。在这些分支管(63a、63b)上,设置着只允许向主箱(T1、T2)进行致冷剂的回收的单向阀(CV7、CV7)。
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延伸的液体配管(7)分支成第1和第2液体配管(7A、7B),第1分支液体配管(7A)经第3电磁阀(SV3)接在上述各分支管(63a、63b)上。第2分支液体配管(7B)经第4电磁阀(SV4)和第5电磁阀(SV5)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液体侧相接。在该第2分支液体配管(7B)的第4电磁阀(SV4)和第5电磁阀(SV5)之间经接续管(17a~17d)接有各主箱(T1、T2)及各副箱(ST1、ST2)的下端部。
并且,在该各接续管(17a~17d)上设有只允许从各主箱(T1、T2)及副箱(ST1、ST2)向第2分支液体配管(7B)的致冷剂的流通的单向阀(CV8、CV8、…)。在第2分支液体配管(7B)的第5电磁阀(SV5)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和分支管(63a、63b)由冷气运转回收管(CLL)而相接,在该冷气运转液体回收管上设置着第6电磁阀(SV6)。
下面,对室内进行冷气运动和暖气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冷气运转时,首先,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切换至实线侧,使第1电磁阀(SV1)开口,第2电磁阀(SV2)关闭。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第1和第3箱加压电磁阀(SV-P1,SV-P3)、第2和第4箱减压电磁阀(SV-V2,SV-V3)、第4电磁阀(SV4)和第6电磁阀(SV6)开口,而第2和第4箱加压电磁阀(SV-P2、SV-P4)、第1和第3箱减压电磁阀(SV-V1,SV-V4)、第3电磁阀(SV3)和第5电磁阀(SV5)关闭。
在该状态,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如图3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致冷剂顺序流过室外热交换器(14)和加热热交换器(71)而冷凝。其后,该致冷剂分流至冷却热交换器(72)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在各室外电动膨胀阀(EV-A、EV-B)上减压后,在冷却热交换器(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这些蒸发了的致冷剂回到压缩机(1)。反复进行该循环动作。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第1主箱(T1)和第1副箱(ST1)的内压为高压,相反地,第2主箱(T2)和第2副箱(ST2)的内压为低压。由此,如图3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第1主箱(T1)中被压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分支液体配管(7B),在由室内电动膨胀阀(EV1)而被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其后,该致冷剂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得到冷凝,经冷气运转液体回收管(CLL)被回收到第2主箱(T2)上。另一方面,由于第1副箱(ST1)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被均压着,所以如图3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该第1副箱(ST1)的液体致冷剂被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进一步,这时在第2副箱(ST2)上,回收着流经第2分支液体配管(7B)的致冷剂的一部分。
对该动作进行了规定的时间之后,切换2次侧致冷剂回路(B)的电磁阀。即,使第1和第3箱加压电磁阀(SV-P1、SV-P3)、第2和第4箱减压电磁阀(SV-V2、SV-V3)关闭,而使第2和第4箱加压电磁阀(SV-P2、SV-P4)、第1和第3箱减压电磁阀(SV-V1、SV-V4)开口。由此,第1主箱(T1)和第1副箱(ST1)的内压为低压,相反地,第2主箱(T2)和第2副箱(ST2)的内压为高压。因此,成为一种从第2主箱(T2)中被压出的液体致冷剂经循环后被回收到第1主箱(T1)上的致冷剂的循环状态。又,第2副箱(ST2)的液体致冷剂被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在第1副箱(ST1)上,回收着流经第2分支液体配管(7B)的致冷剂的一部分。
通过反复进行这些电磁阀的切换动作,而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
下面,对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暖气运转时,首先,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四路切换阀(22)被切换到虚线侧,并使第2电磁阀(SV2)开口,而使第1电磁阀(SV1)关闭。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在使第3电磁阀(SV3)和第5电磁阀(SV5)开口、而使第4电磁阀(SV4)和第6电磁阀(SV6)关闭的状态下,反复进行其它电磁阀的开闭动作。
即,与上述的冷气运转的场合同样地,交替地在下述2个状态间进行切换使第1和第3箱加压电磁阀(SV-P1、SV-P3)和第2和第4箱减压电磁阀(SV-V2、SV-V3)开口、而使第2和第4箱加压电磁阀(SV-P2、SV-P4)和第1和第3箱减压电磁阀(SV-V1、SV-V2)关闭的状态,相反地,使第1和第3箱加压电磁阀(SV-P1、SV-P3)和第2和第4箱减压电磁阀(SV-V2、SV-V3)关闭、而使第2和第4箱加压电磁阀(SV-P2、SV-P4)和第1和第3箱减压电磁阀(SV-V1、SV-V4)开口的状态。
由此,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如图3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经排出气体旁路管(GPL),在加热热交换器(71)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显热变化。其后,该气体致冷剂,经暖气运转气体供给管(WGL)流入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在这里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该冷凝了的液体致冷剂,在第2室外电动膨胀阀(EV-B)上被减压后,产生分流,流入到冷却热交换器(72)和室外热交换器(14)上。分别在冷却热交换器(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的致冷剂之间、以及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上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中。该循环动作被反复进行。
另一方面,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例如,在第1主箱(T1)和第1副箱(ST1)的内压为高压、而相反地第2主箱(T2)和第2副箱(ST2)的内压为低压的状态下,如图3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第1主箱(T1)被压出的液体致冷剂,经第2分支液体配管(7B)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流动,在该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产生蒸发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得到冷凝,再经第1分支液体配管(7A)被回收到第2主箱(T2)中。这时,也同样地,如图3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第1副箱(ST1)的液体致冷剂被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而在第2副箱(ST2)上,回收着来自第2分支液体配管(7A)的致冷剂。而且,通过如上那样反复进行电磁阀的切换动作,而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
第20实施形态下面,依据图33~图35对本发明的第20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本实施形态也是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上,由于其主要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9实施形态中的相同,所以这里只对与该第19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1次侧致冷剂回路(A),具有在加热热交换器(71)和第1电磁阀(SV1)之间的电动膨胀阀(EV-C),同时还具有对该电动膨胀阀(EV-C)进行分流作用的旁路管(BPL)。在该旁路管(BPL)上设置有毛细管(CT)。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的液体侧,取代上述电动膨胀阀(EV-B),设置有毛细管(CT)。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9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2次侧致冷剂回路(B),其第1副箱(ST1)的上端部与第1主箱(T1)的上端部、和第1副箱(ST1)的上端部与第1主箱(T1)的上端部分别相接续。通过仅仅对相对于各主箱(T1、T2)的循环用蒸发器(51)和循环用冷凝器(61)的接续状态进行切换的电磁阀(SV-P1、SV-P2、SV-V1、SV-V2)的切换动作,而对相对于各副箱(ST1、ST2)的循环用蒸发器(51)和循环用冷凝器(61)的接续状态进行切换。与各主箱(T1、T2)相连结的接续管(17a、17b),其一部分被分支为分支管(17a-A、17b-A),经单向阀(CV9、CV9)后接续着第1液体配管(7A)。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19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
当在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上进行冷气运转时,如图34中的箭头所示,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如图35中的箭头所示,分别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和暖气作用。这些致冷剂的循环动作,由于与上述的第19实施形态的场合大致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说明。又,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A)上,在进行冷气运转时,使电动膨胀阀(EV-C)关闭,由毛细管(CT)进行致冷剂的减压作用;而另一方面,在进行暖气运转时,使该电动膨胀阀(EV-C)开口,致冷剂在未受到减压的情况下流入到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
又,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1)上冷凝了的致冷剂,经第1液体配管(7A)和分支管(17b-A)被回收到主箱(T2)中。另一方面,在进行暖气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3)上冷凝了的致冷剂,经第1液体配管(7A)和分支管(17b-A)被回收到主箱(T2)中。
第21实施形态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又,本实施形态也是适用于热力泵的空气调节装置上,由于其主要的构成与上述的第20实施形态中的同样,所以这里只对与该第20实施形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该1次侧致冷剂回路(A),相对于上述的第20实施形态中的1次侧致冷剂回路(A),没有设置暖气气体供给管(WGL),并且在连接了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四路切换阀(22)的配管上没有设置单向阀。
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循环用蒸发器(51)和循环用冷凝器(61)相对于各主箱(T1、T2)和各副箱(ST1、ST2)的上端部的接续状态,与上述的第19实施例中的相同。
又,在本实施形态上,将在进行暖气运转时的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温度比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的蒸发温度要设定得高一些。即,与在第11实施形态上的、使在循环用冷凝器(61)上的冷凝温度比在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上的冷凝温度要低的情况同样地,在热交换器的能力上使之具有差别。
具体来说,与加热热交换器(71)相连结的第1气体供给管(GL-1)和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相连结的第2气体供给管(GL-2),相互间的配管直径不同,使第1气体供给管(GL-1)的流量被设定得比第2气体供给管(GL-2)的流量只小规定的比率。与此相对应,加热热交换器(71)和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得比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要小,且其比率被设定得比上述的规定比率要小。
例如,当第1气体供给管(GL-1)的流量和第2气体供给管(GL-2)的流量之比为1∶10时,将加热热交换器(71)和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与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和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之比设定为2∶10。由此,作为相对于致冷剂流量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循环用蒸发器(51)一方就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一方要高,因此,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温度比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的蒸发温度要高。其结果是,循环用蒸发器(51)的内部压力比2次侧热源热蒸发器(1)的内部压力要高,从而在进行暖气运转时,从主箱(T1、T2)向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压出液体致冷剂。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的第20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
而且,当在本实施形态的致冷剂回路上进行冷气运转时,如图37中的箭头所示,在各致冷剂回路(A、B)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该致冷剂循环动作,由于与上述的第19实施形态或第20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在进行暖气运转时的致冷剂回路,如图38中的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致冷剂,被分流到加热热交换器(71)和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在各自的位置上得到冷凝。而且,在加热热交换器(71)上冷凝了的致冷剂,经分支管(LSL-1)流入到冷却热交换器(72)上,在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另一方面,在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上冷凝了的致冷剂,经暖气运转液体配管(WLL)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4)上,在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后,返回到压缩机(11)中。
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如图38中的箭头所示,致冷剂产生循环,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在该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的致冷剂的循环动作,由于与在上述的第19实施形态或第20实施形态中的大致相同,所以此处省略其详细说明。
其它实施形态又,在上述的各实施形态上,是对将本发明的热输送装置适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上的场合进行了说明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其它各种制冷机上。
又,在第1~第10实施形态上,是由接续管(17)将箱(T)接续在液体配管(7)上的,但也可以将该箱(T)直接接续在液体配管(7)上。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的设置有多个箱(T1、T2)和副箱(ST1、ST2)的场合,也可以对这些箱和副箱配置3个或以上。即,也可以设置2个或以上的第1箱(T1)和第1副箱(ST1)、和2个或以上的第2箱(T2)和第2副箱(ST2),使第1箱(T1)和第1副箱(ST1)发挥同一功能,并使第2箱(T2)和第2副箱(ST2)发挥同一功能。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可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等而得到利用的热输送装置上,特别是,适用于不需要泵等驱动源、通过使热输送媒介产生循环而进行热输送的热输送装置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使致冷剂可循环地进行接续、并且上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与热源装置(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致冷剂回路(B);与上述液体配管(7)相连通、对液体致冷剂进行储存的箱装置(T);交替地进行使该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加压动作和使内部压力降低的减压动作的压力调节装置(18);在该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只允许从上述箱装置(T)向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进行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在减压动作时,只允许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向箱装置(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回收、通过使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而使得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进行吸热或放热的致冷剂控制装置(H)。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吸热的蒸发器;且,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允许从箱(T)向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同时阻止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在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同时阻止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放热的冷凝器;且,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允许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同时阻止从箱装置(T)向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在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允许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同时阻止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
4.一种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热量给予箱装置(T)的致冷剂使该箱装置(T)的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箱装置(T)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箱装置(T)的内压下降。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为热交换装置(18b);该热交换装置(18b)与箱装置(T)相邻接,并在将热量给予箱装置(T)的致冷剂的加热动作和从箱装置(T)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的冷却动作之间进行切换。
6.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致冷剂回路(D),该致冷剂回路(D)具有压缩机(D1)、第1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第2热交换器(D5)、和对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排出侧的第1热交换器(D3)和第2热交换器(D5)的接续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D2);上述第1热交换器(D3)与箱装置(T)之间进行热交换,伴随着切换装置(D2)的切换动作,对箱装置(T)的致冷剂进行加热和冷却。
7.一种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经压力管(19)而连结在箱装置(T)上的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在进行加压动作时,使从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向箱装置(T)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使从压力发生装置(18a、18c、19c)向箱装置(T)的内部作用着低压。
8.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为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储留容器(18a);压力调节装置(18),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热量给予储留容器(18a)的致冷剂,使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该储留容器(18a)的气体致冷剂中取得热量,使该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下降。
9.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为压缩机(18c);压力管(19)相对于压缩机(18c)的接续状态,由切换装置(I)而在压缩机(18c)的排出侧和吸入侧之间得到切换;压力调节装置(18),由切换装置(I)的切换动作,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压力管(19)接续在压缩机(18c)的排出侧,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将压力管(19)接续在压缩机(18c)的吸入侧。
10.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为可以储存致冷剂的热交换器(19c);压力调节装置(18),在进行加压动作时,将热量给予热交换器(19c)的致冷剂,使该热交换器(19c)的内压上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从热交换器(19c)的致冷剂中取得热量,使该热交换器(19c)的内压下降。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致冷剂回路(D),该致冷剂回路(D)具有压缩机(D1)、第1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第2热交换器(D5)、和对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排出侧的第1热交换器(D3)和第2热交换器(D5)的接续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D2);上述第1热交换器(D3),与热交换器(19c)之间进行热交换,伴随着对切换装置(D2)的切换动作,对热交换器(19c)的致冷剂进行加热和冷却。
12.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致冷剂控制装置(H)包括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关闭而在减压动作时开口的第1电磁阀(SV-A);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开口而在减压动作时关闭的第2电磁阀(SV-B)。
13.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致冷剂控制装置(H)包括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开口而在减压动作时关闭的第1电磁阀(SV-A);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关闭而在减压动作时开口的第2电磁阀(SV-B)。
14.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致冷剂控制装置(H)包括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只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向箱装置(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1单向阀(CV1);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的、只允许从箱装置(T)向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2单向阀(CV2)。
15.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致冷剂控制装置(H)包括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只允许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1单向阀(CV3);被设置在液体配管(7)的与箱装置(T)的接续位置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的、只允许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进行液体致冷剂的流通的第2单向阀(CV4)。
16.一种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以可以进行致冷剂循环地接续着的、且上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与热源装置(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致冷剂回路(B);在上述液体配管(7)上并列地接续着、储存液体致冷剂的1个以上的第1箱装置(T1)和1个以上的第2箱装置(T2);在使该第1箱装置(T1)的内部压力上升、同时使第2箱装置(T2)的内部压力下降的第1压力状态,和使第1箱装置(T1)的内部压力下降、同时使第2箱装置(T2)的内部压力上升的第2压力状态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压力调节装置(18);以及,在该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同时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同时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的,通过使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而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进行连续的吸热和放热的致冷剂控制装置(H)。
17.一种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吸热的蒸发器;且,致冷剂控制装置(H)以下述方式对液体配管(7)上的致冷剂流通状态进行控制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
18.一种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放热的冷凝器;且,致冷器控制装置(H)以下述方式对液体配管(7)上的致冷剂流通状态进行切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同时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同时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
19.一种如权利要求16、17或18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经压力管(19d、19e)而连结在各箱装置(T1、T2)上的压力发生装置(18A、18B、D1、E1、E2);由该压力发生装置(18A、18B、D1、E1、E2),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对第1箱装置(T1)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对第2箱装置(T2)的内部作用着低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在第2箱装置(T2)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在第1箱装置(T1)的内部作用着低压。
20.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为与第1箱装置(T1)相接续的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第1储留容器(18A)、和与第2箱装置(T2)相接续的可以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第2储留容器(18B);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1储留容器(18A)的液体致冷剂而使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2储留容器(18B)的气体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气体致冷剂产生冷凝、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B)的内压下降,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2储留容器(18B)的液体致冷剂而使该液体致冷剂产生蒸发、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B)的内压上升,同时,从该第1储留容器(18A)的气体致冷剂中取得热量而使该气体致冷剂冷凝、从而使该储留容器(18A)的内压下降。
21.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为压缩机(D1);第1箱装置(T1)和第2箱装置(T2)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接续状态的切换,通过由切换装置(I)将压力管(19d、19e)在压缩机(D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之间进行切换而得到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压缩机(D1)的排出侧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而将压缩机(D1)的吸入侧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压缩机(D1)的排出侧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而将压缩机(D1)的吸入侧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
22.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为与第1箱装置(T1)相接续的可以储存致冷剂的第1热交换器(E1)、和与第2箱装置(T2)相接续的可以储存致冷剂的第2热交换器(E2);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1热交换器(E1)的致冷剂而使该热交换器(E1)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2热交换器(E2)的致冷剂中得到热量而使该热交换器(E2)的内压下降,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热量给予第2热交换器(E2)的致冷剂而使该热交换器(E2)的内压上升、同时从第1热交换器(E1)的致冷剂中得到热量而使该热交换器(E1)的内压下降。
23.一种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致冷剂回路(D),该致冷剂回路(D)具有压缩机(D1)、第1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第2热交换器(D5)、和对相对于压缩机(D1)的排出侧的第1热交换器(D3)和第2热交换器(D5)的接续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第1热交换器(D3)与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的第1热交换器(E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第2热交换器(D5)与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的第2热交换器(E2)之间进行热交换,且伴随着切换装置(I)的切换动作,在第1压力状态和第2压力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24.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发生装置,由加热用热交换器(D3)而被加热的加压用热交换器(E2)、和由冷却用热交换器(D5)而被冷却的减压用热交换器(E1)所构成;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将加压用热交换器(E2)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同时将减压用热交换器(E1)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将加压用热交换器(E2)接续在第2箱装置(T2)上、同时将减压用热交换器(E1)接续在第1箱装置(T1)上。
25.一种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着压缩机(D1)、加热用热交换器(D3)、减压机构(D4)、和冷却用热交换器(D5)而构成的致冷剂回路(D)。
2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上述减压装置(60),且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该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冷凝压力要低。
2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减压装置(6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该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压力要高。
28.一种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设有辅助箱装置(ST);并具有切换装置(I),由该切换装置(I),在为由减压装置(60)的减压动作时,使辅助箱装置(ST)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辅助箱装置(ST)上,而另一方面,在为由加压装置(50)的加压动作时,使辅助箱装置(ST)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将辅助箱装置(ST)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29.一种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在循环蒸发器(51)的上方,设置有1个以上的第1辅助箱装置(ST1)和1个以上的第2辅助箱装置(ST2);并具有在第1切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间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其中,在为该第1切换状态时,使第1辅助箱装置(ST1)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上,同时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将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而在为该第2切换状态时,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上,同时使第1辅助箱装置(ST1)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将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30.一种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相对于第1箱装置(T1)和第2箱装置(T2)的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使另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上的减压动作;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各箱装置(T1、T2)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各箱装置(T1、T2)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该循环用冷凝器(61)的冷凝压力设置成比作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冷凝压力低;上述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减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减压。
31.一种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相对于第1箱装置(T1)和第2箱装置(T2)的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使另一方的箱装置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上的减压动作;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各箱装置(T1、T2)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各箱装置(T1、T2)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该循环用蒸发器(51)的蒸发压力,被设定得比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压力要高;上述压力调节装置(18),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减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由加压装置(50)对第2箱装置(T2)进行加压、同时由减压装置(60)对第1箱装置(T1)进行减压。
32.一种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在循环用蒸发器(51)的上方,设置有1个以上的第1辅助箱装置(ST1)和1个以上的第2辅助箱装置(ST2);并且有在第1切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间进行切换的切换装置(I),其中,在为该第1切换状态时,使该第1辅助装置(ST1)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上,同时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将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而在为该第2切换状态时,使第2辅助箱装置(ST2)分别与减压装置(60)和液体配管(7)相连通、将液体配管(7)的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第2辅助箱装置(ST2)上,同时使第1辅助箱装置(ST1)与加压装置(50)相连通、将该第1辅助箱装置(ST1)的液体致冷剂落下供给到循环用蒸发器(51)上。
33.一种如权利要求26或30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热源装置(A),具有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和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2);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时使第1热交换器(12)和第2热交换器(72)的蒸发温度为相同,同时使相对于流经上述第2热交换装置(72)的致冷剂流量的循环用冷凝器(61)的容量的比率,被设定得比相对于流经第1热交换装置(12)的致冷剂流量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容量的比率要大。
34.一种如权利要求27或3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热源装置(A),具有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和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1);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使第1热交换装置(12)和第2热交换装置(71)的冷凝温度为相同,而另一方面,使相对于流经上述第2热交换装置(71)的致冷剂流量的循环用蒸发器(51)的容量的比率,被设定得比相对于流经第1热交换装置(12)的致冷剂流量的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容量的比率要大。
35.一种如权利要求26或30中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减压装置(60),具有连接了箱装置(T)的上端部和循环用冷凝器(61)的气体侧的回收管(62)、和连接了箱装置(T)的下端部和循环用冷凝器(1)的液体侧的液体供给管(63);上述液体供给管(63),与液体配管(7)相独立地被接续在箱装置(T)的下端部上。
36.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热源装置(A),具有压缩机(11)、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2)、和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3热交换装置(71),且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气体致冷剂在第3热交换装置(71)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显热变化,然后在第1热交换装置(12)上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进一步在第2热交换装置(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
37.一种如同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为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加压装置(50)和减压装置(60),其中,该加压装置(5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而将该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压出到液体配管(7)上的加压动作,而该减压装置(60),进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而从液体配管(7)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该箱装置(T)上的减压动作;上述减压装置(6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冷凝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下降的循环用冷凝器(61);上述加压装置(50),具有与箱装置(T)相接续、且通过对致冷剂进行蒸发而使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循环用蒸发器(51);热源装置(A),具有压缩机(11)、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装置(12)、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装置(72)、以及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3热交换装置(71),且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放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气体致冷剂分流到第3热交换装置(71)和第1热交换装置(12)上,在第3热交换装置(71)上与循环用蒸发器(5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同时在第1热交换器(12)上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然后,使冷凝了的致冷剂在第2热交换装置(72)上与循环用冷凝器(6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
全文摘要
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可以与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的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和室内热交换器(3)相连结。在液体配管(7)上,连结着储存有液体致冷剂的箱(T)的下端。在箱(T)的上端,连结着加减压机构(18)。在箱(T)的相对于液体配管(7)的连结部的两侧上,设置有单向阀(CV1、CV2)。由加减压机构(18),交替地在使箱(T)内为高压状态和为低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为高压作用时,从箱(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3)上,而在为低压作用时,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T)中,由此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
文档编号F25B1/00GK1200803SQ96197866
公开日1998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1995年10月24日
发明者佐田真理, 堀靖史, 前田哲史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