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600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键盘电路的生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键盘工艺中,首先,取胶膜;然后,再在胶膜上印刷上银浆电路;再后,进行除灰尘处理;再后,需要在印有银浆电路的胶膜上通过使用油墨涂布机涂抹上油墨,以对其内银浆电路进行保护,得到键盘底膜。油墨涂布机包括涂抹结构,穿过涂抹结构有传送带。上述油墨涂布机的使用存在的缺点为:

由于采用手动加油墨方式,有的将油墨用勺子舀起,再将油墨洒在键盘膜上,为了使得在键盘底膜上全部涂抹有油墨,在键盘底膜上倒大量油墨,导致油墨的浪费,过多的油墨顺着传送带边缘凹槽流出;在传送带的输入端上设置有油浸槽,将全部键盘底膜放置于油浸槽内,油浸槽内油墨经过多次使用,再次使用时的油墨不新鲜,导致保护强度降低;且手动加油墨方式需要人工操作,耗费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实现了当有键盘底膜位于供油墨系统正下方时自动供给油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包括:

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两导流槽,两导流槽分别安装于支撑架两侧;

传送带,其包括传送本体,传送本体设置于两导流槽中间,且传送本体的传送方向与两导流槽均平行,传送本体的带体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座,支撑座中心设置有第一永磁铁;

承载盘,其包括盘本体,盘本体用于放置于一支撑座上且跨越传送本体,盘本体两端均设置有伸入导流槽内的导流脚,导流脚以及盘本体均为U型结构,承载盘底面上设置有第二永磁铁;

龙门架,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其位于传送带输入端正上方,龙门架跨越传送本体和两导流槽;

储存罐,其设置于龙门架顶部,以存储油墨;

导流管,其一端与储存罐底部连通,其另一端向传送带输入端延伸,且承载盘置于支撑座上后盘本体表面与导流管底端有距离;

阀门,其设置于导流管上,以开闭导流管;以及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输出端与阀门连接,以控制阀门启动。

优选的是,控制电路包括:

控制器,其输出端通过开关电路与阀门连接;以及

按键开关,其一端接5v电源,其另一端接控制器输入端,以使控制器根据按键开关的闭合控制阀门的启动。

优选的是,导流管采用软性材料制成,导流管下部段连接有安装于龙门架上的驱动装置,以驱动导流管下部段在放置于盘本体上的键盘底膜的上方运动且其运动方向与传送方向垂直。

优选的是,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气缸,其安装于龙门架一侧;

导向杆,其安装于龙门架上,且与龙门架横杆平行;以及

推动板,其滑动套置于导向杆上,推动板靠近第一气缸一侧与第一气缸活塞杆连接,推动板靠近导流管一侧与导流管连接。

优选的是,阀门包括:

阀体,阀体为圆环结构,阀体两端面上设置有两连接部,一连接部用于与导流管可拆卸连接,另一连接部用于连通储存罐,阀体内设置有开闭阀体流通孔的阀片,阀片内设置有圆环形的调节腔,阀片侧壁上开设有连动孔,连动孔与调节腔连通,调节腔内设置导向凸环,导向凸环、调节腔中心线和阀片中心线为一条直线,阀片上设置有从流体流动方向贯穿阀片的第一调节孔;

安装板,其安装在龙门架横杆上;

第二气缸,其安装在安装板上,其活塞杆穿过阀体与阀片连接,阀体一侧设置于供阀片穿梭的滑孔;

调节圆盘,其设置于调节腔内且与导向凸环滑动连接,调节圆盘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孔,转动调节圆盘能使第一调节孔对准,也能使第一调节孔闭合,调节圆盘边缘上设置传动齿;

第一齿轮,其转动设置于阀体内壁上,当阀片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齿轮穿过连动孔与传动齿啮合;

第二齿轮,其安装于安装板上,第二齿轮能与第一齿轮侧啮合;

驱动电机,其设置于安装板上,驱动电机与第二气缸相对设置,驱动电机的转动杆与第二齿轮连接;

其中,开关电路包括马达驱动电路以及第一开关三极管,驱动电机通过马达驱动电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气缸通过第一开关三极管与控制器第二输出端相连,控制器的输出/输入输出端连接线有触摸显示屏。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龙门架,为储存罐的安装奠定了条件;通过设置储存罐,实现了油墨的储存,且其位置设置,实现了阀门打开后油墨自动流出,避免了使用其他动力装置,减少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导流管实现了油墨的导流;控制电路和阀门的设置,方便了控制油墨的供给。从而最终实现了当有键盘底膜位于供油墨系统正下方时自动供给油墨,且每次供给量在阀门的设置下得以控制,节约了油墨的使用,减少了键盘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保证每次使用的油墨是新鲜的,提高了键盘产品油墨保护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为实施例3中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阀门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4中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8中阀门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D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带供油墨系统的传送装置,包括:

支撑架1,支撑架1上设置有两导流槽11,两导流槽11分别安装于支撑架1两侧;

传送带2,其包括传送本体21,传送本体21设置于两导流槽11中间,且传送本体21的传送方向与两导流槽11均平行,传送本体21的带体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座(图中未示),支撑座中心设置有第一永磁铁(图中未示),传送带2输出端连接油墨涂布机的油墨涂布装置8以及油墨烘干装置;

承载盘3,其包括盘本体31,盘本体31用于放置于一支撑座上且跨越传送本体21,盘本体31两端均设置有伸入导流槽11内的导流脚32,导流脚32以及盘本体31均为U型结构,承载盘3底面上设置有第二永磁铁(图中未示);

龙门架4,其设置于支撑架1上且其位于传送带2输入端正上方,龙门架4跨越传送本体21和两导流槽11;

储存罐5,其设置于龙门架4顶部,以存储油墨;

导流管6,其一端与储存罐5底部连通,其另一端向传送带2输入端延伸,且承载盘3置于支撑座上后盘本体31表面与导流管6底端有距离;

阀门7,其设置于导流管6上,以开闭导流管6;以及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输出端与阀门7连接,以控制阀门7启动。承载盘3、支撑座上导流槽11的设置,实现了过多油墨导入导流槽11内,避免污染传送带2和工作环境,而且油墨不能随意排放,使得该生产过程满足了环保需求。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的相互吸引,为实现了传送带2带体带动承载盘3,同时也为承载盘3的可拆洗奠定了基础。

为了设计简单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

控制器,其输出端通过开关电路与阀门7连接;以及

按键开关,其一端接5v电源,其另一端接控制器输入端,以使控制器根据按键开关的闭合控制阀门7的启动。按动按键开关,就表示已经将放在承载盘3上的键盘底膜放在导流管6正下方,控制器就控制阀门7打开导流管6,实现供给油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为了实现油墨初步均匀分布在键盘底膜各处,本实施在导流管6及其安装结构上做了改进。

如图2所示,导流管6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为导流管6下部段能相对下部段转动提供了条件,导流管6下部段连接有安装于龙门架4上的驱动装置9,以驱动导流管6下部段在放置于盘本体31上的键盘底膜的上方运动且其运动方向与传送方向垂直。

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9包括:

第一气缸91,其安装于龙门架4一侧;

导向杆92,其安装于龙门架4上,且与龙门架4横杆平行;以及

推动板93,其滑动套置于导向杆92上,推动板93靠近第一气缸91一侧与第一气缸91活塞杆连接,第一气缸91活塞杆穿过龙门架4与推动板93连接,推动板93靠近导流管6一侧与导流管6连接。当排油墨时,控制器通过第五开关三极管控制第一气缸91运动,第一气缸91的活塞杆的伸缩,使得推动板93来回地推动推动板93,使得油墨较为均匀地铺在键盘底膜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在装入油墨和清洗储存罐5时需要打开储存罐5,且此时储存罐5的开度较大才能满足需求;在向键盘底膜供油墨时,需要开度很小。因此为了到达上述目的,对阀门7进行了改进,使得阀门7既又开闭储存罐5的功能,又有开闭导流管6的功能。

如图4至图6所示,阀门7包括:

阀体71,阀体71为圆环结构,阀体71两端面上设置有两连接部(图中未示),一连接部用于与导流管6可拆卸连接,另一连接部用于连通储存罐5,阀体71内设置有开闭阀体71流通孔的阀片711,阀片711内设置有圆环形的调节腔712,阀片711侧壁上开设有连动孔,连动孔与调节腔712连通,调节腔712内设置导向凸环713,导向凸环713、调节腔712中心线和阀片711中心线为一条直线,阀片711上设置有从流体流动方向贯穿阀片711的第一调节孔714;

安装板(图中未示),其安装在龙门架4横杆上;

第二气缸72,其安装在安装板上,其活塞杆穿过阀体71与阀片711连接,阀体71一侧设置于供阀片711穿梭的滑孔;

调节圆盘73,其设置于调节腔712内且与导向凸环713滑动连接,调节圆盘73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孔731,转动调节圆盘73能使第一调节孔714对准,也能使第一调节孔714闭合,调节圆盘73边缘上设置传动齿732;

第一齿轮74,其转动设置于阀体71内壁上,当阀片711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齿轮74穿过连动孔与传动齿732啮合,第一齿轮74与阀体71转动连接;

第二齿轮75,其安装于安装板上,第二齿轮75能与第一齿轮74侧啮合;

驱动电机76,其设置于安装板上,驱动电机76与第二气缸72相对设置,驱动电机76的转动杆与第二齿轮75连接;

其中,开关电路包括马达驱动电路以及第一开关三极管,驱动电机76通过马达驱动电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气缸72通过第一开关三极管与控制器第二输出端相连,控制器的输出/输入输出端连接线有触摸显示屏。在装入油墨和清洗储存罐5时,首先,从连接部上拔下导流管6;然后,通过显示屏输入全部打开阀体71的命令,控制器控制第二气缸72运动,使得阀片711向第二气缸72所在方向运动,进而全部打开阀体71的流通孔,就可以转入油墨和清洗储存罐5了,当处理完后向显示屏输入处理完毕,控制器就控制第三气缸,使得阀片711再次闭合流通孔。在需要调节导流管6内的流通量时,首先,通过显示屏输入需要的第一调节孔714的开度;然后,控制器通过马达驱动器控制驱动电机76的转动角度,驱动电机76的转动通过第一齿轮74和第二齿轮75的传动,带动转动盘一起转动,从而控制第二调节孔731与第一调节孔714的重合度,重合度越大流量就越大,从而满足不同尺寸的键盘底膜需要的油墨量。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由于阀片711打开通孔后第一齿轮74与传动齿732连接的侧边会漏出,第一齿轮74与油墨接触,极有可能导致第一齿轮74传动不能工作,本实施例对第一齿轮74的连接处进行了改进,以弥补上述缺点。

如图7至图10所示,驱动电机76的转动杆上连接有用于连接第二齿轮75的长方体连接杆81,第二齿轮75中心开设有供连接杆81插入的方孔751,第二齿轮75远离驱动电机76的一面上固定设置有伸缩杆82,转移板83滑动安装于安装板(图中未示)上,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气缸84,第三气缸84的活塞杆与转移板83连接,转移板83上设置有供伸缩杆82伸缩的第一伸缩孔831,伸缩杆82伸入第一伸缩孔831内的端部与第一伸缩孔831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832,伸缩杆82能相对第一弹簧832和移动板83转动,伸缩杆82伸入第一伸缩孔831内的端部连接有第三永磁铁834,第一伸缩孔831底面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铁835,第二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磁铁835连接电源,第二开关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移动板靠捡第一齿轮74的端部连接有L型连接板85,连接板85未与移动板连接的端部伸入阀体71与第一齿轮74底面连接,第一齿轮74能相对连接板85转动。阀体71上供第一齿轮74和L型连接板85穿梭的孔为齿轮孔851,齿轮孔851内壁靠近阀体71内壁处开设有关闭孔861,关闭孔861与齿轮孔851连通,关闭孔861内设置有关闭门862,关闭门862能伸入齿轮孔851将其关闭,关闭门862能在关闭孔861内滑动,关闭门862与关闭孔861底面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863,第二电磁铁设置于关闭孔861底面上,关闭门862伸入关闭孔861内端部连接有第四永磁铁864,关闭孔861底面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铁865,第三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磁铁865连接电源,第三开关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控制器的第四输出端。第三气缸84通过第四开关三极管连接控制器第五输出端。第二开关三极管、第三开关三极管以及第四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当阀门7需要全部打开时,首先,控制器发出信号闭合第二开关三极管,第一电磁铁835通电,将原处于伸长状态的伸缩杆82吸下,第一弹簧832被压缩,第二齿轮75与连接杆81脱离,第二齿轮75与第一齿轮74也脱离,第二齿轮75为第一齿轮74移出阀体71让出空间;然后,控制器发出信号闭合第四开关三极管,第三气缸84接通,第三气缸84通过移动板和L型连接板85移动第一齿轮74和第二齿轮75,使得第二齿轮75让出关闭门862关闭齿轮孔851的空间,第二齿轮75与传动齿732脱离;最后,第二齿轮75脱离关闭门862,第二弹簧863在第二齿轮75与传动齿732啮合时处于被压缩状态,此时在第二弹簧863的回复力用下,关闭门862将齿轮孔851关闭。当不需要完全打开阀体71内流通孔时,首先,第二气缸72使得阀片711位于关闭流通孔;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二电磁铁865接通电源,关闭门862被吸下,第二弹簧863再次被压缩;再后,控制器控制第三气缸84工作,使得第一齿轮74与传动齿732啮合,第二齿轮75的方孔751与连接杆81对准;最后,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835断电,伸缩杆82伸长,使得连接杆81插入方孔751内,同时第一齿轮74与第二齿轮75啮合。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