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酸罐运输、存储过程中尾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568阅读:11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盐酸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盐酸罐运输、存储过程中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盐酸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广泛用于染料、医药、食品、印染、皮革、冶金等行业。盐酸极容易挥发,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形成酸雾,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设备造成腐蚀。

目前解决盐酸尾气装置和撰写的专利较多,大体分为两类:

一、盐酸储罐与盐酸运输车之间空气置换或者盐酸储罐与暂存罐之间的空气置换。一种情况是在盐酸卸车过程中储罐的排气孔和罐车的进气孔相连,罐车和储罐组成一个封闭系统。当盐酸用泵从罐车内打入储罐内时,储罐的空气会流入到罐车内。第二种情况是暂存罐中的空气进入到储罐中去。以上两中过程中确实不会造成盐酸尾气泄露,但是这种情况是盐酸的排气孔或进气孔必须其他的进气孔或者排气孔相连,且必须是封闭设备,如果盐酸使用地点较多或者使用是稀酸敞开系统,此装置就会出现管道繁琐或者是不能使用的情况。

二、储罐的排气孔末端是水封系统。一种情况是水封是敞开系统,这种情况水封能够吸收出储罐存储过程中的盐酸尾气,但是盐酸罐车在把盐酸吧运输到罐体的过程中的盐酸尾气可能会出现吸收不彻底。第二种情况是水封是封闭的,这种情况会出现盐酸从罐车内运输到储罐时,罐中的不凝结气体不会被水封吸收,造成罐体承压,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安全可靠的一种盐酸罐运输、存储过程中尾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盐酸储罐,盐酸储罐一侧的进出口与盐酸导管连通,所述的盐酸储罐的下方设置有顶端敞口的喷淋液储槽,喷淋液储槽的顶部分别与喷淋液导管、溢流管连通,喷淋液导管的上端呈n形,喷淋液导管的上端端口与盐酸储罐顶部的气体挥发口连通;喷淋液导管的上端侧面与L形喷淋槽连通,喷淋槽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与导水管的上端口连通,导水管的下端与喷淋液储槽侧面出水口连通,导水管上设置有一号泵;喷淋液储槽侧面的进水口与工业水导管连通。

所述的喷淋槽的上侧与溢流管连通,溢流管的顶端低于喷淋液导管的最高点。

所述的盐酸导管上安装有二号泵。

所述的喷淋液储槽的侧面出液口与盐酸导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盐酸罐运输、存储过程中尾气处理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安全可靠等特点,彻底解决了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盐酸尾气泄露的问题,不仅最大限度的吸收了挥发的HCL,避免了罐体承压,而且实现了挥发气体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一种盐酸罐运输、存储过程中尾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盐酸储罐,2、喷淋液储槽,3、喷淋液导管,4、喷淋槽,5、喷淋头,6、溢流管,7、导水管,8、一号泵,9、二号泵,10、盐酸导管,11、工业水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盐酸罐运输、存储过程中尾气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盐酸储罐1,盐酸储罐1一侧的进出口与盐酸导管10连通,盐酸导管10上安装有二号泵9,所述的盐酸储罐1的下方设置有顶端敞口的喷淋液储槽2,喷淋液储槽2的侧面出液口与盐酸导管10连通,喷淋液储槽2的顶部分别与喷淋液导管3、溢流管6连通,喷淋液导管3的上端呈n形,喷淋液导管3的上端端口与盐酸储罐1顶部的气体挥发口连通;喷淋液导管3的上端侧面与L形喷淋槽4连通,喷淋槽4的上侧与溢流管6连通,溢流管6的顶端低于喷淋液导管3的最高点,喷淋槽4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喷淋头5,喷淋头5与导水管7的上端口连通,导水管7的下端与喷淋液储槽2侧面出水口连通,导水管7上设置有一号泵8;喷淋液储槽2侧面的进水口与工业水导管11连通。

工作原理:

将喷淋液储槽2内通过工业水导管11充满工业水,然后在一号泵8作用下输送至喷淋头5,对盐酸储罐1内挥发出的HCL进行喷淋,喷淋后的液体通过喷淋液导管3流入喷淋液储槽2内,这个过程不凝结的气体从喷淋液储槽2的顶端敞口溢出,避免盐酸储罐1内出现正压,直到盐酸储罐1内盐酸打满。

喷淋液储槽2内开始时是工业水,当工业水对盐酸储罐1内挥发出的HCL进行喷淋后,会有盐酸浓度,喷淋液储槽2内液体是循环喷淋的,当盐酸浓度小于12%时,该液体循环使用。浓度会随着喷淋的循环次数升高而增加,当盐酸浓度达到12%时,吸收挥发气体能力变弱,而且也会出现挥发微量HCL的情况,此时将稀酸输送到用酸处有效利用。

喷淋液储槽2内空后补充新的工业水,在静止存储状态下往喷淋槽4补稀酸或工业水时液位不能超过喷淋液导管3的最高点,液位到达一定高度,液体就会通过溢流管6流入喷淋液储槽2。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几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