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均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1509发布日期:2019-10-19 03:38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均料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均料机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向均料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污泥处理和处置技术发展迅速,其中污泥干化技术以其安全环保的优点被广泛研究、开发、应用。低温污泥干化机可以实现污泥在低温情况下封闭烘干,无二次污染、节约成本、安全环保。

污泥物料进入污泥干化机之前,必须通过污泥切条机的处理,以提高污泥干化的效率。一般污泥经螺旋输送机直接输送至污泥切条机物料入口的中间,由于装有切条机的料斗属长方体,所以,进入切条机的污泥堆积在料斗物料口中部,分布不均匀,影响后续污泥干化的效率。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均料机设备存在一定的使用缺点,大多数均料机运作时将会产生剧烈震动,对均料机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多数均料机对物料,不能有效的均匀分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向均料机,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均料机,包括料斗,所述料斗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内壁于料斗内部设置有均料轴,所述均料轴外圈一侧设置有左均料螺旋,所述均料轴外圈另一侧设置有右均料螺旋,所述料斗外壁两侧设置有轴承,所述均料轴两端穿过轴承于料斗外壁两侧设置有齿轮,所述料斗底部设置有软性垫板,所述软性垫板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底部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固定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与凹槽相匹配的第二软性垫,所述固定座底部表面设置有第一软性垫,所述齿轮与均料轴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料斗、右均料螺旋和左均料螺旋均由铁质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轴承内壁涂有润滑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软性垫板、第一软性垫和第二软性垫均由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料斗、右均料螺旋和左均料螺旋外壁均设置有防锈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软性垫板与料斗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软性垫板、第一软性垫与第二软性垫,使均料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有效减轻;通过设置了右均料螺旋与左均料螺旋,使均料机对物料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向均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向均料机的俯视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向均料机的部分结构图;

图中:1、料斗;2、均料轴;3、齿轮;4、轴承;5、左均料螺旋;6、进料口;7、右均料螺旋;8、软性垫板;9、底板;10固定座;11、第一软性垫;12、凹槽;13、第二软性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向均料机,包括料斗1,所述料斗1顶部设置有进料口6,所述进料口6内壁于料斗1内部设置有均料轴2,所述均料轴2外圈一侧设置有左均料螺旋5,所述均料轴2外圈另一侧设置有右均料螺旋7,所述料斗1外壁两侧设置有轴承4,所述均料轴2两端穿过轴承4于料斗1外壁两侧设置有齿轮3,所述料斗1底部设置有软性垫板8,所述软性垫板8底部设置有底板9,所述底板9底部设置有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底部中心处设置有凹槽12,所述固定座10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与凹槽12相匹配的第二软性垫13,所述固定座10底部表面设置有第一软性垫11,所述齿轮3与均料轴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料斗1、右均料螺旋7和左均料螺旋5均由铁质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轴承4内壁涂有润滑油。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软性垫板8、第一软性垫11和第二软性垫13均由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制成。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料斗1、右均料螺旋7和左均料螺旋5外壁均设置有防锈涂层。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软性垫板8与料斗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具体原理:使用时,首先将外接电机与齿轮3连接,电机带动齿轮3转动,齿轮3带动均料轴2转动,均料轴2带动左均料螺旋5与右均料螺旋7转动,此时所需均料物从进料口6进入,一部分均料被左均料螺旋5转动逐步向左侧分布,一部分均料物被右均料螺旋7转动逐步向右侧分布,从而使均料物分布均匀。运转时料斗1发生震动,产生震动能量,震动能量传至软性垫板8,软性垫板8吸收一部分震动能量,震动能量继续传至底板9,再传至固定座10,到达第一软性垫11,再到达第二软性垫13,震动能量相继被第一软性垫11与第二软性垫13吸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