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58195发布日期:2021-05-25 12:4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加工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是广义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搅拌装置,用来搅拌多种食品,现有的食品加工搅拌装置搅拌效果较差,装置灵活性差,不方便移动的问题,且不便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食品加工搅拌装置搅拌效果较差,装置灵活性差,不方便移动,且不便拆卸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装置、进料口、出料口、搅拌桶、支撑座、顶盖、电动机、座体、支撑腿以及滑轮,所述进料口固定安装在搅拌桶的一侧顶部,出料口固定安装在搅拌桶的底部一侧,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密闭阀和第二密闭阀;

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搅拌桶的内部,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紧固轴套、第一小扇叶、第二小扇叶、搅拌刀叶以及搅拌扇叶;

所述紧固轴套设置在搅拌轴上,所述紧固轴套的两侧均设置有搅拌扇叶,所述搅拌扇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小扇叶和第二小扇叶,所述第二小扇叶上设置有搅拌刀叶;

所述搅拌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顶盖,所述第一顶盖的中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搅拌桶的外侧延边与第一顶盖的一侧延边分别开设有第二螺栓孔和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内安装有第一螺栓,且所述搅拌桶的外侧延边与第一顶盖的一侧延边之间安装有密封垫圈,所述搅拌桶的外侧延边与第一顶盖的一侧延边通过所述第一螺栓以及螺母螺纹连接;

所述搅拌桶内部设置有与其内底壁相适配的刮料板,且刮料板对称固定在搅拌轴的两侧,所述刮料板呈弧形状,所述刮料板上设置有搅拌环和连接板;

所述搅拌桶的外壳内壁中设置有电磁加热网,所述搅拌桶的内部设置有最高料位报警器,所述最高料位报警器固定在搅拌桶的内壁上,且最高料位报警器的底部低于进料口的底部,所述外壳的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观察窗,所述最高料位报警器的底部与观察窗的底部齐平;

所述搅拌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所述搅拌桶的内底壁上固定有第一轴承座,且第一轴承座与电动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且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搅拌轴的底端相固定,且搅拌轴的顶端螺纹连接有限位板;

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由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座的外部设置有座体,且座体与外壳的底部相固定连接,所述座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腿,且支撑腿为多个,并且每个支撑腿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滑轮,且每个滑轮上均设有用于制动滑轮的制动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上设置的搅拌扇叶至少有三对。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搅拌扇叶上至少设置有一对第一小扇叶。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搅拌扇叶上至少设置有一对第二小扇叶,每个所述第二小扇叶上至少设置一对搅拌刀叶。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和第二顶盖一侧通过第一螺栓螺纹连接,所述外壳和第二顶盖另一侧通过第二螺栓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观察窗由钢化玻璃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轴套与搅拌轴的外表面相固定,搅拌扇叶的一端与紧固轴套相固定,第一小扇叶和第二小扇叶的一端均与搅拌扇叶的外表面相固定,搅拌刀叶的一端与第二小扇叶的外表面相固定,把手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顶盖的上表面;搅拌环通过其底部的连接板与刮料板相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最高料位报警器的底部设有用于感应搅拌桶内料位高度的料位传感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食品加工搅拌装置,其搅拌装置设置有三对搅拌扇叶,并且每对搅拌扇叶上均设置有两个第一小扇叶和两个第二小扇叶,且每个第二小扇叶上均设置有两个搅拌刀叶,搅拌时搅拌效果好;且通过其搅拌桶底部设有的刮料板,能够使得物料刮底更彻底;外壳的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方便拆卸;支撑座外部固定有支撑腿,且每个支撑腿的脚上均装配有滑轮,方便装置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食品加工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食品加工搅拌装置的搅拌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食品加工搅拌装置顶部一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搅拌装置1,紧固轴套101,第一小扇叶102,第二小扇叶103,搅拌刀叶104,搅拌扇叶105,进料口2,第一密闭阀21,座体3,搅拌轴4,最高料位报警器5,搅拌桶6,支撑座7,第一顶盖8,把手81,第一轴承座9,电动机10,出料口11,第二密闭阀111,支撑腿12,滑轮13,第二顶盖14,第一螺栓141,密封垫圈142,螺纹连接孔143,外壳15,电磁加热网16,刮料板17,连接板171,搅拌环172,第三螺栓18,限位板19,第四螺栓20,第二螺栓21,观察窗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食品加工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装置1、进料口2、出料口11、搅拌桶6、支撑座7、第一顶盖8、电动机10、座体3、支撑腿12以及滑轮13,进料口2固定安装在搅拌桶6的一侧顶部,出料口11固定安装在搅拌桶6的底部一侧,进料口2和出料口1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密闭阀201和第二密闭阀111;搅拌装置1设置在搅拌桶6的内部,搅拌装置1包括搅拌轴4、紧固轴套101、第一小扇叶102、第二小扇叶103、搅拌刀叶104以及搅拌扇叶105;紧固轴套101设置在搅拌轴4上,紧固轴套101由不锈钢制成,并且紧固轴套101与搅拌轴4的外表面相固定,紧固轴套101的两侧均设置有搅拌扇叶105,且至少有三对,并且搅拌扇叶105的一端与紧固轴套101相固定,搅拌扇叶10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小扇叶102和第二小扇叶103,每个搅拌扇叶105上至少设置有一对第一小扇叶102和一对第二小扇叶103,第一小扇叶102和第二小扇叶103的一端均与搅拌扇叶105的外表面相固定,第二小扇叶103上设置有搅拌刀叶104,至少设置一对搅拌刀叶104,并且搅拌刀叶104的一端与第二小扇叶103的外表面相固定;搅拌桶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顶盖8,第一顶盖8的中部设置有把手81,把手81的两端固定安装在第一顶盖8的上表面,搅拌桶6的外侧延边与第一顶盖8的一侧延边分别开设有第二螺栓孔143和第一螺栓孔,第一螺栓孔内安装有第一螺栓141,且搅拌桶6的外侧延边与第一顶盖8的一侧延边之间安装有密封垫圈142,搅拌桶6的外侧延边与第一顶盖8的一侧延边通过第一螺栓141以及螺母螺纹连接,外壳15和第二顶盖14另一侧通过第二螺栓21螺纹连接;搅拌桶6内部设置有与其内底壁相适配的刮料板17,且刮料板17对称固定在搅拌轴4的两侧,刮料板17呈弧形状,刮料板17上设置有搅拌环172和连接板171,且搅拌环172通过其底部的连接板171与刮料板17相固定;搅拌桶6的外壳15内壁中设置有电磁加热网16,搅拌桶6的内部设置有最高料位报警器5,最高料位报警器5固定在搅拌桶6的内壁上,且最高料位报警器5的底部低于进料口2的底部,最高料位报警器5的底部设有用于感应搅拌桶6内料位高度的料位传感器,外壳15的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观察窗22,最高料位报警器5的底部与观察窗22的底部齐平,并且观察窗22由钢化玻璃制成;搅拌桶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10,搅拌桶6的内底壁上固定有第一轴承座9,且第一轴承座9与电动机10的输出轴转动连接,且电动机1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搅拌轴4的底端相固定,且搅拌轴4的顶端螺纹连接有限位板19;外壳15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7,支撑座7由第三螺栓18和第四螺栓20固定安装在外壳15的底部,支撑座7的外部设置有座体3,且座体3与外壳15的底部相固定连接,座体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腿12,且支撑腿12为多个,并且每个支撑腿12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滑轮13,且每个滑轮13上均设有用于制动滑轮13的制动螺栓。

工作原理,该食品加工搅拌装置,需要搅拌时,滑轮13通过制动螺栓进行制动,打开第一密闭阀21,食品原料从进料口2进入搅拌桶6内,然后再关闭第一密闭阀21,接着,启动电动机10,电动机10带动搅拌装置1的搅拌轴4进行转动,搅拌轴4带动刮料板17和搅拌扇叶105转动,刮料板17带动搅拌环172转动,搅拌扇叶105带动第一小扇叶102和第二小扇叶103转动,对搅拌桶6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搅拌后,打开第二密闭阀,物料可从出料口11排出。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