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434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气消声器,尤其是一种多室 扩张型摩托车排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作为一种比较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的小型交通工具,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 农村,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但摩托车的噪音问题一直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过高的噪音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现有的摩托车排气消声装置通常都是直接套用同排量或者 同系列的某款车型的消声器,由于发动机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种消声器,消声效果可能有天 壤之别。在通常情况下,摩托车排气管通常都为一固定的、有一定长度的、弯曲的圆管,无法 达到减小排气阻力和消声降噪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以较小噪音和减小的发动机功率损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包括一管体,所述管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口管。进 气管与发动机的排气管相连,出口管与大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同轴设置第一内 管,第一内管的一端与进气管相连,第一内管的另一端悬空,所述另一端为第一腔的入口。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内管后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与第一内管 不同轴的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连接有第一腔和第二腔。其中,优选的,第二腔和第三腔由第二隔板隔开,第二隔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内管 同轴的第三内管,所述第三内管连接所述第二腔和第三腔。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三内管末端封闭,并在尾部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穿孔。其中,优选的,第三腔和第四腔之间设置一穿孔隔板,扁管连通第四腔和第六腔, 所述扁管两端穿过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上设置一回流管和出口管。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三内管尾部圆周方向穿孔半径为5mm。其中,优选的,第三内管尾部圆周方向穿孔数为9排,每排5个。其中,优选的,第三内管尾部圆周方向穿孔圆心距为7. 5mm。其中,优选的,所述的穿孔隔板上穿孔的半径为5mm。其中,优选的,所述的穿孔隔板上穿孔数目为25个,所述穿孔隔板上穿孔均勻分 布,所述穿孔圆心距大于9mm。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主体为阻、抗 复合型消声结构;气流从发动机排出,经排气管到消声器进气管,由内管进入第一腔,开始 扩张和收缩及再扩张,进入第二腔,经过收缩和共振作用进入第三腔,通过穿孔板的共振作 用,气流进入第四腔,经过扁管的收缩作用,气流依次通过第四腔、第六腔、第五腔,最后从 第五腔经出口管排进大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主要使气流不断的进行扩张和收缩,以起到消声作用。尾气通过多次扩张和收缩以及共振作用,由出口管排出,在多次扩张和收缩过程中,噪声能量得到有效地耗散,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 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如图1所示,该消声器包括一管 体100,所述管体100两端分别设有进气管101和出口管123。进气管101与发动机的排气 管相连,出口管123与大气相通,所述管体100内同轴设置第一内管102,第一内管102的一 端与进气管101相连,第一内管102的另一端悬空,所述另一端为第一腔111的入口。气流 从进气管101到第一内管102再进入所述第一腔111,气流开始扩张。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管102后设置有第一隔板104,所述第一隔板104上 设置与第一内管102不同轴的第二内管103,所述第一腔111位于所述第一内管102和所述 第一隔板104之间,且位于所述管体100内部。所述第二内管103连接有第一腔111和第 二腔112。进一步增强气流的扩张和收缩作用。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二腔112和第三腔113由第二隔板106隔开,第二隔板106 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内管102同轴的第三内管105,所述第三内管105连接所述第二腔112和 第三腔113。所述第二腔112位于第一隔板104与第二隔板106之间,且位于所述管体100 内部。进一步增强气流的扩张和收缩作用。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内管105末端封闭,并在尾部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穿 孔。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三腔113和第四腔114之间设置一穿孔隔板107,扁管121 连通第四腔和第六腔,所述扁管121两端穿过第三隔板109和第四隔板110,所述第四隔板 110上设置一回流管122和出口管123。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三内管105尾部圆周方向穿孔半径为5mm。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三内管105尾部圆周方向穿孔数为9排,每排5个。 也可以为其他方式排列,个数也可以为其他数目。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三内管105尾部圆周方向穿孔圆心距为7.5mm。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的穿孔隔板107上穿孔的半径为5mm。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穿孔隔板上穿孔数目为25个,所述穿孔隔板上穿孔均 勻分布,所述穿孔圆心距大于9mm。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主体为阻、抗复合型消声结构;气流从发动 机排出,经排气管到消声器进气管,由内管进入第一腔,开始扩张和收缩及再扩张,进入第 二腔,经过收缩和共振作用进入第三腔,通过穿孔板的共振作用,气流进入第四腔,经过扁 管的收缩作用,气流依次通过第四腔、第六腔、第五腔,最后从第五腔经出口管排进大气;第 五腔、第六腔、第七腔主要使气流不断的进行扩张和收缩,以起到消声作用。尾气通过多次扩张和收缩以及共振作用,由出口管排出,在多次扩张和收缩过程中,噪声能量得到有效地 耗散,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摩 托车排气消声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 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 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包括一管体,所述管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口管,进气管与发动机的排气管相连,出口管与大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同轴设置第一内管,第一内管的一端与进气管相连,第一内管的另一端悬空,所述另一端为第一腔的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管后设置有第一隔 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与第一内管不同轴的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连接有第一腔和第 二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腔和第三腔由第二隔板隔 开,第二隔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内管同轴的第三内管,所述第三内管连接所述第二腔和第三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管末端封闭,并在尾 部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第三腔和第四腔之间设置一穿 孔隔板,扁管连通第四腔和第六腔,所述扁管两端穿过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 上设置有回流管和所述出口管。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管尾部圆周方向穿 孔半径为5mm。
7.如权利要求5所述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第三内管尾部圆周方向穿孔数 为9排,每排5个。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第三内管尾部圆周方向穿孔 圆心距为7. 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孔隔板上穿孔的 半径为5m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孔隔板上穿孔数目 为25个,所述穿孔隔板上穿孔均勻分布,所述穿孔圆心距大于9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包括一管体,所述管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口管。气流从发动机排出,经排气管到消声器进气管,由内管进入第一腔,开始扩张和收缩及再扩张,进入第二腔,经过收缩和共振作用进入第三腔,通过穿孔板的共振作用,气流进入第四腔,经过扁管的收缩作用,气流依次通过第四腔、第六腔、第五腔,最后从第五腔经出口管排进大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使气流不断的进行扩张和收缩,以起到消声作用。尾气通过多次扩张和收缩以及共振作用,由出口管排出,在多次扩张和收缩过程中,噪声能量得到有效地耗散。
文档编号F01N13/08GK201599082SQ200920207359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7日
发明者刘洪 , 李以农, 李平, 邓勇 申请人:重庆科瑞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