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100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有水冷中冷器的增压直喷汽油机的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在增压发动机中主要作用连接增压器和缸盖,均匀分配气体到各缸进行燃烧,并提供平台给其他部件进行安装。目前增压汽油机普遍采用冷却方式是将增压气体引到汽车前端,通过风冷后再引到缸盖。这种进气系统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工艺相对简单,但是它也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无法精确控制进入缸盖的气体温度;2、从增压器到缸盖支架的管路容积过大,使加速有一定的延迟;3、气流受到的阻力较大;4、冷却效率有限。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新的冷却方式,将水冷式中冷器集成在进气歧管之中,通过ECU和电子水泵的控制,弥补了传统冷却方式中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气流均匀的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支管、出气支管和与所述出气支管相连通的稳压腔,其特点是,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中冷器;所述进气歧管的腔体由所述稳压腔和与稳压腔相连通的且用于容置所述中冷器的容置腔组成,所述容置腔与进气支管相连通。优选的是,所述中冷器通过自攻螺钉安装于进气歧管内的容置腔内。优选的是,所述中冷器与进气支管相接触处通过密封圈和密封垫密封,以保证进气支管内的气体全部进入起冷却作用的中冷器。优选的是,所述中冷器为水冷式中冷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水冷式中冷器置于进气歧管内部腔体内,结合合理的进气歧管进气形状,保证气体在进入水冷式中冷器前可以形成均匀的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冷式中冷器的冷却效果;(2)进气歧管内部的巨大空腔可容置水冷式中冷器,水冷式中冷器外围通过密封圈和密封垫进行密封,保证进入进气歧管的气体可以全部流入水冷式中冷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进入缸盖内的气体温度;(3)进气歧管采用易成型的塑料作为原材料,可通过模具形成各种复杂形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增加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0015]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进气歧管在未装入水冷式中冷器情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加发动机的进气歧管I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1,包括进气支管11、出气支管和与稳压腔14,所述稳压腔
14与出气支管相连通。特别地,所述进气歧管I还包括中冷器12,中冷器12优选为水冷式中冷器12。所述中冷器12通过自攻螺钉13安装于进气歧管I腔体内的容置腔17内。所述进气歧管I的腔体由所述稳压腔14和与稳压腔14相连通的且用于容置所述中冷器12的容置腔17组成,所述容置腔17与进气支管11相连通。所述容置腔17的结构作了优化设计,以保证其可以有效的支撑水冷式中冷器12并具有理想的振动特性。再如图2所示,根据气流方向,气流从中冷器12出来之后,先进入稳压腔14,使气流充分稳定之后,再进入各个出气支管,最终出气口与缸盖气道相连接。进一步的,为保证进气支管11内的气体全部进入起冷却作用的中冷器12,所述中冷器12与进气支管11相接触处通过密封圈15和密封垫16密封,防止气体通过中冷器12以外的地方进入稳压腔14内,如图2所示。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气歧管I采用塑料作为原材料,由于塑料具有成型容易,可通过模具成型各种复杂形状的特性,从而可以满足本实用新型的各种要求。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支管、出气支管和与所述出气支管相连通的稳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中冷器;所述进气歧管的腔体由所述稳压腔和与稳压腔相连通的且用于容置所述中冷器的容置腔组成,所述容置腔与进气支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通过自攻螺钉安装于进气歧管内的容置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与进气支管相接触处通过密封圈和密封垫密封,以保证进气支管内的气体全部进入起冷却作用的中冷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为水冷式中冷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支管、出气支管和与所述出气支管相连通的稳压腔,其还包括中冷器;所述进气歧管的腔体由所述稳压腔和与稳压腔相连通的且用于容置所述中冷器的容置腔组成,所述容置腔与进气支管相连通。所述水冷式中冷器置于进气歧管内部腔体内,结合合理的进气歧管进气形状,保证气体在进入水冷式中冷器前可以形成均匀的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冷式中冷器的冷却效果。
文档编号F02B29/04GK202883179SQ2012205501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4日
发明者张亚洲, 杨林强, 张应兵, 欧阳彩云, 李敏, 姚炜, 陈亮, 姚巍, 邹凯, 王英杰, 许涛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