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282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E)具备对朝发动机主体(EB)供给的进气(I)进行加压的增压器(42)。该发动机(E)的润滑系统具备:对发动机主体(EB)进行润滑的主润滑通路(144);对增压器(42)进行润滑的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以及朝两个润滑通路(144、130)供给共通的润滑油(OL)的油泵(69)。
【专利说明】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0001]关联申请:本申请主张2012年7月11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155463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将其整体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压器的润滑系统,该增压器例如搭载于自动两轮车那样的车辆,对朝发动机主体供给的进气进行加压。

【背景技术】
[0003]在车辆所搭载的发动机中,存在设置有对外部气体进行加压而朝发动机主体供给的增压器的发动机(例如,专利文献I)。该增压器与发动机旋转轴机械地联动而通过发动机动力来驱动,具有提闻进气的吸入效率而使发动机的输出提闻的优点。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63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上述那种发动机中,增压器单元与发动机相独立地形成,在对具有增压器旋转轴的增压器进行润滑的情况下,需要与发动机相独立的润滑机构,发动机周边的构造变得复杂。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系统,能够对增压器进行润滑并且能够简化发动机周边的构造。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为,该发动机具备对朝发动机主体供给的进气进行加压的增压器,其中,该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具备:发动机润滑通路,对上述发动机主体进行润滑;增压器润滑通路,对上述增压器进行润滑;以及油泵,朝上述两个润滑通路供给共通的润滑油。
[0012]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共通的油泵对发动机主体和增压器的双方进行润滑,因此能够简化发动机周边的构造,能够抑制发动机大型化。例如,当将这种润滑系统应用于自动两轮车那样的骑乘式车辆时,能够抑制发动机的大型化。
[0013]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还具备:机油滤清器,配置于上述油泵的下游,对润滑油进行净化;以及机油冷却器,配置于上述机油滤清器的下游,对润滑油进行冷却;从上述机油冷却器的下游侧经由上述发动机润滑通路朝发动机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从上述机油滤清器与上述机油冷却器之间经由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朝上述增压器供给润滑油。当将增压器润滑通路设置于机油冷却器的下游侧时,发动机润滑通路的压力降低朝增压器供给润滑油的量,但根据该构成,由于增压器润滑通路配置于机油冷却器的上游侧,因此能够抑制因增压器润滑通路的形成而引起的发动机润滑通路的压力降低。增压器的润滑部与发动机的润滑部相比更低温,因此能够使用机油冷却器的上游侧的润滑油。
[0014]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从上述发动机润滑通路朝曲轴用的轴承、活塞以及气缸的壁面的至少一个供给润滑油。根据该构成,由于曲轴用的轴承、活塞以及气缸的壁面为需要冷却的被冷却部位,因此通过供给通过了机油冷却器之后的被冷却的润滑油,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这些部位。
[0015]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发动机主体具有曲轴箱和气缸体,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壁的内部。根据该构成,由于增压器润滑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曲轴箱的壁的内部,因此能够通过低温的曲轴箱来冷却在增压器润滑通路内流动的润滑油。
[0016]在增压器润滑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壁的内部的情况下,优选为,上述增压器配置于上述曲轴箱的上部,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曲轴箱的内部形成至上述曲轴箱的壁的上部。根据该构成,能够避免增压器润滑通路从曲轴箱露出,而提高发动机的外观。此外,能够防止润滑油朝曲轴箱之外泄漏。
[0017]在增压器配置于曲轴箱的情况下,优选为,上述增压器收纳于安装于上述曲轴箱的增压器壳体,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内部的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出口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与上述增压器壳体的接合面,上述增压器壳体具有:轴承部,支承上述增压器的增压器旋转轴;以及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与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上述出口连通,将润滑油引导至上述轴承部。根据该构成,仅通过安装增压器壳体就能够形成到达增压器壳体的轴承部的流路,因此形成流路的作业简单。
[0018]此外,也可以代替该情况,而将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出口形成于上述曲轴箱上的上述增压器壳体的上述轴承部的附近,并经由管将该增压器润滑通路的出口与上述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的入口连通。根据该构成,在曲轴箱内部将增压器润滑通路形成到增压器壳体的附近,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泄漏。
[0019]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还具备对车辆驱动用的变速器进行润滑的变速箱润滑通路,通过上述油泵朝上述变速箱润滑通路供给润滑油。根据该构成,由于还能够通过共通的油泵来进行变速器的润滑,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发动机周边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发动机大型化。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从上述机油滤清器与上述机油冷却器之间朝上述变速箱润滑通路供给润滑油。根据该构成,由于变速箱润滑通路配置于机油冷却器的上游侧,因此能够抑制因变速箱润滑通路的形成而引起的发动机润滑通路的压力降低。
[0020]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从上述机油滤清器与上述机油冷却器之间朝惰轮润滑通路供给润滑油,该惰轮润滑通路向作为上述增压器的驱动轴的惰轮轴供给润滑油,上述惰轮润滑通路与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连接。根据该构成,由于惰轮润滑通路与增压器润滑通路串联配置,因此通路简化。
[0021]请求范围以及/或者说明书以及/或者附图所公开的至少两个构成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尤其是,请求范围的各请求项的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根据参考了附图的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但是,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用于图示和说明,并不应该被用于确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附加的请求范围决定。在附图中,多个附图中的相同部件标号表示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
[0023]图1是表示搭载有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润滑系统的发动机的自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0024]图2是表示该发动机的主要部分的后方立体图。
[0025]图3是从后方斜上方观察将该发动机的增压器拆卸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6]图4是表示该发动机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图。
[0027]图5是表示该发动机的主要部分的与图4不同的纵截面图。
[0028]图6是该发动机的轴配置图。
[0029]图7是表示该发动机的增压器的水平截面图。
[0030]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该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一部分的系统图。
[0031]图9是从前方斜侧方观察该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系统图。
[0032]图10是从后方斜侧方观察该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系统图。
[0033]图11是表示该润滑系统的其他例子的纵截面图。
[0034]图12是表示该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左侧”以及“右侧”是指乘车于车辆上的驾驶者观察的左右侧。
[0036]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自动两轮车的侧视图。该自动两轮车的车身框架FR具有:形成前半部的主框架I ;以及安装于该主框架I的后部而形成车身框架FR的后半部的座轨道2。在设置于主框架I的前端的头管4上,经由未图示的转向轴而转动自如地轴支承有前叉8,在该前叉8上安装有前轮10。在前叉8的上端部固定有转向操作用的把手6。
[0037]另一方面,在车身框架FR的中央下部即主框架I的后端部,经由枢轴16而上下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有摇臂12,在该摇臂12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轮14。在主框架I的下部安装有发动机E。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车辆驱动用的变速箱即变速器13传递至配置于车身左侧的链那样的传递机构11,并经由该传递机构11来驱动后轮14。
[0038]在主框架I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15,在后框架2上支承有操纵者用座18及搭乘者用座20。此外,在车身前部安装有覆盖上述头管4的前方的树脂制的前围板22。在前围板22上形成有从外部取入朝发动机E的进气I的进气取入口 24。
[0039]发动机E是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即曲轴26的4缸4冲程的并列多缸发动机。发动机E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发动机E具有:支承曲轴26的曲轴箱28 ;与曲轴箱28的上部连结的气缸体30 ;与该气缸体30的上部连结的气缸盖32 ;安装于气缸盖32的上部的气缸盖罩32a ;以及安装于曲轴箱28的下部的油底壳34。曲轴箱28的后部构成收纳变速器(变速箱)13的变速箱体。曲轴箱28由通过分割面31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箱上半体280和箱下半体282构成。
[0040]通过这些曲轴箱28、气缸体30、气缸盖32、气缸盖罩32a以及油底壳34构成发动机主体EB。发动机主体EB中的曲轴箱28、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是通过铝压铸进行模具成型的成型品。在本实施方式中,曲轴箱28的箱上半体280和气缸体30通过模具成型而一体形成。
[0041]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前倾若干。具体而言,发动机E的活塞轴线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地延伸。在气缸盖32的后部设置有进气口 47。气缸盖32前面的排气口所连接的四根排气管36在发动机E的下方汇合,与配置于后轮14右侧的排气消声器38连接。在气缸体30的后方且在曲轴箱28的后部的上方,配置有取入外部气体而作为进气I朝发动机E供给的增压器42。S卩,增压器42位于变速器13的上方。
[0042]增压器42对从吸入口 46吸引的外部气体进行压缩,在提高了其压力之后从排出口 48排出而朝发动机E供给。由此,能够使朝发动机E供给的进气量增大。增压器42为,朝左开口的吸入口 46位于曲轴箱28的后部的上方,朝向上方的排出口 48位于发动机E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0043]如图2所示,增压器42为离心式增压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增压器旋转轴44 ;固定于增压器旋转轴44的涡轮50 ;覆盖涡轮50的涡轮外壳52 ;将发动机E的动力朝涡轮50传递的传递机构54 ;以及对增压器旋转轴44的一部分和传递机构54进行覆盖的壳体5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传递机构54,使用由行星齿轮装置构成的增速器54。
[0044]通过这些涡轮外壳52、壳体56以及后述的链轮罩103 (图6)来构成增压器壳体CS。增压器壳体CS通过螺栓57固定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28的上面。传递机构54和空气滤清器40夹着涡轮外壳52配置在车宽方向上。涡轮外壳52通过螺栓53与空气滤清器40连结。
[0045]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8的上面形成有开口 0P,该开口 OP由支承于曲轴箱28的上面的增压器壳体CS(图2)堵塞。即,增压器壳体CS(图2)还作为开口 OP的盖部起作用。开口 OP的周壁165的上面成为与增压器壳体CS (图2)的接合面166。
[0046]在增压器42的吸入口 46上连接有空气滤清器40的滤清器出口 62,在滤清器入口60上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有进气管70,该进气管70将在气缸体30的前方流动的行驶风A导入增压器42。滤清器入口 60和进气管70的导出口 70b,通过用多个螺栓55将设置于各自的外周的连结用凸缘63、65连结来进行连接。在这些连结用凸缘63、65中内置有对进气I进行净化的滤清器部件41。
[0047]在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与图1的发动机E的进气口 47之间配置有进气室74。进气室74蓄积从增压器42朝进气口 47供给的进气I。进气室74配置于增压器42的上方,其大部分位于气缸体30的后方。
[0048]在进气室74与气缸盖32之间配置有节气门本体76。在该节气门本体76中,朝吸入空气中喷射燃料而生成混合气,该混合气被朝气缸内供给。在这些进气室74以及节气门本体76的上方配置有上述燃料箱15。
[0049]进气管70以使前端开口 70a面向前围板22的进气取入口 24的配置支承于主框架1,通过冲压效果使从开口 70a导入的行驶风A升压,并作为进气I导入增压器42。进气管70配置于车身的左侧,在侧视图中,从把手6的前端部的下方起在发动机E的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的外侧通过。
[0050]如图3所示,发动机E具备:将油底壳34内的润滑油OL朝发动机主体E加压输送的油泵69 ;配置于油泵69的下游而对润滑油OL进行净化的机油滤清器71 ;以及配置于机油滤清器71的下游而对润滑油进行冷却的机油冷却器73。机油滤清器71以及机油冷却器73,在曲轴箱28的前面28a沿第一方向即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
[0051]如图4所示,在气缸CY内配置有活塞75,活塞75经由连杆77与曲轴26连接。
[0052]如图6所示,在发动机E的曲轴26的车宽方向一侧即右侧的端部,设置有驱动离合器67的离合器齿轮72,在比该离合器齿轮72更靠左侧设置有驱动增压器42的增压器用齿轮80。与曲轴26的增压器用齿轮80啮合的从动侧增压器用齿轮84以与增压器驱动轴78 一体旋转的方式花键嵌合于该增压器驱动轴78。增压器驱动轴78经由轴承87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曲轴箱28。
[0053]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增压器用齿轮80兼做空转齿轮,该空转齿轮驱动朝与曲轴26相同方向旋转的第一平衡轴89。夹着曲轴26而在增压器驱动轴78的相反侧,配置有朝与曲轴26相反方向旋转的第二平衡轴91。
[0054]图6的起动机齿轮86经由滚子轴承83而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增压器驱动轴78,在从动侧增压器用齿轮84与起动机齿轮86之间夹设有起动机单向离合器85。起动机马达90经由扭矩限制器88与起动机齿轮86连接。
[0055]在增压器驱动轴78的右侧端部设置有链轮92。在该链轮92的齿轮92a上架设有将发动机E的动力朝增压器42传递的环状动力传递部件即链94。链94配置于增压器42的吸入口 46的车宽方向相反侧即右侧。
[0056]曲轴26的转矩从增压器驱动轴78经由链94朝连结于增压器旋转轴44的输入轴65传递。详细来说,在输入轴65的右侧端部设置有链轮96,在该链轮96的齿轮96a上架设有链94。输入轴65是增速器54的旋转轴。
[0057]输入轴65由中空轴构成,经由轴承9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56。在输入轴65的右侧端部65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齿,上述链轮96经由与该外周面花键嵌合的单向离合器100与输入轴65连结。
[0058]在输入轴65的右侧端部65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单向离合器100通过与该内螺纹部螺合的螺栓102的头部而隔着垫圈104安装于右侧端部65b。这些增速器单向离合器100、第二链轮96以及螺栓102被收纳于与壳体56的右侧端部连接的链轮罩103。在链轮罩103的右侧端部形成有朝向车身外侧的开口 105,该开口 105由盖107堵塞。链轮罩103与壳体56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0059]在增压器42的增压器旋转轴44的左侧端部44a固定有上述涡轮50,在输入轴65的左侧端部65a经由作为增速器54的行星齿轮装置106而连结有增压器旋转轴44的左侧部 44b ο
[0060]增压器旋转轴44经由轴承99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56。轴承99收纳于轴承保持架101。壳体56包括支承输入轴65的输入轴壳体部56R以及支承增压器旋转轴44的旋转轴壳体部56L,该输入轴壳体部56R和旋转轴壳体部56L使用螺栓那样的壳体紧固部件108来连结。并且,涡轮外壳52使用螺栓那样的外壳紧固部件110连结于壳体56的输入轴壳体部56R,链轮罩103连结于旋转轴壳体部56L。在涡轮外壳52上形成有朝左侧开口的上述吸入口 46和朝上方开口的上述排出口 48。
[0061]链轮罩103通过螺栓57 (图2)固定于曲轴箱28。即,壳体56和涡轮外壳52经由链轮罩103而支承于曲轴箱28,并相对于曲轴箱28的上面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隙地配置。换言之,壳体56以及涡轮外壳52由链轮罩103悬臂支承。
[0062]图7所示的增压器壳体CS具有:轴承部56a,支承增压器42的增压器旋转轴44 ;以及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56b,与形成于曲轴箱28的内部的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连通,将润滑油引导至轴承部56a。曲轴箱28容易被行驶风碰撞、并且由金属形成,因此通过散热来抑制温度上升。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优选形成于曲轴箱28中、远离气缸体30的部分、车宽方向外侧的行驶风容易接触的部分等温度比较低的部分。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0063]如上述那样,图6的行星齿轮装置106配置于输入轴65与增压器旋转轴44之间,并支承于壳体56。在增压器旋转轴44的右侧端部44b形成有外齿112,多个行星齿轮114沿周方向排列地与该外齿112齿轮连结。即,增压器旋转轴44的外齿112作为行星齿轮装置106的太阳齿轮起作用。进而,行星齿轮114在径向外侧与大径的内齿轮(齿圈)116齿轮连结。行星齿轮114通过安装于壳体56的轴承120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轴122。
[0064]托架轴122具有固定部件118,该固定部件118通过螺栓124固定于壳体56。SP,托架轴122被固定。设置于输入轴65的左侧端部65a的输入齿轮126与内齿轮116齿轮连结。如此,内齿轮116与输入轴65以朝相同旋转方向旋转的方式齿轮连接,托架轴122被固定而行星齿轮114朝与内齿轮116相同旋转方向旋转。太阳齿轮(外齿轮112)形成于作为输出轴的增压器旋转轴44,朝与行星齿轮114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即,行星齿轮装置106对输入轴65的旋转进行增速,而以与输入轴65相反的旋转方向传递至增压器旋转轴44。
[0065]如图8所示,在上述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上连接有上述油泵69的排出通路134,机油滤清器71的流出路136和上述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8通过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连通。机油冷却器73的下游侧的流出路142与朝发动机主体EB供给润滑油的主润滑通路即发动机润滑通路144连通。这些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流出路136以及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8、流出路142形成于曲轴箱28的前壁,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0066]在机油滤清器71与机油冷却器73之间,详细来说,在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上,连接有朝变速器13、增压器42、增压器驱动轴78等供给润滑油O的副润滑通路146。即,油泵69朝主润滑通路(发动机润滑通路组)144和副润滑通路146的双方供给共通的润滑油O。
[0067]主润滑通路144具有: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与机油冷却器73的流出路142连接,沿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与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连接,向前方(机油滤清器侧)延伸。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流出路136以及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8、流出路142,相互平行地形成于发动机主体EB的壁内。
[0068]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的一部分与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相互平行地形成于曲轴箱28的壁的内部。即,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的一部分以及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沿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延伸。
[0069]首先,对由发动机润滑通路组构成的主润滑通路144进行说明。图9以及图10表示在曲轴箱28以及气缸体30的壁的内部形成的润滑通路。如图9所示,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朝上方延伸出5个曲轴轴承润滑通路152。曲轴轴承润滑通路152形成于图6的曲轴箱28的轴承部29的内部,对曲轴26的轴承面进行润滑。
[0070]图10的主润滑通路144还具有从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朝第二方向即上方延伸的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从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起在曲轴箱28的壁内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从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曲轴箱28的分割面31朝后方斜上方延伸,并且在气缸CY的前壁W内沿左右方向延伸。
[0071]如图10所示,在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四个在曲轴箱28的壁内朝向下方的出口通路部154a。在出口通路部154a的下端的出口端,连接有图4所示的润滑油喷射喷嘴156。润滑油喷射喷嘴156从气缸CY的前面侧朝活塞75的后面而向上方喷流喷射润滑油。即,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是朝向活塞75喷射润滑油的活塞喷流用润滑通路。
[0072]图10所示的向前的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的前端部由堵塞部件151堵塞。堵塞部件151配置于机油滤清器71的内侧即后侧,以便从外部不能够看到该堵塞部件151。
[0073]并且,在最右侧的曲轴轴承润滑通路152上具有朝上方延伸的第四发动机润滑通路153、155。第四发动机润滑通路153、155朝气缸的壁面以及驱动凸轮轴的凸轮链(未图示)供给润滑油0L。该第四发动机润滑通路153、155形成于曲轴箱28以及气缸体30的壁内。
[0074]从第四发动机润滑通路153、155向气缸的壁面供给的润滑油,通过图9所示的润滑油返回通路158,在机油滤清器71的下游侧返回到机油冷却器73的上游侧。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润滑油返回通路158在气缸体30的前壁内朝前方斜下方延伸,并从曲轴箱28的分割面31朝后方斜下方延伸。从润滑油返回通路158返回到机油冷却器73的上游侧的润滑油,由机油冷却器73冷却而再次朝发动机润滑通路148供给。
[0075]接着,对副润滑通路146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副润滑通路146具有水平部分146a,该水平部分146a在曲轴箱28的壁内从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朝后方斜上方延伸,并在曲轴箱28的壁内在曲轴26(图4)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
[0076]在水平部分146a的左端部,形成有在曲轴箱28的壁内朝上方延伸的变速箱输入轴润滑通路160。变速箱输入轴润滑通路160根据曲轴箱28的接合面的槽形状而朝向后方延伸,并朝图4所示的变速器13的输入轴13a供给润滑油。
[0077]在图9所示的水平部分146a的右端,形成有朝后方延伸的变速箱输出轴润滑通路162。变速箱输出轴润滑通路162从水平部分146a的右端部根据变速器保持架的管形状而朝后方延伸,朝图4所示的变速器13的输出轴13b供给润滑油。通过这些变速箱输入轴润滑通路160和变速箱输出轴润滑通路162构成对变速器13进行润滑的变速箱润滑通路。
[0078]在图9所示的水平部分146a的左端部,形成有朝上方延伸的惰轮润滑通路164。即,惰轮润滑通路164在曲轴箱28的壁内在变速箱输入轴润滑通路160的内侧(右侧)朝上方延伸。如图5所示,惰轮润滑通路164在曲轴箱28的壁内朝上方延伸而朝增压器驱动轴78供给润滑油0L,并且在曲轴箱28的壁内朝上方延伸而朝第一平衡轴89供给润滑油。
[0079]详细来说,如图6所示,惰轮润滑通路164从中空轴即增压器驱动轴78的左侧端朝增压器驱动轴78的内部供给润滑油0L,并朝滚子轴承83、链轮92供给润滑油。
[0080]在图5所示的惰轮润滑通路164的朝增压器驱动轴78供给润滑油的部分的附近,形成有朝后方延伸的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在曲轴箱28的壁内延伸至曲轴箱28的后部,之后朝右侧(纸面的背面侧)延伸,进而朝上方延伸而朝增压器42的增压器旋转轴44供给润滑油。即,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在低温的曲轴箱28的壁内形成至曲轴箱28的上部。如此,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一部分在变速器13上方的曲轴箱28的上面附近通过。因而,通过曲轴箱28的上面散热,由此能够抑制朝增压器42供给的润滑油的温度。
[0081]详细来说,如图3所示,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形成于曲轴箱28的与增压器壳体CS接合的接合面166。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与图7所示的上述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56b直接连接,朝增压器壳体CS的轴承部56a供给润滑油。
[0082]在该接合面166上配置有第二机油滤清器(未图示)。第二机油滤清器对从曲轴箱28向增压器壳体CS内流入的油进行过滤,防止在增压器42的润滑中产生液体堵塞。第二机油滤清器与主要的机油滤清器71相比为小形,流路阻力较小,用于除去细小的混入物。第二机油滤清器只要配置于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即可,配置部位并不限定于接合面166。通过这些变速箱润滑通路160、162、惰轮润滑通路164以及增压器润滑通路130构成图8所示的副润滑通路146。
[0083]如图7所示,导入增压器42的润滑油,通过壳体56的内部而供给至轴承部56a。在曲轴箱28与链轮罩103的接合面、以及链轮罩103与壳体56的接合面上,分别配置有密封部件(未图示)。由此,能够抑制在润滑通路的周围形成间隙,能够防止漏油。也可以在对链轮罩103和壳体56进行连结的螺栓内形成润滑油通路的一部分。
[0084]图11表示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与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56b的连接部的其他例子。在该例子中,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形成于增压器壳体CS的轴承部56a的附近,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和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56b经由筒状的管168连接。在管168与曲轴箱28之间、以及管168与增压器壳体CS之间,分别夹装有O形环那样的密封部件169、170。由此,管168的倾斜被吸收。
[0085]从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向增压器42导入的润滑油,朝增压器旋转轴44的轴承99、在轴承保持架101与增压器壳体CS之间形成的油膜(未图示)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油膜形成为,即便产生行星齿轮装置106的轴摆振,也能够支承增压器旋转轴44。因此,需要朝增压器42供给润滑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离心式增压器,增压器42进行高速旋转,因此非常需要朝增压器42的旋转部供给润滑油。并且,由于具备增速器54,所以进行高速旋转的部分变多,所要求的润滑油的供给量变多。
[0086]该润滑油还进一步朝行星齿轮装置106 (增速器54)的各齿轮的齿面、支承行星齿轮114的轴承120供给。进而,也可以通过向增压器42导入的润滑油,对动力传递机构、具体而言为链轮96、单向离合器100等进行润滑。由此,不需要另外形成朝动力传递机构的油供给通路,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0087]图5的增压器42配置于比变速器13更从机油滤清器71 (图1)远离的位置,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从朝变速器13供给润滑油的变速箱润滑通路160、162分支。由此,能够防止副润滑通路146不希望地变长。进而,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从对构成发动机的一部分的增压器驱动轴78、第一平衡轴89进行润滑的惰轮润滑通路164分支。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副润滑通路146。如此,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为,除了油泵69、机油滤清器71以外,还与发动机兼用润滑通路的一部分。
[0088]作为从副润滑通路146供给润滑油的润滑对象,除了变速器13、增压器驱动轴78、第一平衡轴89之外,优选为平衡器、起动机马达用齿轮等冷却要求较低的部件。冷却要求较低的润滑对象,例如是配置于图4的与配置活塞75以及曲轴26的空间分隔的位置、由于气缸内的燃料爆发而导致的温度上升的影响较小的部件。
[0089]图12表示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造工序。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通过模具成型来成型,并在发动机主体的内部形成第一?第三润滑通路148、150、154 (图8)。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造工序具备成型工序S1、第二润滑通路切削工序S2、第三润滑通路形成工序S3、堵塞工序S4以及安装工序S5。
[0090]在成型工序SI中,使用相同的模具部件来粗形成图8的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流出路132、136、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流出路138、142以及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在第二润滑通路切削工序S2(图12)中,对在成型工序SI中粗形成的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进行切削加工。
[0091]在第三润滑通路形成工序S3(图12)中,形成与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连接的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在堵塞工序S4(图12)中,通过堵塞部件151堵塞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的开口。在安装工序S5(图12)中,将机油滤清器71以及机油冷却器73安装于发动机主体的外表面。
[009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与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流出路132、136、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流出路138、142的各自平行地配置,但也可以与这些流路的至少一方平行地配置。但是,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与全部流路平行,并优选与各流路平行地设定起模方向。由此,在成型后进行流路形成时,能够减少切削量,能够降低材料费。
[009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配置于机油滤清器73与机油冷却器73的左右方向(第一方向)之间,并形成于外形比机油冷却器73更大的机油滤清器71的背面侧。因而,与形成于机油冷却器73的背面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不显眼。通过形成于机油滤清器71与机油冷却器73之间,由此能够抑制成型模具的大型化,而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即便在不通过成型模具而通过切削来形成通路的情况下,工具的移动量较少即可,操作性良好。但是,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也可以配置于机油滤清器73以及机油冷却器73的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外侧。
[0094]图10所示的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和流出路136上下排列配置。具体而言,流出路136配置于流入路132的上方。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配置于比流入路132以及流出路136更靠上方。由此,能够防止与流入路132以及流出路136的干涉,并且能够缩短朝上方延伸的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
[0095]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与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平行,并配置于比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更靠上方且更靠前方。通过将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配置于后方,由此能够防止与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的干涉,容易形成朝配置于发动机后部的变速器13(图1)、增压器42(图1)的润滑通路。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沿左右方向延伸,将机油滤清器71的流出路136与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2连接。即,机油滤清器71的流出路136和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2配置于相同高度位置。
[0096]图9的机油冷却器73的流出路142配置于比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8更靠上方。机油冷却器73的流出路142和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配置于相同高度位置。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沿左右方向延伸,将机油冷却器73的流出路142和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连接。
[009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8的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上连接有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在机油冷却器73的流出路142中,由于还朝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以外供给润滑油,因此通路径的设定范围被限制。与此相对,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为,不朝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以外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设定为适于朝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供给润滑油的直径。如此,在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上形成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的情况下,与形成于机油冷却器73的流出路142的情况相比,能够任意地设定通路径。结果,通路配置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容易将通路配置在防止与其他部件干涉的位置。
[0098]当图6所示的曲轴26旋转时,增压器驱动轴78通过增压器用齿轮80与从动侧增压器用齿轮84的啮合而与曲轴26联动地旋转。当增压器驱动轴78旋转时,经由链94而输入轴65旋转,进而,经由行星齿轮装置106而增压器旋转轴44旋转,而增压器42起动。
[0099]当自动两轮车行驶时,图1所示的行驶风A从进气取入口 24进入进气管70而通过动压力(冲压压力)压缩,并通过进气管70进入空气滤清器40,在由空气滤清器40净化之后导入增压器42。导入到增压器42的进气I由增压器42加压,而经由进气室74以及节气门本体76导入发动机E。通过这种冲压压力与基于增压器42的加压的相乘效果,能够朝发动机E供给高压的进气I。
[0100]当发动机E旋转时,图8的油泵69联动地驱动。从油泵69排出的润滑油0L,在由机油滤清器71净化之后流入机油冷却器73。
[0101]由机油滤清器71净化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不经由机油冷却器73而通过副润滑通路146朝图5所示的变速器13的输入轴、输出轴13a、13b、增压器驱动轴78、第一平衡轴89、以及增压器旋转轴44供给。如此,通过从机油冷却器73的上游侧供给润滑油0L,由此能够抑制机油冷却器73下游侧的主润滑通路144的压力因副润滑通路146的形成而降低。
[0102]此外,从图8的机油冷却器73的下游侧通过主润滑通路144朝发动机主体供给冷却后的润滑油O。具体而言,在主润滑通路144中通过的润滑油O用于图5的气缸CY的内壁面的冷却、第二平衡轴91的润滑、朝图4的活塞75喷射、以及图6的曲轴箱28的曲轴26的轴承部29的润滑。
[0103]在上述构成中,能够通过图8的单一的油泵69、油底壳34、以及机油滤清器71,对发动机主体EB、变速器13、以及增压器42进行润滑,因此与对发动机和增压器分别设置油泵69、机油滤清器71等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发动机周边的构造,能够抑制发动机E大型化。
[0104]图5的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变速箱润滑通路160、162以及惰轮润滑通路164相对于机油冷却器73配置于润滑油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形成这些通路而导致的机油冷却器73的润滑油流动方向下游侧的主润滑通路144的压力降低。此外,由于惰轮润滑通路164与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串联连接,因此能够简化通路。
[0105]从主润滑通路144朝曲轴用的轴承部29、活塞75以及气缸CY的壁面供给润滑油OL0这些部位是构成发动机E的部位,承受燃料的爆发燃烧而容易高温化,因此需要冷却,通过供给通过了机油冷却器73的冷却后的润滑油0L,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
[0106]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在曲轴箱28的壁内形成至曲轴箱28的上部,因此在增压器润滑通路130内流动的润滑油O通过曲轴箱28的散热而被冷却。此外,增压器润滑通路130不从曲轴箱28露出,发动机的外观提高,而且能够防止润滑油O朝曲轴箱28之外泄漏。
[0107]图3的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形成于曲轴箱28与增压器壳体CS接合的接合面166,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与图7的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56b连通,因此仅通过将增压器壳体CS安装于曲轴箱28,就能够形成到达增压器壳体CS的轴承部56a的流路。由此,操作性提高。此外,不需要通过软管等在增压器壳体CS的外侧形成通路,因此能够防止在软管与壳体的连接部分产生的漏油,并且美观提高。
[0108]如图11所示,在增压器润滑通路130的出口 130a与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56b经由管168连接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形成于曲轴箱28内部的增压器润滑通路130。
[0109]如图8所示,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流出路136与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平行地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发动机主体EB的模具成型来同时形成这些通路。由此,能够在发动机主体EB容易地形成多个润滑油通路。
[0110]图9所示的堵塞部件151配置于机油滤清器71的内侧,因此堵塞部件151不会朝发动机E的外部露出,而发动机E的外观提闻。
[0111]图5所示的活塞喷流用润滑通路即第三发动机润滑通路154形成于发动机主体EB的壁的内部,因此与设置于发动机主体EB的外部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0112]如图8所示,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与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平行地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从同一方向的机械加工来形成这些通路140、148。由此,能够在发动机主体EB容易地形成多个润滑油通路。
[0113]机油滤清器71以及机油冷却器73配置于曲轴箱28的前面,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流出路136以及机油冷却器的流入路138、流出路142形成于曲轴箱28的前壁,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的一部分和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在曲轴箱28的内部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由此,机油滤清器71和机油冷却器73不会朝车宽方向突出而损坏外观,并且,能够通过从同一方向(左右方向)的机械加工来形成滤清器?冷却器连通路140和第一发动机润滑通路148。
[0114]发动机主体EB通过能够进行精密成型的铝压铸法来成型,因此即便多个润滑通路以单独形状接近配置,也能够防止由于成为单独配管而产生铸件气孔。此外,通过成为重力铸造,由此即便是接近配管也能够防止铸件气孔的产生。
[01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模具成型来粗形成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流出路136、机油冷却器73的流入路138、流出路142以及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但也能够不进行模具成型而对它们进行切削加工。在不进行模具成型的情况下,由于各流路132、136、138,142以及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的朝向相同,因此也无需改变切削对象以及工具的姿态,仅通过改变工具的位置,就能够依次形成各流路132、136、138、142以及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由此,能够在发动机主体容易地形成多个润滑通路。
[0116]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者删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动机润滑通路150与机油滤清器71的流入路132以及流出路136平行地配置,但只要与流入路132以及流出路136的至少一方平行地配置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润滑通路144朝曲轴26用的轴承、活塞75以及气缸CY的壁面供给润滑油0L,但只要朝这些中的至少一个供给润滑油即可。因而,这种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0117]符号的说明
[0118]28曲轴箱(发动机主体EB)
[0119]30气缸体(发动机主体EB)
[0120]42增压器
[0121]44增压器旋转轴
[0122]56壳体(增压器壳体)
[0123]56a轴承部
[0124]56b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
[0125]69 油泵
[0126]71机油滤清器
[0127]73机油冷却器
[0128]78增压器驱动轴(惰轮轴)
[0129]130增压器润滑通路
[0130]144主润滑通路(发动机润滑通路组)
[0131]148、150、154发动机润滑通路
[0132]160变速箱输入轴润滑通路(变速箱润滑通路)
[0133]162变速箱输出轴润滑通路(变速箱润滑通路)
[0134]164惰轮润滑通路
[0135]166接合面
[0136]E发动机
[0137]EB发动机主体
[0138]OL润滑油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该发动机具备对朝发动机主体供给的进气进行加压的增压器,其中, 该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具备: 发动机润滑通路,对上述发动机主体进行润滑; 增压器润滑通路,对上述增压器进行润滑;以及 油泵,朝上述两个润滑通路供给共通的润滑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还具备: 机油滤清器,配置于上述油泵的下游,对润滑油进行净化;以及 机油冷却器,配置于上述机油滤清器的下游,对润滑油进行冷却, 从上述机油冷却器的下游侧经由上述发动机润滑通路朝发动机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从上述机油滤清器与上述机油冷却器之间经由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朝上述增压器供给润滑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从上述发动机润滑通路朝曲轴用的轴承、活塞以及气缸的壁面的至少一个供给润滑油。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上述发动机主体具有曲轴箱和气缸体, 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壁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上述增压器配置于上述曲轴箱的上部, 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曲轴箱的壁的内部形成至上述曲轴箱的上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上述增压器收纳于安装于上述曲轴箱的增压器壳体, 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内部的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出口,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与上述增压器壳体接合的接合面, 上述增压器壳体具有: 轴承部,支承上述增压器的增压器旋转轴;以及 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与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上述出口连通,将润滑油引导至上述轴承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上述增压器收纳于安装于上述曲轴箱的上部的增压器壳体, 上述增压器壳体具有: 轴承部,支承上述增压器的增压器旋转轴;以及 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将从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导入的润滑油引导至上述轴承部, 形成于上述曲轴箱的内部的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出口,形成于上述曲轴箱上的上述增压器壳体的上述轴承部的附近, 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的上述出口与上述增压器壳体侧润滑油通路的入口经由管连通。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还具备对车辆驱动用的变速箱进行润滑的变速箱润滑通路, 通过上述油泵朝上述变速箱润滑通路供给润滑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从上述机油滤清器与上述机油冷却器之间朝上述变速箱润滑通路供给润滑油。
10.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中, 从上述机油滤清器与上述机油冷却器之间朝作为上述增压器的驱动轴的惰轮轴供给润滑油, 在上述惰轮润滑通路上连接有上述增压器润滑通路。
【文档编号】F01M1/06GK104428510SQ20138003635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1日
【发明者】松田吉晴, 成冈翔平, 有马久豊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