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型柴油机气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355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耐用型柴油机气缸结构。

背景技术:
柴油发动机的优点是扭矩大、经济性能好。柴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与汽油发动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每个工作循环也经历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但由于柴油机用的燃料是柴油,它的粘度比汽油大,不容易蒸发,而其自燃温度却比汽油低,因此,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点火方式都与汽油机不同。不同之处主要有,柴油发动机的气缸中的混合气是压燃的,而非点燃的。柴油发动机工作时,进入气缸的是空气,气缸中的空气压缩到终点的时候,温度可以达到500-700℃,压力可以达到40—50个大气压。活塞接近上止点时,供油系统的喷油嘴以极高的压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向气缸燃烧室喷射燃油,柴油形成细微的油粒,与高压高温的空气混合,可燃混合气自行燃烧,猛烈膨胀产生爆发力,推动活塞下行做功,此时温度可达1900-2000℃,压力可达60-100个大气压,产生的扭矩很大,所以柴油发动机广泛的应用于大型柴油设备上。然而,目前应用在柴油机上的气缸普遍存在结构复杂、组装不便,并且强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柴油机气缸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用型柴油机气缸结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柴油机气缸结构复杂、组装不便并且强度不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耐用型柴油机气缸结构,包括有气缸体、气缸盖、气缸套、活塞以及曲柄机构,该气缸盖固定于气缸体的上端,该气缸套固定于气缸体内,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气缸套内,曲柄机构设置于气缸体内,曲柄机构通过连杆连接活塞的下端,该气缸体包括有下端部和上端部,该上端部可拆卸地安装于下端部上,气缸套安装于上端部内,以及,下端部的外表面套设有下加强壳体,上端部的外表面套设有上加强壳体,上加强壳体的下端与下加强壳体的上端彼此套合连接。优选的,所述下加强壳体和上加强壳体均为碳纤维材质。优选的,所述上端部的底面延伸出有定位销,该下端部的顶面设置有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该定位销插入定位孔中定位。优选的,所述上加强壳体的上端外径小于气缸盖的外径。优选的,所述上加强壳体的下端套设于下加强壳体的上端外侧面。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将上端部可拆卸地安装于下端部,使得产品结构简化,组装方便,并配合设置有上加强壳体和下加强壳体,使得产品的结构强度有效增强,产品更加耐用,使用寿命更长。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气缸体;11、下端部;12、上端部;13、定位销;20、气缸盖;30、气缸套;40、活塞;50、曲柄机构;60、连杆;70、下加强壳体;80、上加强壳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气缸体10、气缸盖20、气缸套30、活塞40以及曲柄机构50。该气缸盖20固定于气缸体10的上端,该气缸套30固定于气缸体10内,活塞40可滑动地设置于气缸套30内,曲柄机构50设置于气缸体10内,曲柄机构50通过连杆60连接活塞40的下端。该气缸体10包括有下端部11和上端部12,该上端部12可拆卸地安装于下端部11上,气缸套30安装于上端部12内,以及,下端部11的外表面套设有下加强壳体70,上端部12的外表面套设有上加强壳体80,上加强壳体80的下端与下加强壳体70的上端彼此套合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加强壳体70和上加强壳体80均为碳纤维材质,具有高强度和高耐温特性;以及,所述上端部12的底面延伸出有定位销13,该下端部11的顶面设置有与定位销13配合的定位孔,该定位销13插入定位孔中定位;另外,所述上加强壳体80的上端外径小于气缸盖20的外径,以便利用气缸盖20对上加强壳体80进行限位;此外,所述上加强壳体80的下端套设于下加强壳体70的上端外侧面。组装时,首先,将活塞40和曲柄机构50置于下端部11,活塞40和曲柄机构50之间通过连杆60连接,接着,将下加强壳体70套设于下端部11外,然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上端部12和气缸套30,并将气缸套30安装于上端部12内,接着,将上端部12安装固定于下端部上,同时,活塞也安装于气缸套30内,接着,将上加强壳体80套设于上端部12上,并使上加强壳体80的下端与下加强壳体70的上端彼此套合连接,最后,将气缸盖20安装于上端部12上即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将上端部可拆卸地安装于下端部,使得产品结构简化,组装方便,并配合设置有上加强壳体和下加强壳体,使得产品的结构强度有效增强,产品更加耐用,使用寿命更长。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