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944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油气分离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来增加油气分离的效果,一是迷宫式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内部设置成迷宫式,使油气混合气在通过油气分离器时,能够充分与迷宫内的金属壁碰撞接触,油气中的油附着在金属壁上,聚集成团后滴下。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结构越复杂,油气分离效果较好,但是阻力也随之增大,导致曲轴箱压力增加,影响曲轴箱通气,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增压器回油不畅而窜油。二是离心式油气分离器,让油气混合气进行旋转,通过离心力使部分油附着在内壁上,顺着内壁流下,剩余的油气通过带金属格栅的滤芯进一步分离。离心式油气分离器先通过离心力分离出部分油气,然后通过带金属网格的滤芯分离剩余的油气,因金属网格小,油附着在金属网格上不易滴落,极易导致滤芯堵塞,造成曲轴箱压力大,同时在油气分离器通大气位置渗油。前述两种油气分离器结构复杂,大量出现漏油、堵塞故障,因设计复杂,导致安装布置难度大,同时生产成本很高,为解决上述几个问题,本实用新型重新对油气分离器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的油气分离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接管和分离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可与曲轴箱出油口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上端与分离管的下端连接,所述分离管上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其下端的水平高度,所述分离管的上端开设有出气口,所述连接管与油气混合气接触的管段的内径由下向上逐渐增大,所述分离管的外表面设有多片散热片,所述分离管下端管口处设有金属网。

所述连接管由胶管制成。

所述连接管为弯管。

所述散热片呈环状,多片散热片沿分离管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

所述分离管的下端套装在连接管内。

所述分离管上端的管口封闭,分离管上端的侧上部开设出气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管内径由下向上变大,油气混合气流入后流速减慢,使油气混合气经过多层金属网时,可更好地使较大的油颗粒附着在金属网上。分离管倾斜设置,分离管外表面设有散热片,油气混合气经过分离管时被风冷,温度迅速下降,油气混合气密度加大,流速进一步降低,油气混合气中的细小油粒在分离管的金属壁上凝聚,顺着分离管流回曲轴箱。本实用新型仅采用分离管对油气进行分离,其进气口和回油口一致,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油气分离器包括连接管3和分离管5,连接管3的下端可与曲轴箱1出油口上设置的管接头2连接,使用时连接管3套装在管接头2上,连接管3的上端与分离管5的下端连接,分离管5上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其下端的水平高度,即分离管5倾斜设置,分离管5的长度及倾斜角度可根据具体发动机的整体结构及布置空间进行设计,分离管5的上端开设有出气口7,连接管3与油气混合气接触的管段(即变径段)的内径由下向上逐渐增大,连接管3下端的内径与变径段下端的内径一致、连接管3上端的内径与变径段上端的内径一致,分离管5的外表面设有多片散热片6,散热片6呈环状,多片散热片6沿分离管5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分离管5由金属制成,散热片6由导热性好、成本低的铝制成。分离管5下端管口处设有金属网4,本实施例中金属网为多层,尽可能的将混合气中的油附着。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管3由胶管制成,连接管3为弯管,其在变径段处弯折,弯折角度与分离管的倾斜角度相适应,在变径的同时弯折可尽可能的使混合气流速减慢。分离管5的下端套装在连接管3内,便于油滴从分离管5进入连接管3。分离管5上端的管口封闭,分离管5上端的侧上部开设出气口7,使混合气流出时改变方向,最大限度的对油气进行分离。

使用时,曲轴箱1中的油气混合气经过管接头进入连接管3中,因连接管3内径由下向上变大,油气混合气流速减慢,在经过多层金属网时,可更好地使较大的油颗粒附着在金属网上,聚集成滴后滴下,油滴沿着连接管3内壁经过管接头回到曲轴箱1内。经过预分离的油气混合气进入分离管5中,分离管5外表面设有散热片6,油气混合气经过分离管5时被风冷,温度迅速下降,油气混合气密度加大,流速进一步降低,油气混合气中的细小油粒在分离管5的金属壁上凝聚,顺着分离管5流回曲轴箱1,经过充分分离后的纯净气体经过出气口排到大气中。

本实用新型仅采用倾斜设置的分离管5对油气进行分离,其进气口和回油口一致,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维修方便,在安装时将本实用新型布置在风扇端,利用风扇的风对分离管5降温,增强分离效果,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更高,更有利于简化油气分离器的设计,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范围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