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头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102阅读:710来源:国知局
缸头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缸头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缸头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缸头的散热措施普遍采用散热片进行散热,燃烧室内的热量通过缸头传导至散热片,利用空气对流动带走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散热片虽能散热且较为轻便,但在发动机在长时间运行时,散热片所散的热有限,无法充分散热,热量积聚后会影响缸头的物理性能,从而影响发动机的运行性能,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或造成发动机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良好的缸头冷却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缸头冷却结构,所述缸头冷却结构包括具有燃烧室的缸头本体,所述缸头本体上设有进气通道、排气通道以及在缸头本体四周设有散热片,所述缸头本体内设有贯穿的第一冷却通道和贯穿的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与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燃烧室上方,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与进气通道外壁和排气通道外壁贴合以冷却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火花塞孔位于第一冷风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冷却风道的第二端设有第三冷却风道,所述第三冷却风道垂直于第一冷却风道,所述第三冷却风道引导冷空气向发动机缸体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风道内设于引导空气流动的导风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风道内壁的四周均设有导风片。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与排气通道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风道包括进气冷却通道和排气冷却通道,所述进气冷却通道和排气冷却通道位于第一冷却风道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缸头冷却结构在缸头本体上设置第一冷却风道、第二冷却风道将燃烧室包裹,便于燃烧室散热;并贴合进气通道的外壁和排气通道的外壁,便于冷却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进一步的提高冷却效果;同时还设有第三冷却风道,引导空气向缸体流动,进一步的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缸头冷却结构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缸头冷却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是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缸体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缸头冷却结构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具有燃烧室的缸头本体1,所述缸头本体1上设有进气通道2、排气通道3以及在缸头本体1四周设有散热片。所述缸头本体1内设有贯穿的第一冷却通道和贯穿的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与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位于燃烧室上方,以保障燃烧室有足够用于冷却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与进气通道2外壁和排气通道3外壁贴合以冷却进气通道2和排气通道3,保障进气通道2和排气通道3的冷却,同时包裹燃烧室。火花塞孔4位于第一冷风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冷却风道5的第二端设有第三冷却风道7,所述第三冷却风道7垂直于第一冷却风道5,所述第三冷却风道7引导冷空气向发动机缸体流动,进一步的包裹燃烧室,降低燃烧室的温度。

所述第一冷却风道5内壁的四周均设有设于引导空气流动的导风片51,增加空气流动的面积,减少盲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只在其中一面或几面设置导风片51。

所述第二冷却风道包括进气冷却通道61和排气冷却通道62,所述进气冷却通道61和排气冷却通道62位于第一冷却风道5的两侧。因将所述进气通道2的轴线与排气通道3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有效的减少了进气冷却通道61和排气冷却通道62的弯折,提高了空气的流动性,避免高温空气长期遗留在缸头本体1上,同时还有利于工艺制造。

当发动机上的飞轮随着曲轴高速旋转时,产生大量的风,风会从第一冷却风道5进入和排出,并分流到第二冷却风道和第三冷却风道7然后排出,流动的空气将燃烧室包裹进行冷却,便于燃烧室快速散热。第二冷却风道还贴合进气通道2的外壁和排气通道3的外壁,冷却进气通道2和排气通道3,进一步的提高冷却效果。第三冷却风道7排出后进入缸体8的缸体冷却通道81(如图4至图6),缸体冷却通道81进风口设在缸体8与缸头结合的端面,缸体冷却通道81的出风口设在缸体8上的散热片82之间,如此还能将缸体8冷却;缸体冷却通道81的进风口设有十字形加强筋811。该结构设计覆盖面广,能减少散热盲区,提高散热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