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动力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027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动力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动力盖,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动力盖。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通常包括动力壳体以及与壳体相配合使用的动力盖,动力盖除了用于支撑曲轴和凸轮轴之外,还设置有流体通道,通常,设置流体通道的目的是允许曲轴箱排气,以防止气体流体通过活塞环逸出而产生压力积聚。

现有市场上具有这种流体通道的大多数动力盖包括某种形式的沉降室或区域,其适于和构造成在排出流体出口之前减缓流体流动。这样的沉降室允许悬浮在气态流体中的油从悬浮液中排出并排回到曲轴箱中。然而,大部分流体通道的流体流速由于管和流体出口开口较小的横截面面积而相对较高。因此,只有整个流体通道的一小部分可以从排出的流体中除去油,除油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性能稳定、油气分离效果好的摩托车动力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动力盖,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具有向内凹陷的腔室,所述的腔室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端部的凸轮轴支撑件以及用于支撑发动机曲轴端部的曲轴支撑件,所述凸轮轴支撑件的一侧设置有呈拱形的导流板,所述的导流板与本体周边壁之间形成一个流体通道,所述的流体通道顶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的盖板两边沿分别架设于本体与导流板上,所述的流体通道的前端具有外接流体的流入管道,所述的流体通道的尾端设置用于流体排出的流出管道,所述的流体通道内设置有若干个凸缘,相邻两个所述的凸缘之间形成独立的沉降室。

本摩托车动力盖的工作原理:当动力盖附接到发动机时,流出管道的终端处的开口与发动机头部的管路相连通,流体可以经流入管道开口从摩托车发动机的曲轴箱室行进到动力盖的内部空腔中,并且从那里通过开口沿着流体通道进入流出管道,然后穿过流出管道末端处离开动力盖。通过动力盖,气态流体能够从曲轴箱室传递到发动机的头部,并且最终通过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从摩托车排出。

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动力盖中,所述的盖板边角处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所述的本体边缘处与连接孔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螺孔,所述的盖板与本体之间通过螺母可拆卸连接。方便维修拆卸以及对流体通道的维护清理。

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动力盖中,所述的流出管道呈L型,所述的流出管道的前端穿过凸缘,伸入到流体通道的内部,其尾端延伸到曲轴支撑件边缘处,且从本体平坦表面垂直穿出。延长流出管道的长度可以允许更大的时间使油从被排出的气态流体中沉淀出来。

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动力盖中,所述的凸轮轴支撑件与导流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加强筋,所述的加强筋沿凸轮轴支撑件的外圆周面周向均匀分布,且其尾端与导流板固连。提高导流板的强度,防止流体冲击对导流板的破坏,提高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动力盖中,所述导流板尾端与本体周边壁相交位置处开设有长方形透气槽,所述的透气槽与流体通道相通。帮助平衡流体通道的压力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动力盖对流体通道进行了改进,增大了通道的截面积,同时在底部设置有沉降室用于帮助分离,具有性能稳定、油气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摩托车动力盖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摩托车动力盖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腔室;3、凸轮轴支撑件;4、曲轴支撑件;5、导流板;6、流体通道;7、盖板;8、流入管道;9、流出管道;10、凸缘;11、沉降室;12、连接孔;13、螺孔;14、加强筋;15、透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摩托车动力盖,包括本体1,本体1具有向内凹陷的腔室2,腔室2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端部的凸轮轴支撑件3以及用于支撑发动机曲轴端部的曲轴支撑件4,凸轮轴支撑件3的一侧设置有呈拱形的导流板5,导流板5与本体1周边壁之间形成一个流体通道6,流体通道6顶端设置有盖板7,盖板7两边沿分别架设于本体1与导流板5上,流体通道6的前端具有外接流体的流入管道8,流体通道6的尾端设置用于流体排出的流出管道9,流体通道6内设置有若干个凸缘10,相邻两个所述的凸缘10之间形成独立的沉降室11。

流体通道6增加的横截面面积导致通过流体通道6的流体具有较低的流速,从而有助于将油从被排出的气体流体的沉降和分离。由盖板7覆盖的流体通道6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流出管道9,因此,在被吸入流出管道9之前,流体相对缓慢地流过流体通道6,在凸轮轴支撑件3和曲轴支撑件4两者之间增加流出管道9的长度,从而允许更大的时间使油从被排出的气态流体中沉淀出来。整个流体通道6用作沉降室11,用于允许悬浮的油与被排出的气态流体混合物沉淀出来。

为了方便维修拆卸以及对流体通道6的维护清理,盖板7边角处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12,本体1边缘处与连接孔12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螺孔13,盖板7与本体1之间通过螺母可拆卸连接。

为了提高沉淀性能,流出管道9呈L型,所述的流出管道9的前端穿过凸缘10,伸入到流体通道6的内部,其尾端延伸到曲轴支撑件4边缘处,且从本体1平坦表面垂直穿出。

为了防止流体冲击对导流板5的破坏,提高使用寿命,凸轮轴支撑件3与导流板5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加强筋14,加强筋14沿凸轮轴支撑件3的外圆周面周向均匀分布,且其尾端与导流板5固连。

为了帮助平衡流体通道6的压力差,导流板5尾端与本体1周边壁相交位置处开设有长方形透气槽15,透气槽15与流体通道6相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本体1、腔室2、凸轮轴支撑件3、曲轴支撑件4、导流板5、流体通道6、盖板7、流入管道8、流出管道9、凸缘10、沉降室11、连接孔12、螺孔13、加强筋14、透气槽1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