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6861发布日期:2020-05-12 17:4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空调的能量利用率,同时提高人体舒适性,在不同的模式下需要不同的出风方式。制冷模式时,冷空气从上方吹出可以实现沐浴式制冷效果;制热模式时,热空气从下方吹出可以实现地毯式制热效果。沐浴式制冷和地毯式制热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气体自身性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率。

目前,市面上的空调产品使用比较广的风叶主要有离心风叶、贯流风叶和轴流风叶三种,对于不同使用需求和进出风方式,需要配置不同的风叶形式满足机型开发。但是还没有一种风叶及其风道可以仅通过风叶旋转方向的改变来切换气流进、出口的方向,这就使得传统的空调进风口只能进风,出风口只能出风。虽然现有的分布式送风技术可以实现上下两个风口送风,但是制冷(制热)时,下风口(上风口)也会吹出冷风(热风),并不能最佳的实现能量利用率,因此,亟待一种可以实现切换气流进、出口的方向的风道技术,使得在制冷模式时,空气从下风口进入,从上风口吹出;制热模式时,空气从上风口进入,从下风口吹出,从而使得能量转化率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人体舒适性。

此外,现有的风道结构使得气流间涡流损失较大,风机效率较低,出风量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结构中的风机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道,风道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导叶,设置在风道内,导叶相对风道固定设置;风叶,设置在风道内,风叶沿第一预定旋转方向可转动地设置;沿第一预设方向,风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风叶的第一侧和/或风叶的第二侧设置有导叶,以通过导叶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

进一步地,风叶为多个,多个风叶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风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风叶为多个,导叶为多个,多个导叶与多个风叶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导叶设置在相应的风叶的靠近第一通风口的一侧,或各个导叶设置在相应的风叶的靠近第二通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风道包括首级风道和次级风道,次级风道与首级风道连接且设置在首级风道的上方;多个风叶包括首级风叶和次级风叶,多个导叶包括首级导叶和次级导叶,首级风叶和首级导叶设置在首级风道内,次级风叶和次级导叶设置在次级风道内;其中,首级导叶设置在首级风叶的上方,次级导叶设置在次级风叶的上方。

进一步地,首级风叶和次级风叶均与转动轴连接,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带动首级风叶和次级风叶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与首级风叶驱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与次级风叶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导叶包括导叶连接部和多个导叶叶片,多个导叶叶片均与导叶连接部连接,多个导叶叶片绕导叶连接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导叶叶片远离导叶连接部的一端与风道的内壁相接触。

进一步地,导叶叶片为平板叶片或弯曲叶片。

进一步地,风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风叶包括风叶轮毂和多个风叶叶片,多个风叶叶片均与风叶轮毂连接,多个风叶叶片绕风叶轮毂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风叶叶片之间设置有分流叶片,分流叶片与风叶轮毂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风道结构,其中,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包括导叶,导叶可以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该风道结构通过风叶的第一侧和/或风叶的第二侧设置有导叶,可以起到风叶间气流的整流效果,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下进上出送风模式下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下进上出送风模式下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上进下出送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上进下出送风模式下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下进上出送风模式下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上进下出送风模式下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导叶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风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风叶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风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风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下进上出送风模式下时气流在风叶内的流向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在上进下出送风模式下时气流在风叶内的流向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风道;11、第一通风口;12、第二通风口;13、首级风道;14、次级风道;20、首级风叶;30、次级风叶;40、首级导叶;50、次级导叶;61、导叶连接部;62、导叶叶片;71、风叶轮毂;72、风叶叶片;73、分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13,包括:风道10,风道10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导叶,设置在风道10内,导叶相对风道10固定设置;风叶,设置在风道10内,风叶沿第一预定旋转方向可转动地设置;沿第一预设方向,风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风叶的第一侧和/或风叶的第二侧设置有导叶,以通过导叶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包括导叶,导叶可以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该风道结构通过风叶的第一侧和/或风叶的第二侧设置有导叶,可以起到风叶间气流的整流效果,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具体实施时,气流经过本实用新型中的风叶后,会产生轴向气流、径向气流和周向气流,周向气流会在风道内产生涡流,进而产生涡流损失,通过导叶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并将部分径向气流转为轴向运动的气流,起到了整流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风叶为多个,多个风叶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这样的设置可以极大地增加风量,同时起到增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风口11和第二通风口12;风叶为多个,导叶为多个,多个导叶与多个风叶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导叶设置在相应的风叶的靠近第一通风口11的一侧,或各个导叶设置在相应的风叶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2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道10沿竖直方向延伸,风道10包括首级风道13和次级风道14,次级风道14与首级风道13连接且设置在首级风道13的上方;多个风叶包括首级风叶20和次级风叶30,多个导叶包括首级导叶40和次级导叶50,首级风叶20和首级导叶40设置在首级风道13内,次级风叶30和次级导叶50设置在次级风道14内;其中,首级导叶40设置在首级风叶20的上方,次级导叶50设置在次级风叶30的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首级风叶20和次级风叶30的转动,首级风叶20和次级风叶30均与转动轴连接,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带动首级风叶20和次级风叶30同步转动。其中,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与转动轴驱动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与首级风叶20驱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与次级风叶30驱动连接。

具体实施时,首级风叶20和次级风叶30可相等转速转动或差速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导叶包括导叶连接部61和多个导叶叶片62,多个导叶叶片62均与导叶连接部61连接,多个导叶叶片62绕导叶连接部61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叶叶片62远离导叶连接部61的一端与风道10的内壁相接触。这样的设置整流效果更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叶叶片62远离导叶连接部61的一端与风道10的内壁间隙设置。

具体实施时,导叶叶片62为平板叶片或弯曲叶片。当导叶叶片62为弯曲叶片时可以起到对气流进行预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风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风叶包括风叶轮毂71和多个风叶叶片72,多个风叶叶片72均与风叶轮毂71连接,多个风叶叶片72绕风叶轮毂7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风叶叶片72之间设置有分流叶片73,分流叶片73与风叶轮毂71连接。具体实施时,相邻两个风叶叶片72之间具有导流通道,以使气流从导流通道的周向流出。增强了风叶的离心效果,可以使气流由风叶的第一侧流至第二侧,也可以使气流由风叶的第二侧流至第一侧;此外,分流叶片73的设置避免在两个风叶叶片之间的间隔较大时产生涡流。

其中,分流叶片73由风叶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延伸。

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风叶也为下述的新型混流风叶,风道结构也为下述的两级混流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实用新型点在于:利用新型混流风叶(该混流风叶无风叶外圈),将两个风叶分别同向放置于风道之中,通过调整风叶的旋转方向,同时搭配对应的风道型线,可实现气流进、出口方向切换的下进上出和上进下出两种模式。与此同时,在首级风叶和次级风叶上方分别放置两个导叶。在首级风叶和次级风叶间增加的导叶,可以起到风叶间气流整流效果;在次级风叶上端增加的导叶,可以在两种模式下分别起到出口整流和进口预旋的效果。增加的导叶可以将气流方向从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极大地提高风机效率,增大出风量。

具体实施时,风道型线可转变的设置,当气流下进上出时,风道型线转变为图1和图2所示,当气流上进下出时,风道型线转变为图3和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两级混流风道可以实现气流进、出口方向的切换,以实现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两种送风模式。新型混流风叶叶片宽大、无外封闭圈,有带分流叶片和不带分流叶片两种形式,风叶做功过程可以实现轴向和离心方向两种效果。该风叶搭配图1至图4所示的风道结构,可实现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两种送风模式。

制冷模式时,空调采用下进上出的送风模式,如图1和2所示,此时两级风叶均逆时针旋转(俯视图)。气流从首级风道风叶下端进入,从首级风叶吹出后,经过首级导叶,首级导叶可将从首级风叶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化成轴向运动,以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经过整流后的气流由次级风叶下端进入次级风道,经过次级风叶二次做功后,从次级风叶上端吹出后经过次级导叶进行二次整流后吹出风道,从而实现下进上出的送风模式,气流在风叶内部的流向见图12所示的上出风流向。

制热模式时,空调采用上进下出的送风模式,如图3和图4所示,此时两级风叶均顺时针旋转(俯视图)。气流从次级风道缩口处进入风道后,首先经过次级导叶,此时导叶起到进口预旋和整流的双重作用,之后经过次级风叶做功后,经过首级导叶,首级导叶可将从次级风叶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化成轴向运动,以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经过整流后的气流由首级风叶上端进入首级风道,经过首级风叶二次做功后,最终从首级风叶下端吹出风道,实现上进下出的送风模式,气流在风叶内部的流向见图13所示的下出风流向。

两级混流风道内部上下布置两个新型混流风机;其中,风机包括风叶和电机;且风机摆放位置同向,这种方式可以增大风叶做功能力。在首级风叶和次级风叶间增加的导叶结构,可以起到风叶间气流整流效果;在次级风叶上端增加的导叶结构,可以在两种模式下分别起到出口整流和进口预旋的效果。增加的导叶结构可以将气流方向从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极大地提高风机效率,增大出风量。

两级混流风道可以实现风机的二次做功过程,这种方式可以加大整个风机的做功能力。以下进上出为例,首级风叶做功后,经过首级导叶进行整流,可以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之后再经过次级风叶的二次做功,可以极大的提高风机的做功能力,且两级混流风道也可以起到二次增压的效果。因此,该两级混流风道搭配导叶结构可以极大的提高出风量,降低风机能量损耗,同时其较大增压效果,可以克服更大的阻力,应用到到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两种送风模式的空调上,具有显著效果。

具体实施时,下进上出的送风模式不限于制冷模式,上进下出送风模式不限于制热模式;两级混流风道技术不限于空调行业。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解决了:

1、可以实现气流进、出口方向切换的风道技术。

2、两级混流风道相对于单级混流风道可以极大地增加风量,同时起到二次增压的效果。

3、在两级混流风道间增加导叶结构,可以将气流方向从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风道结构,其中,风道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包括导叶,导叶可以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该风道结构通过风叶的第一侧和/或风叶的第二侧设置有导叶,可以起到风叶间气流的整流效果,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