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0364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突出部122b。突出部122b插入于第I压力缸元件121的上部。在垂直于中心轴Jl的方向上突出部122b与第I压力缸元件121的内周面121a抵接。第2压力缸元件122借助螺栓等紧固件125固定于第I压力缸元件121。
[0038]第3压力缸元件123是筒状的部件,具有内周面123a,所述内周面123a的与中心轴Jl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呈圆形。在第3压力缸元件123上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突出部123b。突出部123b插入于第2压力缸元件122的上部。在垂直于中心轴Jl的方向上突出部123b与第2压力缸元件122的内周面122a抵接。第3压力缸元件123借助螺栓等紧固件126固定于第2压力缸元件122。
[0039]如上所述,第I压缩部100是上侧的压力缸元件插入于下侧的压力缸元件的构造,所以第2压力缸元件122的内径比第I压力缸元件121的内径小,第3压力缸元件123的内径比第2压力缸元件122的内径小。
[0040]第I加压部130具备第I活塞131、第2活塞132和第3活塞133。第I至第3活塞131?133以朝向重力方向的上侧按照顺序排列的状态互相嵌合。第I至第3活塞131?133对应第I至第3压力缸元件121?123地设置,第I活塞131配置于第I压力缸元件121内。第2活塞132配置于第2压力缸元件122内。第3活塞133配置于第3压力缸元件123内。
[0041]第I活塞131具有外周面131a,所述外周面131a是圆筒面。第I活塞131连接于第I活塞杆116的上端部。在第I活塞131的上端部、即第I活塞131的末端部上形成凹部131b。
[0042]如图3所示,在第I活塞131的外周面131a和第I压力缸元件121的内周面121a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以下称作“微小间隙Cl”)。在微小间隙Cl上设置由多个环部件构成的第I环部件组140。第I环部件组140嵌合于在第I活塞131的外周面131a上形成的多个环状的槽部5。如图2所示,设置第I环部件组140,由此防止被导入至第I压缩室121S的气体从微小间隙Cl漏出。
[0043]第2活塞132具有外周面132a,所述外周面132a是圆筒面。外周面132a的径比第I活塞131的圆筒面131a的径小。第2活塞132的下端部插入于第I活塞131的凹部131b。在第2活塞132的上端部上形成有凹部132b。
[0044]在第2活塞132的外周面132a和第2压力缸元件122的内周面122a之间形成微小间隙C2。在微小间隙C2上与微小间隙Cl相同地设置由多个环部件构成的第I环部件组140。该第I环部件组140嵌合于在第2活塞132的外周面132a上形成的多个环状的槽部5。由此,防止被导入至第2压缩室122S的气体从微小间隙C2漏出。
[0045]第3活塞133具有外周面133a,所述外周面133a是圆筒面。外周面133a的径比第2活塞132的外周面132a的径小。在第3活塞133的下部上形成突出部133b。突出部133b插入于第2活塞132的凹部132b。在第3活塞133的外周面133a和第3压力缸元件123的内周面123a之间形成微小间隙C3。在微小间隙C3上与微小间隙Cl、C2相同地设置第I环部件组140。第I环部件组140嵌合于在第3活塞133的外周面133a上形成的多个环状的槽部5。借助第I环部件组140防止被导入至第3压缩室123S的气体从微小间隙C3漏出。在第3压力缸元件123的上部上安装有连结部件127。
[0046]在第I压缩部100中,第I压力缸体120由三个压力缸元件121?123形成,所以与由一个部件形成压力缸体的压缩部相比,能够精度较好且容易地制作第I压力缸体120。同样地,第I加压部130由三个活塞131?133形成,所以与由一个部件形成加压部的压缩部相比,能够精度较好且容易地制作第I加压部130。
[0047]如图1所示,第2压缩部200具备第2往复动作变换部210、第2压力缸体220、第2加压部230(参照图4)、多个第2环部件组240(参照图4)。
[0048]第2往复动作变换部210的构造基本与第I往复动作变换部110的构造相同。即,第2往复动作变换部210具有第2连杆212、第2十字头214和第2活塞杆216,所述第2连杆212具有连接于曲轴10的第2圆环部213,所述第2十字头214连接于第2连杆212,所述第2活塞杆216连接于第2十字头214。
[0049]第2连杆212以位于在曲轴10的轴向上从第I连杆112离开的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曲轴10。第2圆环部213的中心与曲轴10的旋转中心轴JO的距离D2被设定成比第I圆环部113的中心与曲轴10的旋转中心轴JO的距离Dl小。即,第2往复动作变换部210的冲程被设定成比第I往复动作变换部110的冲程小。
[0050]如图4所示,第2压力缸体220具备第4压力缸元件224、第5压力缸元件225。第5压力缸元件225和第4压力缸元件224互相嵌合,沿着重力方向(即第2加压部230的移动方向)按顺序排列。在第4压力缸元件224的内侧形成第4压缩室224S。在第5压力缸元件225的内侧形成第5压缩室225S。在第2压缩部200中,第2压力缸体220的压力缸元件数比第I压力缸体120的压力缸元件数少。即,第2压缩部200的压缩室224S、225S的个数比第I压缩部100的压缩室121S?123S的个数少。在第2压缩部200中,按照第4压缩室224S及第5压缩室225S的顺序在吸入气体时容积缩小。
[0051 ]第4压力缸元件224是筒状的部件,具有内周面224a,所述内周面224a的与第2压缩部200的中心轴J2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呈圆形。如图1所示,第4压力缸元件224的下端部借助螺栓等紧固件226固定于曲轴箱20的盖部24。
[0052]如图4所示,第5压力缸元件225是筒状的部件,具有内周面225a,所述内周面225a的与中心轴J2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呈圆形。在第5压力缸元件225上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突出部225b。突出部225b插入于第4压力缸元件224的上部。在垂直于中心轴J2的方向上突出部225b与第4压力缸元件224的内周面224a抵接。第5压力缸元件225借助螺栓等紧固件227固定于第4压力缸元件224。
[0053]第2压缩部200与第I压缩部100相同,是上侧的压力缸元件插入下侧的压力缸元件的构造,所以第5压力缸元件225的内径比第4压力缸元件224的内径小。
[0054]第2加压部230具备第4活塞234和第5活塞235。第4活塞234及第5活塞235以朝向重力方向的上侧按照顺序排列的状态互相嵌合。第4及第5活塞234、235对应第4及第5压力缸元件224、225地设置,第4活塞234配置于第4压力缸元件224内。第5活塞235配置于第5压力缸元件225内。
[0055]第4活塞234具有外周面234a,所述外周面234a是圆筒面。第4活塞234的下端部连接于第2活塞杆216的上端部。在第4活塞234的上端部、即第4活塞234的末端部上形成有凸部234b。
[0056]在第4活塞234的外周面234a和第4压力缸元件224的内周面224a之间形成微小间隙C4。微小间隙C4比第I压缩部100的微小间隙C3小。在微小间隙C4上设置由多个环部件构成的第2环部件组240。第2环部件组240嵌合于在第4活塞234的外周面234a上形成的多个环状的槽部5。设置第2环部件组240,由此防止被导入至第4压缩室224S的气体从微小间隙C4漏出。
[0057]第5活塞235具有外周面235a,所述外周面235a是圆筒面。外周面235a的径比第4活塞234的圆筒面234a的径小。在第5活塞235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凹部235b。第4活塞234的凸部234b插入于凹部235b。
[0058]在第5活塞235的外周面235a和第5压力缸元件225的内周面225a之间形成微小间隙C5。在微小间隙C5上设置由多个环部件构成的第2环部件组240。第2环部件组240嵌合于在第5活塞235的外周面235a上形成的多个环状的槽部5。借助第2环部件组240防止被导入至第5压缩室225S中的气体从微小间隙C5漏出。在第5压力缸元件225的上部上安装有闭塞部件228。
[0059]在第2压缩部200中,第2压力缸体220由两个压力缸元件224、225形成,所以能够精度较好且容易地制作第2压力缸体220 ο同样地,第2加压部230由两个活塞234、235形成,所以能够精度较好且容易地制作第2加压部230。
[0060]在压缩机I中,第I压力缸体120的多个压力缸元件121、122、123及第2压力缸体的多个压力缸元件224、225配置成以曲轴10为基准朝向相同的方向(朝向重力方向的上方)排列。由此,能够缩短将第I压缩部100的第3压缩室123S和第2压缩部200的第4压缩室224S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