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551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背景技术:

缓冲器在车辆、设备、构造物等中用于使振动衰减。例如,DE3018215A1的图3所公开的缓冲器具备:缸体,在该缸体的内部形成有工作室;环状的杆引导件,其固定于缸体的上侧开口部;杆,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贯穿杆引导件的内侧;环状的油封,其安装于杆引导件的下侧;以及环状的外周密封件,其嵌合于形成在杆引导件的外周的环状槽。并且,利用油封来密封杆的外周,并利用外周密封件将杆引导件与缸体之间密封,从而防止工作室内的流体泄漏到外部气体侧。



技术实现要素:

在以往的缓冲器中,将油封配置于杆引导件的成为工作室侧的下侧,因此,外部气体侧的异物不易到达油封,能够抑制油封的损伤。但是,在以往的缓冲器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杆引导件的上侧安装用于防止异物混入的防尘密封件的情况下,会使零件数量增加而使组装作业变得烦杂。在以往的结构中,为了将缓冲器中的缸体等筒构件的杆插入侧开口封堵起来,需要分别组装油封、防尘密封件以及外周密封件,从而使组装工时增加并使组装作业烦杂化。

并且,在以往的缓冲器中,为了安装外周密封件,不得不在杆引导件的外周形成截面U字状的环状槽,从而使杆引导件的形状复杂化而使杆引导件的加工费变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杆引导件的工作室侧设置油封且在杆引导件的与工作室相反的那一侧设置防尘密封件、并具有外周密封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组装作业简单并降低杆引导件的加工费的缓冲器。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具备:筒构件,在该筒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工作室;环状的杆引导件,其固定于筒构件的一侧开口部;杆,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贯穿杆引导件的内侧;油封,其安装于杆引导件的工作室侧,用于密封杆的外周;以及密封构件,其层叠于杆引导件的与工作室相反的那一侧,密封构件包括:防尘密封件,其用于密封杆的外周;以及外周密封件,其用于将缸体与杆引导件之间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2是将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3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密封构件的纵截面局部放大示出的图。

图3B是将图3A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切部截面图。

图4是将图2的一部分扩大并示出工作油欲自杆引导件与缸体之间向外侧移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变形例,是将其变形部分放大示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在几个附图中标注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零件或相对应的零件。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A具备:缸体(筒构件)1,在该缸体1的内部形成有工作室L;环状的杆引导件2,其固定于缸体1的一侧开口部;杆4,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贯穿杆引导件2的内周侧;油封10,其安装于杆引导件2的工作室L侧,用于密封杆4的外周;以及密封构件11,其层叠于杆引导件2的与工作室相反的那一侧。并且,密封构件11包括:防尘密封件7,其用于密封杆4的外周;以及外周密封件8,其用于将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密封。

以下,在进行详细说明时,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A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缸体1连结于车轮侧,且自缸体1突出的杆4的突端部连结于车身侧,缓冲器A被设定为正立型。因此,当由路面凹凸所产生的冲击输入到车轮时,杆4出入于缸体1内而使缓冲器A进行伸缩动作。此外,缓冲器A也可以应用于汽车以外的车辆、设备、构造物等,也可以是,缸体1连结于车身侧且杆4连结于车轮侧,从而将缓冲器A设定为倒立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A具备:缸体1,其形成为有底筒状;环状的杆引导件2,其固定于缸体1的上侧开口部;杆4,其贯穿杆引导件2且出入于缸体1内;活塞5,其被保持于杆4的下端部且滑动接触于缸体1的内周面;自由活塞6,其滑动接触于缸体1的与杆相反的那一侧的内周面;以及回弹构件3,其用于缓和缓冲器A的最大程度伸长时的冲击。并且,在缸体1内形成有被填充工作油的工作室L和被封入气体的气室G,该气室G和工作室L由自由活塞6划分开。

气室G能够根据自由活塞6的轴向(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而膨胀或收缩,从而能够补偿与随着缓冲器A的伸缩动作而产生的杆进出体积相对应的量的缸体内容积变化、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工作油的体积变化。在进行杆4自缸体1内退出的、缓冲器A的伸长动作时,自由活塞6向上侧移动而使气室G扩大,因此能够利用气室G来补偿与杆退出体积的量相对应的、缸体内容积的增加。在进行杆4进入缸体1内的、缓冲器A的压缩动作时,自由活塞6向下侧移动而使气室G缩小,因此能够利用气室G来补偿与杆进入体积的量相对应的、缸体内容积的减少。另外,在因温度上升而使工作油的体积膨胀的情况下,自由活塞6向下侧移动而使气室G缩小。在因温度降低而使工作油的体积缩小的情况下,自由活塞6向上侧移动而使气室G扩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A设定为具有气室G的单筒型,但也可以是,替代气室G,在缸体1的外侧设置贮存室并封入工作油和气体,利用贮存室来补偿缸体内容积变化、工作油的体积变化。在该情况下,在缸体1的外周设置外筒而将缓冲器A设定为双筒型,并在缸体1与外筒之间形成贮存室。在如此将缓冲器A设定为双筒型的情况下,外周密封件8也可以将外筒与杆引导件2之间密封。另外,向工作室L内填充的液体也可以是工作油以外的液体,只要能够产生阻尼力,就可以进行适当改变。

工作室L被活塞5划分为靠杆4侧的伸长侧室L1和靠活塞5侧的压缩侧室L2。在活塞5上形成有用于将伸长侧室L1和压缩侧室L2相连通的伸长侧通路5a和压缩侧通路5b。在活塞5的下侧层叠有用于对伸长侧通路5a进行开闭的叶片阀50,在活塞5的上侧层叠有用于对压缩侧通路5b进行开闭的叶片阀51。并且,下侧的叶片阀50作为仅在缓冲器A的伸长动作时打开伸长侧通路5a并对经过该伸长侧通路5a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的伸长侧阻尼阀发挥功能。上侧的叶片阀51作为仅在缓冲器A的压缩动作时打开压缩侧通路5b并对经过该压缩侧通路5b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的压缩侧阻尼阀发挥功能。

采用该结构,在缓冲器A进行伸长动作时,缩小的伸长侧室L1内的工作油打开下侧的叶片阀50并经过伸长侧通路5a向扩大的压缩侧室L2移动,因此,缓冲器A产生由于工作油经过伸长侧通路5a时的叶片阀50的阻力所引起的伸长侧阻尼力。相反地,在缓冲器A进行压缩动作时,缩小的压缩侧室L2内的工作油打开上侧的叶片阀51并经过压缩侧通路5b向扩大的伸长侧室L1移动,因此,缓冲器A产生由于工作油经过压缩侧通路5b时的叶片阀51的阻力所引起的压缩侧阻尼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A被设定为能产生由于叶片阀50、51的阻力所引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和压缩侧的阻尼力。但是,用于对在伸长侧室L1与压缩侧室L2之间移动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的结构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是,替代叶片阀50、51而使用提动阀、节流孔等。另外,分开设置了用于产生伸长侧的阻尼力的叶片阀50和用于产生压缩侧的阻尼力的叶片阀51,因此能够分别设定伸长侧的阻尼力和压缩侧的阻尼力。但是,也可以利用一个阀来产生伸长侧的阻尼力和压缩侧的阻尼力这两者。

连结于活塞5的杆4包括:小径的安装部4a,在该安装部4a的外周保持活塞5;以及轴部4b,其自安装部4a向上侧延伸并贯穿伸长侧室L1,且向缸体1外突出。在配置于缸体1内的轴部4b的外周上形成有沿着周向的环状的槽4c,连同后述的座构件30一起构成回弹构件3的环状的回弹缓冲件31借助嵌合于槽4c的环状的止挡件32支承于轴部4b的外周。回弹缓冲件31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该回弹缓冲件31在缓冲器A最大程度伸长时撞上座构件30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缓和最大程度伸长时的冲击。

杆4的轴部4b贯穿被固定于缸体1的上侧开口部的环状的杆引导件2。如图2所示,杆引导件2包括环状的主体部2a、与主体部2a的下侧相连的环状的壳部2b、自壳部2b的下端部内周向中心侧突出的圆弧状的爪2c。主体部2a的上部的形状为大致圆台状。在主体部2a的上部形成有倾斜面2d,该倾斜面2d以外周朝向上端去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倾斜。另外,壳部2b的下部的形状为倒圆台状。在壳部2b的下部形成有倾斜面2e,该倾斜面2e以外周朝向下端去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倾斜且朝向与倾斜面2d的朝向相反。并且,在壳部2b的下部形成有自壳部2b的外周端到内周端地沿着径向的底槽2f,底槽2f在爪2c的间隙处开口。

在杆引导件2的主体部2a的上侧层叠有将杆4的外周和缸体1的内周密封的密封构件11,在主体部2a的内周嵌合有将杆4轴支承为沿轴向移动自如的环状的轴承12。将杆4的外周密封的油封10和密封保持件13被保持于壳部2b的内周,在壳部2b的下侧层叠有环状的座构件30。

油封10和密封保持件13均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通过在将油封10插入壳部2b的内侧之后一边使密封保持件13弹性变形一边将密封保持件13嵌入爪2c的上侧,从而利用爪2c来防止油封10和密封保持件13脱落。另外,由于轴承12嵌合于主体部2a而被该主体部2a保持,因此能够将杆引导件2、轴承12、油封10以及密封保持件13预先组装起来而构成杆引导组件B,并将它们以一体化的状态组装于缸体1。

在缸体1的内周形成有沿着周向的槽1a,在槽1a上嵌合有挡圈14。并且,通过将座构件30、杆引导组件B、密封构件11按照座构件30、杆引导组件B、密封构件11的顺序依次层叠于自缸体1的内周面突出的挡圈14的上侧并将缸体1的上端部1b向内侧弯边,从而使座构件30、杆引导组件B以及密封构件11成为层叠状态并固定于缸体1的上侧开口部。这样,与将杆引导件2、轴承12、油封10以及密封保持件13分别地组装于缸体1的情况相比,通过使杆引导件2、轴承12、油封10以及密封保持件13一体化地形成杆引导组件B,能够使组装作业简单。此外,能够对向缸体1安装座构件30、杆引导组件B以及密封构件11的安装方法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是,利用滚轧弯边(日文:ロール加締め)使与槽1a相对应的部分向内周侧突出,将座构件30卡定在突出部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封10同后述的防尘密封件7分离并配置于比轴承12靠工作室L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油封10与外部气体侧的异物分开,并且,即使异物经过了防尘密封件7,也能够利用轴承12来抑制异物向工作室L侧移动,因此,异物难以到达油封10,能够抑制油封10被异物损伤,从而能够提高油封10的耐久性。另外,油封10滑动接触于杆4上的介于活塞5和轴承12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该部分是杆4的、即使被沿横向作用有外力也难以挠曲的部分,因此,油封10的唇部10a难以离开杆4的外周面,能够使油封10的密封性良好。并且,由于使油封10和防尘密封件7分离且成为独立个体,因此,在形成油封10和防尘密封件7时,易于选择各自最适合的材料。

在层叠于壳部2b的下侧的环状的座构件30的内侧贯穿有杆4的轴部4b,座构件30连同回弹缓冲件31一起构成回弹构件3。座构件30包括能与回弹缓冲件31抵接的环板状的抵接部30a和设于该抵接部30a的外周侧的环板状的座部30b。在座部30b的外周部,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缺口30e,并且,在座部30b的下部形成有能卡定于挡圈14的卡定槽30f。并且,缺口30e与形成于壳部2b的下部外周的倾斜面2e相对,利用形成于缺口30e与缸体1之间的纵向通路33、形成于倾斜面2e与缸体1之间的环状通路20、形成于底槽2f与座构件30的座部30b之间的横向通路21以及爪2c的间隙(未加附图标记)构成了连通路径P。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径P将工作室L与在密封保持件13与座构件30的抵接部30a之间形成的间隙S连通,从而将工作室L的压力传递至油封10。

由于利用连通路径P将在密封保持件13与座构件30之间形成的间隙S与工作室L连通,因此,当将气体压缩并封入到气室G内而对工作室L加压时,间隙S也被加压,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密封保持件13被压缩。并且,在压缩的作用下,密封保持件13的支承部13b缩径,从而使紧固油封10的唇部10a的力变大。也就是说,通过使工作室L的压力经由连通路径P、间隙S以及密封保持件13作用于油封10,能够增强将油封10的唇部10a按压于杆4的外周面的力,从而能够提高油封10的密封性。

另外,在缓冲器A最大程度伸长时,回弹缓冲件31与座构件30的抵接部30a碰撞,不与成为连通路径P的工作室L侧开口的缺口30e重叠。因此,回弹缓冲件31不会被缺口30e的边缘损伤,即使在连通路径P穿过座构件30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回弹缓冲件31的耐久性。另外,由于连通路径P构成为具有环状通路20,因此不必对底槽2f和缺口30e进行对位,由此能够使缓冲器A的组装性良好。

此外,能够适当改变连通路径P的结构,也可以是,将被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爪2c的间隙和底槽2f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以便能够对密封保持件13均匀地施加压力。另外,能够适当改变爪2c的形状、数量、配置。例如,也可以是,使爪2c形成为环状,使底槽2f延伸到爪2c的内周端。

层叠于主体部2a的上侧的密封构件11包括金属制的环板状的嵌入构件9和覆盖嵌入构件9的橡胶构件71。橡胶构件71包括自嵌入构件9的内周部朝向上侧一边倾斜一边延伸的环状的防尘密封件7、自嵌入构件9的外周部朝向下侧延伸的环状的外周密封件8、覆盖嵌入构件9的下侧面且将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连结起来的连结橡胶部70。防尘密封件7滑动接触于杆4的轴部4b的外周面,用于密封杆4的外周而防止来自外部气体侧的异物混入到缸体1内。外周密封件8紧密接触于位于杆引导件2的上侧的倾斜面2d和缸体1的内周面,用于防止缸体1内的工作油泄漏到外部气体侧。连结橡胶部70紧密接触于杆引导件2的上侧面。

详细而言,如图3A所示,外周密封件8包括大致垂直于嵌入构件9的环状的内周面8a和外周面8b、自内周面8a的下端起一边逐渐扩径一边向下侧延伸的环状的第一倾斜面8c、自外周面8b的下端起一边逐渐缩径一边向下侧延伸的环状的第二倾斜面8d以及将第一倾斜面8c的下端和第二倾斜面8d的下端连结起来的环状的底面8e。在第一倾斜面8c与底面8e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的角部是内周唇80,在外周面8b与第二倾斜面8d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的角部是外周唇81。外周唇81设于比内周唇80靠上侧的位置,在组装密封构件11时,若内周唇80抵接于杆引导件2的倾斜面2d,外周密封件8被上推,则外周唇81被按压于缸体1的内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密封构件11沿着缸体1的轴向插入到缸体1内而使内周唇80接触于杆引导件2的上侧的倾斜面2d时,倾斜面2d与第一倾斜面8c所成的角度θ1被设定为小于杆引导件2的上侧的倾斜面2d与底面8e所成的角度θ2(θ1>θ2)。另外,外周密封件8的体积被设定为占据由杆引导件2的倾斜面2d、缸体1的内周面以及嵌入构件9围成的容纳部的容积的大部分。这样,通过在不使外周密封件8的体积超过容纳部的容积的范围内尽量大地设定外周密封件8的体积,能够抑制外周密封件8的疲劳(日文:へたり)并提高表面压力,从而能够使密封性良好。

此外,只要密封构件11的结构设定为包括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能够利用防尘密封件7来密封杆4的外周并利用外周密封件8将杆引导件2与缸体1之间密封,就能够适当改变密封构件11的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A的动作。

当将密封构件11从层叠于被卡定在挡圈14的座构件30的杆引导件2的上侧插入到缸体1内时,配置于下侧的内周唇80抵接于杆引导件2的上侧的倾斜面2d,外周密封件8被向斜上侧上推。由此,外周唇81被按压于缸体1的内周面,该部分的表面压力变高,因此能够可靠地密封缸体1的内周。内周唇80被按压于倾斜面2d,该部分的表面压力变高,因此能够可靠地密封杆引导件2的上侧。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密封件8包括内周唇80和外周唇81这两者,从而能够防止工作油自杆引导件2与缸体1之间朝向中心侧(图4中的箭头y1)和上侧(图4中的箭头y2)这两个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将杆引导件2与缸体1之间可靠地密封。

另外,例如,在DE3018215A1的图1和图4中,公开了一种在具有油封和防尘密封件这两者且层叠于杆引导件的上侧的密封构件上设置外周密封件的缓冲器。在该缓冲器中,即使外周密封件不具有用于防止工作油自杆引导件与缸体之间朝向中心侧移动的内周唇,也能够利用油封来防止工作油的泄漏。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以提高油封10的密封性为目的而使油封10与密封构件11分离并将油封10安装于杆引导件2的下侧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外周密封件8来防止工作油自杆引导件2与缸体1之间向中心侧移动。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外周密封件8上设置内周唇80的做法是有效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周密封件8尚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外周密封件8的位于最外侧的外周面8b自嵌入构件9沿铅垂方向向成为工作室L侧的下侧延伸。因此,在内周唇80抵接于杆引导件2之前,外周面8b为与缸体1的内周面相仿的形状。因此,易于将外周密封件8插入到缸体1内,能够防止外周密封件8在插入时发生损伤。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A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杆引导件2利用爪2c来防止油封10和密封保持件13脱落。

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因杆4的滑动而使油封10偏移,且能够将杆引导件2、油封10以及密封保持件13作为杆引导组件B而一体化,因此能够易于进行组装作业。此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废弃爪2c,设置自壳部2b的外周向下侧延伸的环状的延伸设置部2i,将油封10和密封保持件13插入壳部2b的内侧之后,将座构件30插入延伸设置部2i的内侧并将延伸设置部2i的下端向内侧弯边,从而使杆引导件2、油封10、密封保持件13以及座构件30一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构件30抵接于杆引导件2。

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作为强度构件的杆引导件2来承受回弹缓冲件31抵接于座构件30时的载荷(以下,称作回弹载荷),因此能够减小座构件30的厚度。此外,也可以是,使座构件30和杆引导件2分开,利用单个座构件30来承受回弹载荷,但在该情况下,为了使座构件30能够经受住较大的载荷而不得不将座构件30设定为高强度。并且,不得不将座构件30和杆引导件2分别固定于缸体1,从而使构造复杂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引导件2的外周形成有朝向座构件30侧端(下端)逐渐缩径且与缺口30e相对的倾斜面2e,且在杆引导件2的座构件30侧(下部)形成有沿着径向的底槽2f。并且,连通路径P包括形成于倾斜面2e与缸体1之间的环状通路20和形成于底槽2f与座构件30之间的横向通路21。

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不对缺口30e和底槽2f进行对位,也能够经由环状通路20使由缺口30e形成的纵向通路33和形成于底槽2f与座构件30之间的横向通路21相连通,因此能够使缓冲器A的组装性良好。此外,若能够对缺口30e和底槽2f进行对位并使纵向通路33和横向通路21始终连通,则也可以废弃环状通路20。另外,也可以是,替代倾斜面2e和底槽2f,如图5所示,在座构件30的杆引导件2侧(上部)形成自缺口30e沿着径向向中心侧延伸的横槽30g,利用形成于横槽30g与杆引导件2之间的横向通路34和由缺口30e形成的纵向通路33来构成连通路径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构件30的外周部形成有缺口30e,连通路径P构成为包括由缺口30e形成的纵向通路33。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使连通路径P的工作室L侧开口尽量偏向外周侧,因此能够提高回弹缓冲件31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连通路径P的结构、座构件30的形状并不限制于上述内容,只要能设定为回弹缓冲件31不重叠于连通路径P的工作室L侧开口,就能够适当改变连通路径P的结构、座构件30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A包括用于将工作室L的压力传递至油封10的连通路径P,连通路径P的靠工作室L侧的开口(缺口30e)配置于比座构件30上的回弹缓冲件31所抵接的部分(抵接部30a)靠外周侧的位置。

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是连通路径P穿过座构件30且安装于杆4的外周的回弹缓冲件31抵接于座构件30的结构,由于能够使座构件30的承接回弹缓冲件31的面尽量平滑,因此也能够抑制回弹缓冲件31的损伤,从而能够提高回弹缓冲件31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唇80配置于比外周唇81靠工作室L侧(下侧)的位置。

采用本实施方式,内周唇80抵接于杆引导件2的倾斜面2d,在外周密封件8被向斜上侧上推时,外周唇81被按压于缸体1的内周面,能够提高该部分的表面压力。另外,内周唇80被按压于倾斜面2d,该部分的表面压力变高。也就是说,采用所述结构,能够易于将内周唇80按压于杆引导件2并将外周唇81按压于缸体1。此外,只要能够如此按压内周唇80、外周唇81,就能够适当改变内周唇80和外周唇81的配置、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密封件8包括:环状的内周面8a和外周面8b,该环状的内周面8a和外周面8b自嵌入构件9沿铅垂方向向工作室L侧(下侧)延伸;第一倾斜面8c,其自内周面8a的工作室L侧端(下端)一边逐渐扩径一边向工作室L侧(下侧)延伸;第二倾斜面8d,其自外周面8b的工作室L侧端(下端)一边逐渐缩径一边向工作室L侧(下侧)延伸;以及底面8e,其将第一倾斜面8c的工作室L侧端(下端)和第二倾斜面8d的工作室L侧端(下端)连结起来。并且,内周唇80是形成于第一倾斜面8c与底面8e之间的边界部分的角部,外周唇81是形成于外周面8b与第二倾斜面8d之间的边界部分的角部。

采用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外周密封件8尚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外周密封件8的位于最外侧的外周面8b为与缸体1的内周面相仿的形状,且外周唇81不比外周面8b向外侧突出。由此,在将外周密封件8插入缸体1的内侧时,外周唇81不会卡定于缸体1,能够防止外周密封件8在插入时发生损伤。此外,也可以是,内周唇80、外周唇81不由角部形成,而是由突起等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引导件2的外周形成有朝向与工作室侧相反的那一端(上端)逐渐缩径的倾斜面2d,外周密封件8包括抵接于倾斜面2d的内周唇80和抵接于缸体1的内周面的外周唇81。

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内周唇80来防止工作油自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朝向中心侧(图4中的箭头y1)移动,并能够利用外周唇81来防止工作油自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朝向成为与工作室相反的那一侧的上侧(图4中的箭头y2)移动,因此能够将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可靠地密封。此外,只要能够将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密封,就能够适当改变杆引导件2、外周密封件8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11包括环板状的嵌入构件9和覆盖嵌入构件9的橡胶构件71,利用橡胶构件71形成了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借助嵌入构件9地使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一体化,因此能够易于形成包括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这两者的密封构件11。此外,只要密封构件11包括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就能够适当改变密封构件11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A具备:缸体(筒构件)1,在该缸体1的内部形成有工作室L;环状的杆引导件2,其固定于缸体1的一侧(上侧)开口部;杆4,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贯穿杆引导件2的内侧;油封10,其安装于杆引导件2的工作室L侧(下侧),用于密封杆4的外周;以及密封构件11,其层叠于杆引导件2的与工作室相反的那一侧(上侧)。并且,密封构件11包括:防尘密封件7,其用于密封杆4的外周;以及外周密封件8,其用于将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密封。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将油封10配置于杆引导件2的成为工作室L侧的下侧,因此,外部气体侧的异物难以到达油封10,能够抑制油封10的损伤。并且,即使在杆引导件2的工作室L侧设置油封10且在杆引导件2的与工作室相反的那一侧设置防尘密封件7、并具有外周密封件8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防尘密封件7和外周密封件8作为密封构件11而一体化成一个零件。因而,能够削减零件数量,并能够减少组装工时,从而能够使组装作业简单。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不必如以往那样在杆引导件2的外周形成供外周密封件嵌入的截面U字状的环状槽,因此能够降低杆引导件2的加工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缓冲器A为单筒型,因此,利用外周密封件8将缸体1与杆引导件2之间密封,但也可以是,在缓冲器A为双筒型的情况下,利用外周密封件8将外筒与杆引导件2之间密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

本申请基于2014年5月19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03012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