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1156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比色仪中所使用的比色杯,具体的说是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适用于“ 721”型高灵敏度分光光度计的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比色仪中所使用的比色杯是用光学玻璃或石英玻璃制成的方形或圆形比色杯,比色时,在比色杯中装入待分析的液体,把它放进光路里进行比色,每测完一份样品时,都要将比色杯取出,倒出分析过的液体,装入另外的待测液体,再将装入待测液体的比色杯放到光路里,因此,操作不方便,存在大量无效劳动,特别是不能连续比色。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漏斗、毛细管道A、 毛细管道B、毛细管道C、毛细管道D、毛细管道E、塑料管A、塑料管C、光吸收室、透光柱A、透光柱B、杯体、塑料管B,其特征在于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由漏斗、光吸收室、透光柱
A、透光柱B、杯体、塑料管A、塑料管C和塑料管B组成,漏斗设置在杯体的中间,漏斗的右侧设置有塑料管B,漏斗下端设置毛细管道A,塑料管B下端设置毛细管道B,毛细管道A与毛细管道B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毛细管道D,透光柱A和透光柱B的外径与毛细管D的内径相同,毛细管道A和毛细管道B的下面设置光吸收室,光吸收室两侧设置有透光柱A和透光柱
B,毛细管道A左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E相连通,毛细管道B右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C相连通,毛细管道C与杯体外的塑料管A相连通,毛细管道E与杯体外的塑料管C相连
ο工作原理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由漏斗、光吸收室、透光柱、杯体、塑料管组成,杯体为具有毛细管道的非金属体,杯体可为长方形或圆形,其中毛细管道A与毛细管道 B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毛细管道D,毛细管道B与毛细管道C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毛细管道 A、毛细管道B、毛细管道C和毛细管道D相连通,毛细管道B为吸收室存留液体维持管道,毛细管道C为废液排出管道,杯体两侧个设置一个毛细管道和塑料管,提高了废液排出速度, 漏斗的下端设置在杯体的毛细管道A的上端口上,透光柱A和透光柱B可用光学玻璃或石英玻璃制成,透光柱A和透光柱B的外径与毛细管道D的内径相同,透光柱A和透光柱B分别从毛细管道D的两端插入毛细管道D内,在毛细管道A和毛细管道B、外侧中间保留一定空间,该空间为光吸收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不用反复取放比色杯,可连续比色,废液可自然排出,待测液用量少,没有杯间误差,消除了样品之间的互相干扰,而且操作简单,牢固耐用,价格便宜。

[0006]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杯体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漏斗1、毛细管道A2、毛细管道B3、毛细管道C4、毛细管道E4. 1、毛细管道 D5、塑料管A6、塑料管C6. 1、光吸收室7、透光柱A8、透光柱B9、杯体10、塑料管B11。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具体的详细说明;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漏斗1、毛细管道A2、毛细管道B3、毛细管道C4、毛细管道E4. 1、毛细管道D5、塑料管A6、塑料管C6. 1、光吸收室7、透光柱A8、透光柱B9、杯体10、塑料管B11,其特征在于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由漏斗1、光吸收室7、透光柱A8、透光柱B9、杯体10、塑料管A6和塑料管Bll组成,杯体10为长方体,漏斗1设置在杯体10的中间,漏斗1的右侧设置有塑料管Bl 1,漏斗1下端设置毛细管道A2,塑料管Bll下端设置毛细管道B3,毛细管道A2与毛细管道B3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毛细管道D5,毛细管道A2和毛细管道B3的下面设置光吸收室 7,光吸收室7两侧设置有透光柱A8和透光柱B9,毛细管道A2左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 E4. 1相连通,毛细管道B3右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C4相连通,毛细管道C4与杯体10外的塑料管A6相连通,毛细管道E4. 1与杯体10外的塑料管C6. 1相连通。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1.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包括漏斗(1)、毛细管道AO)、毛细管道B(3)、毛细管道C⑷、毛细管道E (4. 1)、毛细管道D (5)、塑料管A(6)、塑料管C(6. 1)光吸收室(7)、透光柱A(8)、透光柱B(9)、杯体(10)、塑料管B(Il),其特征在于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由漏斗(1)、光吸收室(7)、透光柱A (8)、透光柱B (9)、杯体(10)、塑料管A (6)、塑料管C (6. 1) 和塑料管B(Il)组成,杯体(10)为长方体,漏斗(1)设置在杯体(10)的中间,漏斗(1)的右侧设置有塑料管B (11),漏斗(1)下端设置毛细管道A O),塑料管B (11)下端设置毛细管道B (3),毛细管道A (2)与毛细管道B (3)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毛细管道D (5),透光柱A (8)和透光柱B(9)的外径与毛细管道D(5)的内径相同,毛细管道A(2)和毛细管道B(3)的下面设置光吸收室(7),光吸收室(7)两侧设置有透光柱A (8)和透光柱B (9),毛细管道A (2)左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E (4. 1)相连通,毛细管道B (3)右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C (4) 相连通,毛细管道C(4)与杯体(10)外的塑料管A(6)相连通,毛细管道E(4. 1)与杯体(10) 外的塑料管C(6. 1)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可连续工作的实验比色装置,包括漏斗、毛细管道A、毛细管道B、毛细管道C、毛细管道D、毛细管道E、塑料管A、塑料管C、光吸收室、透光柱A、透光柱B、杯体、塑料管B,其特征在于漏斗设置在杯体的中间,漏斗的右侧设置有塑料管B,漏斗下端设置毛细管道A,塑料管B下端设置毛细管道B,毛细管道A与毛细管道B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毛细管道D,透光柱A和透光柱B的外径与毛细管道D的内径相同,毛细管道A和毛细管道B的下面设置光吸收室,光吸收室两侧设置有透光柱A和透光柱B,毛细管道A左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E相连通,毛细管道B右侧设置个开口与毛细管道C相连通,毛细管道C与杯体外的塑料管A相连通。
文档编号G01N21/25GK202041459SQ20112011342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宋福珍, 李建华 申请人:宋福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