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手有料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2833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实现板材有无检测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夹手有料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随着各行业产业升级的大潮,钣金生产行业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压力的升级,促使有条件的企业都在探求企业生产的升级之路;因此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就越来越受到实力单位的青睐,钣金生产行业近年的智能化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生产线层出不穷。

以前常用电感或电容式来对板材的水平推送方式进行板料有无的检测,但这种方法由于对不同材质会存在不同的损耗,导致对不同的板材要安装不同的开关来检测,增加成本且信号容易出现混乱;用超声波或激光式的检测方式也存在成本高,且对所有材质都有检测,包括板材的支撑载体,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夹手有料检测装置,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检测到板材的位置,而不用考虑板材的材质问题,解决板料在送料过程中,板料有没有脱料的检测装置,确保在送板材的过程中一直有检测信号输出,保证上下料机对板材位置的确认,提高送板过程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夹手有料检测装置,包括气缸、上夹紧板、下夹紧支架、接近开关、轴套、开关支架、活动轴和压缩弹簧:

气缸安装在下夹紧支架上,上夹紧板安装在气缸伸缩端;轴套焊接在下夹紧支架上;活动轴穿过压缩弹簧活动安装在轴套内并能够在轴套内灵活压缩回弹,未动作时活动轴突出下夹紧支架的侧面;接近开关安装在开关支架上,开关支架安装在下夹紧支架上;接近开关的信号线接入主机控制柜实现信号对接;活动轴与接近开关的感应面保持一定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轴压缩后与接近开关的感应面保持2mm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轴穿过压缩弹簧通过螺母活动安装在轴套内并能够在轴套内灵活压缩回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夹手有料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合板材推送检测的功能要求及使用环境要求,巧妙的用一种机械转换结构解决了接近开关在检测时对不同材质板材的损耗问题,接近开关不直接检测板材,始终每次只需检测转换件即可,没有不同材质的损耗问题。原理上是在板材的推送过程中板材先与检测装置的机械转换件接触,由于板材与载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只要摩擦力大于转换件弹簧力就可以压迫转换件产生位移;从而实现转换件与接近开关的信号触发,接近开关信号反馈到机器控制部分,实现对板材位置的检测确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气缸、2-上夹紧板、3-下夹紧支架、4-接近开关、5-轴套、6-开关支架、7-活动轴、8-压缩弹簧、9-螺母、10-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板材在水平方向的推送,且推送过程中需始终做板材有无检测的环境中,例如玻璃行业,家具行业或钣金生产行业各种板材水平方向的自动推送过程就需要这种检测装置,本说明书主要以钣金行业生产中一种上下料机水平方向自动推送板材来详述原理。

请参见图1。

一种夹手有料检测装置,安装在上下机的上料臂上,包括气缸1、上夹紧板2、下夹紧支架3、接近开关4、轴套5、开关支架6、活动轴7和压缩弹簧8:

气缸1安装在下夹紧支架3上,上夹紧板2安装在气缸1伸缩端;轴套5焊接在下夹紧支架3上;活动轴7穿过压缩弹簧8活动安装在轴套5内并能够在轴套内灵活压缩回弹,未动作时活动轴7突出下夹紧支架3的侧面;接近开关4安装在开关支架6上,开关支架6安装在下夹紧支架3上;接近开关4的信号线接入主机控制柜实现信号对接;活动轴7与接近开关4的感应面保持一定距离。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调整开关支架6确保活动轴7压缩后与接近开关4的感应面保持2mm距离。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活动轴7穿过压缩弹簧8通过螺母9活动安装在轴套5内,通过调整弹簧长度改变弹力,活动轴7能够在轴套5内灵活压缩回弹。

本实用新型动作原理简述:板材10在毛刷载体的支撑下略高于下夹紧支架3的夹紧面;故送板时板材10料边首先会碰到活动轴7;通过压缩活动轴7、压缩弹簧8与接近开关4产生信号触发(只要板材10与载体的摩擦力大于压缩弹簧8的弹簧力即可),触发后气缸1动作接近板材10,则可以开始进行板材的推送或拉回动作。

本装置可以确保在板材推送的过程中始终实现板材有无的检测,无关乎板材厚度,材质;相对于其它方法(电容,电感式接近开关,超声波开关,光电感应开关等)在功能上更全面,稳定性高,成本相应低2倍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