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982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关于一种应用真空吸盘吸取,以组装至电子装置内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了适应移动通讯等电子设备微型化、低成本及高品质的发展趋势,其内部相关的电子组件相应也要求越来越小、在组装过程中定位准确且实现装配自动化。为实现上述目的,人们通常在制造及组装过程中采取人工抓取或机械抓取的方式来实现。这两种方式对于较大的电子组件(例如电连接器)而言,是简单、方便而有效的组装方式,但当电子组件相当小时,采用上述两种抓取方式,不仅使电子组件定位精度低、耗时长,而且因须直接接触电子组件表面,当夹取力太大时会损伤其表面,而夹取力过小时又不易保证夹取牢靠,而影响产品品质、降低劳动生产率或因提高对夹取装置的要求而提高成本。
为解决以上问题,业界大多采用真空吸盘与可组设在电连接器上的吸附装置配合以移动该电连接器组合,相关现有技术可参阅美国专利第4,396,245、5,242,311、5,249,977、5,681,174、5,613,864号等。这些现有技术所揭示的吸附装置大多由与设在电连接器中的端子相扣接,而真空吸盘则由端子与吸附装置间的扣持力将该电连接器与吸附装置的组合一起移至预定的位置。但是,这种结构由于吸附装置须与端子相抵持,如果在安装与拆卸吸附装置时,吸附装置会与端子表面发生磨擦而损坏端子表面镀层,不利于讯号可靠传输,特别在通讯领域,由于端子表面镀层破坏会导致电子装置间接触电阻增大,而使讯号的电气性能不能达到预定要求,有损电子装置整体功能的实现。
其它的现有技术,如美国专利第5,688,133、5,361,492、5,026,295号,其吸附装置未与端子接触,这些现有的吸附装置由卡扣与设在电连接器上的扣持装置相卡合而组设于电连接器上,而由吸盘将此电连接器组合移至预定位置。但是,此结构需要在电连接器及吸附装置上均设置相应的扣持装置,由于微型连接器结构空间的限制,如将这种结构用于微型连接器上则需相当高的制造精度,况且卡持装置间的卡持力也不能保证吸盘可靠地将电连接器整体移至预定位置,或在移到预定位置后无法顺利将吸附装置移除,以进行下一工序。
本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准确、抓取迅速且可有效保护端子、并易于制造及组装的电连接器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有连接器本体、金属遮蔽壳及吸附装置,其中金属遮蔽壳包覆在绝缘座外,且其上设有一供吸附装置扣持的收容部,而吸附装置包括有一顶盖及一卡持部,且卡持部是以可移除的方式扣持在前述收容部内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由于吸附装置的卡持部卡持在金属遮蔽壳的收容部中,且并不与端子表面相接触,因而可通过对吸附装置的顶盖的吸附,使该电连接器组合被吸附起来,进而移动到电子装置准确的装配位置并实现组装过程自动化,并且可保护端子镀层,以利于电子装置整体功能的实现。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沿图2A-A线的剖视图。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接器本体1、金属遮蔽壳2及吸附装置3。
连接器本体1包括绝缘座10及导电端子11、12,其中绝缘座10呈阶梯形的圆柱状,由具有较大外径的圆柱形基部101及具有较小外径的圆柱体102组成。前述基部101在其周壁下侧两相对位置处各向外凸伸有一对定位块103,而在垂直于定位块103的径向上则分别设有凸块104,以分别与金属遮蔽壳2上对应凹部(未标号)相扣持。而圆柱体102则设在基部101的正上方中部,且其自顶表面向下设有贯穿的插孔105,该插孔105垂直于印刷线路板,且包括有两彼此相对的端子收容槽106、107(参照图3),用以分别收容导电端子11、12。
导电端子11、12由金属片材冲压而成,其上分别设有接触部111、121,固持部112、122及焊接部113、123,由接触部111、121使导电端子11、12相导接,由固持部112、122使导电端子11、12与绝缘座10相固接及由焊接部113、123与印刷线路板(未图标)相焊接。在端子11的接触部111与固持部112间进一步设有呈U形的弹性部114,以当外部电子组件(如探针)从插孔105插入到其内部时,接触部111在该外部电子组件的抵推下,由弹性部114的弯进行弹性偏移。
金属遮蔽壳2包覆在绝缘座10外,包括有方形底座21及阶梯形的圆筒部22,其中底座21设有第一内部空间(未标号),圆筒部22设有第二内部空间(未标号),这两个内部空间彼此相通且呈阶梯形的圆柱状(参照图3),以与前述绝缘座10的外形相配合。且第一内部空间在对应于绝缘座10上所设的定位块103及凸块104位置处分别设有凹部(未标号),通过其与定位块103及凸块104相配合,可将金属遮蔽壳2稳固地扣持在绝缘座10上。而圆筒部22的外侧壁沿垂直于电路板的方向向上延伸超过绝缘座10的圆柱体102的顶部,以形成一收容部24,且该收容部24与圆柱体102外侧壁间形成有环形狭槽23,以供吸附装置3上的卡持部32插入收容其中。
吸附装置3以可移除的方式扣持在前述收容部24内,包括有供吸附用的圆盘形顶盖31及供卡持用的卡持部32,其中卡持部32设置在顶盖31的下方,其大小及形状与环形凹槽23相配合,通过其与环形凹槽23相扣持,可使该吸附装置3与连接器本体1稳定组合在一起。
同时请参图3,组装时,先将导电端子11、12由下自上组装入绝缘座10两相对的端子收容槽106、107内,使其接触部111、121在正常情况下彼此接触,当外部导电组件(如探针)从绝缘座10中间插孔105向下插入时,该接触部111将因受到抵推而产生弹性移动,进一步使接触部111、121分离而断开,并同时与外部导电组件构成回路,以完成特定目的(如进行信号检测)。之后,再将金属遮蔽壳2由上自下组装入绝缘座10内,使其第一内部空间上所设的凹部(未图标)与绝缘座10上对应的定位块103及扣块104相扣持,进而使屏蔽壳2与绝缘座10间相固接。此时,第二内部空间与绝缘座10的圆柱体102间形成狭槽23,以供吸附装置3的卡持部32卡持。最后,将吸附装置3由上自下置入金属遮蔽壳2的收容部24内,并使其卡持部32与前述狭槽23相卡持,从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
再请参阅图2,当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组装至电子装置(如手机内)内的印刷线路板上时,由吸附设备(如真空吸附机)吸附前述吸附装置3的顶盖31,使该电连接器组合被吸附起来,从而快速组装至电子装置的印刷线路板上的正确位置,以实现该电连接器组合组装过程的自动化。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组装在电子装置用的印刷线路板上,包括有连接器本体、金属遮蔽壳及吸附装置,其中金属遮蔽壳包覆在绝缘座外,其特征在于金属遮蔽壳上设有一供吸附装置扣持的收容部,而吸附装置包括有一顶盖及一卡持部,且卡持部是以可移除的方式扣持在前述收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连接器本体设有一圆柱形绝缘座,且绝缘座内设有提供切换电路的导电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绝缘座由具有较大外径的圆柱形基部及具有较小外径的圆柱体所组成,且该圆柱体置在基部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金属遮蔽壳配合绝缘座的形状设有圆筒部,而收容部则位于绝缘座的圆柱体与圆筒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的深度大于前述圆柱体的高部,且该收容部内壁与圆柱体外壁间形成有环形狭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吸附装置上的顶盖呈圆盘形,而其卡持部的外形与前述环形狭槽相配合。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连接器本体、金属遮蔽壳及吸附装置,其中连接器本体由圆柱形绝缘座及设在该绝缘座内提供电路切换的导电端子组成;金属遮蔽壳包覆在绝缘座外,并设有一供吸附装置扣持的收容部;吸附装置具有一顶盖及一卡持部,其中卡持部与收容部相扣持,通过对顶盖的吸附,可使该电连接器组合被吸附而移至电子装置印刷线路板上的相应位置,从而实现组装过程的自动化。
文档编号H01R12/71GK2445463SQ0025551
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28日
发明者范家豪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